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加快XX湾区经济发展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
《工作研究加快XX湾区经济发展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研究加快XX湾区经济发展的思考Word文件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岛岸线长706公里。
岛屿众多,共有31个岛群(亚群),其中重要海岛29个。
但是开发利用不足。
XX港大型化、专业化泊位不足,同时港区分散,核心港建设尚处起步阶段,集聚效应、规模效应欠缺。
已开发利用岸线490公里,占总岸线比重仅34.2%,同时部分自然岸线遭到破坏。
东部平原地区农保地集中,城镇用地发展受限,滩涂资源及海岛利用受到国家政策限制影响较大。
(二)政策红利显著但平台支撑不够。
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规划建设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
同时,将XX湾、乐清湾等湾区规划列入省“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
XX湾区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准引入一批面向未来的重点项目,核准投放或获批建设一批与国民经济密切联系的重要设施。
但是平台支撑不够,特别是缺乏国家级的重大平台,XX是省内唯一没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级市,XX综合保税区尚在申报。
(三)产业基础雄厚但科创培育不足。
XX是制造强市,拥有40余处国家级产业基地,70多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上市公司数量52家居地级市第四。
温岭、临海、玉环等县市均属省内制造业强县,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
但科创培育不足。
2016年XX市科技投入11.53亿元,约杭州同期的1/6,2017年R&
D经费投入强度1.8%(全省第七),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减少0.5%,区域产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本科高校仅有XX学院,高层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引进缺乏。
(四)机制日趋健全但拥湾发展态势尚未形成。
XX在省内最早启动湾区研究和规划,XX湾、乐清湾、三门湾率先制定省级统筹发展规划,XX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XX南部湾区、XX北部湾区、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和大陈岛开发建设管委会等重大平台先后成立。
拥湾发展态势尚未形成。
长期以来,XX城市发展以三区为核心,湾区范围内沿海以产业功能为主,开发呈现碎片化,功能交错,湾区多规合一尚未实现。
在“省管县”体制下,湾区县(市、区)之间的政策藩篱尚待破除,跨域行政掣肘仍然存在,各自为政、产业同构、同质竞争等现象突出。
二、加快XX湾区经济发展需要坚持港产城湾一体发展
(一)以产兴港,强化产业对港口的支撑作用。
通过发达的服务、智能等现代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参与区域、国际分工,以此推动XX港发展。
实施千亿产业培育工程,着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模具与塑料、医药医化、智能马桶、缝制设备、泵与电机七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XX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东部组团、临海东部、温岭东部、XX北部湾区、XX南部湾区、天台苍山等一批“万亩空间、千亿量级”制造业大平台。
谋划发展一批未来新兴产业,培育若干个千亿级临港和滨海产业集群,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智造高地。
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以海岸线和海岛链为轴线,加快陆岛和岛际交通建设,串联融合XX湾区各景点,打造XX海上大花园、旅游大湾区。
(二)以港促产,强化港口枢纽引领作用。
按照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定位,对接浙江大通道建设,强化头门港区的核心地位,形成各港区统筹发展的港口开发格局,把XX港打造成区域性大宗散货中转港、产业配套港、集装箱支线港以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展对台经贸合作的重要港。
深度融入全省港口一体化和宁波港口经济圈,加快提升港口规模和服务能级,推进海公铁多式联运,带动港口物流、临港产业集聚,推动XX制造业国际化高端化发展。
深入推进港口开放水平,积极申报创建头门港综合保税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积极申报创建健跳港一类开放口岸。
推进大麦屿港对台客货直航,打造长三角对台综合枢纽港,创建海峡两岸(玉环)融合发展实验区。
(三)以城融产,强化城市的产业提升作用。
以港城一体与产城一体为重点,以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与核心功能体系为抓手,提升产业与港口现代化发展水平。
加强XX中心城市建设,对接“大都市区”战略,推进椒黄路三区深度融合,以国际化、智慧化为导向,支持和引进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机构,建设一批高端金融服务、高端商贸、都市休闲、研发文创平台,以优质服务和宜居环境,吸引高端要素和多元人口集聚。
推进滨海城市群建设,统筹XX湾、三门湾、乐清湾核心湾区功能和空间布局,提升临海、温岭两个市域副中心,有序推进XX东部新区月湖新城、临海临港新城、温岭东部新城、三门滨海新城、玉环新城、天台高铁新区等新城建设。
(四)拥湾集聚,强化湾区的功能集聚作用。
促进XX湾南北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XX中心城市能级,推动构建联通“三湾”的快速交通网络,加快产业联动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共保,促进港产城湾融合发展,打造核心湾区。
推进椒江一江两岸一体化发展,统筹整合两岸主导产业,共同塑造两岸整体空间风貌,补足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展示XX城市形象。
三、加快XX湾区经济发展需要着重把握的关系
随着《规划建设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的实施意见》、《XX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行动计划》、三个湾区《区域统筹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和规划编制,XX湾区经济发展思路和举措越来越系统化。
上阶段,小组通过调研和学习,认为加快XX湾区经济发展需要着重把握4个关系。
(一)把握“统”与“分”的关系。
一是统筹湾区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牵头抓总作用,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为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等各个领域的衔接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加强与宁波、温州跨行政区域沟通协调,共同推进三门湾、乐清湾开发,实现湾区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
二是统筹湾区规划体系。
紧紧抓住城市总规编制和城市设计两个国家级试点的机遇,高标准编制湾区海岸带综合利用与保护规划、XX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空间规划,推动海洋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构建“一图管控、两域对接、三湾联动、多规融合”的湾区开发格局。
三是统筹湾区开发建设。
按照“蓝图共绘、机制共创、港口共建、交通共联、产业共兴、市场共构、品质共建、成果共享”的思路架构,强化湾区共同体建设。
建立三方调研机制,抓住XX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二)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
一是实施要素差别化供给。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筹建湾区用地、用海审批专家委员会,优化存量围填海的指标差别化管理制度,优先保障湾区经济重点产业项目和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项目落地综合评价体系和差别化配置资源机制。
二是提高湾区产业准入门槛。
制定湾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优化湾区优先发展产业名录,明确产业政策扶持重点,建立落后产能退出补偿制度;
出台海洋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海洋渔业、造船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海工装备和海洋生物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着力推进“南北协作”“山海协作”,创新跨区域指标统计机制、财税分成机制、协同招商机制,着力推动跨区域产业转移和平台共建新模式。
三是加强考核。
把湾区发展整体纳入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科学设计湾区招商选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等指标,加重湾区发展的考核权重,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三)把握好“育”与“引”的关系。
一是优化升级传统产业。
重点聚焦传统优势产业,通过高能级平台建设,推进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链聚合,打造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对企业的投入产出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并在用水、用电、用地、排污、信贷、扶持政策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倒逼低效益企业转型提升或退出。
二是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在各地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围绕湾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细分目录。
把XX湾区作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主阵地,根据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着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主业突出、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
三是坚持招商和引智并重。
突出“以才招商”,力求“引进一个人,带动一个团队,生成一个项目,导入一个产业”。
在落实好既定的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围绕省千、国千、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制订系列激励制度,筑巢引凤,集聚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四)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充分对接湾区沪杭甬等核心城市的发展,深度融入宁波都市区,共同参与湾区经济的国际竞争。
一是对接上海发展。
重点寻求金融服务、产业创新、开放政策等方面协作;
对接上海金融服务机构,助推XX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
承接上海制造功能转移,共建XX主导产业关联的合作园区;
对接引进上海创新资源,支撑XX湾区经济发展;
以头门港保税区为重点加强与上海自贸区政策对接。
二是联动杭州发展。
重点谋求文化创意、信息经济、生态旅游等方面协作;
加强小微企业金融与杭州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完善企业金融服务。
借力杭州,触发XX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产业服务新经济新业态;
加强与杭州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合作,建设创意设计合作区。
加强杭州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唐诗之路游线。
三是深度融入宁波都市区。
以三门湾区域、甬台产业合作区等为重点共筑长三角南翼滨海高端制造产业带;
推进XX港融入宁波-舟山港口体系,建设甬舟港口经济圈南部门户,形成宁波港拓展南部港口腹地的重要节点;
与沪甬舟共建国家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等外向发展大平台,共享开放政策红利;
推动西部山区生态共治共保,构筑“甬-绍-台”区域绿心,发挥天台、仙居旅游支点作用,打造四面联动的旅游发展轴带,推动三门-宁海-象山大旅游产业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