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三农问题经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4597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太仓三农问题经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太仓三农问题经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太仓三农问题经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太仓三农问题经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太仓三农问题经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太仓三农问题经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太仓三农问题经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太仓三农问题经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太仓三农问题经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农民增收问题上,太仓市主要做法是:

支农惠农富民、“产业化”富民和“五大合作”富民。

“五大合作”是太仓市在富民工作中富有创造性的一个举措。

“五大合作”具体是指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村专业合作、富民合作社、劳务合作社。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新型合作组织。

二是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三是重点扶植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针对性的“五大工程”:

大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太仓市政府为农民办了许多实事,主要包括“五大工程”,即:

安居工程、捷达工程、甘泉工程、美家工程、无忧工程。

“五大工程”的每一项都是投资数亿元,每一项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安居工程”方面,依据太仓镇村建设总体规划,选择80多个点有计划地改造老村庄,建设各种生活设施俱全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

在“捷达工程”方面,在农村修桥铺路,构筑快捷通达的交通网络,通到每家每户,方便农民出行;

在“甘泉工程”方面,从镇镇通到村村通,最终实现户户通,让全市农民都喝上优质甘甜的长江水;

在“美家工程”方面,搞好绿化美化;

在“无忧工程”方面,低保、农保、社保、医保广覆盖。

(四)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切实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

太仓市提出的“三个集中”就是逐步实现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工业向功能性园区集中、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

根据“三集中”的要求,太仓市推出了15个试点村,精心制定了集聚建设、稳步推进的规划,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今年(2007年)15个试点村重点项目39个,总投资预算为2.24亿元,其中有社区环境、基础设施、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厂房、集宿楼、三产门面房等建设项目,年内项目竣工率将达到70%以上。

(五)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真正让村民当家作主

太仓的村民自治、民主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在民主选举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的过程中,从第六届开始实行“由村民直接提名、直接投票选举”的“两个直接”的选举制度,当时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在第七、第八届民主选举中,太仓又尝试了“一次直选”(即“海选”)村官的方法,不确定候选人,由村民一次按照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的职数进行等额选举,充分体现了民意。

2006年太仓市第九届选举中,100个村选举的成功率达到98%,村民自治开始走向成熟。

二、太仓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特色、成效与经验

(一)特色鲜明

太仓市牢牢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基本方向和根本要求,始终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

主要的特色是:

1.确立“一个导向”。

牢固确立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导向,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总抓手,明确目标任务,坚持规划引领,瞄准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目标,努力使太仓既有现代城市功能、发达的工商业,又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快形成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美好景象;

努力使农村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比较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全面建立;

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全面繁荣,农民的养老保险、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民生状况显著改善;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突出“两个重点”。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突出“富民”、“强村”两个重点,太仓市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明确了促进农民增收的23条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16条政策措施,并把“富民”、“强村”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考核,纳入区镇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绩效综合考评指标体系。

通过实施“富民”、“强村”工程,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

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资产总量增加,经营规模扩大,收入渠道拓宽,营运质量提高,经济实力增强,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6年居苏州市第一。

3.推进“三个集中”。

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形成了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

特别是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农民进城(镇、区)集中居住的实施意见》,凡是市、镇规划区、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港区、新区)、科教新城开发建设需要和市、镇规划区以外因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经济建设需要成片开发所涉及被拆迁的农民住宅,采取拆迁或预拆迁办法,实行“拆一还一”、公寓房安置;

大力引导和推进规划区外的农民自拆、自建进入集中居住区。

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中,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对进城(镇、区)集中居住后,在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拥有的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

对进入集中居住区建房落户的农户,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由于政策措施得力,目前全市农民集中居住率已超过50%。

4.创新“四化经营”。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创出了“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农场化”的农业“四化经营”新模式。

一是园区化,市、镇两级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科技立园、市场运作”园区建设机制、“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园区运行机制,为高标准、快速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探明了路径。

二是合作化,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是产业化,发展壮大农业企业龙头,全市拥有省、市、县(市)级龙头企业35个,培育出太仓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苏州口水娃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农民增收。

四是农场化,太仓发展合作农场,开全省先河,探索出农业生产新的组织形式,培育出农业新的经营主体。

目前,全市合作农场已发展到97家,经营面积13.4万亩。

合作农场的发展,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地变为现实,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兼业化问题和农业后续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太仓的合作农场成为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第五种模式”。

5.发展“五大合作”。

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投资富民合作、农村劳务合作。

其中劳务合作属全国首创,为农民充分就业开辟了新的路径。

并把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发展与规范同步、数量与质量并举,加大扶持促发展、完善制度促规范、服务农民强功能、拓展领域增实力,推动全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五大合作”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据统计,2011年全市各类合作社总收益20.88亿元,可分配收益8.48亿元,入社农户平均每户收益9422元。

6.实施“六个一体”。

积极实施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六个一体”,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全市已完成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水资源、土地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的编制,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

全市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统筹发展城乡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公共事业。

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已建立起城乡平等的劳动就业制度。

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逐步接轨。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政社互动”,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是太仓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益受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时期。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开创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的局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积极采取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开发式扶持富民等“八项措施”,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8401元增加到2011年的18540元,年平均增长14.1%。

2.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鼓励和引导各地发展资源开发型、抱团联合型、资产经营型、异地发展型、为农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合作农场和做大做强农村劳务合作社,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并不断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采取税收奖励、收费优惠、减轻负担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村级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8563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2821万元,村均达到508万元,年平均增长35.4%。

3.现代农业亮点纷呈。

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26.36万亩,占比为67.6%,其中设施农业面积扩大到7.2万亩。

2006~2011年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高效农业先进县(市)。

加快推进了“1+7”市、镇两个层次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2011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80亿元,实现净利润4.45亿元,辐射带动本地农户7万户。

全面推进14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全市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累计达25.25万亩。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的研发创制和生物育种及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

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加快,全市水稻机插秧率达90.8%,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市建设各类农业生态园17个,2011年接待游客145.1万人,农业旅游收入2.58亿元。

4.改革创新力度加大。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实效,“三集中”、“三置换”顺利推进,到2012年6月底,全市累计集中居住农户数44601户,集中居住率为52.8%。

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全市节约宅基地面积24000多亩,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资源。

全市85%以上农业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

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着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1.5万亩,占比为90%。

农业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8万亩,占比为80%。

加快发展农村“五大合作”,不断提高覆盖率和带动力,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组织形式,到2012年6月底,全市农村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675个,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达到96%以上。

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建立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先后确定了80个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采取领导挂村、干部挂职、部门挂钩的办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6年来累计落实示范村重点建设项目871个,完成投资额31亿元,市级财政拨付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1.6亿元(每个示范村200万元)。

市级机关挂钩单位共支持示范村项目资金3627万元,争取到苏州市财政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资金2506万元。

根据各示范村的现实形态、经济基础、物质条件和个性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以实施“八大工程”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分项细化工作指标,年初定目标、年中抓督查、平时抓进度、年末抓考核。

通过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全市农村展示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居住舒适、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新面貌。

6.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建设力度,自来水实现“村村通”,生活污水处理网络延伸至镇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6.3%。

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达标率90%。

全市交通主干道环境卫生、2843条河道全面落实长效管理。

健全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

深入推进“绿色太仓”建设,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积极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以创建省“三星级康居乡村”及沿路沿线村庄整治为重点,对全市847个自然村庄(三星级18个、二星级19个、一星级和环境整洁村810个)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工作。

并对全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循环农业逐步推广。

对道路、村庄、农村社区环境卫生实施长效管理,全市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7.公共服务日趋均等。

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重点,切实抓好农村道路、桥梁、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市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各镇(区)在15分钟内就近上高速公路。

农村家庭实现了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扶贫帮困“五个全覆盖”,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覆盖率100%,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镇村一体化管理率达100%。

办学标准城乡统一,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发展。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

抓好电力通讯设施建设,通过了国家“新农村电气县”验收和省“户户通”有线数字电视县创建验收。

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高标准地建成集行政办事、商贸超市、社区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4个,占比为100%。

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加快把扶持城镇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充分就业行政村(社区)达标率100%。

8.社会管理不断加强。

创新管理体制,探索镇(区)、村和农村新型社区三级管理模式,对入住农户300户以上的小区,设立“社区工作站”,具体负责联系沟通群众、开展社区综合管理事务、社区安全事务、社区文化事务、社区环境治理事务、社区组织协调事务等工作。

并建立完善治理机制,理顺农村新型社区中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村(居)委会为基础、社区工作站为依托、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

充分发挥镇(区)、村、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作用,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让老百姓满意。

农民群众高兴地说:

“现在我们的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一样,管理规范、服务到位、权益保障、居住舒适。

(三)成功经验“五个坚持”

太仓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成绩令人鼓舞,所积累的经验十分珍贵,值得认真加以总结。

1.坚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坚持把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作为太仓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着力增创“三化”同步发展品牌优势,在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始终保持领先优势。

2.坚持“三化”同步发展的思路理念。

充分发挥改革发展的先行优势,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努力使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使农村成为农民享受幸福生活的现代社区,使农民成为具有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

坚持“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产业新发展,以城市化提升农村建设新形态,以经济国际化塑造农村发展新理念,以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推动全面改革,促进全面发展。

3.坚持富民优先、改善民生的鲜明导向。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改革促进发展,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权益,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和工作措施上充分体现让全市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广大农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坚持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坚持创新思路、创新政策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

近年来,相继制定出台了10多个涉农政策性文件,多项政策意见获省农村政策创新奖,有力地增强了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效地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实践探索,对基层创出的成功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推广。

5.坚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全盘考虑,统筹协调,对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安排,制定改革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重点突破,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决策体制、工作推进机制,切实保障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有力有序推进。

(稿源:

太仓市委农办)

三、江苏太仓市“三化同步”的思路、成效与经验

2012年4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在江苏太仓市召开“三化同步与太仓实践”经验交流会。

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政府部门、政策研究机构、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同志,现场参观了太仓市的几个“点”,在会议期间交流了各自的做法及经验。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和削弱。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

太仓市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发展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改革发展的先行优势,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尤其是把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化同步”的重要任务,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资源利用率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太仓特点的农业现代化新路子。

(一)“三化同步”发展的思路

太仓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之一,其农业的发展与全国状况有很大的关联性,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由于农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带来了农业劳动力成本高、消费要求高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太仓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照搬照套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农业现代化路子,既不能学美国、加拿大等人均耕地资源多、主要追求高劳动生产率的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模式,又不能学日本、韩国等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国家靠补贴来维持小规模生产的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的做法。

当前,太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经济社会基础,必须强化农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和工作措施上充分体现让全市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使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使农村成为农民享受幸福生活的现代社区,使农民成为具有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

“十一五”以来,太仓进一步理清“三化同步”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农业发展“六个转变”,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发展可控、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农产品生产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安全、结构优化、品质效益转变;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

着力提升农业“六化水平”,围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

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

围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

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积极探索“经济高效、经营集约、产品安全、功能多样、资源节约、技术密集、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六个一体”,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三化同步”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太仓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苏州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连续8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三化同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26.36万亩,占比为67.6%,其中设施农业面积扩大到7.2万亩。

2006—2011年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高效农业先进县(市),并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是休闲观光农业渐成亮点。

先后建成了恩钿月季公园、现代农业展示馆、花卉园艺展示馆、鹭园生态湿地、玫瑰庄园等一批景点和太仓市现代农业园区、金仓湖生态湿地公园、花园山庄、郑和公园、天竹园等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生态园。

全市建设各类农业生态园17个,2011年接待游客145.1万人,农业旅游收入2.58亿元,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观光旅游新热点。

三是农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探索形成了“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农场化”发展模式。

加快推进了“l+7”市、镇两个层次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5个。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2011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80亿元,实现净利润4.45亿元,辐射带动本地农户7万户。

在全国首创发展合作农场,全市共组建合作农场95个,经营面积11.52万亩。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全面推进14万亩的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按照“排灌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建设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田间路网、林网、水网、电网贯通,农田相对集中连片、格田成方,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累计达25.25万亩。

五是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高。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专家团队,重点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