知行统一到底有多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6068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行统一到底有多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知行统一到底有多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知行统一到底有多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知行统一到底有多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知行统一到底有多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行统一到底有多难Word文件下载.docx

《知行统一到底有多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行统一到底有多难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行统一到底有多难Word文件下载.docx

一个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即使受过高等教育,成为高科技人才,也不可能对国家有多大贡献,甚至可能产生危害。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运兴衰、民族昌盛,小学阶段又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而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但现实却并不乐观,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其道德生活应该是知行统一的。

然而我们却经常发现“知而不愿行”、“知而不能行”等“知行脱节”的现象。

成人如果对“知行脱节”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很好地实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势必会让我们的学生都变成一个个“高知低行”的人。

三、什么叫“知行脱节”

品德,即道德品质,又叫思想品德,是社会在个人身上的表现。

品德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绪和道德意志四个方面,并与社会、家庭、自我构成一个立体的结构。

“知行脱节”其中的“知”是道德认识,即人们对行为规范,准则的理解和掌握,是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

说到认识便是一种理性的东西;

“行”则是指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意识支配下的行动,行动便是实践。

而“知行脱节”指的就是道德动机与行为效果不一致,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我认为它是正确的,但我却不愿意去做。

四、“知行脱节”现象产生的原因

1、 

道德本身的因素 

从伦理学的角度讲,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比,前者比后者更难以实现。

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知和行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道德认知是前提和基础,它对道德行为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道德行为则是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

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作为中介。

道德行为是在知、情、意基础上,通过一定训练才能形成。

这个过程需要主体将道德认知付诸实践,需要道德情感的支撑作用和道德意志的定向作用,同时还需要排除各种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困扰。

因此,即使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如果作为知行转化内部条件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弱化,必将使道德知行转化出现困难,从而使道德表现出知易行难的特征。

 

2、社会的因素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所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她迫切地需要大量的“精英式”人才。

同时,在高考指挥棒下,知识在课堂上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独享着权威。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即对知识的掌握、记忆等,而没有人的情感、意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关注的也只是分数,为了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不少学校只能更看重学生的“智育”,而“德育”就被当成了“软指标”,“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它成了人们讽刺的“形象工程”,华而不实。

3、家庭的因素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中长期处于父辈或祖辈的宠爱之中,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甚至随意偏袒他们的过失,致使一部分孩子在价值判断上往往只从个人出发,严以待人,宽以律己,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久而久之,使学生在行为选择时茫然无措。

此外,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与学校教育相对立,他们有意无意地向孩子灌输一些与社会道德要求格格不入的错误观念。

还有的家长身教与言教相背离。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如何能“知行一致”呢?

五、解决问题

那么作为中队辅导员的我们,到底可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1、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首位”的定位。

“德、智、体、美、劳”的排列顺序也早早地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但不知何时,我们的价值取向变了,变得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他们的道德品质不闻不问。

在我们常常感慨“为什么现如今的孩子都不懂得感恩”时,作为大人,作为老师的我们扪心自问,你有没有给他们感恩的机会呢?

这些被指责为“白眼狼”的孩子们,不都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吗?

是我们的功利心毁掉了他们,剥夺了他们一次又一次感恩的机会。

作为中队辅导员的我们,必须有较高的觉悟性,虽然我们大家也承担着其它主学科的教学工作,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升学压力,但绝不能因为这些外在的因素,把“德育”工作放在一边,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强调教育要以德为尊,以德为重,以德为先,避免流于形式,让“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德育”教育应讲求方法

俗话说得好:

“一句话能把人说笑起来,一句话也能把人说跳起来。

”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学生们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呢?

谁会喜欢那种“冷冰冰的真理”、“空洞干瘪的说教”呢?

作为中队辅导员我们,可以利用班队会,辩论会,甚至是游戏这样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寻的教育最高境界“润物细无声”吗?

①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我们常常把道德行为的好坏归因于道德认识,忽视了道德需要。

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必须先全面了解分析、研究学生,综合掌握学生情况,对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有一个全貌认识。

这是中队辅导员做好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

只有深入细致,全面了解、研究学生,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活化育人内容,水到渠成,收到事倍功半的教育功效。

比如,有的学生自我表现欲望较强,想当中队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

有的善于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

有的善于唱歌跳舞,想带领大家搞活动等。

作为中队辅导员的我们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如废除“干部终身制”,实行了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

②改进教育态度和方法,培养健康个性

凯兴斯坦纳所言:

“教育家的特征在于爱人,谁若活着不爱别人,他就根本不配做教育家。

”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不可能做好德育工作。

作为中队辅导员的我们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改进自己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以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

比如教育学生当自己获得成功时,一方面应该与自己的同学、老师、父母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另一方面也应该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继续前进的目标;

同时更应该感谢自己的对手。

当别人给自己提意见和建议时,要以虚心的态度表示:

“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等。

当获得别人的帮助时,在对对方表示深深的感谢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别人的乐于助人的精神,把关爱传递下去。

③以激励、竞争为手段,激发主体精神

要确立知行统一的德育观念,必须激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道德实践,进行道德探索,对自己选择的道德行为的善恶与价值持负责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因此,只有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主人翁精神,才能将知和行自觉联系起来,将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品德。

因为主体精神是一种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周围环境和驾驭自身命运的精神状态。

学生有了这种精神,德育工作自然就取得了主动权。

在平时的德育教育中,我采用激励手段和竞争机制来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如用辩论会、擂台赛、评选劳动能手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内化导行。

如开展“争当爱护公物小卫士”的竞赛,学生之间比一比谁能自觉爱护公共财物。

或者树立“身边的小明星”、“星级品德学生”……去大力宣传、表扬,以此来激励学生;

再者是建立学生德育档案和德育反思档案,使学生中做的好的更好,想“名垂千古”;

不好的也怕“遗臭万年”,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为教师的道德教育提供鲜活的材料和为教育研究提供依据。

经常做一些个案研究写一些反思笔记,从中寻找新的方法,不失为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得力措施。

3、理论结合实践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品德认识的升华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需要通过活动和交往。

品德认识只有见诸于实践,有了亲身的体验才能形成品德信念,在学生思想深处扎根,就像我们经常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

“造成学生言行脱节、道德与行为分离的恶果,就是由于道德教育与生活分离;

要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

我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改变了原有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联系起来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是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将课内播种的道德知识与课外的家庭监督、社会监督教育联系起来才能更有效,例如:

我教育学生要孝敬老人,要富有爱心,并取得了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落实到行动就可以转化为“我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我为妈妈、爸爸做了什么”、“在敬老院我为老人做些什么?

”“当同学生病时,我能为同学做什么?

”、“当四川发生大地震时,我又能为灾区做什么?

”,学生们就都会纷纷自愿表现,如洗碗、扫地、端茶递水、表演节目、捐钱捐物、问候帮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落实了德育的“行”。

暑假里,在我的带领下,中队成立了雏鹰假日小队——芳草小队,队员们活跃于社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每位队员都有所收获。

通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不仅大力加强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更能提高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

其实,有时候我们只需要给学生的仅仅是机会和时间而已,让他们消化,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转化成良好行为。

4、改变德育评价标准

现在学校在德育考核方式上只强调“知”的评价标准,忽视甚至几乎没有“行”的评价指标,容易使学生停留在“知”的层面上,进而造成知行一致目标无法实现。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本人在中队里,成立了中队委员会,在大家共同商讨下,制定中队一日行为常规,每天有中队委员会根据常规推选出一位当天表现最好的同学和一位进步最大的同学,在大家都认可的情况下,授予“我最棒”和“我真棒”奖章。

5、以身示范,以情感人

自古以来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行”服人,是中队辅导员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

教育家叶圣陶说:

“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特别是中队辅导员的语言、思想、行为、习惯,无一不对学生起着示范、榜样的作用。

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言必行,行必果。

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行动就是教育的巨大力量。

要教好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就得先正其身,也就是说,要想严于律人,则必须严于律己。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我首先就得当好“做人师”的示范角色。

在中队里,我开展了“向我看齐”的活动,让学生来监督并学习自己的道德行为。

中队辅导员除完善自我形象外,还应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

争取校内各部门的支持,各任课教师的一致努力,改善育人氛围,化消极为积极,化零散为整合,形成育人的巨大合力。

除此之外,中队辅导员还应该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师生情,有助于学生自愿打开心灵的大门,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又是学生进一步把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

如我中队的耿福林同学,刚上四年级时,经常无故打同学,面对这么顽皮的小男孩,我从没斥责、或听之任之,而是面对面的谈心,并对他说过:

“其实呀,老师挺喜欢你的,如果你也能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的话,相信大家也都会像老师一样喜欢你的,你说对吗?

”通过几次心与心的交流,他慢慢地有了感触,逐渐改掉了欺负同学的劣习。

事实证明,教师喜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相反,教师厌恶的学生往往会自暴自弃,消极沉沦,不思上进。

这说明教师爱的情感能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

六、小结

文章就当代的小学生道德品质中道德“知行脱节”现象的普遍存在进行分析。

人们长期的不重视和道德教育的流于形式,让这一问题愈演愈烈。

文中阐述了“执行脱节”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道德本身的特性使然、知识至上、学校和家庭的功利性等几个方面。

并从中队辅导员的角度,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法:

教师应树立了正确的“德育”教育观,理论结合实践,改变德育评价标准,讲求教育方法,注意示范作用,以情感人。

真正让“知行统一”变得不再困难。

当然,由于时间的仓促和作者水平有限,文章可能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请各位专家和指导老师批评指正,我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进一步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