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组织与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幼儿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组织与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组织与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知道幼儿喜欢什么材料呢?
这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和发现。
例如:
我发现幼儿们对饮料罐子的兴趣,想到要为他们做一些用饮料罐子做的高跷作为户外体育活动材料;
从幼儿们对大青虫的兴趣,想到要为他们做几只布的大虫子……有趣好玩的“高跷”和“漂亮”的大虫子充分吸引了每一个幼儿能够发现幼儿的兴趣,制作出运动器械固然可贵。
可是在实际运用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断地改进运动器械,使其更能激发幼儿们的兴趣。
高跷好玩,但是绳子不够结实、漂亮,于是教师们就改用缎带,又漂亮又结实。
还在罐子上贴上漂亮的及时贴,把小罐子变成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真是好玩又漂亮。
幼儿们一个个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高跷,练习着踩高跷,真是开心极了。
教师们把大虫子也做成一节一节的,并用尼龙褡扣连起来。
当幼儿们戴着青蛙的头饰追赶着大虫子,把大虫子一节节踩断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二)提供运动器械应考虑因材施教的原则
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有所差异,所以在提供运动器械时要有难有易,让幼
儿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器械,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样不仅能保持和增强幼儿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比如,在跨越障碍跳时,可以为幼儿提供三到四种高度的体育器械,从低到高,让幼儿选择。
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应注重运动材料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让幼儿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能够发展自己水平的运动项目。
如:
“举重”区投放了重量不同的杠铃和哑铃,“平衡区”安放高低、大小不同的梅花桩,“助跑跨跳区”投放的栏宽度、高低、大小难易程度也都不一样,“投掷区”中的投掷板和投掷物也有不同。
多样的选择促进了每个幼儿不同个性的发展需求。
(三)提供运动器械应考虑到它功能的多用性
提供运动器械时,还应该考虑它功能的多用性。
以纸棒为例,它可以用来拼搭图形、赶球、运沙包或者击剑等,幼儿就可以引导幼儿用同一种材料创造出多种玩法,鼓励幼儿们动脑筋想出多种玩法。
这种户外体育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身体活动,它伴随着幼儿的认知、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所实现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幼儿们在快乐、有趣的活动中增强了体质,获得了自信和成功感。
(四)利用废旧材料合理投放
在体育活动区域,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废旧材料入手,用幼儿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材料自制成体育玩具。
我们利用废旧的油桶用粗绳子连接成一条龙,让幼儿听音乐舞龙。
利用废旧的衣服剪成布条后编成小尾巴,系在幼儿的腰间,幼儿们就可以玩踩尾巴的游戏。
旧轮胎改成秋千、椅子,游戏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废旧的纸箱制作成小汽车,用布条缝在纸壳上挂在幼儿的肩上,幼儿手上再拿一个圈当作方向盘,我们的小司机们就会玩得乐此不疲。
三、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户外体育区域活动
怎样走出传统的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模式,结合主题活动的大背景,使体育活动能激发幼儿积极地尝试用肢体语言大胆地表达与表现生活与自己的情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思考在活动开展中幼儿发展了怎样的能力,获得了怎样的情感,形成了怎样的态度?
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以下是我对开展主题背景下幼儿体育活动的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体育活动的环境应是幼儿能够与主题产生共鸣和信息交流的环境。
这样幼儿才能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人
幼儿园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开展不等同于运动技艺教育,但基本的运动技能技巧的培养同样也是需要的。
那么如何让幼儿习得技能技巧呢?
以往总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幼儿通过模仿练习逐渐习得技能。
这种状态下幼儿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否掌握所教的技能是学习的唯一目的。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
鉴于对这一理论的认识,我们变幼儿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重学习的结果为重学习的过程,使技能学习也成为幼儿探索学习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主张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儿童能够同化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儿童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自我指导和自我调节)主动地获得发展。
因此我们创设了与主题相关的运动环境,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器材,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包括材料、同伴、教师等的互动中,逐步建构起关于运动技能的知识。
在各类体育活动中,我们努力创造与主题相适应的活动环境,使体育活动与主题内容保持一致,使幼儿的思维围绕在主题的氛围之中,从而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例如在《过年》《中秋》等以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中,我们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龙”“灯笼”等,带领幼儿练习舞龙灯、打灯笼等传统体育活动,让幼儿来感受节日的热烈气氛;
在《春天来了》《清凉夏天》等以节气为主题的活动中,我们创设公园、小河为活动场景。
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让幼带,又漂亮又结实。
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有所差异,所以在提供运动器械时要有难有易,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器械,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让幼扩展阅读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区域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致的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区域活动可以为每一位幼儿独特的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活动,进行探索、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那么,怎样来合理地创设区域环境?
怎样让区域环境与幼儿互动起来?
怎样让区域活动与我们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怎样帮助幼儿发展?
这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对幼儿活动的观察
教师要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活动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来抓住能够反映幼儿活动水平的表现,通过这些表现来准确地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发展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有目的地更换投放材料,并在幼儿需要的时候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来提高幼儿的活动水平。
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哪些活动区更吸引幼儿,并根据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学习特点,了解幼儿喜欢哪些操作材料。
如在我们班,最受欢迎的是娃娃家,在娃娃家里幼儿能够扮成爸爸妈妈,学着大人的样子做饭、照顾宝宝、择菜、叠被子等,模仿体验成人的生活,在模仿与体验中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最初,孩子们模仿大人做饭的时候,我们提供的都是一些小的塑料容器(小锅、小碗等),以及一些塑料食物(面包、米饭、蔬菜、水果等)。
孩子们因为刚接触这些材料,还有些新鲜感。
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技能的熟练,以前提供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在某种技能上的提升了,他们慢慢对此失去兴趣,这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地更换新材料。
如,把一些小的塑料的做饭容器更换成自制的仿真厨房用具,一些塑料的食物更换成能够实际操作的用不织布制作的饺子、包子、蔬菜等,也可以根据季节提供真的蔬菜和和好的面粉等。
再如拼插区,相对来说,男孩子选择的较多,在活动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在同一种拼插玩具的操作中,拼插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男孩子会拼插车、枪、飞机等,女孩子会插蝴蝶结、花朵、小鸟等。
通常,孩子们在玩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小的辅助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发挥创造空间。
二、对幼儿活动的指导
区域活动中,教师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区域,往往人满为患,发生这种情况时,通常都是用区域标记,如娃娃家的地上只有4个小脚印,表示只能进4名小朋友,益智区不同难度的同类玩具只放4筐等,让幼儿学会选择其他区域活动或是学会等待。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指导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以下不同现象,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幼儿操作困难。
比如,在美工区,幼儿前期制作都非常顺利,最后选择粘合材料时遇到了困难,选择多种粘合材料都不能将两个物品粘牢,这时,教师给与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也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幼儿出现玩不下去的情况。
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进4名幼儿,已经有4名幼儿在活动了,还有一名幼儿想参与其中。
这时,教师可以介人,并引导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戏。
这名幼儿说:
想当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
就这样,这名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加人到大家的游戏当中了。
出现同伴间问题纠纷。
在建筑区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在高高兴兴地给小动物建房子,有一个小朋友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给长颈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儿纷纷指责这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还用小手进行攻击。
这时教师要适当介入:
“天气真冷呀,我们快快帮助长颈鹿把房子修好吧。
”于是在教师巧妙的化解下,小朋友们又开始兴奋地游戏了。
幼儿表现消极和打发时间。
娃娃家是最抢手最受欢迎的区域,但是每次活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幼儿会表现出无聊的样子。
这时,教师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请幼儿制作一杯果汁或炒盘小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也可以请娃娃家的主人带着宝宝去看表演区的节目,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幼儿有创造性行为的出现。
在拼插区中,幼儿大多数用齿轮积塑插一些飞机长枪之类的东西,有一名幼儿用了齿轮积塑和插管积塑组合,拼插了一辆自行车,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创造性,适时地给与鼓励。
针对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无论幼儿在活动中成功与否,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对于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儿,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降低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体验成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技能,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能力。
教师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小教师,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活动,同伴间的沟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帮助的同时,也能让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要以适合的身份和适时的时间介入引导幼儿,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的时候教师要做一个游戏的玩伴,有的时候教师是时间的调解员,有的时候教师又是一个旁观者。
幼儿在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就要适时地退出,而当问题矛盾增大时,教师就要选择合适的办法帮助幼儿解决,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指导及介入的艺术性。
三、活动后的评价
每一次活动后的评价对于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和活动经验有着很大的帮助,通过评价让幼儿知道在活动中怎样游戏,怎样解决问题,也能让教师了解幼儿活动的实际水平,能够及时地调整和更换区域材料。
有的评价可以幼儿自己说,这样也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评价的能力;
有的评价可以教师说,帮助幼儿为下一次区域活动做铺垫,也能在评价的同时将一些知识技能传递给幼儿。
比如,在一次美工区活动的时候,有一名幼儿选择了搓纸绳为小蜗牛粘贴壳的方法。
由于蜗牛壳是螺旋的细线,在使用胶棒粘贴的时候,很容易粘到手上,为粘贴活动增加了困难,在几次尝试后,幼儿都没有好的方法。
这时,我悄悄提示可以选择一样工具来辅助粘贴,幼儿看到手旁的小剪刀,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剪刀的尖,一边粘一边压,很快就将作品完成了。
在总结区域活动的时候,这名幼儿大胆地站出来,将区域活动中的新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全班小朋友。
通过孩子自己的总结评价,这个方法很快在美工区蔓延,孩子们不但将这种方法使用在粘贴蜗牛的作品上,在美工区其他的粘贴作品上也被广泛使用。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
活动中,我采取了这样几种策略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静观欣赏策略——给孩子自主选择与决定的权利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以自然观察为主,尽量不打扰孩子自然的行为过程。
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
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时,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而是可以抱以赞赏的眼光,做孩子们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支持他们去尝试与实践,倾听孩子间的交流、感受,观察孩子计划的执行情况、孩子对不同活动的兴趣与态度、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孩子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孩子合作交往的情况等,与孩子一同感受活动的快乐。
渗透点拨策略——为孩子主体性发挥搭建支架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在充分观察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寻机点拨,及时切入,给予孩子支持。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能会观察到以下情况:
1.孩子在区域选择上缺乏目的性
如一个孩子拿着进区卡,但是对自己要进哪个区却犹豫不决。
我把他带到漂亮宝贝理发屋,发现他对烫发棒等理发工具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主动邀请他为我设计发型,把他引到这个游戏中。
2.孩子在活动中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我便以调解者的身份,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介入,给予孩子支持,并引导孩子积极协商来解决矛盾,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
比如在一次“麦兜超市”的角色游戏中,两个孩子因为一份蛋糕而起了争执,都说是自己先拿到的。
我便上前建议这两个孩子先一起分享这个蛋糕,如果下次有新鲜的蛋糕,他们可以再一起来买。
两个孩子听到我的建议后,点点头表示赞同。
通过我们老师的及时引导,既有效减少了孩子之间不必要的争端,又培养了孩子谦让、分享的品质。
3.孩子们对区域活动不感兴趣,活动无法进行
这需要我们及时地介入指导,使活动继续开展。
如在图书区,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兴趣点会逐渐降低,有的会东张西望、胡乱翻阅。
或者是吵闹、窃窃私语,这时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重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兴趣。
如提供一些纸和画笔,让孩子把阅读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进行大胆创编,装订成册投放在图书区。
通过这样的指导,重新使孩子找到新的兴趣点,使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大胆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情毫激发策略——调动孩子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
情感激发是教师以适当的言语、动作、表情等引导孩子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探究兴趣,支持孩子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
1.谐趣夸张,激发兴趣
作为老师,我们要以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来带动孩子,引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引导孩子积极参与。
如孩子在表演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时,我发现孩子只是面无表情地学说对话,表演得不够生动。
于是,我就参与到游戏中扮演狐狸的角色,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让狡猾狐狸的形象活灵活现,孩子的情绪也一下被调动起来,在尝试表现角色的时候表情与动作丰富了许多。
2.设疑切入,激发思考
老师以启发性的提问,将活动引向深入。
如在科学区,孩子经反复实验得出橡皮泥放在水里是要沉下去的,我问:
“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一个问题引得孩子又找木板,又找塑料盒,还尝试着将橡皮泥压薄等多种方式,探索使橡皮泥沉不下去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3.区域互动,引发孩子之间的合作
区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能增加孩子与同伴之间合作的频率,能激发起孩子更大的活动兴趣。
如我们把孩子们在美工区进行彩绘和线描画创作的pvc管子,投放到建构区,进行搭建活动。
孩子们平时在美工区完成的绘画作品,我们会装订成册,投放在图书区,供孩子们欣赏阅读。
这样使互不相关的区域流动起来,促进了不同区域孩子之间的积极互动,孩子们的活动热情得到了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为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要注意用“心”和用“行”。
用心观察,用行指导,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真正在玩中学知识,在探索中促发展,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