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信息传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551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信息传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遗传信息传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遗传信息传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遗传信息传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遗传信息传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信息传递.docx

《遗传信息传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信息传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信息传递.docx

遗传信息传递

第11章遗传信息的传递

学习目标

2掌握DNA的复制过程。

3掌握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和主要酶类。

4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流程。

5理解DNA的修复种类和修复的意义。

6理解转录、翻译的过程和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7了解转录后加工过程和转录的调控。

DNA是遗传的主要物质,遗传信息以碱基排列顺序的方式贮藏在DNA分子中。

基因(gene)是编码生物活性物质的DNA片断。

DNA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到RNA分子上,后者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这一过程称为翻译。

遗传信息传递的这种规律称为中心法则(centraldogma)。

70年代Temin和Baltimore分别从致癌RNA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可以RNA为模板指导DNA的合成,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和上述转录过程相反,故称为逆转录(reversetranscription),并发现某些病毒中的RNA也可以进行复制,这样就对中心法则提出了补充和修正,修正与补充后的中心法则如图11-l。

DNA为主导的中心法则是单向的信息流,体现了遗传的保守性;补充修正后的中心法则,使RNA也处于中心地位,预示着RNA可能有更广泛的功能。

2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一、DNA的复制

(一)DNA复制的方式

Watson和Crick在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即推测,在DNA复制过程中,两条螺旋的多核苷酸链之间的氢键断开,然后以每条链各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新的互补链。

这样新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与原来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相同。

每个子代DNA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于亲代,而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产物,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1958年经Messelson与Stahl实验证实了Watson和Crick的DNA半保留复制假说。

他们将细菌培养在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之后,细胞内所有的DNA是含15N的重DNA,其密度比普通14N-DNA的密度大,在密度梯度离心时,15N-DNA形成的区带在14N-DNA形成的区带下放。

然后把含15N的细菌转入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细胞生长几代,并在不同时间取样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第一代之后,DNA只出现一条区带,位于15N-DNA和14N-DNA之间,这条区带的DNA是由14N-DNA和15N-DNA组成的。

经两代之后,出现二条区带,一条为14N-DNA,另一条为14N-15N-DNA。

三代后,则14N-DNA分子逐渐增多,而14N-15N-DNA分子不再增加,这些结果及解释可用图11-2来表示,证明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进行的。

图11-2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图解

(二)参与DNA复制的酶类

复制是在酶催化下的核苷酸聚合过程,需要多种酶和蛋白质因子参与。

1.DNA聚合酶DNA聚合酶又称DNA指导的DNA聚合酶(DNAdirectedDNApolymerase,DDDP)。

在大肠杆菌提取液中发现了三种DNA聚合酶,分别称为DNA聚合酶Ι、Ⅱ、Ⅲ。

它们都是以DNA为模板催化DNA合成的酶。

DNA聚合酶Ι是一条单链多肽,其功能有:

①催化DNA沿5’→3’方向延长。

②具有3’→5’外切酶的活性。

③5’→3’外切酶活性。

DNA聚合酶Ⅱ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DNA聚合酶Ⅲ是复制时起主要作用的酶,催化反应速度最快,每分钟能催化9000个核苷酸聚合。

在大肠杆菌体内,大多数新的DNA链的合成都是由聚合酶Ⅲ所催化的。

DNA聚合酶Ⅲ也有3’→5’核酸外切酶的活性,能切除错配的核苷酸。

在真核细胞中含有数种DNA聚合酶,主要有α、β、γ、δ等四种,DNA聚合酶α和δ是DNA复制时起主要作用的酶,DNA聚合酶β有最强的核酸外切酶活性,DNA聚合酶γ存在于线粒体内,参与线粒体DNA的复制。

2.引物酶引物酶(primase)是一种特殊的RNA聚合酶。

在DNA复制过程中,需要合成一小段RNA作为引物(primer),此RNA引物的碱基与DNA模板是互补的。

引物酶即催化引物的合成。

3.解旋和解链酶类细胞内DNA复制时必须先解开DNA的超螺旋与双螺旋结构。

解链酶、拓扑异构酶、单链结合蛋白可完成该作用。

4.DNA连接酶催化以氢键结合于模板DNA链的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但并没有连接单独存在的DNA单链的作用。

DNA连接酶不但是DNA复制所必需的,而且也是在DNA损伤的修复及重组DNA中不可缺少的酶。

(三)DNA的复制过程

1.起始DNA复制的起始先要解开DNA双螺旋,这主要靠解链酶和拓扑异构酶使DNA先解开一段双链,形成复制点,由于每个复制点的形状象一个叉子,故称复制叉(replicationfork)。

由于单链结合蛋白的结合,引物酶以解开DNA双链的一段DNA为模板,以核苷三磷酸为底物,按5’3’方向合成一小段RNA引物(5~100个核苷酸)。

引物3’-OH末端就是合成新的DNA的起点。

图11-3

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P239图12-8

2.延伸在RNA引物的3’-OH末端,DNA聚合酶Ⅲ催化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分别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同时合成两条新的DNA链。

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而新链的合成方向必须按5’3’方向进行,因此,新合成的链中有一条链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一致,故合成能顺利地(的)连续进行,此链称为领头链;而另一条链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反,称随从链。

随从链是不连续合成的,这些不连续的DNA片段称冈崎片段。

当冈崎片段延长至一定长度,直到前一个RNA引物的5’-末端为止,然后在DNA聚合酶Ι的作用下,水解除去RNA引物,并依据模板的碱基顺序,填补降解引物后留下的空隙。

3.终止复制叉中,领头链可以不断地延长,随从链是分为冈崎片段来延长的。

在DNA聚合酶Ι的作用下,冈崎片段的引物被切除,并由DNA聚合酶Ι催化填补空隙,此时第一个片段的3’-OH端和第二个片段的5’-P端仍是游离的,DNA连接酶在这个复制的最后阶段起作用,把片段之间所剩的小缺口通过生成磷酸二酯键而接合起来,成为真正连续的子链。

二、DNA的损伤与修复合成

在DNA复制的过程中,DNA可能发生自发突变。

环境因素,如电离辐射、紫外线照射、化学诱变剂及致癌病毒等也常能引起DNA分子的突变。

DNA分子结构的任何异常改变都可看作是DNA损伤。

生物体内有修复系统可使受损伤的DNA得以修复,以保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和遗传的稳定性。

如果损伤未能修复,可以导致生物体某些功能的缺失或死亡,也可以通过DNA的复制将变异传给子代DNA,造成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在物种的变异和进化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因突变也是分子病和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

(一)DNA的损伤

某些物理及化学因素,如紫外线、电离辐射、化学诱变剂等,都能使DNA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突变,这一过程叫DNA损伤。

其实质就是DNA分子上碱基改变造成DNA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主要机制如下:

1.紫外线照射引起DNA分子中相邻的胸腺嘧啶碱基之间形成二聚体,从而使DNA的复制和转录受到阻碍。

2.某些化学诱变剂,例如碱基的类似物5-溴尿嘧啶和2-氨基嘌呤可掺入到DNA分子中,并引起特异的碱基转换突变,干扰DNA的复制。

3.抗生素及其类似物,如放线菌素D、阿霉素等,能嵌入DNA双螺旋的碱基对之间干扰DNA的复制及转录。

此外还有脱氨基物质、烷化剂、亚硝酸盐等均可阻碍DNA的正常复制和转录。

(二)DNA损伤的修复

5光修复可见光能激活光复活酶,催化胸腺嘧啶二聚体分解为单体。

光复活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图11-6)。

图11-6

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P243图12-10

2.切除修复是人体细胞内DNA的主要修复机制,需要特异的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I和DNA连接酶等参与。

其作用机制如图11-7。

图11一7

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P243图12-11

3.重组修复当DNA损伤范围较大,复制时损伤部位不能作为模板指导子链的合成,即在子链上形成缺口。

这时可以通过重组作用,将另一股正常的母链填补到该缺口,而正常母链上又出现了缺口,但因有正常子链作为模板可在DNA聚合酶I和连接酶的作用下,使母链完全复原(图11-8)。

图11-8

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P244图12-12

DNA损伤的修复是生物体的一项重要功能。

DNA修复能力的异常可能与衰老和某些疾病(如肿瘤)的发生有关。

第二节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再合成一条与DNA链互补的RNA链,此过程即为转录。

通过转录,生物体的遗传信息由DNA传递给RNA。

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是决定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原始模板,通过转录产生的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指导合成mRNA的DNA区段称为结构基因,转录的产物还有tRNA和rRNA,他们不是翻译的模板,但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转录与复制有相似之处,如合成方向都是5’→3’,核苷酸都以磷酸二酯键连接,但仍有不同。

主要区别如下:

1.转录所用原料是四种三磷酸核苷(NTP)。

2.转录中合成RNA时以尿嘧啶(U)与腺嘌呤(A)配对。

3.不是DNA双链中的两股都可以转录,DNA双链在转录中只有一条链起模板作用称为模板链,与其互补的相应链则不具备指导转录的作用称为编码链。

DNA双链分子包含许多基因,而各个基因的模板链不都在同一股DNA链上,这种现象称为不对称转录。

不对称转录现象说明:

①当DNA分子上一股链可转录时,另一股链不被转录;②模板链并非永远在同一股链上。

4.参与转录的酶为RNA聚合酶,合成起始阶段不需要引物。

1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又称为DNA指导的RNA聚合酶(DNAdirectedRNApolymerase,DDRP),原核细胞只有一种RNA聚合酶,由五个亚基(β’βα2σ)组成全酶。

σ亚基功能是辨认起始点,脱离了σ亚基的剩余部分β’βα2称为核心酶。

真核细胞RNA聚合酶有三种,分别为RNA聚合酶Ⅰ、Ⅱ、Ⅲ,他们专一地转录不同的基因,产生不同的产物。

2转录的过程

(一)起始阶段

转录是在DNA模板的特殊部位开始的,此部位称为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

σ亚基无催化作用,与模板DNA启动子结合,能识别转录起始位点。

当RNA聚合酶滑动到起始位点后,RNA聚合酶与模板之间形成疏松复合物。

进入互补的第一、第二个三磷酸核苷,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形成3’,5’-磷酸二酯键,同时释放出焦磷酸,通常RNA链由ATP或GTP起始,所以ATP或GTP就成为RNA链的5’-端。

(二)延长阶段

当第一个3’,5’-磷酸二酯键形成时,σ因子便脱落下来。

RNA链的延伸即完全由核心酶催化。

核心酶沿DNA模板链的3’→5’方向移动,按碱基配对原则合成RNA链,RNA链的延伸是按5’→3’方向进行的。

在转录过程中,核心酶沿DNA模板链的3’→5’方向推进,待转录的DNA双螺旋循序松解,转录完毕的DNA双链又形成螺旋结构。

同时,在DNA模板链上正在延伸的RNA链从5’-末端开始逐步地从DNA模板链上游离出来(图11-10)。

图11-10转录的延长阶段

(三)终止阶段

待核心酶沿模板3’→5’方向滑行到终止信号时,转录即告终止。

原核生物转录终止有二种类型:

一种是不依赖ρ因子的终止,由于终止区域富含CG碱基重复序列,使新合成的RNA链形成发夹样结构,阻止RNA聚合酶的滑动,RNA链的延伸即终止;另一类是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ρ因子进入终止区域,能与RNA链结合,它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使RNA链释放。

转录终止后,核心酶从DNA模板上脱落下来,与σ因子结合重新形成全酶,开始一条新的RNA链合成。

图1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