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高考语文科模拟试题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3786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源市高考语文科模拟试题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源市高考语文科模拟试题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源市高考语文科模拟试题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源市高考语文科模拟试题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源市高考语文科模拟试题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源市高考语文科模拟试题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河源市高考语文科模拟试题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源市高考语文科模拟试题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源市高考语文科模拟试题剖析Word文件下载.docx

而当集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集体是主动的,它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

个人是集体道德记忆的参与者,但他的参与是被动的,因为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不是在独立自主地展开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是和集体的所有人一起展开道德记忆活动。

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对家规、家训和家风的集体性记忆。

家规、家训和家风是反映家庭道德生活的镜子,也是家庭集体道德记忆的主要内容。

而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该民族的所有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

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记录该民族的过去,它是该民族建构其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节选自《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

1.下列关于“道德记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德记忆是一种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思维能力显示的内容是人类记忆其道德生活的经历。

B.由于人类会以“个体人”和“集体人”的两种身份存在,所以道德记忆

也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

C.人类在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的过程中拥有的道德记忆,它是关于个人道

德生活经历和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

D.个人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对道德记忆的体会最深刻、最直接,对

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认识最全面、最系统。

2.下列对“个人道德记忆与集体道德记忆”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个人道德记忆发生在个人身上,而集体道德记忆的载体是家庭、民族、团队、国家等集体形式。

B.个人的道德记忆发生时,个体是主动的;

而集体道德记忆发生时,集体是主动的,个体的参与是被动的。

C.关于道德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个体道德记忆是选择性的,而集体道德记忆因是集体参与的,所以,是没有选择性的。

D.在不同的道德记忆框架内,个人主导着个人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集体主导着集体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集体道德记忆中的“头脑”是种抽象概念,它是指人类集体的所有人的

“头脑”统一整合而成的产物。

B.家规、家训和家风体现的是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它是家庭成员道德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这种记忆的主要内容。

C.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民族历史积淀的结果,主要记录的是该民族的过去,是该民族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D.只要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的人,就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并受个体

道德记忆思维意向性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逊,字友道。

逊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

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

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

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

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

及逊至郡,余乱未殄。

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

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

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

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

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

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

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九年,入为给事中。

以旧制只日视事对群臣,逊奏论曰:

“事君之义,有犯无隐。

陈诚启沃,不必择辰。

今群臣敷奏,乃候只日,是毕岁臣下睹天颜、献可否能几何?

”宪宗嘉之,乃许不择时奏对。

俄迁户部侍郎。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

时孙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在唐州。

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

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

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

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

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

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长庆元年,幽、镇继乱。

逊请身先讨贼,不许。

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

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

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

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B.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C.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D.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出”在文中是“京官调任地方官”之意,“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

C.“给事中”是古代官职名,秦汉时为加官,晋以后为正官。

唐宋以来,居门下省之要职,随从规谏皇上。

D.“陈乞”在文中可译为“请求退休”,常见的类似称谓还有“乞身”“致仕”“致事”“致政”“乞骸骨”“请老”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逊颇有治干,政绩斐然。

他曾在湖南、濠州、衢州、许州等地任职,都能尽心尽力办事,展现了突出的治理才干。

B.李逊以身犯险,有勇有谋。

他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叛军军营,向叛军陈述利弊形势,最终劝服叛军,平息濠州之乱。

C.李逊隐忍有义,委曲求全。

当中使到襄州调查事件的是非曲直时,李逊虽是含冤受屈,但为了同袍之谊,并不作申辩。

D.李逊赤胆忠心,为君分忧。

幽州、镇州作乱,他主动请求讨伐叛贼,但未获准,后接到行营会合的诏令,毫不拖延,当日发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

译文:

(2)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暮秋久雨

张掞

积雨秋景徂,空斋坐来暮。

叶鸣风中零,雁唳云深渡。

浊醪慰羁栖,幽吟写情素。

开轩对绿竹,天然自成趣。

老鹤忽长鸣,萝窗掩微雾。

8.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本诗描写秋天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最后一联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李白在《行路难》中用“,”两句来表现自己积极用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心态。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牛角梳

高薇

“你,你这个死脑筋啊,就是不听人劝……”

一推开病房的门,就听到了娘一连声的嘟囔。

“怎么了,爹又有什么让你不开心的?

”我放下手里的东西,问娘。

娘见是我,高兴地迎上来,说:

“你咋回来了?

听你表叔说,政府对当年战争中为解放军担过担架的人都有补助,可你爹是救了一条命啊,咱们手里又有证据。

唉,这个死脑筋啊……”娘说着话,张张合合的嘴里,不断露出几颗透风的缺齿。

“娘,现在生活好了,爹不愿说就算了。

”我一边说,一边从提来的塑料袋里往外拿东西,水果、食物和日常用品都有。

“你打工挣那两个钱也不容易,钱的事还是小事,我是想,要是你爹能和人家联系上,小强马上就大学毕业了,得找工作,庄户人考上大学不容易,咱们两眼一抹黑,没个帮忙的人也不行啊,听说你爹救的那人可不得了,现在是省里的大官了,要是能联系上……”娘晃动着胖胖的身体,拿起暖壶,往杯子里倒了一杯水,放到床头柜上,然后,背对着爹的病床,目光朝着窗外呆望着。

“这……”

一说到儿子小强,我心里不由一动。

是啊,爹的病让我挂念,孩子工作的事更让我不安。

前几天,我在千里之外的广州接到了儿子从东北打去的电话,儿子说他想去大西北,这更有利于他的专业发展。

当时我马上问儿子,具体是什么地方,儿子呵呵一笑说,不用管了,反正是好地方,接着儿子唱了一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好姑娘”。

我说儿子,歌里唱的好听,可那不是人待的地方,一起打工的同事就有那边过来的,他们说平时连水都喝不上,更何况儿子是学矿业开采的,还能到什么好地方?

儿子说,老爸,你就别担心了。

又是呵呵一笑,挂了电话。

摸摸杯子,水不是很热了,我端起来,递到爹嘴边,一直闷着头不理人的爹这时才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然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爹朝我摆摆手,终于说出一句话:

“不喝。

”然后,又把头勾下去。

“爹,娘说得其实也有道理……”我把杯子重新放下,小心翼翼地说。

爹突然抬起头来,瞪了我一眼,然后把目光收回去,伸手往枕头底下摸索着。

很显然,爹没听中我的话,可为了儿子,这话也不能不说。

见爹的手伸到枕头下摸了几摸,又终于拿出来了,我知道爹又想抽烟了,便赶紧从口袋里掏出烟盒,抽出一支,给爹递到手里。

“不行,医生嘱咐过,不能抽的!

”娘这时转过头,着急地朝我摆手。

“酒不让喝,烟再抽不上一口,你还想不想让我活!

”爹的话一出口,娘刹时闭了嘴,脸上一阴,不再说话。

“真想一口气喝上一杯老白干,那才叫痛快!

”爹沉静的目光朝我望了一眼,马上转向窗口,脸上现出一种幽思的神情。

爹的话向来不多,只有喝了酒后才会滔滔不绝,娘总是说爹一喝酒就不是爹本人了,那是神魔附了体。

就是那一次,爹在和表叔一人喝了半斤老白干后,才向我们说起他当年救人的事,末了还翻箱倒柜找出一个幽黄色的牛角梳,摸着上面的名字对我们说,看看,这就是省里那个大人物,在电视上经常露面呢。

他在咱后园里待了半个月,他家里是地主,爷爷给每个孙子一个牛角梳,上面刻着名字。

正为穷日子发愁的娘一听来了劲,说那还不赶紧去找啊,找到这大人物,就不信他不帮咱。

爹一听,马上闭了嘴。

第二天,娘和我再问时,爹闭口不提,只说是喝醉了说胡话,一点不记得了。

此后,那个牛角梳也不见了。

烟雾盘旋着,一圈圈从爹的嘴里涌出来,爹的脸在我面前变得模糊起来,屋子里一片沉寂,我们三个人都沉默着,谁也不想先开口。

半晌,爹终于对我说:

“你说,当年咱们救人,是为了今天让人家回报吗?

不是求回报,可真正遇了事,让他帮帮忙,对他那种位置上的人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又有什么不可以?

我心里这样想着,但当着爹的面,却没说出来。

“当年的事,谁遇到也会那么做,救人,是凭了做人的良心,现在看到人家发达了,再去求回报,就不嫌丢人?

”爹终于吐出最后一口烟,将烟蒂扔进床前的垃圾桶里。

爹的话让我无话可说,娘只是喘着粗气,不再理爹。

见爹的病情好转,我很快回到了南方,可没想到的是,这次在医院里的见面,却成为我和爹的永别。

爹出殡那天,我才从千里之外赶回去。

我顾不上说话,哭一声亲爹,然后扑通跪在了灵前。

和爹临别的最后时刻到了,我忽然想起了那个刻着名字的牛角梳,娘似乎明白我的意思,颠着脚四处翻箱倒柜地找。

还没等我从娘手里接过来,紧靠着我的儿子一把拿过去,看了看上面的名字,若有所思地问:

“爸,这牛角梳,是怎么回事?

“这个……”

“这个人的东西怎么会在咱家里?

我一把从儿子手里夺过那把泛着金黄光泽的牛角梳,用手抚了抚,然后郑重地向爹的灵床走去。

“爸……”

“儿子……”

娘和儿子的喊声在身后响起,我迟疑着,站住了。

娘伸手夺过那把牛角梳,脚步往回踱着。

“娘!

”我喊了一声,又从娘手里拿回来。

那把牛角梳,在我手里,泛着幽幽的黄色的光。

选自2012年第1期《短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爹的话一出口,娘刹时闭了嘴,脸上一阴,不再说话”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

既心疼爹,又理解爹的行为的矛盾心理。

B.“摸摸杯子,水不是很热了,我端起来,递到爹嘴边……”从上下文推断,“我”

端水给“爹”是想跟“爹”提要求。

C.“此后,那个牛角梳也不见了”,从这可以看出“爹”怕我们一不小心把这么珍贵

的东西弄丢了,于是就把牛角梳藏起来了。

D.本文结尾有关娘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示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娘还是希望

“我”留下牛角梳,拿它去求省里那个大人物帮忙。

E.这篇小说的语言描写很精彩,有关牛角梳的对话,不仅集中展现了人物之间的矛

盾冲突,而且体现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凸显了“爹”的高尚品质。

(2)小说中的“爹”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篇小说以“牛角梳”为中心来叙事写人,有什么好处?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爹”,却花了不少篇幅去刻画“娘”这一人物形象。

作者为

什么这样处理?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钱穆:

西南联大铸辉煌

平津沦陷后,北平各高校纷纷南迁,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在湖南长沙组建临时大学。

北平沦陷后,北京大学老教授孟心史忧愤成疾,住进北平协和医院。

钱穆到医院看望老友后,将历年讲授中国通史增删积成的五六册厚笔记装入衣箱底层夹缝,与汤用彤、贺麟一起同行南下,开始了“抗战”时期流转西南的学术生涯。

在长沙,钱穆与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楼上一室,楼下为图书馆和教室。

国难当头,客居他乡,既激发了学者们的民族意识和著述灵感,同时也为他们交流思想、切磋学问提供了相逢的环境和条件。

长沙临时大学迁滇后,改名为“西南联大”。

由于昆明没有足够的校舍,文、法学院移至蒙自。

这里原来是中越通商的一个重要城市,法国人在那里建有海关,文学院就设在海关内。

1938年4月,钱穆赴蒙自为学生讲授中国通史。

至此,半年多的辗转流徙,方告结束。

1938年秋后,钱穆除回昆明上课外,其他时间则卜居宜良山中撰写《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是钱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代表作,是一部享有盛誉、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

这部书的写作还是由他西南联大的同事陈梦家两席话促成。

一天晚上,两人在一旷地上散步,陈梦家力劝钱穆为中国通史写一教科书。

钱穆回答材料太多,所知有限,他日当仿效赵瓯北(翼)《廿二史札记》体裁,就其所知写成专题性的著作。

陈梦家听后不以为然,说“此乃先生为一己学术地位计,有志治史学的人,当受益不浅。

但先生并未从全国大学青年和时代急迫需要方面考虑。

先成一教科书,国内青年学子将受惠无穷,还望先生思之”。

又有一天晚上,钱穆与陈梦家两人散步路间,陈梦家再提此事,钱穆以流亡播迁中写作不易,他日平安返故都再试试看作答。

陈梦家又力劝,“此话不然。

如他日平安返故都,先生兴趣广,门路多,到那时不知又有几许题材涌上心头,哪肯尽抛却来写一教科书。

今日只就平日课堂所讲,随笔书写,岂不驾轻就熟,而且读者亦易受益”。

当时钱穆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通史,因学校在播迁流离之余,图书无多,讲授全凭口耳。

而学生纵有兴趣,却苦于课外无书可读,不能深入研究。

有感于此,再经陈梦家言辞恳切的两次劝说,钱穆于是改变初衷,决定撰写一本为时代所需要的通史著作。

钱穆在岩泉下寺,除早晚散步,饱览宜良山水外,尽日在楼上埋首写作。

后半年居岩泉上寺,寺已为一道士院,道士特辟出楼上为其居住。

楼下阶前有清泉,围砌成两小潭蓄水,潭有两尺多宽,清泉映白瓷,莹洁可爱。

这里环境清幽,是读书著述的绝好地方。

钱穆居上寺后,心情较下寺更为愉快,尽日操笔,写作极快。

他晚年回忆起当年的写作环境时称此段生活,有如“仙境”一般。

1938年5月在蒙自开始撰写,到第二年6月全稿杀青。

书写成后,他曾致书友人述撰述之不易,“细针密缕,既苦书籍之未备;

大刀阔斧,又恨精神之不属,盖此书属稿中之实况也”。

《国史大纲》出版后,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为全国大学用书,风行全国。

1949年后,该书在大陆遭到了不遗余力的批判,但却在台湾、香港、南洋等地被定为大学历史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中,钱穆的史学既与民国时期主流派史学新考据派互异,也与20后半期居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不同,他在新考据派和唯物史观派之外别树一帜,是20世纪文化民族主义史学一派的代表人物。

钱穆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于30年代末,以《国史大纲》的完成为其标志。

30年代中期以来,以考据名家的钱穆最终转向对考据学风的批判,是因为他认识到一味埋首考据,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发扬,所以他站在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考据派做不遗余力的批判,这是他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因;

基于民族危机的刺激而产生的救亡意识是他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现实动因。

自《国史大纲》完成后,钱穆学术研究的重点发生了转变,由历史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为中国文化招魂续命遂成为他一生的学问宗主和志业所在。

(选自陈勇《钱穆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路

向。

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生平著述

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近世罕见其匹。

②钱先生从18岁起开始致力于学术,以后研究、讲学、教育、著述兀兀80年未尝中

断,这番毅力精神旷古所无,而学问成就规模之宏大,实朱子以后一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穆致力于研究、讲学、教育、著述80年,其有旷古所无的毅力精神,规模宏大的

学问成就,实属古今未有。

B.钱穆在“抗战”时期流转西南之前,将历史讲授中国通史增删积成的五六册厚笔记

装入衣箱底层夹缝,可见钱穆对这些笔记的珍爱。

C.钱穆原本想要仿效赵翼《廿二史札记》体裁,将自己掌握的材料写成专题性的著作,

但是陈梦家认为此类著作价值不大。

D.钱穆的文化民族主义史学,既对在20世纪先后占主流地位的史学新考据派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吸收借鉴,又与两者迥然不同。

E.《国史大纲》在钱穆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书完成后,他由历史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意义非同凡响。

(2)钱穆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3)文章题目是“钱穆:

西南联大铸辉煌”,但重点讲述钱穆创作《国史大纲》的过程,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分析。

(4)在友人的劝谏外,钱穆于1939年成功创作中国通史著作《国史大纲》的因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教育是由有生以来,影响的,形成我们人一生的行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②至今她所的一切,仅仅只是些零碎的印象,表明这家人颇有些高雅,而且生活富裕。

因此对今后可能发展的友谊,嘉莉已经作好了准备。

③老师傅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诉说他年轻时的趣闻轶事,我已经,甚至还可以“抢答”了。

A.耳闻目睹耳濡目染耳熟能详

B.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耳熟能详

C.耳熟能详耳闻目睹耳濡目染

D.耳濡目染耳熟能详耳闻目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部分上海迪士尼公共设施开放测试期间,不仅出现“踩花客”“攀爬者”,更有部分灯柱被“到此一游”爱好者刻得“负伤挂彩”。

B.2011年,白鹿书院把陈忠实所有铅字见报的作品集结成册《陈忠实集外集》,作为供研究用的内部刊物,对研究“文革”前后的文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C.清明是我国民间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大约始于周朝,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中国的感恩节,承载中华“感恩”文化。

D.为防止溺水,家长们务必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特别是加强放学后、周末、节假日和孩子结伴外出游玩时的安全管理。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1947年,Allport&

Postman给出了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

(事件的)模糊性。

他们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

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太可能产生了。

A.谣言产生的效应越大,说明事件越重要或事件越模糊。

B.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