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3664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气象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气象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气象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气象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象学Word下载.docx

《气象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Word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象学Word下载.docx

指在天文学上常把日出到日没太阳可能照射的时间长度称为可照时间。

日照时间:

是指太阳中心从出现在一地的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直射光线在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的条件下,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小时。

日照率:

指一定时段内,实际日照总时数占可照总时数的百分率。

署暮光光照时间:

指太阳在地平线以下0—18°

的一段时间。

光能利用率:

指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包含的能量与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的光合有效辐射能量的比值叫做光能利用率。

长日性植物:

指只有在光照长度大于某时数后才能开花,如果缩短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果。

短日性植物:

指只有在光照长度小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果延长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实。

中性植物:

指这类植物开花不受光度长度的影响,在长短不同的任何光照下都能正常开花结实。

重量热容量,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用Cm表示,单位为J/(Kg?

℃)

容积热容量,表示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用Cv表示。

单位为J/(m3?

导热率,λ为导热率,土壤温度是指当土壤垂直梯度为1℃?

m-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上的热量,其单位是:

J?

m-1?

s-1?

℃-1 

导温率,导温率即单位体积的土壤,由垂直方向上流入或流出λ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又称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日较差,一天中土壤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土温日较差。

土壤温度年较差,土壤温度在一年期间,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温度的最高值和月平均温度的最低值之差,称为温度年较差或年变幅。

气温垂直梯度(气温直减率),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简称气温直减率。

空气绝热变化,气象学上,对于任一空气团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

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

湿绝热变化,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

大气稳定度,当空气团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三基点温度,对于作物的每一个生命过程都有三个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农业指标温度(农业界限温度),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午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的温度。

 

农业上常用的界限温度(用日平均温度表示)有:

0℃、5℃、10℃、15℃和20℃

积温,(Accumulatedtemperature)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

单位为℃。

活动积温,(Y)作物在某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A)作物在某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活动温度,高于生长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ti)为活动温度。

有效温度,是指日平均温度(ti)于生长下限温度(B)之差。

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水汽压:

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力。

绝对湿度:

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

相对湿度:

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饱和差:

在一定温度下,E与实际e的差值。

饱和水汽压:

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压。

露点温度: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一定时,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温度使水汽达到饱

和时的温度。

降水量:

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

降水强度: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

蒸腾系数:

植物形成单位重量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

作物水分利用率:

作物蒸腾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制造的干物质重量。

蒸散(农田总蒸发):

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称为农田

总蒸发量,亦称蒸散量。

降水平均绝对变率:

它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

降水平均相对变率:

是指降水绝对变率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作物水分临界期:

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作物对水分供应要求最敏感的时期称作物水分临界期。

风向:

是指风的来向,常用16个方位表示。

风速:

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水平移动的距离。

气压:

指大气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指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称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指因地球自转运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风压定律:

指在摩擦层中,由于风向斜穿等压线流向低压,故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方,高压在右后方;

南半球则相反。

这就是白贝罗定律,又叫风压定律。

地转风:

指在自由大气平直等压线的气压场中,当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摩擦风:

指考虑摩擦力影响后作用于空气块各力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摩擦风。

大气环流:

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及其随时空的变化过程。

大气活动中心:

指影响大范围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常年性或季节性的稳定的高、低压系统。

季风:

是指大范围地区,以年为周期,随季节而改变风向的风。

地方性风:

指在有限区域内,因地方性条件(如特殊地理位置、地形或地表性质等)而形成的风。

海陆风:

指以日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改变风向的风,称为海陆风。

山谷风:

指在山区出现的随昼夜交替而转换风向的风。

焚风:

指气流越过山岭后,在背风坡绝热下沉形成的干而热的风。

峡谷风:

指当气流从开阔地区向两山对峙的峡谷地带流入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在峡谷内堆积,于是气流将加速流过峡谷,风速相应增大,这种比附近地区风速大得多的风叫做峡谷风或穿堂风。

乱流:

指是一种不规则的流体运动,流体微团在流体作杂乱无章的涡旋运动,流体内各层次之间相互混杂,单个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

地面粗糙度:

指气流吹过起伏不平的地面时,地面愈粗糙,高低不平的障碍物愈多,那么,造成的乱流也愈强,乱流系数也愈大,这就是影响乱流的粗糙度。

高压脊:

简称脊,是有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在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脊线,其气压值沿脊线向两边递减,脊附近空间等压面类似地形中狭长山脊。

低压槽:

简称槽,是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低压槽一般由北向南伸,相反,由南向北伸的槽称为倒槽。

高压:

高气压,又称反气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中心气压高,向四周逐渐降低,空间等压面类似山丘,呈上凸状。

低压:

低气压,又称气旋,是由闭合等压线构成,气压值由中心向外逐渐增高。

空间等压面向下凹陷,形如盆地。

鞍形场:

鞍形气压场,简称鞍,是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分布的中间区域。

鞍形区空间的等压面形似马鞍。

气团:

在水平方面上物理性质(温度和稳定度)比较均匀,垂直方向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

暖气团:

一个气团比相邻气团温度高或向着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使它所经之地变暖,而其本身逐渐冷却,这种气团称为暖气团。

冷气团:

如果一个气团比相邻气团温度低或向着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使它多经之地变冷,而其本身逐渐增热,这种气团称为冷气团。

暖锋:

暖气团向冷气团一方推移的锋称为暖锋。

冷锋:

冷锋指冷气团向暖气团一方推移的锋。

气旋:

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

反气旋:

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

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之为锋面气旋。

东北冷涡:

是指活动在中国东北地区,具有一定强度(有2~3条闭合等高线)的高空冷性涡旋。

寒潮:

寒潮是冬半年,由于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

中国气象局制定的全国性寒潮标准是:

凡一次冷空气入侵后,使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在48h内最低气温下降10℃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达4℃以下,大陆上有相当于3个大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3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

霜冻:

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短时间的低温冻害。

霜和霜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霜是由于水汽凝华而形成的白色结晶物,是一种天气现象。

而霜冻是指在短时间作物遭受的低温危害,它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初霜冻:

发生在秋季,是秋收作物尚未成熟,露地蔬菜还未收获时发生的霜冻。

秋季第一次霜冻称为初霜冻

终霜冻:

发生在春季,是春播作物苗期,果树花期,越冬作物返青后发生的霜冻。

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称为终霜冻。

辐射霜冻:

在冷高压控制下,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和植物表面因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又称为“静霜”。

平流霜冻:

由于强冷空气入侵引起剧烈降温而发生的霜冻。

无霜期:

终霜冻至初霜冻之间的日期为无霜期。

台风:

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称为台风;

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称为飓风;

印度洋、孟加拉湾称热带风暴。

热带气旋:

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统称为热带气旋。

干旱:

指一个地区长期无雨或缺雨,土壤水分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导致作物生长受抑、甚至死亡,造成减产或失收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冷害:

在农作物生长季节,0℃以上低温对作物的危害。

气候:

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大气的统计状态。

暖流: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的洋流,水温比所经过海域的水温高称为暖流。

寒流:

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所经过海域的水温低称为寒流。

大陆度:

又称大陆度指数。

表示气候受大陆影响程度的指数。

光合生产潜力:

是指当温度、水分、二氧化碳、养分、群体结构等得到满足或处于最适状态下,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由当地太阳辐射所决定的产量上限。

光温生产潜力:

是指在二氧化碳、水分、养分、群体结构等得到满足或处于最适状态下,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由当地太阳辐射和温度所确定的产量上限。

气候生产潜力:

是指土壤养分、二氧化碳、群体结构等得到满足或处于最适家状态下,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由当地太阳辐射、温度、水分等气候因子所确定的产量上限。

农业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对农业所提供的自然条件和物质、能源及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潜在能力。

干燥度:

是指某时段降水量与同时段蒸发力的比值。

小气候:

所谓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状况和性质不同,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产生的近地面气层和土壤上层的小范围的气候。

农田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和土层与农作物群体之间生物学和物理学两种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用面(活动面):

活动面是能够吸收和放射辐射能,并与邻近的气层、土层进行热量和水分交换,从而调节周围空气、土壤的温度、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表面。

它是气层和垫在其下物质层的交界面,也称为作用面。

作用层(活动层):

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以及热量和水分的交换不只局限于活动面上,而是发生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层次中,这一层称为活动层或作用层。

内活动面:

农田中在地面附近的活动面称为内活动面。

外活动面:

农田中在茎叶最密集的高度(约为2/3株高)的活动面。

二.填空

1.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对气候有(增温)作用。

2.臭氧层分布在(10~55km的气层里),它对地球生物有(保护)作用。

3.对流层的特点是: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1.同纬度地方随海拔高度增高,则太阳直接辐射越(强),天空散射辐射越(弱)。

2.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的能力(弱)。

但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却是(强)。

3.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被削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而引起的。

4.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主要是由(太阳直接辐射总量)、(散射辐射总量)和(总辐射总量)组成。

5.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越多,则地面上的有效辐射越(小),天空云越少,则地面有效辐射越(小)。

6.在夏至这一天,地球上从南极到北极,越往北可照射越(长);

冬至这一天,从南极到北极越往北,可照时越(短);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可照时(相等)。

7.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例外),地理纬度每增高1度,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就减小

(1)度。

8.植物对昼夜长短的反应,统称为(光周期)现象。

长日照作物要求太阳光的可照时数长于(12)小时。

9.绿色植物对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

对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作用的辐射波长范围大致在0.30~0.75微米之间、称为(生理辐射)。

也有人把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同化的那部分辐射光谱成分)波长为0.38~0.71微米)称为(光有效辐射)。

1.土壤温度和日较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 

气温日较差随高度升高而( 

变小 

)。

2.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活动)温度,二者之差又称为(有效)温度。

3.未饱和的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叫(干绝热)变化。

这个变化的梯度值为(干绝热直减率) 

4.气温日较差值,晴天比阴天(大),作物地比裸地(小 

),灌溉地比未灌溉地(小)。

5.影响气温日较值大小的因子有(纬度)、(海拔)、(季节)、(地形)、(下垫面性质)、和(天气)等。

6.对于生物的每一个生命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点温度,这三个基点温度是指(最适温度)、(最低温度 

)、和(最高温度 

) 

7.一日之内,土壤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 

13时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8.一般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升高而(减小 

);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

1.相对湿度在一天中,最高值出现在(日出前后的温度最低时),最低值出现在(14-15的气温最高)时间。

2.露点温度与当时实际气温之差越小,说明空气湿度越接近(饱和)程度。

3.单位容积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低,相对湿度就越(大)。

4.空气湿度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和(失气与干气的比值)。

5.空气中水汽含量一定时,相对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减小),饱和差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减小)。

6.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单位是(mm/d或mm/h)。

7.降水量是以落在地面上的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集聚在水平面上的(所积聚的水层深度)来表示,其单位是(mm)。

8.水汽凝结的必须条件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与(空气中必须有凝结核或凝华核)存在。

9.影响水面蒸发的因子有(水温),(风速),(气压)和(水面上空气饱和差)等。

10.降水量是指落到地面上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形成的水层厚度。

11.作物对水分供应最敏感的时期,叫做作物的(水分临界)期,而植物形成一克干物质所需的水量称为植物的(蒸腾效率)。

12.绝对湿度日变化呈双波型是出现在(夏)季节的地区。

13.一天中,空气相对湿度单波型变化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之前)。

14.一天中,绝对湿度呈单波型变化时最高值出现在(午后)。

15.大陆内部的暖季和沙漠地区,空气绝对湿度的日变化呈(双波)型;

沿海和冬季大陆地区,空气绝对湿度的日变呈(单波)型。

16.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一定的情况下,饱和差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对湿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17.在对流层中,一般绝对湿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18.在寒冷的季节,洋面的暖湿空气流入大陆时可生成(平流)雾。

19.云滴增大主要通过两种过程完成,一种是(凝结和凝华)增长过程;

另一种是云滴增长过程。

20.在大陆内部,暖季和沙漠地区,空气绝对湿度的日变化呈(双波型),最高值出现在 

(8—9时)时间和(20—21时)时间;

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之前)时间和(14—15时)时间。

21.当气温不变时,空气相对湿度随着水汽压的减小而(减小)。

而饱和差随水汽压的增大而(增大)。

1.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是由作用于空气质点上的水平作用力决定的。

这些力包括(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力心里)、和(摩擦力)。

2.水平气压梯度是个矢量,指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单位距离气压差。

3.水平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在北半球,它指向运动方向的(右)方,使物体向原运动方向的(右)方偏转。

4.赤道上水平地偏转向力等于(零)。

5.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由西向东运行的河流(南)岸被冲刷的历害些。

6.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总是指向空气运动的(右)方,它仅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改变(速度)。

7.在高层大气,空气运动遵循风压定律,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侧,低压在(左)侧。

8.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共同作用,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叫做(梯度风)。

9.在摩擦层平直等压线的气压场中,空气的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它们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

10.在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是:

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

11.三圈环流的结果,北半球形成(4)个气压带和(3)个风带。

12.在三圈环流形成过程中,北半球形成的四个气压带由南向北排序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13.由于海陆分布不均匀,割断了(大气环流),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14.季风形成的原因是有二个,一个是(海陆热力差异产生的),另一个是(行星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

15.在山区,由于热力原因,使风向在一日内有明显的变化,白天吹(谷)风,夜间吹(山)风。

16.焚风一般出现在高大山脉盛行风向的(背风)坡,它是(干热)的风。

17.海岸附近,在晴稳天气时,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18.北半球,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处在副级地低压带有(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处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有(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19.影响我国气候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有(蒙古高压)和(印度低压)。

20.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所形成的三圈环流,它们分别是(热带环流)圈、(极地环流)圈和(中纬度环流)圈。

2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动力),是最基本的力;

其它的力是在空气(运动)后产生和起作用的。

22.惯性离心力是在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起作用。

23.当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24.由于海陆增热和冷却不同,夏季大陆增温较海洋快,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陆地),形成夏季风;

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

1.冬季影响我国大范围天气变化的主要气团是(变性极地大陆)气团;

夏季影响我国大范围天气

变化的主要气团是(变性热带海洋)气团。

2.北半球,高压区域内空气围绕着高压中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它控制下的天气是(晴好)天气。

3.气团按热力条件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4.气旋和反气旋是相对流场而言的,相对气压来说,气旋就是(低压),反气旋就是(高压)。

5.影响我国大范围天气的主要气团为(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 

)、(热带大陆气团)、(季风气团)。

6.在西太平洋高压脊的不同部位,产生的天气是不同的,在高压脊的内部天气特点是(多晴朗少云、炎热的天气 

);

而在高压脊的西北侧( 

阴雨)天气,西太平洋高压的南侧( 

强对流)天气。

7.我国的锋面气旋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带:

一个在(45°

~55°

N)之间,习惯称北方气旋,在这个带上活动的有(东北气旋 

)、(蒙古气旋 

)和(黄河气旋);

另一个在(25°

~35°

N之间),习惯上称南方气旋,在这个带上活动的有(江淮气旋 

)和(东海气旋 

)等。

8.气团按形成源地的地理位置来划分,可把气团分为(北极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四类。

9.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这间形成(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

1.台风是形成在(热带 

)海洋面上强大(气旋)系统。

2.热带气旋是形成(热带洋面 

)上的低压系统。

3.霜冻是指在(作物生长)

时期(日平均气温在℃以上),温度在短时间内下降到足以使作物遭到(伤害)或( 

死亡)的灾害性天气。

4.侵入我国寒潮的源地是(新地岛以西的洋面)、(新地岛以东的洋面)和

(冰岛以南的洋面)。

5.造成我国大范围严重干旱的气象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 

和(高压长期控制)影响的结果。

6.寒潮是指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气温(剧烈下降)的天气过程。

7.国家气象局制定的全国性寒潮标准是:

冷空气入侵后,使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在(48h)内最低气温,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达(4℃以下) 

,陆上有三个大行政区出现(5--7级 

)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 

以上大风,称为寒潮。

8.霜和霜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霜是一种 

(天气现象);

霜冻是一种 

(灾害性天气) 

9.根据霜冻形成的原因,霜冻可分为(平流霜冻) 

、(辐射霜冻) 

和(平流辐射霜冻)。

10.平流霜冻出现时天气特点是(剧烈降温)。

辐射霜冻出现时的天气特点是(冷高压控制下)、(晴朗无风的夜晚) 

和(地面和植物表面因强烈辐射冷却)。

11.根据低温冷害危害的机制可分为三类型,它们是(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

12.热带气旋等级的划分是根据(近中心最大风力)来划定的。

13.在水平方向上根据台风不同部位出现的天气特点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它们是(外围大风区)、(台风涡旋风雨区)和(台风眼区 

14.入侵我国的台风路径有三条 

(偏西路径)、(西北登陆路径)和(转向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