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5249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柯勒;

考夫卡,观点:

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

D行为主义、人物:

华生;

斯金纳,观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E精神分析学派、人物:

弗洛伊德,观点:

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F人本主义、人物:

马斯洛;

罗杰斯,观点:

人性本善;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G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关系

7.强化定义:

有机体反应和随后出现的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影响有机体反应的速率。

正强化:

呈现对个体有益或令他愉快的刺激.负强化:

撤销对个体有害或令他厌恶的刺激

8.人格结构理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社会意识,至善原则)_、自我(自我意识,现实原则)、本我(潜意识,快乐原则)三部分,弗洛伊德形象地用冰山比喻人格的三部分,提出了“冰山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

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

9.心理学的实质:

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10.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即大脑皮层;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

11.反射:

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12.A、第一信号系统:

由具体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教材)

14.例题:

华生说:

"

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讨论: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环境决定论的重要性)

15.马斯洛金字塔理论:

第一层(富裕阶段):

自我实现。

第二层(小康阶段):

尊重需要+社会需要。

第三层(温饱阶段):

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第二章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指向性)与集中(集中性)。

2.注意的种类?

有意注意(不需意志努力,无目的性)、无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有目的性)、有意后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有目的性)。

3.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4.注意的功能:

a.选择功能b.维持功能c.调节功能

5.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A刺激物的特点a、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b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c、刺激的变化d、刺激物的新异性

B个体的主观状态a、个体的需要和兴趣b、精神与机体状态c、知识经验

6.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对活动任务的认识b、对活动的间接兴趣c、个体的意志努力d、对活动的精心组织。

7.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

a、对活动浓厚的兴趣b、活动的自动化

8.注意的品质(如何评价一个人注意力的好坏?

a.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b.注意的稳定性{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

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

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c.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注意分配的条件: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d.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9.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0.感觉的种类?

A、外部感觉:

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④味觉⑤肤觉即触压觉是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

基本形态:

触压觉、痛觉、温度觉(其中温觉:

适宜刺激:

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

生理零度:

皮肤表面的温度。

a.温觉:

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

b.冷觉:

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

刺激温度等于生理零度,不产生温度觉。

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B、内部感觉:

⑥机体觉(即内脏觉)⑦运动觉⑧平衡觉

11.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此一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

感觉补偿:

感觉能力的补偿有关键期。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答;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

人的感官觉察刚刚引起感觉的微弱刺激的能力

注意:

绝对阈限并非某个固定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反比关系E=1/R

12.感觉的规律?

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13.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4.知觉的种类?

①空间知觉:

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c方位知觉d距离知觉②时间知觉③运动知觉

15.距离知觉:

判断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也称深度知觉。

距离判断的条件是单眼线索和双眼视觉.

16.单眼视觉线索:

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物体掩蔽或重叠阴影,线条或空气透视,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作用。

17.双眼视觉线索?

A、双眼视轴辐合用两只眼睛看物体时,两眼都要将视线对着物体,以便物体视像落在中央窝上,物体越近两眼视线的辐合角越大,双眼越吃力。

因此,双眼视轴辐合所提供的眼肌动觉信息是深度知觉的信息。

B、双眼视差——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当看一个立体物体时,物体在两眼上的网像并不落在网膜相同的区域上,即两网像不对应,不能重合。

左眼看物体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右边多些,因而两眼视觉有差异,这种视觉差异信息传入大脑皮层,产生立体深度知觉。

因此,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18.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19.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客观因素:

对象背景差异——强度大、明亮的、轮廓清晰的物体容易成为选择对象。

对象组合——空间和时间接近的比较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对象的运动——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区分出来。

主观因素:

如需要、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以及是否明确目的任务有关.

20.似知觉现象:

动景运动游动效应诱导运动4运动后效

21.格式塔原则规律:

1、接近性。

2、相似性。

3、连续性。

4、封闭性。

2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联系:

知觉来源于感觉,两者都反映的是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区别:

反映的对象特性不同,借助的器官不同,对经验和知识的依赖不同

15.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16.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

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语义记忆、4情绪记忆、5动作记忆;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

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17.瞬时记忆的定义

各种感官通道都存在对相应刺激的感觉登记,研究较多的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18.瞬时记忆的特点

(1)编码:

按刺激的物理特性在感官内保存下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时间: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图象在0.25-1秒,声象<4秒(3)容量:

记忆容量较大,9~20比特(4)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19短暂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20.短暂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7±

2个单位,也称记忆广度

(2)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

此外,还有少量的语义记忆(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的(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

21.长时记忆的定义

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或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22.信息储存的条件与方法

①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

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②利用外部记忆手段③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3.三种记忆的比较

24.信息加工和储存方式划分

1、陈述性记忆2、程序性记忆

25.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6.保持

1、概念:

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过程。

2、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量的方面:

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

(2)质的方面①内容简略和概括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27再现

1、再认:

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影响再认的因素:

a.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

b.当前事物与以前经验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

c.再认依赖于时间间隔。

间隔越长效果越差。

2、回忆:

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舌尖现象”

28.再认与回忆的比较

①再认过程比回忆简单、容易。

有的事情能再认,但不能回忆。

②再认出现较早。

孩子生后半年内,便可再认,而回忆的发展却要晚一些。

29.什么叫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遗忘。

30.遗忘的过程

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德定量研究②实验材料:

无意义音节,如XIQ.ZEH.GUB③实验方法——节省法(节省法:

保持量=(初学时间或次数-再学时间或次数)/初学时间或次数100%)④结论: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31、遗忘规律

1、是先快后慢2、表明人类的遗忘不是均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3、随着时间的消逝,遗忘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就再遗忘了。

32.影响遗忘的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②学习的程度(过度学习>

低度学习)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④识记者的态度与

33.前摄抑制与倒摄意志

前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

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或抑制作用越大。

倒摄干扰:

是指后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先前学习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

对于不同内容材料的学习要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

19.怎样复习?

①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c阅读与重现交替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②利用外部记忆手段③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0.青少年记忆力发展特点?

①有意记忆逐步取代无意记忆②意义记忆逐步取代机械记忆③抽象记忆逐步取代形象记忆

21.怎样培养青少年记忆力?

①树立信心②明确目标③加深理解④凸显材料⑤掌握方法

22.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3.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分: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分: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创造程度划分:

常规思维、创造思维

24.青少年思维力的发展特点?

①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渐发展③思维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25.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

26.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系统化

25.青少年思维力的培养?

①创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环境,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培养发散思维③注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④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⑤发挥想象力

26.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7.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3、幻想:

包涵科学幻想、理想和空想

28.想象的作用

(1)预见功能

(2)理解功能(3)补充功能(4)调节功能

29.问题解决的含义

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一定目标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30.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

31.问题解决的印象因素

1.问题情境2.迁移的作用3.功能固着4.思维定势5.动机6.个性7.原型启发8.情绪

32.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是运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3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新颖性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综合:

头脑风暴3.多有直觉思维的参与4.创造想象参与5.灵感的出现:

长时间思考,注意力高度集中,短暂松弛。

34.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豁朗阶段4、验证阶段

35.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一)智力

(二)知识(三)个性因素:

1.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

2.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以及良好的自我调整能力等个性特征。

(四)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从大量研究中,可以归纳这样几点:

(1)创造性比智力受环境影响更大。

(2)过于严格、要求服从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

(3)某些社会文化特征对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36.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动机功能2适应功能3组织功能4信号功能

4.情绪的要素

1生理唤醒2主观体验3外部表现——表情(面部、姿势和语调)

5.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依据情绪的性质分类:

喜、怒、哀、乐、爱、恶、惧。

(二)依据情绪状态分类:

1心境:

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

具有渲染性2激情: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

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三)依据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分类:

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6.青少年不良的情绪的调节?

意识调节法:

承认存在、分析原因(概化、扩散、象征)、寻求方法、理智调节法、语言调节法、活动转移法、注意转移法、交往调节法

7.青少年情绪发展特点?

1、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2、情绪受社会需要的影响3、情绪逐步深刻、稳定、定型

8.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以目的调节和控制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9.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①采取决定阶段:

动机斗争、目的的确定、选择行动的方法②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克服内外困难、经受成败的考验

10.意志行动的特征

1、明确自觉的目的性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1.挫折:

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力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12.挫折的产生原因?

自然和社会;

个体条件因素、个体的动机因素、个体认知因素

13.青少年常见的挫折?

人格完善的挫折:

独立成人的挫折和自我完善的挫折、学习上的挫折、生活上的挫折、人际交往的挫折

14.青少年意志力的培养?

①加强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a将学习目的和理想教育结合b要使学生认识到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c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②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③加强意志力的自我锻炼:

a做好自我评价b树立学习的榜样c制定可行的自我锻炼计划d善待约束自己,要求自己e善于自我反省,自我激励④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力的作用

15.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2、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坚持性4、意志的自制性

1.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是由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需要时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

2.需要的种类?

(一)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1、生理需要:

人对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的反映。

2、社会需要:

人对维持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而产生的需求的反映;

(二)根据需要的对象分:

1、物质需要:

指人为了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2、精神需要:

指个体参与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根据需要的目的和满足后所产生的结果分:

1、正当需要:

需要的目的或结果有利于(或不损害)社会或个体的健康成长。

2、畸形需要:

需要的目的或结果是危害社会或个体健康成长的。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心理学家A·

马斯洛,把需要分类:

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主要观点:

1、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2、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

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

3、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

4.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指激发、指引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朝向某个目标的内部动力。

5.动机的种类?

①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③主导动机与次要动机④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

6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7.引起动机的条件

内在条件:

需要;

外在条件:

诱因

8.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倒u关系,即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解决困难任务时所需的最佳动机水平要低于解决容易任务时所需的最佳动机水平

8.青少年需要与动机发展特点?

第四章

1.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10.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1.能力的测量?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第一个系统采用测验法进行治理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12流体能力

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

13.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类型的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性别差异14.青少年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总体趋势上,智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①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认得智力在18—25之间达到顶峰。

②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认得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的发展趋势是稳步上升的;

成年期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

③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

14.青少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①遗传的作用②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a产前环境的影响b早期经验的作用c学校教育的作用d家庭环境的作用③实践活动的影响④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5.青少年能力的培养?

①重视早期教育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③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发展④对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

16.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7.人格的结构?

气质、性格

18.人格的特点?

①独特性与共同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

19.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20.气质类型学说?

①体型说:

肥胖型、瘦长型、斗士型②血型说:

A、B、AB、O③体液说: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21.气质在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

a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b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C气质类型可以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d气质特点影响人际关系e气质特点影响身心健康

在教育中:

a善于区别和对待不同的气质类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向健康方向发展。

b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气质的积极特征,控制消极特征,用不同的方法获取好成绩。

(因材施教)c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22.性格的定义?

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23.性格的结构特征?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

a对社会、集体、他人等的态度特征b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c对自己的态度②性格的意志特征:

a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b对行为的自觉控制能力c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处理问题的特点d在贯彻执行决定上表现的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a情绪的强度特征b情绪的持久性c情绪的稳定性d主导心境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又称为性格的认知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