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
《学生用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用文言文阅读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四)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C.坐佛膝上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
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善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六)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七)七录《明史·
张溥传》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
“七录”。
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七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
“七录”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张溥。
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用一句名言回答)
(八)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
非然也。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
惟弈秋之为听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九)问说《孟涂文集》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D.面山而居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
(十)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
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十一)邴原泣学《初潭集》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
“欲书可耳!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吾徒相教()④徒以有先生也()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十二)推敲《诗话总龟》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
“‘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1.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退之立马久之B.何陋之有C.久之,目似瞑D.怅恨久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②炼之未定()
③观者讶之()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3.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十三)勤训《恒斋文集》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云: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
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1.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十四)管宁割席(岳阳市)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
“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
坐具、坐垫。
轩冕:
轩,大马车;
冕,大礼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A.又尝同席:
B.宁读如故: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
(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翻译“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一句。
4.故事中管宁、华歆两个人物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从中得到的体会。
(十四)乘隙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
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
“见必与之决生死。
”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观者如堵墙。
久之,各未能进。
弓手者忽谓偷曰:
“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偷曰:
“诺。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
地名,今属安徽。
②弓手:
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
③村步:
村埠头。
步,通“埠”,码头。
④尉:
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皆服其能空乏其身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 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之决生死 时人莫之许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
(十五)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
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
①公孙仪:
《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③下人:
迁就他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枉于法,则免于相免:
避免。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尽:
都。
C.其弟子谏日……谏:
规劝。
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
正因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
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十六)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
①越:
越国。
②“辐(fú
)”与下文的“輗(ní
)”、“辕(yuá
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
③诸:
相当于“之于”。
④相属:
—个接着一个。
⑤绐:
dà
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4分)
①辐腐而轮败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顾:
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②及寇兵侵其境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5分)
②
(十七)南歧之见明·
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
“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
”外方人曰:
“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笑者曰:
“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贤奕编·
警喻》)
[注释]①瘿:
(yīng)颈瘤病。
即颈上生囊状瘤子。
②群小:
贬称见识浅陋的人。
③焦:
细瘦。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3分)()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
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3分)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十八)李存审出于寒微
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
“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馀。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
“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①李存审:
五代时后唐的大将。
②镞(zú
):
箭头。
③尔曹:
你们。
④膏梁:
膏,肥肉。
梁,精米。
表示精美的膳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少提一剑去乡里()位极将相()
2.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十八)窃糟刘基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郁离子③谓之曰:
“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
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
”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
“是余之糟粕也。
”今子以佛夸予,可也;
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道理:
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
②驾:
驾驭、统摄。
③郁离子:
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
④方:
酒方。
⑤仕:
做官。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处)。
(3分)
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主酒家(主持,掌管)B.以鲁酒渍之(浸泡)
C.索而饮之(索取)D.今子以佛夸予(夸奖)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4.本文讽刺了怎样一类人?
(十八)王右军诈睡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
“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王右军:
王羲之。
②减:
不足。
③大将军:
王敦。
④钱凤:
人名,字世仪。
⑤孰:
熟。
⑥从:
纵。
1.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屏人论事()
A.当门的小墙B.忍住C.退避D.除去
⑵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A.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B.与“阴”相对C.外露的D.通“佯”
2.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
大将军甚爱之
A.怅恨久之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C.小大之狱D.宋何罪之有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
用自己的话回答。
4.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十九)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①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②焉。
【注释】①[哂(shěn)]微笑。
②[野宿]在郊外露宿。
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请重法以禁之()
2.民之所以为盗者()
3.故不暇顾廉耻耳()
4.安用重法邪()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上与群臣论止盗。
2.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对于如何“止盗”,大臣的观点是:
“上”的看法是:
,理由是:
。
(用文中的话回答)
(二十)林道人诣谢公
林道人①诣谢公②。
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
王夫人因自出,云:
“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因流涕抱儿以归。
谢公语同坐曰:
“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⑥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林道人:
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
②谢公:
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
③东阳:
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
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
④总角:
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
⑤信:
传信的人。
⑥朝士:
朝廷官员。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东阳时始总角()
(2)再遣信令还()
(3)而太傅留之()(4)谢公语同坐曰()
23.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
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24.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
(二十一)眇者识日
生而眇{1}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
“日之状如铜槃。
”扣②槃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日之光如烛。
”扪③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选自《东坡小品•日喻》)
①眇(miǎo):
目盲。
②扣:
敲打。
③扪(mé
n):
用手摸。
④龠(yuè
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⒈“问之有目者”省略了什么?
请从文中找出原词补充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眇者”为什么会把“钟”和“龠”当作“日”?
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
4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那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二)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王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
“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曰:
“魏王雅望非常;
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一词多义。
使:
魏武将见匈奴使_______________使崔季(王圭)代__________________
使至塞上___________________常蹲其身,使与台齐________________
以:
自以形陋____________以天下事为己任_______________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
2.与“魏武闻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观之正浓D.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1)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4.你觉得曹操为何“使崔季(王圭)代”,又“自捉刀立床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追杀匈奴使的原因是什么?
你从中能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