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①③⑤/②/④⑥/⑦⑧D.
①③/②
⑦/⑤⑧/④⑥
4.下面关于“而”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鸟卷飞而知还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蟹六跪而二螯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⑧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A.①/④/②⑤/③⑥
/⑦
/⑧
B.①③④⑥/②⑤
/⑦⑧
C.①④/②⑤/③/⑥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
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舟遥遥以轻飏④木欣欣以向荣
⑤奚以知其然也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⑦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⑧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A.①/②⑤⑧/③④/⑥⑦B.
C.①③/②⑤/④⑥/⑦⑧D.
①/②
③⑦/⑤⑧/④⑥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寡人之于国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生孩六月不,慈父见背
D.其可怪也欤
其皆出于此乎
7.
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谨庠序之教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约从离衡
④包举宇内
⑤流血漂橹
⑥赢粮而景从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A.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⑧④/②⑥/③⑤⑦
C.①⑧②④/⑥/③⑤⑦
D.①⑧/②③⑤/④⑥⑦
8.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非我也,岁也。
②都督阎公之雅望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雁阵惊寒
⑤蚓无筋骨之强⑥今臣亡国贱俘⑦去以六月息者也⑧而彼且奚适也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B.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C.①③/②⑤/④⑦/⑥/⑧D.①③/②⑦/④⑧/⑤⑥
二、文言文阅读(选择题24分,每小题2分)
(一)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唐)柳宗元
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好经书,心异之。
其后吾为京兆从事,谋来举进士,复相得,益知谋盛为文辞,通外家书。
一再不胜,惧禄养之缓,弃去,为广州从事。
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后以智免,归家江陵。
有宅一区,环之以桑,有僮指三百,有田五百亩,树之谷,艺之麻,养有牲,出有车,无求于人。
日率诸弟具滑甘丰柔,视寒燠之宜,其隙则读书,讲古人所谓求其道之至者以相励也。
过永州,为吾留信次①,具道其所为者。
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
出则信,入则厚。
足其家,不以非道;
进其身,不以苟得。
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臼之劳。
和安而益寿,兄弟乐以相友。
不谋食而食给,不谋道而道显。
则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于远,始也吾疑焉,今也吾是焉。
别九岁而会于此,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习,叩其志益坚。
呜呼!
吾宗不振久矣。
识者曰:
今之世稍有人焉。
若谋之出处②,庸非所谓人欤?
或问管仲,孔子曰:
“人也。
”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亦可以有是名也。
抑又闻圣人之道,学焉而必至,谋之业良矣,而又增焉;
志专矣,而又若不足焉。
孔子之门,不道管、晏,则谋之为人也,其可度哉!
吾不智,触罪摈越、楚间六年。
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
追计往时咎过,日夜反覆,无一食而安于口平于心。
若是者,岂不以少好名誉,嗜味得毒,而至于是耶!
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今虽欲羡之,岂复可得?
谋在南方有令名,其所为日闻于人,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可若何?
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
苟能是,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
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
注:
①信次:
连宿三夜以上或三天左右。
②处:
中止。
9.下列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心异之异:
认为……怪异
B.一再不胜胜:
胜任
C.日率诸弟具滑甘丰柔具:
细致地
D.为吏祗肃祗:
恭敬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
B.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
C.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
D.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柳谋从小相识,两家相距不远,后来柳谋考进士,两人又相聚,不过他随后又弃作者而去,担任广州从事。
B.作者多次升迁而官至御史,后免职归江陵,过上了一段悠闲安乐的田园生活:
在农田种谷树麻,与诸弟读书讲道。
C.作者触罪被贬永州,日夜反思自己被贬原因,非常担心在南方已有美名的堂弟柳谋会重蹈自己覆辙,而对其予以诚挚规劝。
D.本文作为一篇赠序,尽显柳文沉郁之风,语言简洁质朴,情感真挚深沉,在对堂弟柳赞许勉励的同时,隐含着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悲慨之情。
(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帝览之曰:
“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
“安乐公何如?
”密曰:
“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
“孔明言教何碎?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
《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宫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二子:
赐、兴。
(节选自《晋书·
李密传》)
【注】①醮:
jià
o,改嫁。
②烝烝:
zhēng,热切的样子。
③游夏:
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3.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
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
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三)
褚翜(shà
),字谋远,少以才干称,袭爵关内侯。
于时长沙王乂擅权,成都、河间阻兵于外,翜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
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
河南尹举翜行本县事。
及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
翜与荥阳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
翜惧祸及,谓抚等曰:
“诸君所以在此,谋逃难也。
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抚等悔悟,与秀交和。
时数万口赖翜获全。
建兴初,复为梁郡司马。
时部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翜常优遇之。
梁郡太傅王玄为政既急,翜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曰:
“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
”玄纳翜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
会迁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
奴余党聚众杀玄。
梁郡既有内难,而徐州贼张平等欲掩袭之。
郡人遑惑,将以郡归平。
翜抚之,众心乃定。
成帝初,为左卫将军。
苏峻之役,朝廷戒严,以翜为侍中,典征讨军事。
既而王师败绩,司徒王导谓翜曰:
“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
”翜即入上阁,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
导升御床抱帝,翜及钟雅、刘超侍立左右。
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
峻兵既入,叱翜令下。
翜正立不动,呵之曰:
“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
”由是兵士不敢上殿。
及峻执政,犹以为侍中。
时京邑焚荡,人物凋残,翜收集散亡,甚有惠政。
咸康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卫将军,谥曰穆。
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1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B.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C.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D.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
“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都是帝王年号。
“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此外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翜很有才干。
和荥阳太守郭秀一起保卫万氏台时,他及时化解了郭秀与部将陈抚、郭重等人之间的矛盾,保全了数万人的生命。
B.褚翜善于安抚。
梁郡太傅王玄在褚翜劝说下放过了专权的耿奴;
当徐州贼人张平想趁机突袭梁郡时,褚翜安抚百姓,使之安定。
C.褚翜敢作敢为。
苏峻作乱率军攻入皇宫时,褚翜亲自抱着皇帝登上太极前殿,大声呵斥进犯的士兵,苏峻的士兵因此未敢上殿。
D.褚翜为国尽心。
苏峻执政之后,京城被焚烧扫荡,人口财物凋敝残败,担任侍中的褚翜收集四散逃亡的百姓,对晋朝颇有贡献。
(四)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
“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
准对曰:
“《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怒,起入禁中。
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
“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
“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
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
”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
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
“卿来何缓耶?
”准对曰:
“臣非召不得至京师。
”帝曰:
“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准曰: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
谋及近臣,不可也;
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
“襄王可乎?
“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
”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
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
“少年天子也。
”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
“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准再拜贺曰:
“此社稷之福也。
”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
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有删改)
【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B.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C.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D.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都是编年体史书。
B.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淳化是宋太宗时期的一个年号。
历代帝王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改年号。
D.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文中用“社稷”代指祭祀。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寇准才智过人,年少得志。
担任地方官员,施政有方。
作为近臣,屡进忠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皇上所倚重,被认为是魏征那样的人才。
B.当太宗就大旱一事向近臣询问自己治国的过失时,寇准认为大旱由刑罚不公引起。
他这样讲,不单是为祖吉申屈,更是为了揭露朝中奸佞。
C.寇准被问及立储人选时,建议皇帝不要听信身边的妇人和近臣的意见,可能是因为她(他)们会有私心,而要选择心系王室的皇子作储君。
D.当太宗因为皇太子很得民心而担心自己的地位时,寇准宽慰了太宗。
寇准因为在立储问题上的深谋远虑得到太宗的赏识,陪太宗一起喝酒。
第Ⅱ卷(主观题110分)
21.文言文翻译(20分)
⑴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
(文段一)(5分)
⑵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文段二)(5分)
⑶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文段三)(5分)
⑷《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文段四)(5分)
三、古诗鉴赏(22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22.诗中的“风”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23.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①无相院:
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24.“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25.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四、名句默写(8分)
2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东阳马生序》中,点明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的语句是:
(3)《逍遥游》中,列子能够御风而行,轻快优雅,但在庄子看来依然达不到逍遥的境界,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明确指出了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理。
(5)《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登高》中表现杜甫自我反思、自我勉励和对生命的留恋的诗句是:
(7)《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其中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商隐《锦瑟》中的起兴之笔是:
五、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文字,从材料内含的丰富意蕴中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一只四处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
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
它甚至还享有别人所无法想象的特权,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随意咀嚼;
人们不敢正视的佛像,它可以自由休闲,兴起之时,甚至还可以在佛像头上留些排泄物。
每当善男信女们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总是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起,它猛抽着鼻子,心中暗笑:
“可笑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它一把将老鼠抓住。
“你不能吃我!
你应该向我跪拜!
我代表着佛!
”这位高贵的俘虏抗议道。
“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
”野猫讥讽道,然后,它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把老鼠掰成了两半。
语文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文言文翻译(20分)
⑴
⑵
⑶
⑷
22.
23.
24.
25.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