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4607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48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文档格式.docx

1、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2、做负责任的大国

16

期末复习

全册教材整理与复习

17

期末测评

考试

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课型综合课

※教具准备地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

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

学生:

好!

(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

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

[讲授新课]

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

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

一、地理差异显著

课堂活动:

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

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

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自西向东(地势):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总结:

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过渡:

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2、人类活动方面:

衣、食、住、行的差异

阅读:

阅读第三页文字与“阅读材料”,归纳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

学生归纳:

人口、城市、交通:

东密西疏

经济:

东部高、西部低

活动:

同桌间演示图5.2,并思考作息差异的原因:

发表意见

师生总结:

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展示:

展示节日、农业生产、饮食等图片,进一步体现地理差异的显著。

总结并过渡:

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使得我国地理差异很显著;

有些地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脉;

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3、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

活动一:

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活动题1。

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

多媒体展示:

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

活动二:

让同学们做活动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

让同学们做活动3,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师生小结:

活动中,了解到秦岭—淮河重要的地理意义,通过对主导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国的地理差异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更加具体。

下面来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真是多媒体练习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

中国的地理差异很大而且类型多样,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了一部分,今后我们主要学习不同区域的位置、自然、人文环境等,希望我们能带着激情、好奇心去认识大中国。

作业布置:

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增城根据发展方向的不同划分了各个区域:

南部的新塘、永宁地区是经济区,中部的荔城中心为文化、行政区,北部的派潭、正果、小楼主要为自然生态区。

我们学校在增城的中心区,请一位新塘的同学说一下新塘跟增城中心区的差异

同学们学习的知识越多,对于地理的差异描述也越来越具体了,增城区内也存在页很大的差异的;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地理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认识,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我国根据气候、干湿、温差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划分了气候类型区、干湿区、温度带等。

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四大地理区域。

提问:

同学们知道我国地大区域有哪四大区域吗?

是以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生归纳: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划分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二、四大地理区域

1、标准: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

2、四大区域: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展示:

多媒体展示四大区域的分界线、具体位置、范围、名称。

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我国四大区域,同学们也可以观察书本P6图5.5,下面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活动1、2、3。

观察、讨论并汇报小组成果。

通过我们的观察,了解到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主要有:

降水、气温、地势等。

既然四大区域的划分跟降水、气温、地形地势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究竟各个区域有哪些地形和气候类型呢?

请同学们观察图5.5,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把表格完成。

东部主要是季风气候,那么南方跟北方的气候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的?

纬度因素。

北方跟西北地区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为什么北方是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是大陆性气候呢?

海陆因素影响造成的。

青藏地区的高原山地气候主要是什么因素影响?

地形因素影响的。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以及回答,我们基本能掌握影响中国地理差异的因素。

拓展学习:

下面看看大家对四大区域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呢完成《区域地理导学》P4综合题2,并思考原因。

完成练习并汇报答案以及发表见解,教师适当给予引导。

完成多媒体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

今天您的收获是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

分享学习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教学反思: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形图,找出北方与南方、青藏、西北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子让景观等自然特征;

3.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于和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的农作物;

4.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1.北方地区的范围与自然特征;

2.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条件以及农作物。

1.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分析;

2.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回顾:

展示我国四大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

、BC、。

2、其中B、C两地区的分界线①是,②是

小结:

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四大地理区域划分,通过练习看来同学们掌握情况也不错;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方,了解北方。

多媒体展示北方的景观图,增强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阅读第8页第一段的文字,归纳北方地区冬季的特点。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

通过图片的欣赏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冰雪世界,了解那里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吧。

一、北方的概况

1、范围:

2、地形:

3、气候: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及第9页的文字,归纳北方的范围、地形、气候。

完成学习任务并派代表汇报小组成果。

教师:

适当引导并及时提醒学生划重点内容,板书并提醒学生做笔记

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错,能把北方的范围找出来,区域的位置确定下来

因此三大地形区能清晰可见,所以北方的主要地形我们也能确定,气候类型也没问题;

下面我们来完成第10页活动题,通过活动分析,我们来认识北方的气候差异。

观察图片并回答:

完成活动任务,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我们需要借助学习过的知识来思考现在的问题,学以致用;

通过活动我们更加了解北方的气候;

好,在气候、地形等影响下,北方是什么类型的土壤,成因是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在书本中找出来。

二、黑土地黄土地

1、土壤:

举手发言。

归纳并板书:

1.土壤:

东北:

黑土地(冷湿环境)

华北:

黄土地(冲积扇平原)

教师小结:

东北地区的冷、湿环境形成黑色土壤;

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黄色泥沙在下游形成冲积扇平原,逐渐形成今天的华北平原;

所以东北是黑土地、华北是黄土地。

通过对北方土壤的了解,结合我们上学期学习过北方的耕地利用方式以旱地为主,会种植什么作物:

农业生产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以及解决措施是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11页文字,了解北方的农业。

阅读并发言。

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

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

春旱

3、措施:

南水北调、节水农业

师生活动:

完成12页活动题:

认识华北地区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课堂练习:

多媒体展示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

一、地理概况

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1、主要的农作物:

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

甜菜、棉花、大豆2、问题:

春旱3、措施:

7

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加深认识东北三省的范围、位置,能归纳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3.掌握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历史、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4.掌握东北三省工业的地位、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布局和工业面临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通过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

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东北三省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1.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东北三省的农业与工业的地位与发展条件。

1.东北三省地理特征的分析;

2.工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

根据北方地图,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主要的气候:

三大地形区:

土壤类型:

耕作类型:

农业作物: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

征以及农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北三省,看看

里面的环境跟我们学习北方地区的有什么相关。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什么是白山、黑水?

发表看法

白山黑水的白山是指:

长白山,黑水是指:

黑龙江;

说到东北三省,大家想到什么,或者说东北三省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8

各抒己见。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东北三省的地理特征,包括范围、地形、河流、气候等特征。

小组通过观察、归纳,小组上讲台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

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

2.

3.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

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了解了东北的概况,下面来看屏幕,欣赏东北的自然特征。

通过大家小组的探讨以及汇报,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归纳,相信大家基本对东北三省的地理环境有了深刻了解,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完成16页活动题:

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教师:

简单解释雪期始期和终期以及雪厚数据)。

观察地图,根据活动题目,发表小组看法;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根据小组的共同学习以及活动探讨,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我们基本能掌握,下面我们思考:

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北三省穿、住等特点。

巩固课堂知识。

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分享

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范围:

2.地形与河流:

3.气候: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

9

讲述: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东北三省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东北三省“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阅读书本17页文字,归纳东北三省的环境以及发展农业的条件。

阅读、讨论并发表意见。

多媒体展示框架图,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并板书:

1.农业发展的条件:

人口、河流、气候、科技……

东北三省地区通过改善从北大荒发展到北大仓,那么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

回答。

教师归纳并板书:

2.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

图6.18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通过图表数据显示可知东北三省经过大力开荒,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发能带来发展,但我们必须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

东北在开发的过程中带来了哪些生态问题?

阅读书本18页,并归纳生态问题。

教师指导并板书:

3.生态问题:

湿地锐减、生态恶化

面对这样的生态问题,国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结合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学生畅所欲言。

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并适当给予指导并板书:

4.合理开发利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

了解了东北农业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东北工业的发展历史吧!

播放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创造的“工业之最”的图片和资料,导入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学习。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东北三省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思考并发表个人想法。

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并板书。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

资源、科技、政策等

图6.20,分析图中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

观察图片并总结归纳。

东北三省工业特点是以重工业为主。

东北的工业在我国地位重要,对我国奉献甚大

,但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

资源枯竭、

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对于这样的“东北现象”,

国家出台了政策: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问题:

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

3.政策:

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振兴?

畅所欲言。

(教师适当引导)

1、对于“活动”第1题,首先告诉学生城市是重要的工业中心,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

题,要引导学生从铁路、水路两方面分析。

总结工业中心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地区。

2、对于“活动”第2题,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图6.20,找出东北三省主要的矿产资源,

说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然后再对教材图6.21,分析主要矿产地和铁路线的关系。

并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发表甲、乙修建铁路的可能原因。

3、对于“活动”第3题,分析的思路首先依据教材图6.22明确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再依据教材图6.20找出该城市的主要自然资源,然后分析两者的对应关系。

教师先选择其中一个城市为案例讲解,剩下的城市由学生完成。

多媒体展示相关练习题。

同学们,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吗?

或者你可以分享你今天最大的收获。

分享收获或提出疑问。

(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或给予解疑)※作业布置:

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农业发展的条件:

人口、河流、气候、科技……2.主要农作物:

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3.生态问题:

湿地锐减、生态恶化4.合理开发利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1.发展条件:

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3.政策: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

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1.黄土高原的成因;

2.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演示法。

※课型:

综合课

视频:

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一、文明的摇篮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

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

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1.位置范围:

东起太行山脉

西至乌鞘岭

北连内蒙古高原

南低秦岭

2.地形:

高原

3.河流:

黄河(黄河流域)

4.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5.对历史文明、风俗的影响:

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学习,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有了初步的

了解,这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

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各抒己见

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

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14

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

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释,大家认同吗?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阅读图6.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