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信息服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3715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化信息服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数字化信息服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数字化信息服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数字化信息服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数字化信息服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字化信息服务Word文件下载.docx

《数字化信息服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化信息服务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字化信息服务Word文件下载.docx

⑤数字信息资源存在安全隐患。

⑥数字信息资源具有动态性和不稳定性。

⑦数字信息的使用与提供信息站点的软硬件和服务有关。

第二节数字信息作用机制

1社会生活领域,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对组织机构的影响

首先,各类组织机构,都可以到网上安家落户。

其次,组织机构大量的管理和运作活动。

都将会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展开。

再次,各类组织机构,都可以凭借网络的传播沟通优势,来延伸和拓展其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

2对科研而言,虚拟科研环境的形成及其对信息服务的要求(图1-1)

3数字信息交流的模式(图1—2)

4数字信息的作用机制

(1)数字信息的社会机制

第一类属于“应用技术型”的社会机制;

第二类是专门对非数字信息的载体(主要是纸本)的各种符号体系进行数字化处理;

第三类是综合性的数据库提供机构;

第四类是拥有强大搜索引擎的网站;

第五类是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以及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信息处理机构;

第六类是电子商务网站;

第七类是数字信息的制作商和运营商。

(2)数字信息的自组织机制

从系统科学视角看,数字信息是一个自组织的社会子系统。

根据自组织理论,数字信息是从一个平衡态走向另一个平衡态的无重循环的动态演化过程,如图1—3所示。

第三节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发展与演化

1Web2.0时代,数字化信息服务内容

(1)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化

(2)从以资源为中心向以关系为中心的服务方式转变

(3)服务平台的去中心化

第四节数字化信息服务的社会规范

1数字化信息服务行为规范包含多方面含义:

一方面,它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的对象涉及信息服务机构、用户两方面,这个规范必须能够兼顾这两个重要角色并对其形成一种制约。

另一方面,它又是数字化信息服务的行为规范,这个行为规范的制定都要围绕着数字化信息的特点来展开,不能违背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基本原则。

2技术规范成为数字化信息服务的主要规范之一,其原因在于:

首先,信息网络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具有相似性;

其次,技术规范具有高度的弹性;

最后,因为网络中并没省像现实社会中的政府这样的绝对权威,它分权化的特点决定了在网络环境中个人具有更大的自主权。

3数字化信息服务的法律规范

首先,法律规范可以扮演提供或不提供行为诱因的角色,相对于网络习惯规则而言,具体的法律规定可以弥补网络习惯规则的抽象性与不足。

并通过法律规范的内化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网络行为。

其次,数字化信息服务过程中,损害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大规模破坏技术规范、网络习惯规则的行为时有发生,法律规范如果单纯是原则*就无法在网络环境中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最后,现实世界的法律规范介入网络世界的运作,应以“透明”、“合理”、“自制”、“民主”的方式规范技术规范的使用,以及引导网络习惯规则的形成。

4数字化信息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应包含内容:

①规定网络信息服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认其主体资格及法律地位。

②关于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

③确立网络信息活动主体市场行为的法律。

④关于网络信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

⑤涉及网络信息服务社会保障方面等的法律。

5网络道德对数字化信息服务的社会规范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

①网络道德是对网络使用者的道德规范。

②网络道德建设有利于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③网络道德建设是网络法制建设的重要补充。

第二章信息用户及其数字信息需求分析

第一节用户的数字信息需求环境与环境要素

1数字信息需求环境

数字信息需求环境的形成是数字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信息心理和信息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探索用户环境的变化,包括:

用户类型的变化、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变化规律,有利于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和服务在用户导向下拓展与深化发展。

2用户信息素质对需求环境的影响

用户信息素质是指借助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意识是指在处理工作或者遇到问题时,为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

能够自觉地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来处理或者辅助处理问题的自觉性。

信息化意识的强弱是社会信息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信息资源组织和信息服务的技术支撑上,互联网技术、IP技术、多媒体技术、高速传输技术等不断发展,知识组织、知识管理技术、信息过滤技术、智能技术、信息化可视技术和网格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数字化信息资源组织和服务发展奠定了技术支撑基础。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当前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服务环境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信息环境,具体表现为信息资源海量化、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信息载体多样化、信息传播扁平化等特征。

3数字信息需求环境的构成要素

(1)数字信息需求环境的结构

数字信息需求环境与其他的社会环境最大的区别在于:

它包括规则和资源。

规则和资源组成数字化信息环境两个基本的结构要素。

规则就是用于形成、保持、改变、终止和创造信息的行为过程或技术。

资源是人们从事信息行为过程中使用要素。

(2)数字化信息环境的构成要素

人、数字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政策和法规等是数字化信息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的关系如图2—5所示。

第二节用户的数字信息需求形态与利用形态

1用户需求的存在形式

①获取信息的需求

②发布信息的需求

③信息交流的需求

④信息咨询的需求

2数字用户需求与利用的影响因素

①内部因素

·

知识结构与信息素质。

·

思维方式与外界交往。

·

用户心理与行为。

②外部因素。

信息源因素。

信息检索工具和系统方面的因素。

信息服务的因素。

3在Web2.0环境下,与传统Web1.0用户信息需求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①用户互动需求增长显著。

②用户体验的关注。

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Norman提出了大脑反应的三个层次①;

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也就是说,某种用户体验是分布在这三个不同层次的。

本能层。

人的本能反应,例如第一眼看上去是美的还是丑的,喜欢还是不喜欢等。

行为层的反应体现在人和对象的交互过程中,交互的过程是否合理。

行为上是否方便,等等,而反思层则体现了人对产品的进一步思考,它所蕴合的意义,引起个人感情上的反应。

等等。

一份用户体验是这三个层次感觉的综合,而不是单单的某个层次。

在信息服务领域,用户体验是用户与信息服务互动的客观反映,它要求:

第一,信息服务以满足用户个性需求为出发点。

第二,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第三,服务遵循的原则是“以用户为核心”。

③需求与利用更加突出地体现了穆斯定律。

穆斯(Mnooers)定律认为;

“一个信息检索系统,如果对用户来说,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这个系统不会为用户所用。

用户信息需求的根本规律:

当用户取得的某一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加麻烦和伤脑筋时,它就将放弃对这一信息的需求。

用户获取信息是为了消除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形成对自己决策的支持,如果说获得的信息对用户认识和理解是有益和易获取的,那它将产生用户信息需求;

如果说获得信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或反而增加其不确定,用户就会放弃对该信息的需求。

第三节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信息需求结构

1用户需求状态

情报学家科亨曾把用户的信息需求状态划分为3个层次结构:

第—个层次是需求的“客观状态”,即客观存在着的信息需求状态,不以用户主观认识为转移、由用户的工作、环境、知识、能力等客观条件决定;

第二个层次是需求的“认识和唤起状态”,包括用户自己认识到的信息需求和被外界激发而唤起的信息需求,不包含未被认识和发现的信息需求;

第三个层次是需求的“表达状态”,即通过用户活动与交流,用户认识的信息需求得以表达的状态。

图2—7反映了基本结构。

2需求状态转化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曾提出的知识转化模型来表示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2—8所示

社会化是个人隐性需求转化的过程,主要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等形式使个体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激发了新的隐性需求的产生;

外化是对隐性需求的明确表达,将其转化成信息服务提供方容易理解的形式,主要依赖于与服务提供者或者系统进行交互、沟通、启发等方式来推动隐性需求向显性需求转化;

综合化是一种显性需求整合的过程,通过一定方式和方法将分散的、不系统的和表达不准确、不规范的显性需求重组和整理重新提炼成新的、更加明确与系统化的显性需求,为更好地获得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内化意味着显性需求转化为隐性需求,用户接收了信息服务后,通过再工作、再学习和再思考使得自己的知识结构、思考习惯、视野等内在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从而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隐性需求。

3从信息服务参与主体和客体的角度来分析用户信息需求状态转化的策略:

(1)信息资源层面

从信息资源的层面上提高用户需求状态转化的策略,就是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以相对丰富的信息资源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并促使其隐性需求的全面转化。

(2)服务提供者层面

信息机构采用如下的策略:

开展用户教育与培训,提高用户利用数字化资源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用户利用数字资源的信息意识是指用户对数字化资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直接关系到用户是否主动接触、利用和吸收数字化资源。

(3)用户层面

第四节用户的数字信息利用行为

用户利用数字信息作为信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认识需求、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其利用水平和效果不仅取决于信息的价值.而且由用户的主、客观条件和工作状况决定。

因此,研究用户利用信息的情况,应对其中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购考察。

1数字用户信息利用行为

(1)信息发布行为

在Web2.0环境下,信息发布行为就是利用个人博客、Wiki、FreeTag、P2P、ICQ(QQ)等各种Web2.0网络平台,将数字化的信息在网络上公开,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

信息发布是信息生命周期的开端,对此后的信息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Web2.0环境下,信息发布的方式有直线式、队列式和层次式三种。

直线式信息发布指信息发送者与接收音之间是用直线的方式直接相连的。

通过E-mail、Rss、IcQ(QQ)等来进行的信息发布就是这种分式。

直线式是连接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的最便捷的途径。

它可以是点对点的,也可以是点对面的,可以发布一条信息,也可以将一组信息打包—次发送;

队列式信息发布是指按一定原则(如B1og文章的顺序),来依次排列信息的信息发布方式。

例如,通过B1og发布博文或者评论,虽然不同Blog决定博文或者评论的次序的原则是不相同的.但总体来看,信息间的关系是线性的,有先后顺序之分。

用户的接收与阅读过程一般也是线性的,越是靠前的信息、通常被接收的可能性越大。

层次式信息发布是指信息被人为地分成若干层,不同信息处于不同层次的信息发布力式。

通过p2p服务器来进行信息发布,信息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层次树的结构,即位于上层的信息,被人们接收到的可能性较大,而位于下层的信息,被人们接收的可能性较小。

层次结构是最能体现信息发布者主观意志的—种信息发布结构。

层次结构体现了信息发布者的认知结构,他们对信息重要性的判断,他们对信息接收习惯的理解。

在层次结构中,信息发布者会希望所有信息都能被接收者接触到、接收到。

但是,出于网络阅读是一种低成本的、快餐式的阅读,要做到每一个接收者接收到所有信息是很困难的。

所以信息发布者的日标,最终是让接收者以最小的代价接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也就是提高层次结构的效率。

Web2.0环境下,信息发布行为特点:

①信息发布平台多样。

②守门人(Gatekeeper)作用变小。

③传播的范围扩大,时效性增强。

④网络信息发布成本低。

(2)信息查询行为

Web2.0环境下,信息查询行为的类型分为:

检索行为和浏览行为,但又并非所有的信息查询行为都是这两种行为。

网络信息检索行为是具有明确信息需求的网络用户借助专门信息检索工具和使用信息检索语言获取所需信息的活动。

浏览行为是缺乏明确信息需求目标的用户利用超文本链接方式获取信息的活动。

浏览是一种探索,是靠发现意外收获而获取信息的信息行为。

用户的信息检索行为的特点:

①易用性原则。

信息检索行为一般首先选择容易获得,且经济适用的信息资源。

②单—检索词汇的使用,高级检索手段的规避。

③检索词相对集中。

④检索结果。

网络信息浏览行为特点:

①网络用户信息浏览的方式。

网页内浏览;

页面间浏览;

网站间浏览。

网页内浏览,就是顺序地,或根据页内链接的指向,在同一个网页内进行浏览;

页面间浏览,对同—服务器上不同网页之间的链接内容进行浏览,典型方式就是按系统所提供的主题指南逐层浏览感兴趣的信息;

网站间浏览,根据不同服务器上的不向网页之间的链接关系进行浏览。

②浏览的目的。

延伸已有信息范围;

跟踪新信息;

资料搜集;

满足好奇心;

消遣性浏览;

享受浏览经验。

延伸已有信息范围:

顺着文本或链接查找一些与已获信息相关的信息;

跟踪新信息:

如定期浏览某些网站或栏目,以保证对某一领域的信息有及时地了解;

获取资料以备使用;

满足好奇心:

因某一信息的刺激而引发对其进一步进行探究的浏览行为;

随意的、漫游式的,以休闲、消磨时间为主要目的浏览;

享受浏览经验:

这是一种以浏览这一过程本身为目的的“过程性满足”行为。

(3)网络信息交流行为

信息交流是社会活动下借助于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递通道而实现的信息发送音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传输和交换行为。

网络信息交流行为是指网络用户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以数字化的内容为传播对象,互相在线沟通的信息行为。

网络信息交流的要素。

申农的信息交流模型将信息交流看做是“信息源(S)——信息渠道(C)——信息用户(U)”三者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

网络信息交流三方面:

①信息。

信息的内容、形式、载体、流动规律、变化规律等,都会对信息交流产生特定的影响。

②信息交流主体。

信息交流的主体即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包括个人、机构、国家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

③信息渠道即工具。

依据网络信息交流行为有无时间差,可以将Web2.0环境下信息交流行为分为两大类:

①同步式信息交流行为,指信息的发布与接收几乎是不存在时间差的,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方式,如QQ、ICQ、MSN等即时通信工具等。

②异步式信息交流行为,指信息发布和信息接可以存在较大的时间差。

如Blog、FreeTag、P2P、维基百科和E-mail等。

Web2.0环境下,信息交流行为的特点:

①社会性。

②交流平台的开放性。

③交流流程得以简化。

④个人化与大众化信息交流方式的统一。

(4)网络信息选择行为

所谓信息选择,是对大量的原始信息以及经过加工的信息材料进行筛选和判别,选取所需要的内容,内化入自己知识结构的信息行为。

信息选择是一种综合了判断、评价与决策的行为,它包含着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情感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用户信息选择的原则:

①价值匹配原则。

它指人们对外界信息刺激有选择地注意和接受,只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希望了解的信息,而排斥不喜欢的媒体和内容。

②最小省力法则。

最小省力法则指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人们总是力图把所有可能付出的工作消耗最小化。

③注意力强度原则。

用户会不由自主选择引起其注意力最多的信息。

影响用户注意力的因素主要有:

信息刺激的强度、对比度、重复率、变化率、新颖性等客观因素以及接受者的个性、兴趣、爱好、价值观、需要与动机、经验与知识背景、情绪与精神状态等主观方向。

④经济性原则。

方便、易用、可行的信息及免费或价格较低廉的信息。

Web2.0环境下,信息选择行为的主要特点;

①选择的非理性。

由于网络信息过载甚至信息间相互矛盾,给用户造成了心理和时间上的压力,使得用户不知所措;

此外情感、情境等因素常常会超过信息价值本身或用户原来的期望.成为主宰决策的因素,这便是信息选择的非理性。

②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网络用户信息行为中的首因效应,即用户容易根据视觉最先触及的信息来源来接收信息。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这两种效应的共同特点都是对处于中间阶段的信息有所损耗,不利于用户全面的选择信息。

③信息选择的路径依赖。

网络用户在信息选择上受经验、定势、印象扩散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从而体现出信息选择的路径依赖。

也就是说,用户在进行信息选择时.通常会选择比较熟悉的信息,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对信息本身的选样上,还体现在对信息源、信息服务方式等方面。

2信息查询中用户需求与行为转化

3用户信息需求与行为转化过程中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1)用户主体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信息意识,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信息技能,也称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指寻求有关新知识的能力;

认知类型是用户在信息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持久一贯的行为方式,它既包括用户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

(2)环境客体因素。

外界环境会影响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向现实信息需求及信息行为的转化。

主要因素包括:

网络信息资源状况,主要是指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超载和有用信息贫乏,这对矛盾同时影响着网络用户的信息行为;

网络的有用性,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虽然很多,但对用户来说,可用的信息数量才是决定其信息行为的主要因素;

网络的易用性.首先网络信息表征的合理程度(如信息组织结构的合理程度、信息呈现是否简洁醒目等)影响着用户利用信息的效率。

其次,信息查询和交流工具的易用程度会直接影响用户是否利用它们,也就间接影响了用户的信息行为;

网络设施建设,主要是指网络的速度和网络英用方面;

网络安全和隐私问题给用户利用网络信息造成了很大的障碍,限制了用户利用网络信息的范围和频率。

第五节用户与数字信息的关联及其交互作用

1基于共享模式的用户与数字信息关联

构建基于用户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要求信息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利用IT技术,为信息服务提供支撑。

IC基本观点,即IC是一种协同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的综合体,是—个经过特别设计确保开放存取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它整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它包括:

空间、资源和人(服务)三个部分,其中空间与资源是实体,人(服务)是空间中的虚体,如图2—11所示。

IC的构成可用一个三层模型来描述,即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如图2—12所示。

实体层提供具有可伸缩性的电子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讨论室、指导读者写作和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询区,以及帮助读者开发数字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等;

虚拟层提供协作学习SNS、IM、网上课程、数据库、DL资源等;

支持层主要由各类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构成,其中包括参考咨询馆员、IT专家、多媒体工作者、指导教师和学习助理等。

IC特点:

无处不在(ubiquity),每一台计算机都有相同的界面,使用同样的软件和电子资源;

适应性(utility),旨在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

伸缩性(flexibility),适应环境变化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群体性(community),提供一个舒适的共同合作空间。

在Web2.0环境下,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服务模式.它以用户需求为动因,以互联网络为平台,以各种信息技术和工具(特别是Web2.0技术,如博客、维基、IM、RSS聚合、SNS等)为手段,以用户参与、交互、体验、社会化和集体智慧为特色,以数字化网络资源为信息源和知识库,以多功能实践社区为实体场所,以广阔的虚拟社区为虚拟组织环境,以实体和虚拟相融合方式从事交流、互动和共享等活动,以信息技术、组织与管理、文化与精神为核心动力支撑和驱动系统运行与发展,从而向服务无处不在、开放获取、跨越障碍、共同参与、灵活使用和活动共享的理想目标迈进。

2用户与数字信息的交互

网络环境中的用户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不断地进行社会性交互和学术性交互,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信息需求。

社会性交互和学术性交互的表现如图2—13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