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3539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既是感悟生命、孜求彻悟的仪式,又是放牧视野、抒发情怀的方式。

B.既是感悟生命、抒发情怀的方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仪式。

C.既是放牧视野、抒发情怀的方式,又是感悟生命、孜求彻悟的仪式。

D.既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仪式,又是感悟生命、抒发情怀的方式。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与杨炯、陈子昂、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开创了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B.在《游褒禅山记》中感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江南三大楼吸引了众多文人吟诗作赋,其中关于岳阳楼的诗文就有杜甫的《登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提及的赏菊、登高、插茱萸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6.对“‘重阳’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人少了登高赋诗的冲动和雅兴

B.现在少了百姓庆丰、朋友相聚的欢乐

C.今人对“高”的敬仰之情淡薄了

D.现在只被视为敬老节,没有了文化内涵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20分)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

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

至子行,比三世。

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①下,而于音律尤精。

然性放旷,不事检束。

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

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

僦②居陋巷中,教生徒常数十人,未成童者坐之楼下。

宾客谈笑,喧动邻舍,而楼上下之徒常肃然。

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

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

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

东平徐公子方,海内大老也,所蓄古器物款识,多莫能辨,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

徐公即命驾访子行,子行为一一鉴定之,徐公未尝不叹服其精敏。

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为诗不纯守法律,而喜著书。

其修辞立论,皆识见超诣,人所弗及。

故用是自负,藐视一世。

其所称许者,惟钱唐仇仁近,永康胡汲仲、穆仲三人,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不顾人喜恕。

不知者,不堪其谑侮;

知者,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初,子行年四十未娶,买卖酒家孤女为妾,不久即死。

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

有司逮妾母,而妾母已再适人,居他州,及来,死子行所。

又逮妾母后夫,后夫来,复舍子行,而坐伪钞事觉,竟连子行。

知情,子行惧,后三月,乃知子行已投水死。

其弟子为招魂以葬。

为说者曰:

篆、籀之学,自宋季,其弊极矣。

国朝以来,始子行倡其说,以复于古,而吴兴赵文敏公实和之,其学乃大明。

子行可谓博雅之士哉!

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取材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

注释:

①秦唐二李:

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

②僦:

租赁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子行,比三世比:

接续

B.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恤:

怜悯

C.而妾母已再适人适:

出嫁

D.自宋季季:

末年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B.子行为一一鉴定之窃为大王不取也

C.死且久,人或诬子行妾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乃知子行已投水死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下

擅长篆书、籀文,书艺精妙不在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之下

B.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

达官贵人听到子行的名声后,纷纷登门等候拜见

C.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对此人们都称赞徐子方能礼贤下士,而非议子行果真是一个藐视当世的人

D.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

对于其他的诗人文士,他都很少称赞认可,动辄加以批评讽刺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行教学有方,他的学生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严肃认真地学习。

B.子行精通音律,写诗不完全受格律的限制,喜欢著书立说,见识高远。

C.子行被人诬告在先,受人牵连在后,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祸不单行。

D.宛丘人赵子期、濮阳人吴孟思继承了子行倡导的篆、籀之学,享名于世。

11.阅读第一段,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子行“性放旷,不事检束”的表现。

(4分)

三、完成下列2道小题。

(共20分)。

12.默写。

(共12分)

(1)《登高》被推为“七言律诗之冠”。

诗中写诗人登高所见的诗句是: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3)《赤壁赋》中作者与客人共饮秋江之酒时引吭高歌的是:

举酒属客,,。

(《前赤壁赋》)

(4)《荷塘月色》中描写塘上月色时写道:

月光如流水一般,。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自清《荷塘月色》

(5)人生有时是需要选择遗忘的,在“ 

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的田园生活中,陶渊明忘记了人世间的喧嚣与杂乱;

在“ 

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情壮志中,李白忘记了官场上的倾轧与是非;

在“大江东去,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奔放豪迈中,苏轼忘记了被贬谪黄州的无奈与痛苦。

13.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完成

(1)、

(2)题。

(8分)

漫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

②分:

料想。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在英文中,原创性或者独创性一般用originality来表示,而它又来自origin,后者的意思是“起源、开端”。

因此,当我们说一件艺术作品是原创的,意味着它是一个新起点、新开端,好像脱离了原有的传统,成为后来者学习、延续的榜样,甚至形成了新的传统。

但是,之所以可能成为“新的传统”,显然需要一个“旧的传统”来作参照。

在美国诗人艾略特看来,单独评判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一个系统中,艺术家相对于传统的独创性才能得到理解。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他跟前人进行对照、比较才能“定位”他的艺术。

所以艺术家想要创新,首先需要充分体认已有的传统,从而确立基本的历史坐标。

在此前提下,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才是可能的。

艾略特将传统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

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产生后,往往会搅动、改变原来的由艺术经典构成的秩序。

这意味着,真正原创性的艺术一旦产生出来,就会重新塑造艺术传统的形态。

而这样的原创,只有对传统“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李可染语)后,才能实现。

反过来说,传统正是在后来者的原创艺术中,才被激发活力,留存下来。

人们追求原创性,是因为它具有开启、影响未来的可能性。

但是,一件作品针对传统的“新”或许是可以辨别的,而它是否能通向未来、成为新的开端,当时的人往往难以辨别。

艺术家、批评家都对这种辨别力梦寐以求,却从来没有人能够说明白。

原因在于:

原创的标准一旦能够用语言表述清楚,那就多半变成了教条;

而依照教条创作的艺术,又不可能是原创的。

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悖论。

一般来说,我们只能依据“事后的效验”——某艺术作品在后世的影响力、命运——来判断该作品中“原创性”的含量。

当代艺术家要创作能够经得起与以往经典作品进行比较的艺术作品,因为那些经典作品曾是新传统、新开端,已成功地通往未来(即现在)。

这就把当下的艺术作品的品质与“事后的效验”联系起来了。

(取材于张晓剑《艺术中的原创性问题》)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艾略特认为单独评判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没有意义,作者同意这一观点。

B.艺术家要用历史的眼光给自己确定艺术坐标,从而让创作具有价值。

C.新的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会搅动、改变原有的由艺术经典构成的秩序。

D.能够经得起和以往经典比较的艺术作品,容易成为艺术创作中的新起点。

15.最能体现文中划线句子含义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大师齐白石在谈自己的绘国感受时说:

“写生不是绘制标本”,“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B.台湾著名艺术家朱德庸谈到创作感悟时说:

每个人都是“花前半生找入口,花后半生找出口”。

C.古典文学家樊修章认为,宋代诗人面对唐诗这座高峰形成的磁场,都极力想跳进,又极力想跳出。

D.2012年国际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建造具有现代风格的博物馆时使用了拆除古建筑所遗弃的青砖灰瓦。

16.下面这则材料中,徐悲鸿等艺术家的创作体现了上文中“原创性”的几个特征。

请依据上文相关内容,并结合下面材料加以分析。

(6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画一度衰落。

一批具有深厚传统绘画功底的青年画家,积极投身于中国画改革。

徐悲鸿把当时油画中的造型、透视等方法运用到创作中,塑造了独具特色的《马》;

蒋兆和开创了用毛笔素描的水墨人物画法,代表作《流民图》、《杜甫》;

林风眠用中国画技法表现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特征。

他们独开新风,均自成一家,又都以各自的努力振兴了国画艺术。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2题。

(共22分)

镌刻的信仰徐涟

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

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

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

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

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②这是在敦煌。

沙丘就是鸣沙山。

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

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

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

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

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

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存在。

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肃北县的五庙,现存洞窟总计八百一十二个。

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

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都将这里作为安放灵魂的地方。

因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在生老病死面前,都一样平等。

但当然也有不平等。

捐赠大量资财建造石窟的达官贵人,以供养人的形象,起初出现在画面不起眼的最下方。

渐渐地,他们在画面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到最后甚至变得比真人还大。

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

时光流转,é

guānbó

i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

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戒行空虚,执心恬静”,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

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yì

)埋。

我至今仍疑惑不已:

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

《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记录下了常人无法忍受的艰险困苦,也记录下九死一生中,每当人困马乏不复能进之时,便卧倒沙中默念观音……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

信仰的力量如此强大,能抗拒那大自然的百般折磨,也能抵挡内心的魑魅魍魉。

⑦至今,我们仍然无从想象,在那物资匮乏、生活动荡的时代里,无数个精美绝伦、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

在昏暗的光线中,整窟十几、几十平方米的壁画,每一笔每一画都一丝不苟,甚至人物须发根根清晰可见,这需要耗费多少心力!

每个石窟的壁画都从四壁一直画满整个窟顶,没有外光的时候,洞窟里一片漆黑,即便如此,没有一笔敷衍。

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时至今日,由信仰而造就的敦煌艺术,已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典范,成为人类艺术的瑰宝。

⑧我穿行在不同时代建造的石窟中,敦煌研究院的讲解员令人印象深刻。

没想到学旅游专业的一个年轻姑娘,能以学术研究般的严谨态度,将艰深难懂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娓娓道来的一个个故事,吸引着大家。

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旭东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他告诉我们,今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工作超过五十年的研究者大有人在。

我想起画家常沙娜的展览中,她的父亲、敦煌之子常书鸿先生描绘的敦煌。

那时候物质生活的匮乏,非今天所能想象!

我问王院长,如今年轻人能否在这里待得住?

他说,五年是个时间节点。

从各大城市各大名校毕业的年轻人怀揣理想来到这里,但只有熬过五年,才能最终把根扎在敦煌。

下午,研究院安排我们参观为建院七十周年纪念而举办的“心灯”——李其琼艺术展。

这位默默无闻的敦煌人,终其一生坚守在石窟临摹壁画。

青春与孤灯做伴,长夜与壁画共眠,她并没想过值或不值这样的问题,只是在来到敦煌的六十多年时间里,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知道她名字的人也许并不多,她却在赓续石窟艺术的传承中成就了自己,让我们在遇见敦煌的时候总要遇见她。

⑨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

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

一千多年前,来往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

或是附近的居民,扶老携幼,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

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

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

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

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这一切来得太舒适、太理所当然,以至于让我们忘了,这原本是凝结了怎样的凄苦艰辛,才羽化而生的瑰丽绝伦!

⑩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

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

17.下列对文本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镌刻”的“镌”的读音是“juān”。

B.“é

i”的汉字书写是“峨冠博带”。

C.“仍然”的“仍”字共4画,第4画的笔顺是“撇”。

D.“耗费”是消耗的意思,也可以写成“耗废”。

18.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煌位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正因为有了自然伟力的塑造,还有乐僔和尚对莫高窟的开凿,才成就了现在的敦煌。

B.敦煌壁画中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平头百姓,这恰恰表明了人们对于灵魂平等的追求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讴歌。

C.一个学旅游专业的年轻姑娘,却能以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的身份讲解艰深难懂的敦煌研究成果,这令作者感到疑惑。

D.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创造了灿烂的敦煌文化,这引发了作者对现代生活的深刻思考。

19.文章开头写“瞬间,我迷失了自己”,这样写有何作用?

20.文中提到的“玄奘”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请结合《西游记》中的相关故事,说说“唐僧”在取经途中是如何体现出坚定信仰的。

(6分)

21.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要描绘一幅想象的画面?

用意何在?

六、写作。

(共60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1)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举行“走进名著”推介活动,请你为《雷雨》写一段推介词。

要求:

推介时有鲜明的主题;

表达得体,语意连贯,语言富有文采;

150字左右。

(2)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举行“走进名著”推介活动,请你为《老人与海》写一段推介词。

(3)请从下列文学作品人物中任选一位,介绍他的主要思想品质或性格特点,阐述你对他的认识,并表达感情。

桑地亚哥(《老人与海》)邹忌(《战国策》)烛之武(《左传》)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在你眼中有着怎样的性格与气质呢?

请将你的感受或认识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填写在“北京的”中的横线上,并将这一填充完整后的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2)在文章《镌刻的信仰》中,作者感慨“信仰的力量如此强大,能抗拒那大自然的百般折磨,也能抵挡内心的魑魅魍魉”,确实,唯有坚定信仰,才能拥有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力量。

请以“信仰的力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语文试题答案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6分。

1.D

【试题解析】根据语境及语素辨析,答案选D.字音字形题,2014年高考必考题型。

靡:

顺风倒下;

糜:

粥。

引申为糜烂。

晨:

清晨;

辰:

时日:

~光。

时~。

诞~。

良辰美景。

【知识延伸】字形考查注意形近字“糜---靡---縻”,可放在具体语境中识记“糜烂---奢靡---羁縻”。

同时注意对“靡”字的考查,更要注意字音:

靡,mí

浪费;

mǐ,风靡,望风披靡;

附(2010年江苏卷)披靡mǐ/风靡一时mǐ。

“辰---晨”,放入语境“良辰美景---寥若晨星”中识记。

字音考查“怆”与“召”两字都不是多音字,一次性记牢即可。

2.A

【试题解析】根据语境辨析,答案选A.成语俗语题型,2014年高考必考题型。

兴味索然(xì

ngwè

isuǒrá

n)

【解释】:

索然:

毫无兴趣的样子。

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乐此不疲:

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也说“乐此不倦”游目骋怀,成语,意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声名大噪:

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知识延伸】乐此不疲是高考高频成语。

附:

(2009海南宁夏卷)C.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2006全国1卷)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游目骋怀”源于课本《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考查学生的能力迁移,难度不大。

“声名大噪”与“名噪一时”意思相近,名噪一时是高考高频成语。

(2007广东卷)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2004北京卷)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

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3.B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语法分析,答案选B.2014年高考必考题型。

对联题着重从词性相对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A、C选项结尾“静”“清”皆为形容词,题干中“事”为名词,词性不相符,故排除。

D选项中“清辉”为名词,题干中“苍茫”为形容词,词性不相符,故排除。

4.C

【试题解析】排序题。

答案选C。

该题语意间呈现递进关系,故选C。

5.A

【试题解析】答案选A。

文常考查技巧性识记能力,“初唐四杰”为“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知识延伸】文常识记中注意系统性识记,如“四大系列”:

元曲四大家、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等。

6.D

【试题解析】选D。

原文中最后一段---“重阳”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由“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可看出D选项“没有了文化内涵”属于夸大其词。

二、共20分。

7.B8.D9.C10.C

11.答案要点:

①对一般客人,子行随心所欲,专注己事,旁若无人。

(1分)

②对达官贵人,如不合心意,子行就斥退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