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6007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天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天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天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天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档格式.docx

《天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文档格式.docx

财政总收入7.7亿元,年均增长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5亿元,年均增长23.4%,分别完成“十五”计划的110%、113.6%。

工业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扶优扶强成效显著,上亿元企业增加到17家;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高山蔬菜、笋竹两用林、茶叶、水果、药材、生猪、淡水养殖等七大主导产业凸现,绿色农业加快发展;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规模继续扩大,2005年游客量达263.9万人次,总收入9.8亿元;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地方的主要税源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产业之一;

物流、金融保险、职业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6∶45.8∶44.6。

二是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功能显著增强。

《天台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和《天台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并顺利实施。

至2005年,天台县城主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32%。

坚持“西展、南延、东拓”原则,按照“新城要新、古城要古”的建设思路,城市建设从“琵琶城时代”迈向“始丰溪时代”。

西区始丰新城启动建设,商业街和“三纵四横”主干路网工程、新客运中心、新行政中心已建成;

南区建成交通运输机械工业园区一、二期工程、高山移民安置区一、二期工程和职教城一期工程;

东区旧城改造力度不断加大,赤城路、飞鹤路、中山西路改造全面完成,劳动路、人民路改造顺利实施。

美化、亮化、绿化、有序化成效凸现,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005年,成功地创建了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三是城乡统筹扎实推进,一体化建设取得成效。

农村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环境生态化同步推进,效益农业同步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乡镇工业特别是块状经济发展迅猛,产业、人口、要素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

全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达60%,农民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占到70%。

康庄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十五”期间累计总投资5.3亿元,共完成路基677公里,路面硬化682公里,路基通达率达80.1%,路面硬化率达70.3%。

高山移民工程稳步推进,五年累计下山移民5788户、20500人。

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五年累计完成土地整理11.19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1.82万亩。

和谐生态村建设正式启动,城乡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四是重点建设稳步推进,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十五”期间,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17.6亿元,为天台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时期。

桐柏抽水蓄能电站、黄龙水库、104国道城关至临海留贤复线、104国道城关至科山拓宽改造、62省道街头至平桥拓宽改造、60省道坦头过境段、104国道白岭至62省道前山连接线、大兴坑至华顶沙改油工程、新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城市防洪工程等一批事关天台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并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五是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呈现新格局。

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民营企业机制创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效能网建设卓有成效。

市场运营机制不断完善,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步伐加快。

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2005年,全社会出口交货值33.7亿元,年均增长25.1%,其中外贸自营出口总额1.7亿美元,年均增长84.8%,外贸依存度提高到50.1%,五年实际利用外资8356万美元。

六是人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8元,年均增长15.7%;

农民人均纯收入4890元,年均增长8.1%。

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95平方米。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6.9%。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3.5%以内,就业市场率达到90%。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完善。

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7864人,职工参保率达到70%。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失土农民社保工作启动,农村医疗保险、“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全面实施。

七是精神文明成果丰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科技投入力度加大。

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年度预算支出比例达到1.3%,全县每万人口中各类技术人员达到130人。

至2005年,全县有省级研发中心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

五年累计获省级新产品235项,被评为省级科技先进县。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校网调整顺利实施。

天台中学老校区扩建、平桥中学扩建工程全面完工,天台中学迁建、天台小学迁建工程开工建设。

新课程改革顺利展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高考上线万人比第十年居全市首位,职普比例达到1∶1。

2005年通过省级教育强县验收。

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国清寺列入全国文保单位,桥南体育中心改造工程全面完工,体育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日益丰富。

天台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完工,社区、乡村医疗点等卫生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武装、国防教育、双拥和征兵工作再创佳绩。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新闻传媒、计划生育、慈善、助残、档案、殡葬等各项事业都有长足发展。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计算

单位

“十五”计划目标

2005年实际完成情况

备注

绝对值

年均增长(%)

全县生产总值

亿元

60

13.4

61.9

14.8

三次产业结构

13.8:

46.7:

39.5

9.6:

45.8:

44.6

人均生产总值

10453

12.5

14587

15

财政总收入

7.0

19.7

7.7

22.0

地方财政收入

3.3

20.3

3.75

23.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十五”累计100

累计117.6

技术改造投资

“十五”累计30

累计37.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7.0

8.0

24.5

14.3

全社会出口交货值

20.0

18.7

33.7

25.2

自营出口

亿美元

0.5

44.7

1.7

84.8

农民人均纯收入

4650

7

4890

8.1

人口自然增长率

6.53

/

6.3

(二)“十一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

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我们仍将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环境,我县需要重点把握四大机遇:

一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布局调整,为我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自身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新机遇。

我国经济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论,根本宗旨是为了维持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为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为我县的体制机制创新指明了方向。

三是区域生产力布局带来的新机遇。

国家启动“长三角”区域规划工作,省委提出八八战略和打造平安浙江,将欠发达地区培育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温台沿海产业带规划的制定,为我县参与区域产业协作分工、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四是经济再上新台阶的战略机遇期。

“十五”以来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运行质量,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增强了我县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工业集聚区建设为我县经济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我县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加上全县上下拥有良好的发展氛围。

这些均为我县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发展基础和空间。

2、制约因素

“十五”期间,我县在不断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还是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后的发展仍将面临较多的矛盾和制约,突出表现在: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转型和升级。

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制造业层次和水平较低,服务业发展较滞后,与省内发达兄弟县市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要素支撑有待加强。

土地、资金的供应紧张,技术、人才等创新性要素短缺,关键技术与自有品牌匮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因素正成为我县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是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现,其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遏制。

3、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我县将进入人均生产总值处于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将从缓慢的初步积累期步入快速增长期,总体上将处于工业化中期。

当前,我县经济虽然已经具备“起飞”的基础,但国家宏观调控、周边竞争压力、自身综合实力对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借鉴发达县市经验,实现并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一是要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和集约发展,尽可能避免低水平扩张,缩小与发达县市区的差距。

二是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可能减轻资源要素制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围绕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支持农村建设,反哺农业经济,促进一体化发展。

四是要维护社会公平,合理社会分配,切实关注民生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尽可能避免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空间布局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强化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实现天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努力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把天台建设成为长三角特色制造业基地、华东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和长三角山水生态名县。

(二)规划目标

1、“十一五”目标

(1)经济发展

导向性指标:

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以上。

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达到全国小康水平。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

自营出口达到4亿美元,年均增长18.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1亿元,年均增长13%。

预期性指标: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提高到65%以上。

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80亿元左右。

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4.2亿元,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13%。

约束性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社会发展

“十一五”末,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6%。

宽带用户数5.8万户。

2010年,全社会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3%。

五年累计获专利授权数达到450件。

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

“十一五”末,全县科教文卫体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45%,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8%。

平均每千人医生数达到1.6人。

全县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

(3)协调发展

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2010年全县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42%。

基尼系数控制在0.38以内。

全县平均每年转移农业劳动力达到或超过1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控制在3左右。

(4)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末,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55%、60%。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争取达到90%。

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2.38万公顷。

“十一五”期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降低15%,2010年达到0.2吨标煤/万元。

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到100%。

2010年,全县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

(5)人民生活

“十一五”期间,全县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2%以内;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

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99元,年均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58元,年均增长7%。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注:

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预期性指标是凝聚了人民意愿的政府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

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是对县级有关部门和基层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是在导向性、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图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2、远景目标(2011-2020)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大幅提高。

到2015年,超过省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人均GDP5000美元。

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人均GDP7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完成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合理的城镇体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

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

全县人民素质显著提高,生活富裕,社会事业空前繁荣;

资源和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循环;

实现“实力天台、生态天台、民生天台、文化天台和平安天台”。

(三)战略重点

——产业强县

全力主攻工业。

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工业经济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进一步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壮大企业规模,发展特色工业。

加速发展交通运输机械设备、汽车用品、橡胶制品、产业用布、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努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中国过滤布名城、中国汽车用品生产基地、中国(天台)橡胶工业城的集聚作用,建设长三角特色制造业基地。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以高效生态为目标,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加快发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设施,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充分结合天台丰富的环境资源,建设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基地。

大力发展旅游业。

整合天台丰富的旅游资源,发挥独特的山水风光和宗教文化优势,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竞争优势,做大做强,形成活力旅游经济板块,拉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超前规划休闲旅游,促进天台旅游从“宗教、观光”旅游为主向“宗教、观光、休闲”相结合转变,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城市旅游服务能力,延伸旅游经济产业链,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品牌宣传力度,引领台州旅游经济发展,建设华东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

——城市兴县。

突出中等旅游城市的龙头地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加速中等旅游城市建设和发展,从“琵琶城时代”迈向“始丰溪时代”。

提升集聚能力。

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加速服务业发展,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二产、三产转移。

完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等旅游城市的增长极作用,加快全县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步伐,提升城市品位。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

——开放立县。

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

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扩大招商引资,把引进外资与优化结构、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营销网络的引进;

加大力度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企业走出去;

积极实施南北协作工程和回归工程,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良性互动,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生态名县。

全县联动,深入开展生态县建设,力争走在全市前列。

扎实推进生态市、生态镇、和谐生态村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

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科学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加快环境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

结合我县生态优势和山水风光,建设长三角山水生态名县。

(四)布局导向

按照我县城镇体系和产业发展的现状,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我县未来的城镇和产业空间布局可以归结为“3255”板块,把15个乡镇街道分为四大经济板块:

赤城、始丰、福溪三个街道为核心城区,承担县域经济中心和服务中心的角色,引领全县产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重点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同时加速发展服务业。

石梁、街头两个镇向“旅游名镇”方向发展。

平桥、白鹤、坦头、三合、洪畴五个镇发展特色工业,建设“工业重镇”。

南屏、雷峰、龙溪、三州、泳溪五个乡为“生态山区”,大力保护和合理开发生态资源。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产业强县,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围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1、工业

以布局引导集聚、以创新加速升级、以准入管理促集约发展,彻底改变工业经济“低小散”的面貌,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机械设备、汽车用品、生物医药、橡胶制品、产业用布、食品饮料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势,加强制度、技术、管理、品牌创新,走符合天台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打造长三角特色制造业基地。

(1)加强布局引导,加速产业集聚

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基础和资源优势,做到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强化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体优势。

在做大做强六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结合中等城市的发展形态,工业发展逐步形成“一区两群”的空间布局。

“一区”是中心城市工业功能区,统称经济开发区,包括交通运输机械工业园区、西部工业功能区,以交通运输机械设备、生物医药、食品饮料为主导产业,集聚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产业。

“两群”是指东部产业集群和西部产业集群。

东部产业集群包括洪畴、三合橡胶制品工业功能区和坦头汽车用品工业功能区,为东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区域及全县工业经济中远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后备空间。

西部产业集群包括平桥产业用布工业功能区和白鹤南北协作基地。

(2)鼓励创新发展,加快产业升级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社会支持、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核心技术培育,逐步实现制造业从引进技术、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运用信息技术重组产业形态。

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主动参与国际标准修订,积极创造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

鼓励以技术等生产要素投资创办中小企业。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

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

加快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

强化观念创新,借鉴扁平化组织、虚拟化经营、精益化管理和柔性管理、危机管理等现代管理方式,促进企业从生产经营型向品牌经营型、资本经营型转变。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运输机械设备、汽车用品、橡胶制品、产业用布、食品饮料等支柱行业。

大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

鼓励和引导发展环保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

“十一五”期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个,实施高新技术项目5项,新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家。

切实加强品牌创新。

把握关键技术,培育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信誉好的知名企业及其名牌产品。

一是加快地方产业品牌培育。

从交通运输机械设备、汽车用品、食品饮料等影响大、知名度高的产业入手,有重点地培育强势品牌,把行业整体品牌与产品单位品牌有机结合起来,扩张整体品牌,进一步打响地方产业知名度。

二是加强品牌延伸。

利用现有知名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进入其它领域,实施品牌产品的系列化、多元化,将知名品牌做大做强。

如“石梁”、“银轮”等可以进入与本行业相关的领域。

三是继续探索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的道路,寻求国内外合作伙伴,采用OEM生产方式,利用他人的知名品牌逐步扩大企业产品的影响力,在学习中积聚实力,抢占市场,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自创品牌的转变。

(3)加强准入管理,促进集约发展

制定完善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严格执行投资强度、行业准入等相关规定,在审核审批环节把好入口关。

着力提高土地、水、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使用效率,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产品,促进工业企业集约发展。

加强工业用地产出率考核,建立机制,及时淘汰压缩占地多、效益低、贡献少的企业和产业,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尽力减少对自然水系、自然山体、湿地和历史文物的影响和破坏。

禁止或严格控制在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发展工业。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不断提升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逐步淘汰落后制造。

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组织升级。

着力引导扶持优秀骨干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走资本经营之路,发展为上市公司。

鼓励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名牌产品为龙头,推进强强联合,发展成为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50强企业”培育工程,争取培育上亿元企业50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