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3028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⑧“说”通“脱”;

⑩“棘”通“急”。

B

3.下面各句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A项古义:

到,到达。

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C项古义:

眼泪。

鼻涕。

D项古义:

下雪,“雨”为动词。

名词,雨和雪。

4.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何以知之

B.何陋之有

C.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项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C

5.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女也不爽(爽:

过错)

B.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C.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旦旦:

高兴的样子)

D.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

诚恳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A项“二三”数词活用为动词;

B项“雨”名词活用为动词;

D项“日”名词作状语。

7.下列诗句从《诗经》的表现手法来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D.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A、B、C三项都运用了比兴手法,而D项没用。

D

8.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抱布贸丝(交换) 体无咎言(灾祸) 将子无怒(愿、请)

B.女之耽兮(沉溺) 以我贿迁(财物) 总角之宴(欢聚)

C.其叶沃若(润泽的样子) 静言思之(而) 言笑晏晏(欢乐的样子)

D.薇亦作止(停止) 忧心烈烈(形容忧心如焚) 忧心孔疚(非常痛苦)

D项中的“止”是句尾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是《诗经》写作手法中典型的“兴”。

B.“二三其德”,即“其德二三”,指男子言行多变化,朝三暮四。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D.“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比”的手法,将自己与男子的感情比作“汤汤”的淇水。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一句中没有“比”的手法。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

“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全部都是四言诗”错。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11~16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11.诗中的男子本是老实忠厚的,但婚后却判若两人,反映这一变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

(任选两句即可)

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1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表面上是女主人公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实际上是想告诫天下的众姐妹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

要注意结合语境,明确本句起兴手法的运用,不难揣测出其弦外之音。

对男子不要太痴心

1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由“_____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___”相对照。

(引号中的要求用原诗句回答,以下同)

此题考查对起兴手法的理解,要结合语境揣摩弦外之音,并进行相关语句的筛选。

信誓旦旦 士贰其行

14.该部分写女主人公婚后的生活,可看出她嫁给“士”后并未得到什么幸福,物质上“_______________”,精神上遭受“士”变心的打击以及______________,内心悲苦不堪,只好“______________”。

考查信息筛选。

三岁食贫 兄弟们的讥笑 躬自悼矣

15.从全诗来看,该部分侧重写________________,感情基调以______________为主,与一、二章形成________________。

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及表达方法的把握。

婚变 怨恨、沉痛 对比

16.该部分比兴手法运用得很出色,作者以“桑叶荣枯”这一自然现象起兴,激发读者联想,同时也用来比喻女主人公婚姻生活________________,这种比兴结合的手法很富有艺术魅力。

把握比兴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揣摩出后半部分的内涵。

由幸福而至痛苦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

狁之故。

不遑启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7.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

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

由于意识到是

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

狁满怀怨恨,在对

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

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

18.诗歌前三章都以“采薇采薇”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诗歌前三章以“采薇采薇”开头,章句的重叠使诗歌在韵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用“采薇采薇”起兴,引出诗歌后面要叙述的内容,写诗人因狁入侵,服役从征,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19.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

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2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

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三、语言表达

21.补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

(2)淇则有岸,________。

总角之宴,________。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________,________。

(4)三岁为妇,________。

________,靡有朝矣。

注意

(1)中“汤”“帷”。

(2)中“隰”和“泮”。

(3)中的“霏”。

(4)中的“靡”“夙”和“寐”。

(1)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2)隰则有泮 言笑晏晏

(3)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4)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22.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会。

主题是“《诗经》鉴赏”。

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

要求:

①紧扣主题;

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

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

④不超过60字。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在解题时,要点明《诗经》鉴赏,号召学生积极参与。

示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欣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吧。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一、基础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ɡuǐ)

渐车帷裳(jià

n)自我徂尔(cú

B.隰则有泮(pà

n)岁亦莫止(mò

四牡骙骙(kuí

)小人所腓(fé

i)

C.犭严狁之故(yǔn)王事靡盬(ɡǔ)

我戍未定(shù

)靡使归聘(pì

D.雨雪霏霏(yǔ)载渴载饥(zǎi)

不遑启处(huá

nɡ)维常之华(tá

A项“渐”读“jiān”,B项“莫”读“mù

D项“雨”读“yù

”,“载”读“zà

i”。

2.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言”相同,两个“彼”相同

B.两个“言”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言”相同,两个“彼”不同

D.两个“言”不同,两个“彼”不同

第一个“言”是动词,说;

第二个“言”是名词,预兆。

第一个“彼”,代词,指“那”;

第二个“彼”,代词,指“对方、他们”。

3.下列各句中“尔”字与“尔卜尔筮”的“尔”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但手熟尔 ②尔安敢轻吾射 ③俶尔远逝

④自我徂尔 ⑤彼尔维何 ⑥予佐尔贾

⑦蹴尔而与之 ⑧君尔妾亦然

⑨以尔车来 ⑩及尔偕老

A.①②④⑤⑦B.①③⑤⑧⑨

C.②④⑥⑨⑩D.③⑥⑦⑧⑩

“尔卜尔筮”中的“尔”与C项中的“尔”都是代词,指“你”;

①中的“尔”通“耳”,“罢了”的意思;

⑤句中“尔”通“

”,花盛开的样子;

③⑦句中的“尔”是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

⑧句的“尔”是代词,“这样”的意思。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①句的“三”是虚指,“三岁”是多年;

②句的“三”是实指,“二三”意为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

通“非”,不是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

拖延

③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涉:

渡过

B.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垝:

高大的

②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

财物

③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

耽搁

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陨:

③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徂:

D.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渐:

溅湿,浸湿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

爽快

③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靡:

没有

B项,垝:

毁坏,倒塌;

C项,耽:

沉溺;

D项,爽:

过错。

6.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言”,①②都为助词,无实义。

“反”,③④都指“违反”,指违背誓言。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A项,“以”:

①介词,把;

②连词,表承接。

B项,“靡”:

①②都是指“没有”的意思。

C项,“将”:

①动词,愿,请;

②动词,扶持,搀扶。

D项,“莫”:

①代词,没有谁;

②同“暮”。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和赋、比、兴,它不同于“六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篇章结构经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采薇》全诗即采用这种形式。

“《采薇》全诗即采用这种形式”错,只是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

二、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9~10题。

邶风·

静女①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②,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③,说怿④女美。

自牧归荑⑤,洵⑥美且异。

匪女⑦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邶(bè

i):

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静女:

文雅的姑娘。

②娈(luá

n):

美好。

③炜(wěi):

鲜明有光的样子。

④说怿(yuè

):

喜爱。

说,通“悦”。

⑤归荑(kuì

赠送荑草。

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

⑥洵(xú

的确,确实。

⑦女:

通“汝”,你。

9.你认为本诗中哪处细节描写最具有生活情趣?

为什么?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两个细节最具生活情趣。

“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了她活泼聪明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

“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这两个细节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0.本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通过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男:

憨厚、痴情。

“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现了男子的痴情。

女:

美丽、调皮、可爱。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写出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写其调皮,“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写其可爱。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1~12题。

子衿①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子:

男子的美称。

衿:

即“襟”,衣领。

②嗣音:

寄声相问。

③佩:

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达:

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⑤城阙:

城门两边的观楼。

11.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了何种叙述方式?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采用了倒叙手法。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用了借代修辞手法。

12.钱钟书指出:

“《子衿》云: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子宁不来?

’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管锥编》)你对此如何理解?

试就本诗的心理描写及其表现手法作具体分析。

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内心独白,都是心理描写。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耐人寻味。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表达了其强烈的期盼心情。

13.根据情境,补写名句。

(1)最能表现《氓》中女主人公对氓痴情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

(2)《氓》中女主人公劝告女性不要沉溺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氓》中最能体现女主人公决绝态度的是________,________。

(1)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2)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3)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14.对下面这段话中的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诗经》从一开始,还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

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此题考查同学们变换句式的能力。

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且不可改变句子原意。

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15.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

《诗经》——先民的歌唱。

《史记》——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历史的长城。

《老残游记》——帝国的最后一瞥。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两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各写一则一句话书评。

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名著,要能够体现名著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或主要特点。

(示例)《庄子》——哲学的天籁。

《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

《颜氏家训》——一位父亲的叮咛。

《聊斋志异》——书房中的怪谈。

《三国演义》——龙争虎斗。

《红楼梦》——逝去的大观园。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悔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