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后半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3415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时后半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一课时后半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一课时后半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一课时后半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一课时后半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时后半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课时后半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时后半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课时后半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

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

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

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补充习题第55、56页。

 

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

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

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

你是怎么判断的?

(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

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

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

计算机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

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

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

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

”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补充习题第57、58页。

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

教材第80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

为什么这样列式?

(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

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

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

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

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

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

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

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

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

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

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

(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

(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

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5/6-1/3的得数是多少?

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

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

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

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

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

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补充习题第59页。

第二课时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10和79和38和520和15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1/5+3/10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1/9+1/101/4+1/71/5+1/8

1/2-1/31/9-1/101/4-1/7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

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

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

哪些接近1/2或1?

4/71/108/92/259/2011/137/15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

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

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

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1/10+3/72/9+1/3

5/8-1/53/5-1/21-1/9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

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

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

1/( 

)+1/( 

)=1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补充习题第60、61页。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

83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五的第1-4题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运用分数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流程

一、口算

1/4+1/3 

5/9-2/3 

1/2+1/6 

3/4-5/8 

1/6+3/10

9/14-1/2 

3/8+1/8 

5/9-2/9 

7/10+5/10 

3/10+3/4

二、探究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

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说算式意义。

1-1/4-1/3 

1-(1/4+1/3)

3.在书上独立完成两个算式的计算,再交流计算方法与结果,明确: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的。

三、巩固

1.练一练

(1)计算下面各题、5/9+2/3-2/5 

1-(1/2+1/6)

(2)我国约有7/10的人口在农村,其余的在城市。

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3/4-5/8+5/6 

4/5-(1/6+3/10) 

3/7-(9/14-1/2)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

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

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2、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你能把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补充习题第62、63页。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

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五的第5-10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一、口算练习十五第5题

3/8+1/85/9-2/95/6-5/61/3+1/21-5/87/10+5/10

集体口算后校对,并请做错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7+3/8+5/83/7+5/6+4/75/8-(3/8+1/12)2/3-1/4-1/45/6+2/5+1/6+3/55/9+(4/5+4/9)

1.指出:

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使用,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分数中也同样适用。

2.学生独立完成,六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

(1)加法结合律;

(2)加法交换律;

(3)(4)减法运算性质;

(5)(6)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解方程1/2+X=1X-3/7=1/2X+2/3=7/6

方程中的X不仅可以是整数或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三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并请错误的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五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式意义与结果,强调单位“1”。

2.改变习题:

将“小华调查了全班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改成“小华调查了全班30位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

(1)该怎样解决问题?

(2)为什么方法不变?

强调:

这两题都只要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从单位“1”里去掉送鲜花的1/3,再去掉送贺卡的1/4,剩下的就是送图画的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求问题与全班实际的总人数没有关系。

五、总结延伸

完成书上思考题。

1.计算后找出规律。

2.应用规律直接写得数。

3.应用规律自编加法算式。

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补充习题第64、65页。

奇妙的图形密铺

教科书第86-8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活动。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进一步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观察与理解

1.观察:

这是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你见过吗?

仔细观察。

2.交流:

每块地面或墙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铺成的?

这些图形是怎样铺在一起的?

3.明确:

上面砖的形状有正方形的,也有长方形或六边形的。

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能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就叫做密铺。

4.举例:

你能举些类似的例子吗?

二、思考与操作

1.出示图片,猜测:

下面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

先猜一猜,在可以密铺的图形下面画“√”。

2.交流想法。

3.从121页上剪下这些图形分别铺一铺,看看猜对了没有。

4.用七巧板密铺:

你能从七巧板中选出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一个平面吗?

三、欣赏与设计

1.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图形密铺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用作密铺的基本图形。

2.试一试,用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你设计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展示。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

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流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

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

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

一共还是多少毫升?

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

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

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

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

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

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

出示下图:

原有?

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

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

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张←一一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还剩52张

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5.引导反思:

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

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一、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66、67页。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

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

“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

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

{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

(3)寻找策略: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六第4题:

小组交流:

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

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确定方法:

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

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4.练习十六第6题:

(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

(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5.练习十六第7题:

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

编一道应用题。

6.练习十六第8题

7.练习十六第9题。

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四、作业

补充习题第68、69页。

圆的认识

第93-9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十七第1、2题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

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师: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圆吗?

学生举例。

2、师:

其实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P97)

二、动手实践,加强认识

1.师:

你们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

老师给你一支粉笔,你能画一个圆吗?

预设:

学生说不能。

单凭一支粉笔是不成的,还要借助一定的工具。

2.课前同学们也也准备了一些工具,你会用它们画一个圆吗?

学生画圆。

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先请用其他方法的同学介绍,

最后请用圆规画的同学介绍。

师:

你是怎样画的?

板书:

两脚叉开 

固定针尖旋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