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计划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2918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监控量测计划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隧道监控量测计划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隧道监控量测计划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隧道监控量测计划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隧道监控量测计划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监控量测计划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隧道监控量测计划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监控量测计划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监控量测计划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3个月

1~2次/周

3个月以后

1~3次/月

3

地表下沉

精密水平仪及水准尺

每5~50m一个断面,每个洞口设1个断面,中线每5~20m一个测点。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天;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2天;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

4

锚杆内力及抗拔力

锚杆测力计及拉拔器

每10米一个断面,每断面至少3根锚杆

5

钢支撑及喷层表面应力

钢筋应力计

每10榀钢支撑一对测力计,每代表性地段一个断面。

6

二次衬砌及中墙衬砌内应力、表面应力及裂缝量测

混凝土内应变计、测缝计

每代表性地段一个断面,每断面为3个测点。

图2.1监控量测工艺流程框图

工艺说明:

⑴根据设计要求,在各要求位置埋入量测标志,并对其原始状态进行量测,记录其各原始指标。

⑵由现场专职技术人员记录每一个掌子面的岩性,包括围岩类别、构造(层理、产状、走向),特别是岩性变化之处。

⑶初期支护施作后,按设计要求埋入相应数量和种类的量测标志,观察并记录初支状况的变化及量测标志的变化。

⑷绘出各标志点的位移.时间曲线。

⑸量测情况趋于稳定,可逐步减少观察频率,直至取消观测,安排相应工序施工。

⑹变化反常的,及时反馈设计,修正支护参数,加强支护,继续观测,直至变化进入正常程序。

各种量测方法叙述如下:

(1)工程地质及现状的观察

◆开挖后地质观察

①围岩种类,断面位置和状态,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性,节理裂隙填充物的性质和状态等。

核对围岩分级,并绘制地质素描图。

②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拱顶有无剥落现象。

③是否有涌水、涌水量的大小、位置和压力。

◆开挖后初期支护观察

①有无锚杆被拉断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的现象。

②喷砼是否产生裂隙或剥离,要特别注意喷砼是否发生剪切破坏。

③钢拱架有无被压屈现象。

④是否有鼓底现象。

⑤锚杆注浆和喷射砼量是否达到施工规定的要求。

观察中发现的异常现象,要详细记录发现时间、距开挖工作面距离以及附近各量测点的各项量测数据,并进行分析,利用分析结果,修改设计、指导施工。

(2)周边收敛量测

该项量测主要是用于围岩稳定性判别及位移反分析,贯穿隧道施工过程,为调整初支参数和二衬时间提供依据。

量测仪器利用国产数显JSS30A型收敛仪。

周边收敛量测仪器结构示意图见图2.2。

(3)拱顶下沉量测

拱顶下沉量测与周边收敛量测在同一断面内进行。

仪器采用精密水平仪、钢尺和测杆,测点布置见图4.2。

(4)地表下沉量测

围岩稳定性的判别以及位移反分析,应用于浅埋隧道整个的施工过程中,为二次衬砌的施设提供依据,并为预测围岩变形提供参数。

量测断面布置及观测频率详见表2.1。

(5)锚杆内力及抗拔力量测

根据锚杆所承受的拉力,判断锚杆布置是否合理,了解围岩内部应力的分布情况;

检查锚杆抗拔能力,检查锚杆砂浆饱满程度。

(6)钢支撑及喷层表面应力量测

围岩稳定性及初期支护的可靠性分析,用于整个隧道的施工过程中,为二次衬砌的施设提供依据,并为预测和反馈提供参数。

(7)二次衬砌内应力、表面应力及裂缝量测

为了掌握二次衬砌的内力变化发展规律,根据设计、规范及施工单位相关要求,对二次衬砌的典型断面进行应力和表面应力量测。

三、量测仪器

根据确定的量测项目和量测方法,所需的量测仪器见表3.1。

量测仪器使用前进行严格标定。

表3.1量测仪器一览表

序号

仪器名称

规格型号

备注

数显收敛仪

JSS30A

精密水平仪

DSZ2

水准尺

铟钢尺

锚杆测力计

MC.10

锚杆拉拔器

ML20

钢卷尺

50m

7

数码相机

三星

8

地质罗盘

普通

9

水银温度计

-10~100℃

10

YT-100A/YT-100B

11

混凝土应变计

TGCL-100A

12

裂缝显微镜

TGCX-2-300A

四、测点布设

⑴施工时,结合本隧道实际地质情况实施必要的现场监控,当地质情况较好,且位移量较少时可增加量测断面间距;

在施工初期阶段,或地质较差时,或位移量及变形速度较大时,应适当增加量测断面及量测频率。

⑵测点设置应可靠,并应妥善保护,量测仪器使用前应严格标定。

⑶各量测项目应尽可能布置在同一断面,量测点应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以便量测数据的分析及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

i.地表下沉量测

布置在洞口浅埋地段。

在Ⅴ级围岩地段,当隧道埋置深度小于30米时,属于浅埋隧道;

在Ⅳ级围岩地处,当隧道埋置深度小于15米时,属于浅埋隧道。

观测断面纵向间距约5~50米,每个洞口设一个断面,中线每5~20m一个测点。

在观测前,注意仪器的校正、观测点及基点的设置工作,在观测过程中作好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

图4.1测点布置断面示意图

表4.1地表下沉量测断面桩号

表4.1.1四脚岙隧道

ZK2+783

ZK2+800

ZK2+830

ZK4+037

ZK4+077

ZK4+107

YK2+813

YK2+833

YK2+863

YK4+037

YK4+077

YK4+107

表4.1.2栎斜隧道

ZK6+419

ZK6+424

ZK6+505

ZK6+510

表4.1.3角洞岙隧道

ZK7+672

ZK7+682

ZK9+765

ZK9+775

YK7+657

YK7+667

YK9+775

YK9+785

ii.拱顶下沉、周边位移量测

在进行洞室开挖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洞室周边位移变形监控量测,洞室周边位移量测断面在Ⅴ级围岩地段纵向间距15~20米左右设置一处,在Ⅳ级围岩地段纵向间距20~40米左右设置一处,在Ⅲ级围岩地段纵向间距40~50米左右设置一处。

表4.2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量测断面里程桩号表

4.2.1四脚岙隧道

量测断面里程桩号

ZK2+850

YK2+883

ZK2+870

YK2+923

ZK2+910

YK2+963

ZK2+950

YK3+003

ZK2+990

YK3+023

ZK3+030

YK3+043

ZK3+050

YK3+063

ZK3+070

YK3+083

ZK3+090

YK3+103

ZK3+120

YK3+123

ZK3+140

YK3+143

ZK3+160

YK3+163

ZK3+180

YK3+183

ZK3+200

YK3+203

ZK3+220

YK3+223

ZK3+240

YK3+243

ZK3+260

YK3+263

ZK3+290

YK3+290

ZK3+340

YK3+340

ZK3+390

YK3+390

ZK3+440

YK3+440

ZK3+490

YK3+480

ZK3+530

YK3+520

ZK3+570

YK3+560

ZK3+610

YK3+600

ZK3+650

YK3+640

ZK3+690

YK3+680

ZK3+730

YK3+720

ZK3+770

YK3+760

ZK3+810

YK3+800

ZK3+850

YK3+840

ZK3+890

YK3+880

ZK3+930

YK3+920

ZK3+970

YK3+960

ZK4+010

YK4+000

ZK4+057

YK4+057

4.2.2栎斜隧道

YK6+417

ZK6+434

YK6+432

ZK6+454

YK6+452

ZK6+474

YK6+472

ZK6+494

YK6+492

YK6+508

4.2.3角洞岙隧道

ZK7+700

YK7+680

ZK7+720

YK7+700

ZK7+760

YK7+740

ZK7+800

YK7+780

ZK7+850

YK7+820

ZK7+900

YK7+860

ZK7+950

YK7+910

ZK8+000

YK7+960

ZK8+050

YK8+010

ZK8+100

YK8+060

ZK8+150

YK8+110

ZK8+200

YK8+160

ZK8+250

YK8+210

ZK8+300

YK8+260

ZK8+350

YK8+310

ZK8+400

YK8+360

ZK8+500

YK8+410

ZK8+550

YK8+460

ZK8+600

YK8+510

ZK8+650

YK8+560

ZK8+700

YK8+610

ZK8+750

YK8+660

ZK8+800

YK8+710

ZK8+850

YK8+760

ZK8+900

YK8+810

ZK8+950

YK8+860

ZK8+980

YK8+910

ZK9+000

YK8+960

ZK9+025

YK9+010

ZK9+075

YK9+060

ZK9+125

YK9+085

ZK9+175

YK9+105

ZK9+225

YK9+135

ZK9+275

YK9+185

ZK9+325

YK9+235

ZK9+365

YK9+285

ZK9+405

YK9+335

ZK9+455

YK9+385

ZK9+505

YK9+425

ZK9+555

YK9+465

ZK9+605

YK9+515

ZK9+645

YK9+565

ZK9+675

YK9+615

ZK9+695

YK9+655

ZK9+715

YK9+695

ZK9+737

YK9+715

ZK9+757

YK9+735

YK9+746

YK9+766

图4.2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量测测点、测线布置示意图

iii.测点布置要点

1.洞内量测测点的安设应能保证初读数在爆破后24小时内或下次爆破前完成,并测读初次读数。

2.洞内量测测点均安设在距开挖工作面2m范围内,并精心保护,不受下次爆破破坏。

3.各项位移量测的测点,一般布置在同一断面内,测点统一在一起,测设结果能相互印证,协同分析与应用。

4.水平收敛和拱顶下沉的量测频率除按表2.1执行外,还应参照下表4.3的频率。

表4.3水平收敛和拱顶下沉的量测频率

位移速度

距工作面距离

量测频率

10mm/日以上

0~18m

1~2次/日

10~5mm/日

18~36m

1次/日

5~1mm/日

36~90m

1次/2日

1mm/日以下

90m以上

1次/周

五、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将量测数据及时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进行:

1、根据现场量测数据及时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曲线的时间坐标轴下应注明施工工序以及开挖面离量测断面的距离;

 

2、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应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和位移变化规律。

采用回归分析时,可在下列函数中选择:

(1)对数函数。

U=alg(1+t)、U=a+b/lg(1+t);

(2)指数函数。

U=ae-b/t、U=a(1-e-b/t)

(3)双曲线函数。

U=t/(a+bt)、U=a[1-1/(1+bt)2]

其中:

U-位移值(mm);

a、b-回归常数;

t-初读数后的时间(d)。

图5.1位移-时间曲线图

3、当位移.时间曲线中出现反常的急骤现象时,如出现图中反常现象(如图5.1),表明此时的围岩.支护系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应加强监视。

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净空位移量过大或收敛速度无稳定趋势时,应进行施工处理,或停止洞内开挖,或对结构采取补强措施:

①增加喷混凝土厚度,或加长加密锚杆,或加挂更密更粗的钢筋网;

②通过反分析校核二次衬砌强度后提前施作二次衬砌;

③提前施作仰拱。

4、隧道周边允许相对位移值见下表:

表5.1隧道周边允许相对位移值(%)

覆盖层厚度

围岩级别

允许相对

位移值(%)

<50

50~300

>300

0.10~0.30

0.20~0.50

0.40~1.20

0.15~0.50

0.80~2.00

0.20~0.80

0.60~1.60

1.00~3.00

注:

a.洞周相对位移值:

指实测位移值与两测点间距离之比,或拱顶下沉位移实测值与隧道宽度之比。

b.脆性围岩取表中较小值,塑性围岩取表中较大值。

c.当位移速度无明显下降,而相对位移已经接近表中规定的允许值上限时,或喷射混凝土表面出现明显的裂隙时,必须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在后续施工中改变施工方法和支护衬砌参数。

5.二次模筑衬砌施工时间

二次衬砌原则上应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并同时达到下列三项标准时进行:

(1)、隧道周边水平收敛速度小于0.2mm/d;

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小于0.1mm/d。

(2)、隧道周边水平收敛速度,以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

(3)、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

但是,当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围岩变化无收敛趋势时,必须采取有效补强措施,使围岩.初期支护体系有一定的安全系数,然后立即施作二次衬砌,二次衬砌参数适当加强。

六、量测的管理

①在施工现场成立7人量测小组,成员由熟悉监控量测工作的专业人员组成,见下表6.1,负责测点埋设、日常量测和数据处理工作,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表6.1量测小组成员表                        

姓名

职称

陈秋南

教授、检测师

技术总负责

张志敏

讲师、检测师

副组长

黄林华

工程师

现场技术负责

阳跃朋

现场测试负责

李松

助工

组员

赵柳

李腾飞

②现场监控量测按量测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与其它施工环节紧密配合,不得中断工作。

测得的数据要及时计算并报告量测结果,以便实现信息管理,及时指导施工。

③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撤换和破坏。

量测记录要正规,资料要齐全,计算要准确,并为竣工文件积累资料。

④监测的动态管理。

为了尽早地了解到隧道围岩最终稳定时的位移值,以便提前采取施工措施确保最终位移值在允许范围之内,我们将在各断面理论计算分析和持续量测的前提下选择距开挖工作面1B和2B的量测断面为管理地段,建立该地段的管理基准和管理水平。

施工中,将管理地段上的管理基准分成若干等级范围,将允许值的三分之二作为警告值,允许值的三分之一作为基准值,将允许值和警告值之间称为警告范围。

实测值入此范围,则需商讨和采取施工对策,预防最终值超限;

警告值和基准值之间称为注意范围,当实测值在基准值以下时,说明隧道和围岩是稳定的。

具体做法见图6.1。

七、TSP203超前地质探测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专门为隧道和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研制开发,是一套目前在该领域的先进设备,它为方便快捷的预报掌子面前方100~20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为隧道工程以及变更施工工艺提供依据。

这将大大减少隧道施工带来的危险性,减少人员和机械损伤,同时也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⑴TSP工作原理

与其它反射地震波方法一样,TSP采用弹性波回声测量原理。

地震波在指定的震源点(通常在隧道的左边墙或右边墙,大约24个炮点布成一条直线)用小药量(50~100g)激发产生。

地震波在岩石中以球面波形式传播。

当地震波遇到岩石物性界面(即波阻抗差异界面,例如断层、岩石破碎带和岩性变化等)时,一部分地震信号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折射进入前方介质。

反射的地震信号将被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接收。

反射信号的旅行时间和反射界面的距离成正比,与波速成反比,通过速度扫描和反演成像来推测掌子面前方地质隐患。

图7.1TSP203超前地质预报原理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现场布置及测试过程由一系列炮点、两个三维接收传感器(X、Y、Z方向)、接收机及数据处理系统组成(见图7.1)。

⑵现场工作情况

TSP检测掌子面的里程桩号为隧道施工技术人员和物探技术人员现场核定,三分量传感器布设的地点为物探资料解释成果的相对参考零点。

该参考零点距掌子面距离55m左右,最远炮点距离掌子面35m左右,检波器距最近炮点12.6m,炮间距1~1.5m。

⑶:

仪器及现场工作方式

探测采用瑞士安伯格测量技术有限公司TSP203超前地质预报设备。

仪器设置如下:

记录单元

①12道②24位A/D转换③采样间隔:

62.5μs④带宽:

8000Hz

⑤记录长度:

7218采样点⑥动态范围120dB⑦道数:

1~12

接收单元

①三分量加速度地震检波器②灵敏度:

1000mV/g±

5%

③频率范围:

0.5~5000Hz

现场施工采用一个三分量检波器,激发炮药量50g~100g,炮孔24个。

⑷:

资料解释

通过处理程序对TSP采集数据进行了频谱分析——带通滤波——初至识别——波速分析——能量均衡——反Q滤波——纵横波分离——偏移成像——反射层提取等资料处理,并结合区域及现场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合理地质预报。

八、施工综合地质超前预报

1、加炮眼超前探测法

利用炮眼加深超前探测,将施工炮眼水平超前钻探5.10m,适时在隧道开挖掌子面的拱顶和两个拱脚各设置一处,这种方法中简单、直接,采用超前钻探,根据钻机在钻进过程中推力、扭矩、钻速、成孔难易及钻孔出水情况确定前方的地层和岩性,同时进行涌水量和水压测试及水质分析,判断工作面前方的地层含水情况及性质。

与物探方法相比,它具有直观性、客观性,不存在物探手段经常发生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需要时兼做泄水孔。

2、洞内综合地质法

(1)地质素描

充分利用洞内掌子面与侧壁,主要进行地层岩性特征、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裂隙密集发育带与构造挤压破碎带、软弱夹层带、岩性突变与地层界线等的产状与性质及发育程度、岩体破碎程度与充填情况、涌突水突泥、坍方冒顶与围岩变形破坏的部位、臃、方式与规模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等的详细的量测和地质素描,并绘制施工实时地质作图(几何作图、块体坐标作图、赤平投影作图、洞身地质展示图等).在此基础上,对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约5~1Om)的地质条件进行预测预报,同时应做好坍方冒顶与围岩变形破坏的施工应急预案.

(2)洞内涌突水的实时监测

洞内各涌突水点(掌子面炮眼涌突水)的实时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

各涌水点的水温、水量、水压、水质与同位素化学(必要时),各涌突水点位置(里程)、地层岩性、裂隙与岩溶发育特征等。

洞身涌(突)水动态监测。

包括;

涌(突)水点地质档案,涌(突)水点空间分布、单点涌(突)水量及其动态、涌(突)出机制、涌(突)水的化学与同位素化学动态特征(必要时)等。

(3)洞内气温与湿度的实时监测。

(4)隧道通过地带地下水(岩溶水)地表排泄点与地表水等的实时监测

监测包括:

地表布置10~15个控制点监测主要的泉点、岩溶水天窗和暗河出口、隧道通过地带河水的流量、水位及动态、水化学与同位素化学变化特征(必要时)和大气降水与气温等,要求每5~10天监测一次。

(5)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计算涌水量与涌水水压。

对掌子面前方进行(较)大规模(高压)涌(突)水突泥(砂、石)的宏观预测预报,同时应做好施工应急预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