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4005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设计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设计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设计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设计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设计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心理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而这些学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关网络。

主要是专门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用户)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设计作品),最终提升消费者(用户)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目的是使学生经过课程学习,了解各种设计调查方法,把握消费者(用户)心理,改进和完善设计,使设计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设计心理学的对象和意义;

2、让学生了解设计心理学调查研究方法;

3、让学生了解设计和消费者的需要;

4、让学生了解设计与消费者的动机;

5、让学生了解设计附加值与消费者满意度;

6、让学生了解产品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7、让学生了解产品设计与认知心理;

8、让学生掌握调查方法,了解消费者心理,提高产品可用性,对设计进行评价,完善设计流程。

教学组织方式

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设计

本课程将采用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展示相关的案例资料,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一些心理学实验测试。

教材分析

教学采用的教材是赵伟军的《设计心理学》,教材内容详细,条理性清淅,适应于设计心理学初学者使用;

但是教材以黑白字体打印,书中以理论讲解为主,案例太少,趣味性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另外结合图片、视频、测试、实验操作等方式,来丰富课堂结构。

第一单元(设计心理学概论)教案

授课教师

庄静霞

授课时数

4课时

课题目标

让学生了解设计心理学学科范围和学科目的,通过直观感受心理学对设计的帮助作用,建立学习设计心理学的兴趣,了解设计心理学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

1、设计心理学的目的与作用;

2、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强化对设计的帮助作用来解决);

教学(设备)条件

多媒体教室,书籍

学生组织形式

此单元为大量的理论讲授,难免比较枯燥,要多采用与学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课型与授课模式

本课程根据教学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范型进行教学组织,采用问题中心课程范型:

1、理论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2、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启发为主

3、此单元为大量的理论讲授,难免比较枯燥,要多采用与学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讲解示范提问个别指导

教学过程

复习与导入

带学生回顾前三个学期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类总结,整理出接下来应该重点学习的方面;

以场景和案例引入,让学生意识到在日常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去把握使用者的行为及心理。

新课要点与进程

第一单元绪论

一、设计心理学的概念

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在设计活动过程中,包括设计主体(设计者)和设计客体(消费者或用户)的心理行为的研究。

二、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范畴和目的

(一)设计心理学研究的三部分内容

1.功能性设计

2.情感化设计

3.设计师心理

(二)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艺术设计之物,其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属性使其一方面是平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式,对于设计者而言就在于充分了解消费者(用户)实际需要和潜在需要,并综合其特点和特征,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宜程度;

另一方面,

艺术设计作品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对象,用户无论在鉴赏、选择、购买和使用设计之物时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三)设计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1.设计者和使用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2.对用户心理的研究,能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市场需要。

3.帮助设计者开拓思路、增强设计思维能力,发展有效的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相关学科

四、设计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设计心理学应用于人机界面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其理论基础根植于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美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

(一)心理美学

也称“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它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规律的美学分支学科与流派。

心理美学受到科学心理学影响而倾向实证研究之后,成为了现代科学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相比,较重视探索情绪、情感及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二)消费心理学

以消费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来源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成熟概念,将心理学研究与市场营销相结合,把个体购买商品与服务的行为视为理性行为,使自己的利益(满意度)最大化,将消费者行为视为一个信息加工处理作出“有限制性"

决策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消费行为过程中的感知规律,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人格差异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规律及其影响方式和手段,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消费者心理、行为的影响等。

(三)人机工程学

是研究人与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将相关的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运用于设计中以优化人与系统表现的学科。

1.物理人机工程学

主要研究人与物理活动相关的解剖学、人体测量学、生理学和生命机制特征。

2.认知人机工程学

关注的是人和系统中的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中人的精神活动过程,例如感知、记忆、推理和自动反映。

3.组织人机工程学

关注的是社会技术系统,包括它的组织结构、政策和过程,相关的研究包括交流、团队资源管理、工作时间设计、团队工作、分享设计、社区工效学、协同工作、新工作范式、虚拟组织、电子作业和质量管理等。

(四)生物基础学

五、设计心理学在室内与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应激理论认为,不同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官刺激,从而带来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同理不同的室内空间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从内部把握空间,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处理手法设计其形状和大小。

室内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的空间环境,因此,室内设计应当以设计心理学为出发点,在注重室内空间使用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空间分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

(一)室内环境固有的心理反应

1.距离感

指个人空间领域自我保护的尺度界定。

2.领域感和私密性

突出一个人的归属感和自我意识的肯定。

如:

集体寝室的挑选床位、饭堂就餐选位置(不愿意坐进门位置或人流频繁通过的座位)。

3.安全感

也是个人空间领域感的外延,人们对室内空间的需求并非越开阔越好,太过于空旷的空间会产生孤独感。

在车站候车厅或站台上,更多的人会选择待在柱子周围,因为柱子让人有依托、有安全感,与人流通道保持适当距离。

(二)设计心理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色彩运用上给人视觉和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

2.光影在室内设计中造成的心理影响。

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成为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3.材质在室内设计中的心理学运用。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表现和各具特色的构造细部,可以渲染及强化室内的环境气氛以影响人的心理。

作业与训练

课堂训练:

1、名词解释:

设计心理学;

2、填空:

(1)、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设计主体心理和设计目标主体心理,前者研究设计师的心理,后者研究用户或消费者(受众)的心理。

(2)、普通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

(3)、影响个体心理行为的四大因素是:

生理基础、动力系统、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

课外作业:

1、选取一件设计作品,并分析其中的心理学因素。

2、谈谈如何理解设计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感、知觉与设计)教案

12课时

1、通过对感觉尤其是视觉知识和原理的学习,认识到感觉在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设计实践中强化和合理运用感觉。

2、通过对知觉的一般原理的学习和对错觉(尤其是错视)规律的掌握,认识到知觉在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设计实践中强化和合理运用知觉规律。

3、通过对感知觉的一般原理的设计应用,如正确运用设计观察方法,联觉设计,五感设计等的设计实践,掌握感知觉运用于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指导原则。

1、视觉原理与应用;

2、感知觉在设计中的效用;

3、视错觉在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场景

多媒体教室,参考图像资料、书籍,专业图纸

采用与学生互动以及实践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并结合艺术品制作实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本课程根据教学要求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问题中心课程范型:

1、理论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2、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启发为主。

3、采用与学生互动以及实践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讲解示范提问个别指导。

提问导入:

1、人的感觉有哪些?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2、能否把五感感觉同时运用到设计当中?

(留悬念)

感觉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结构——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过程。

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了三类:

外受、内受和本受。

第二单元感、知觉与设计

感、知觉不仅是人们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接触设计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的基本内涵

1.感觉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

例如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通过视觉可以反映它的颜色;

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的酸甜味;

通过嗅觉可以反映它的清香气味,同时,通过触觉可以反映它的光滑表面。

人类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

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属性,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软硬等等。

当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大脑就产生对它的反映。

2.感觉的分类

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三类,外受、内受和本受。

(1)外受:

指通过感觉器官感受身外的事物变化。

(2)内受:

人对自身肉体内部变化的感受。

(3)本受:

是人对自身运动的感觉。

3.感觉的功能

(1)生存需要,帮助人类适应外界环境。

(2)获得各种生物意义上快乐体验。

(二)什么是知觉

1.知觉

知觉就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的刺激的过程。

知觉是人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的反映,是感觉的升华。

2.知觉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予以反映,或者在一个对象的许多特性中优先地把某些特性(如对象的标志、性质)区分出来予以反映。

(2)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对知觉的整体性进行过许多研究,提出知觉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和组织起来的,在知觉任何给定的刺激模式时,我们易于以稳定且连贯的形式把不同的元素简单加以组织,而不是把这些元素当成不可理解的、孤立的一堆混乱感觉。

(3)知觉的理解性。

通常人们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事物的对错或者真伪,即表现为当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思维,或者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是因为人的知觉系统里,有一个重要的特性——理解性在发挥作用,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如:

文字材料中使用的标点符号“?

”凭经验与知识就知道是提出问题时使用的问号;

“!

”是表示兴奋或警示的感叹号。

知觉的理解性对当前对象的感知更加深刻、精确和迅速。

在知觉信息不足或复杂情况下,知觉的理解性需要语言的提示和思维的帮助。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是心理学里两个较为基础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

但知觉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产生的来源。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了人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参与。

(2)反映的具体内容。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3)生理机制。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3.感知觉的生理机制

(1)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主要是由外周感受器、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以及相应的神经中枢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三个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

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

感觉产生的条件是:

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

相应健康的感觉器官。

(2)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产生是大脑皮质许多机能区协同活动的结果。

首先,皮质感觉区对感觉信息进行最初步的分析,使信息更加精确并赋予其意义。

接着活动直接参与知觉的形成,即把知觉对象纳入一定的范畴系统中。

二、视觉系统的感知觉

(一)视觉的分类

视觉是人类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可分为:

颜色视觉、明度视觉、运动视觉。

1.颜色视觉

(1)杨格-赫尔姆霍兹理论三原色理论。

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能对红、绿、蓝三种色光产生基本感觉,其他颜色都是这三种颜色加减混合得到的,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获得白光。

(2)拮抗加工理论。

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成分,红绿、黄蓝、黑白,也称为互补色,互补色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当一个成分疲劳或过度刺激,就会增加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

2.明度视觉

明度是对照射在视网膜上的一定强度的光的感受,它受到两个要素的影响,一是眼睛的适应状态,二是光的强度。

3.运动视觉

运动视觉是感觉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视觉。

人们对物体空间移动的信息有两种不同的视觉途径:

网膜-映象系统和头眼系统。

(1)网膜—映像系统。

眼睛保持相对稳定,活动物体的网像很快移过感受器,运动物体在网膜上引起迅速移动的方向。

(2)头眼系统。

眼睛追随物体,落在视网膜上的像或多或少是静止的,通过背景获得速度信号。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对特定事物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1.观察活动包含三个要素

(1)有预先的目的和任务。

(2)观察过程中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参与。

(3)观察时有非常稳定的注意力来组织知觉,时间较为持久,观察结果倾向于系统、全面和准确。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三)视错觉

俗话说“眼见为实”,按照通常的理解,它的意思指你看到某件东西,就该相信它确实存在。

然而克里克(Crick)对此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

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

1.视错觉的概念

视错觉就是当人或动物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

视错:

是指观察者在客观因素干扰下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对图形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错误的感觉。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视错觉的例子有很多。

2.视错觉的形成

我们的眼睛提供给我们的任何一种视觉信息通常都是模棱两可的,它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足以使我们对现实世界中的物体给出一个确定的解释。

事实上,经常会有多种可信的不同解释。

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一时刻只能有一种解释,不会出现几种解释混合的奇特情况。

视觉系统必须得到如何最好解释输入信息的固有假设。

我们通常看东西时之所以并不存在不确定性,是由于大脑把由视觉景象的形状、颜色、运动等许多显著特征所提供的信息组合在一起,并对所有这些不同视觉线索综合考虑后提出了最为合理的解释。

3.视错觉的分类

(1)深度错觉;

(2)似动错觉;

(3)策尔纳幻觉;

(4)黑林错觉;

(5)扭曲错觉;

(6)大小恒常错觉;

(7)侧抑制现象;

(8)背景错觉;

4.视觉游戏

(1)谢泼德桌面;

(2)弗雷泽螺旋;

(3)疯狂的螺帽;

(4)舞者与手势;

(5)爱之花;

(6)身体的紫罗兰;

(7)隐藏的拿破仑;

5.视错觉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什么叫视错觉?

(2)如何利用视错觉?

有一些视错觉是可以纠正的,但有一些视错觉是不可避免的。

在室内设计中,我们要利用的,就是不可避免的那一部分。

课堂讨论:

1、能否把五感感觉同时运用到设计当中?

结论:

理论上可以,具体方法有:

A、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但要做到主次分明,综合艺术(如电影艺术)中运用较多;

B、有效利用联觉(下一节精讲);

C、不能为五感而五感,要从设计理念出发进行有机组合,避免造成设计过度。

总结:

生理与心理密切相关,二者都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感觉是人关照外部世界的第一步,人的很多知识经验来源于感官的接受,设计师对感觉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认识设计师和受众心理。

本课程对五感进行了独立的讲解,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互不相关,以上感官之间是有通道连接的,指所谓的通感现象,我们在后面的设计应用课程中会分析。

2、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错觉矫正。

以小组为单位,课堂制作创意艺术品,材料自备,题材自定。

第三单元(个体行为与设计师心理)教案

个人行为、思维与设计都属于设计心理学的应用部分,研究设计思维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的展开设计活动。

本章介绍了个体发展的特点,思维及设计思维的基本概念,重点阐述了设计思维的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方法。

1、理解个人认知与学习的过程以及设计师个人心理。

2、掌握认知心理学。

此单元为大量的理论讲授,难免比较枯燥,采用与学生互动的形式:

如带领他们回忆自己在设计方面的发展历程,进行课堂讨论,视频讲解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简短复习上一单元内容。

通过提问和资料演示导入新课

第三单元个体行为与设计师心理

一、个体的发展

(一)个体行为发展过程

人类行为受遗传、成熟、环境和学习四个主要因素交互作用影响,并能发展成个体所独有的行为模式。

1.儿童期的行为发展(皮亚杰理论)

(1)Sensorimotorstage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小孩通过移动和感觉来了解事物。

(2)Preoperationalstage:

前运算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3)Concreteoperationalstage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4)Formaloperationalstage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2.青春期的行为发展

青春期是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青春期原则上不以年龄为根据,因为文化和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什么年龄才能获得充分的心理独立性。

因此,青春期主要是指个体生理特征的变化。

女孩的青春期一般在8-12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在11-14岁。

青春期是一个需要调适和发泄压力与困惑的时期,也是设计与艺术需要重视和发挥功能的重要阶段。

青春期的年轻人蕴含着一种自由感与豪放不羁的野性,这些是在成人艺术中所找不到的新鲜元素,这一时期的设计作品往往能够体现出时代背景,体现他们的个性。

3.人类的学习与条件发射

(1)学习的过程。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

学习是练习的结果么?

如果只是单纯地重复一个反应,并不一定能产生学习。

在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学习的钥匙。

强化是指增加一个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的任何事件。

反应是指任何可以被确认的行为,包括诸如眨一下眼或吃一块糖等可观察到的行为。

(2)条件反射的情绪反应。

条件反射以非常微妙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面对各种新的刺激,我们不但学会了许多简单的条件反射,还形成了许多复杂的条件反射,如某种情绪反应。

(二)个体行为的动机、和认知

1.个体行为的动机

人为什么喜欢某些事物,而讨厌另一事物呢?

为什么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有些人仍然能够坚持学习与工作?

为什么有些人对某些品牌或是产品具有特别的偏好呢?

这些都是雨人的动机有关的问题。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者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或者说,动机是我们行为开始、维持、导向和终止的原动力。

例如:

寻找食物的需要是由于缺乏食物,接下来,需要引起某种内驱力的增强;

寻找食物的内驱力就是饥饿。

内驱力激发人进一步的反应,即一个行动或是一组行动,最后,特定的目标实现了,人的特定需要得到满足后,动机就消失了。

(1)需要与刺激。

(2)动机。

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