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分答案 1996年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4837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部分答案 1996年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化部分答案 1996年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文化部分答案 1996年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文化部分答案 1996年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文化部分答案 1996年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部分答案 1996年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Word下载.docx

《文化部分答案 1996年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部分答案 1996年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部分答案 1996年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Word下载.docx

42A

43B

44C

45D

46A

47A

48C

49D

50B

三、名词解释

1、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

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2、格律诗——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也成为今体诗、近体诗。

其名称是相对于没有固定格律的古诗而言的,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严格的格律,所以叫格律诗,格律诗自唐代成熟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全篇的句数与字数固定,其次是押韵方式有一定的要求,再次是其有严格的平仄格律,格律诗所谓的格律也就是指这一点而言的;

最后是也有一些修辞要求,如对仗与用典等。

3、《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编年体史书,书名为宋神宗所赐,意在为历代统治者提供统治的借鉴。

此书为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持办些,全书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记载翔实,条理清晰,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同时,其文字简洁传神,叙事生动,也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4、晋商——凡旧时山西省(古代晋国)籍的从事商业工作、经营商品交易的商人,都可泛称“晋商”。

早在春秋时期,古代晋国就已出现了商贾,到明代中叶,随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的萌芽和兴起及商品交易的发达,山西商人以善于经营商品交易的智慧和才能,逐渐形成了一股以地域关系、乡土纽带为特征的商行帮会群体。

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北方商行帮会集团。

到清中叶,晋商逐步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执全国金融业之牛耳。

而其中的巨头太平尉、王两家是与清王朝寿命相始终的仕商结合型大家族,刘、杨两家是清末民初与列强资本主义人侵搏争而兴起的民族资本家,他们都为中国商行创造了巨额商业财富。

四、论述题

1、答: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逐渐本土化,并对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也概莫能外,而作为中国文学的正宗的诗歌更是蒙受其沾溉,其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A,对格律诗的形成起了作用。

佛教传入后,由于其佛经诵读梵呗之声,使得中国人发现了汉语四声的特点,经过永明体作者的努力,汉语四声的特点终于成为诗歌艺术zhog极为重要的一环。

汉语诗歌在文人手中,脱离了音乐,但诗歌本质上要求要有规律,于是,通过文字本身的特点来体现韵律成为诗歌的当务之急,而四声的发现则满足了这一要求。

于是,人们理清了汉字的平仄关系后,格律诗也就呼之欲出了。

B,扩大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创造空间。

印度人士最富于想象力的民族,尤其是在佛教中有关地狱与西方极乐世界的想象力令人惊叹。

而中华民族一直是关注现实的民族,在玄想方面要有所欠缺。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力,使得中华艺术中,掺进了一些光怪陆离的想象,这得益于佛教不少。

而诗歌的意境创造也自魏晋以来,得益于佛教不少,甚至到了后世,中国化了的佛教支派禅宗对中国诗歌的思维方式还有更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C,扩大了诗作者的范围。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史,诗僧是一个大量的存在,他们以他们独特的双重身份,写出了不少独具特色的诗歌作品来。

D,扩大了诗歌描写的题材范围。

古代诗歌的题材范围并不时在一开始就无所不包的,而是在历史诗人开创性的创造后逐渐蔚为大观的。

而自从有了佛教的传入,他们便带来了一整套的文化,而面对这些,古代的诗人们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比如大量吟咏寺庙或与僧人交往酬答的作品。

E,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可以使用的典故。

使用典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特点。

这可以扩大诗作的信息量,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思。

中国诗歌主要的典故来源多是儒家经典与历史著作,而自从佛教典籍本土化后,使用佛典入诗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向。

2、答:

科举考试时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它萌芽于隋,成熟于唐,此后,历宋元明清,虽代有沿革,然而也历千余年而不衰,最终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因时移事变加上其本身积弊丛生而被废除。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的功是显而易见的:

A,科举考试实行后,大批下层士人通过考试进入了国家机器,这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保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活力以及其统治力量的相对制衡。

这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是有积极作用的,改变了隋唐以前普通士人无法跻身于政治的中心。

B,科举的实行,也缓解了下层人民与上层统治者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定社会心理的作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每个士人都是一种诱惑,而且有实现的途径,于是,对于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便会在一定程度得到消解。

C,科举制度也使得教育与管理的选拔联系在一起,使得全社会对于士人普遍尊崇,而作为四民之首的士也正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所以,科举的实行不但造就大量士人,也使得知识在中国古代得到了极高的尊敬,而知识的被礼遇也就带来了文明的巨大进步。

D,科举还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唐诗的繁荣就离不开唐代诗赋取士的制度等。

在功之外,对科举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A,可掬制度毕竟是一种不够科学的选官制度,官吏选拔是要选出了具有行政能力的人来管理国家,科举制选出了对儒家经典非常熟悉而且有文采的人来,这两者并非可以兼容。

所以古代官吏中,有很多没有政治才能的人,只是在官位上尸位素餐罢了。

B,科举把大量有文采的人选去做官,某种程度上也罢一些有才能的人消磨于琐细的行政公务中去,不能不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内耗。

C,科举也给民众从心理上奠定了官本位的文化背景,认为所有优秀的人都应该为官,而做官的人也肯定是最优秀的人,这种逻辑也深深的伤害了中国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D,科举在明清两代以八股取士,更是对文人思想的束缚与钳制,在这种选官制度的鼓励下,明清两代的文人都进入了形式死板,无法发挥了个人才智的八股之中,士人的创造了也抹杀了。

E,科举制度由于本身的不健全,所以千余年来弊端丛生,文人趋之若鹜,从不在实际能力上下功夫,甚至作弊行贿,无所不及。

2004年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答案

【中国文学】

一、填空

1“风骚”

2本纪

3汉魏六朝乐府民歌

4温庭筠

5《漱玉词》

6“元曲四大家”

7临安

8南洪北孔

9《人到中年》

10高晓声

11林琴南

12《旧事重提》

13《超人》

14《北京人》

15田间

二、选择

1徐志摩

2浪漫主义

3《尝试集》

4郭沫若

5翻身农民形象

6改造国民性

7北京小市民

8余光中

9《国语》

10贾谊  

11《三都赋》

12韩愈

13陆游

14一本四折

15宋元话本

【中国文化】

1长江流域

2郡县制

3公孙龙

4子部

5滕王阁

6祖先

7。

19世纪60年代

8书院

9汉、明

10打 

10清净寺

1训诂

2尚小云

3纳西

4白鹿洞书院

5张仲景

6《永乐大典》

7利玛窦

8乡

…………

10东汉中叶

2003年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答案

1、《山海经》

2、风、雅、颂、赋、比、兴

3、竹林七贤

4、《清商曲》

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小令、套曲

7.块状结构

8.新民体

9《动摇》

10鲁迅

11沈从文

12徐志摩

13《四世同堂》

14《歌德巴赫猜想》

15贾平凹

二、选择填空

1、《玉台新咏》

2、王粲

3、《饮酒》

4、鲍照

5、诚斋体

6、马致远

7、《醒世姻缘传》

8、龚自珍

9《湖畔》

10《黑骏马》

11周作人

12郭沫若

13巴金

14《绿化树》

15舒婷

 

1、《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左丘明所撰。

其以《春秋》为本,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间二百六十年史事,也保存了一些古代传说,共18万字。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

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2、“临川四梦”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四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名剧《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都与“梦”有关,有因为汤显祖出生于江西临川,所以四戏被合称为“临川四梦”。

3、文学研究会

“文研会”是我国现代第一个大型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是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是“文研会”的会刊。

“文研会”主张文学要为人生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并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他们创作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4、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流派,专指在“文革”过去之后诞生的不少暴露内心伤痕和经历的文学思潮。

1977年刘心武推出《班主任》,其后卢新华又推出《伤痕》,这两篇小说成为早期“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

“伤痕文学”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唤醒了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成为当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由于“伤痕文学”的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自其问世后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简要评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如“三顾茅庐”是史实,但“三顾”的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史料和传说虚构而成。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曹操、关羽、诸葛亮等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

如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智慧、才干特别是预见性,在战胜老谋深算的曹操、才华四溢的周瑜时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三国演义》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赤壁之战等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成为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

《三国演义》的语言、文风也很有特点。

“文不甚深”,“非俗非虚”,正是《三国演义》相当突出的语言特点。

1填空题

1,仰韶2,司南3,孙子兵法4,张仲景5,喇嘛教

2,蔡侯纸7,文房四宝8,四库全书9,九华山10壮族

2,选择题

1,d2b3,b4,b5,a

6,d7,a8,a9,b10,a

2002年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答案

1.国别史

2.建安七子

3.西洲曲

4.南朝的宋初

5.岑参

6.温州杂剧

7.酸甜乐府

8.金瓶梅

9.竟陵派

10.阅微草堂笔记

11,新青年

12故事新编

13戴望舒

14自叙传抒情小说

15倪焕之

1、战国策

2、九歌

3、《文选》

4、左思

5、刘长卿

6、苏轼

7、_白朴

8、施惠

9、童心说

10、黄遵宪

11星空

12郁达夫

13《幻灭》

14艾青

15青春之歌

1.元曲——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包括元杂剧和散曲。

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艺术。

为平民百姓喜闻乐见。

散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起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

形式简单,坦率真挚,清新纯朴,所以会受到人民喜爱。

2.拟话本——短篇白话小说。

是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写作的案头文学。

冯梦龙是其代表作家。

他毕生尽力于整理通俗文学,他编选加工的著名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对明代市民生活、道德意识都有深刻反映。

其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篇是最优秀的代表作。

在冯梦龙影响下,凌濛初也编写了有名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收入小说78篇。

对市民意识的社会思潮有了一定的反映。

四、简要评述中唐“新乐府运动”对乐府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思想上,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反映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同时还深刻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思想感情。

具体表现为:

1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2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3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

4讽刺统治者卖官的政治丑剧和权门豪家的荒淫生活。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艺术性表现在: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4有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1河姆渡2商周3金刚经4周5陕西6官职7庠(古代的学校)

8鉴真9四川盆地10淮菜11寺庙园林12祖先

2选择填空

1A2C3B4B5A6B7D8D9C10B

三、词语解释

1.二十四节气——为了让历法更好地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古人创制了“二十四节气”。

所谓二十四节气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因其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同。

古人以此变化来确定它们的名称,依次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纪传体——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类史书的开端,此后历代相沿,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

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

如果说编年体是以纵记史,那么纪传体就是以横记史。

具体写法,《史记》首创“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年表”(按年月简列历史大事和人物)、“世家”(记述诸侯、圣哲名人事迹)、“书”(记述典章制度,《汉书》以后改称“志”)、“列传”(记述其他历史人物)。

四、简析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特点。

从中国科学技术本身来说,它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特点,一切学科、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

比如天文学就是为王朝的一统天下寻求“授命于天”的根据;

中国古代的农学也很发达,仅农书即达三百余种,但它是历代王朝“以农立国”和“民以食为天”的一种反映;

即使是著名的“四大发明”,也与国家的实用目的有关。

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从研究方法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

正是这些原因,使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发展。

------------------------------------------

2001年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答案

1山海经

2《离骚》

3山水诗

4王昌龄

5柳永

6警世通言

7临川四梦

8桐城派

9孔尚任

10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1呐喊和彷徨

12胡适《尝试集》

13爱情三部曲

14老舍

15高晓声

1司马相如

2曹丕

3《诗品》。

4永明体

5《使至塞上》

6刘禹锡

7柳宗元

8红娘

9金瓶梅

10贾王史薛

11蘩漪

12沈从文

13上海屋檐下

14柳青

15平凡的世界

1.江西诗派——以江西人黄庭坚为代表而得名。

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无一字无来处”。

积累古人的“佳句善字”,以备检用。

最著名的主张是:

"

夺胎换骨"

、"

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还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

无斧凿痕"

的最高艺术境界。

成为宋代影响最大的流派。

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2.古文运动——中唐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文学家,为了挽救文坛危机,打着复古旗帜,提倡写秦汉那样的散文,反对骈文,并提出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明理的主张,认为写文章应“有为而作”起讽喻和褒贬作用,同时也要重视作家的思想修养。

在语言上要“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要把秦汉散文作为典范。

这个古文运动打击了骈文的写作,恢复了古文的创作传统。

1、简述《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

它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①《史记》为后世的史书编纂树立了楷模。

从《汉书》起,所谓“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

②《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批判现实的求实精神,为后世进步作家树立了榜样。

③唐宋以来的散文学更无不熟读《史记》。

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把《史记》的文章看成为文的规范。

当古文学们反对形式主义的繁缛或艰涩古奥的文风时,《史记》常常成为他们的一面旗帜。

④在文学创作方面,唐以后传奇文以至《聊斋志异》等小说都直接或间接受《史记》的影响。

《史记》对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它的艺术方法为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它的人物、故事为后世的小说或戏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填空题

1,封禅2钟鼎文3清商曲4清明上河图5四大徽班进京6豫园

7清明两代8修禊xiuxi9禅宗10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1马可波罗游记

12新界

选择题

1B2C3C4D5A6C7D8A9BD10D

1.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因中国丝绸等通过此路大量西运,故名。

又因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颜肥柳瘦——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颜柳”,颜真卿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又把楷书的横划写得细瘦,把点、竖、撇、捺写得肥壮,世称“颜体”;

柳公权有意避开颜体竖划的肥壮,把横竖划都写得均匀硬瘦,把点划写得如刀切一般,独创“柳体”,世称“颜肥柳瘦”。

四、简要评述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儒、道互补现象。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异是十分广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莫过于理论上各有偏重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大体来说,孔子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

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

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主要内容。

在这漫长的时期中,随着历史文化条件的变迁,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也呈现出阶段性,大体经历了两次高潮。

儒道两家思想的第一次大规模、深层次互相影响和互相补充,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中。

这一时期的儒道互补,其理论成就主要表现于道家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百家争鸣的重要成果,具有集各家之长于一身的综合性的理论优势。

黄老道家(主要是稷下的黄老道家)在伦理思想和政治主张上吸收了儒家的仁义学说和礼治文化,儒家的孟、荀则主要通过黄老之学的中介作用,在哲学上受到了道家的宇宙论和自然观的影响。

儒道互补的第二个高潮,发生在宋明时期。

这一时期,儒学对道家思想的进一步引进和吸取,对于重建儒学新体系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宋代以后,儒学复兴,与此同时,道家思想在更深的层面上融入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中,成为儒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融入理学,对于儒家学说有重要的意义,使儒学在哲学思维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并由此建立起完备、深邃而庞大的新儒学体系。

以程、朱和陆、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在当今被称为新儒学。

新儒学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较为纯粹的传统儒学,这同道家思想的在更深程度上的介入有很大关系。

儒道两家思想的这种互动互补的内在机制,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呈现出丰富、生动并趋于完善的面貌。

离开了儒道互补,就难以把握和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

2000年对外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答案

1、《诗经·

国风·

魏风》的《伐檀》

2、枚乘的《七发》_。

3、《昭明文选》

4、竹枝词

5、小品文

6、江西诗派

7、一本四折

8、凌濛初

9“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10林纾

12戴望舒

13反思

14自叙传抒情小说

15《女神》

1、_国语_

2、《离骚》

3、《二京赋》

4、《世说新语》

5、《白头吟》

6、欧阳修

7、《赵贞女》

8、台阁体

9、《闲情偶寄》

10黄遵宪

11艾青

12《憩园》

13新感觉派

14倪焕之

15孤岛文学

1.敦煌变文——唐代通俗文学的一种。

变文是寺院僧侣向听众作通俗宣传的文体,一般是通过讲一段唱一段的形式来宣传佛经中的神变故事。

民间节人也采用变文的形式讲唱故事。

变文和俗赋、话本、词文等样式本身的文艺价值并不大,但从中可以窥见当时民间说话、讲唱等文艺蕴蓄的丰富。

它们是我国民间文学从乐府民歌的衰落到话本、说唱文学及戏曲的繁荣的一个转折点。

2.话本小说——唐代就已出现话本,但到宋元时代才渐趋成熟。

现存的话本小说以爱情、公案两类作品为最多,成就也最高。

话本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刻画生动鲜明,并出现了人物心理描写,表现了古典小说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比唐传奇又前进了一大步。

语言也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俗赋的骈俪作风。

宋元话本小说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文体的正式出现,开始了我国文学语言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1、简要评述苏轼在宋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苏轼的词是宋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