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库 选择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4250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库 选择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库 选择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库 选择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库 选择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库 选择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库 选择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库 选择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库 选择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库 选择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

E.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E.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支配主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E)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E.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E.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E.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E.理论优于实践

8.“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E.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9.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CD)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E.真理原则侧重于现实性,价值原则侧重于理论性

10.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BCE)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E.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21.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B)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全盘否定的分析方法

22.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不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23.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24.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C)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2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26.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C)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B.劳动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D)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9.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

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C.具有语言文字D.具有思想意识

30.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1.社会存在包括(ABC)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E.社会生活的精神生产活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E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E社会意识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4.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E.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因为(ACDE)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ABCE)

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D.人口生产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水平

8.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E.社会形态是由偶然因素所决定的

9.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E.指出阶级斗争只有暴力革命一种形式

10.“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CD)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E.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B)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B)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C)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D)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竟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

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A)

A.劳动二重性学说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D.平均利润学说

1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B)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资本集中的方式是(C)

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B)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6.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B)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0.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

2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B)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D.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2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

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

24.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B)

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

2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

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

2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C)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

2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

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