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Word文件下载.docx
《荆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改革探索、创新驱动-6-
(四)一步到位、后来居上-6-
三、发展定位-6-
(一)全国移民集中安置振兴发展先行区-6-
(二)全国“新五化”试验区-7-
(三)全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示范区-7-
四、发展目标-7-
(一)“一同步”-7-
(二)“翻两番”-7-
(三)“建三城”-7-
第三章重点和任务-8-
一、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中国花城”-8-
(一)打造“中国花城”-8-
(二)建设有机富硒蔬菜、水果基地-10-
(三)配套千亩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11-
(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1-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汽车电子产业城-12-
(一)建设汽车电子产业城-12-
(二)发展光电子产业-13-
(三)发展品牌童装产业-14-
(四)加快主体培育-14-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生态田园新城-15-
(一)建设生态田园新城-15-
(二)建设新型农村中心社区-16-
(三)全方位打造美丽乡村-17-
四、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激发新区发展活力-17-
(一)建设物流产业园-17-
(二)建设花卉物流园-18-
(三)建设“老家河南”商业步行街-18-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商-18-
(五)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18-
(六)提升信息化服务-18-
(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19-
五、坚持绿色立区,建设怡景怡情新柴湖-19-
(一)环境保护-19-
(二)生态宜居建设-21-
六、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争当民生改造先行区-23-
(一)全力实施精准扶贫-23-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5-
(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25-
(四)构建新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6-
(五)推进文化体育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建设-27-
(六)建设和谐柴湖-27-
第四章功能和保障-29-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9-
(一)路网络建设-29-
(二)管网建设-29-
(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30-
(四)综合防灾减灾工程-30-
二、加快改革创新-31-
(一)创新扶贫资金整合机制-31-
(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31-
(三)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31-
(四)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32-
(五)创新金融保险体制-33-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33-
四、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34-
第一章机遇和挑战
一、省级战略促进柴湖历史巨变
2013年7月,省委、省政府将柴湖振兴发展提升为省级战略,成立省级开发区,拉开了大柴湖开放开发的大幕,提振了干部群众建设家乡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大柴湖跨越发展。
(一)经济发展成倍增长。
2015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10.03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249%;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13.7万元,比2013年增长了129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40元增加到10209元,突破了万元大关。
(二)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湖北农青园艺和北京凤等知名盆花企业,建成全国高档盆花基地。
引进了德同科技产业园、永源汽车锂电池等项目,奠定了柴湖现代工业的基础。
两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大柴湖产业转型实现“精彩蝶变”。
(三)城乡一体步伐加快。
按照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了柴湖新城建设,规划和启动5个农村新社区建设,着力打造柴湖万亩花卉生态旅游带和沿汉江光伏新能源应用及旅游带,正在实现柴湖“美丽转身”。
(四)群众生活显著改善。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完成了两批移民避险解困项目申报工作,政策惠及5981户20080名特困移民;
实施了倒口排灌站维修改造、东西干渠及支渠清淤护坡、中小学校舍改造、柴湖卫生院医技楼建设、三星级福利院建设、低保人员提标扩面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全区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13930人减少到9087人,脱贫人口占比34.77%。
二、发展滞后仍然是柴湖面临的最大问题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主导产业尚处雏形,竞争力十分脆弱。
无论是花卉还是汽车电子产业,都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不大,总量较小,尤其是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没有形成集约集群发展,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
(二)基础设施薄弱,对发展的支撑严重不足。
工业园区水电路气网不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承载产业发展的能力差;
城镇建设与省级开发区的形象和需求不匹配,金融、商业、物流、教育、文化等功能落后;
镇级管理职能和权限无以承担经济开发区发展需要。
(三)造血功能缺乏,融资能力不强。
受财力不足和融资渠道狭窄的制约,园区征地、城镇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缺乏资金保障,花卉园区和工业园区的框架无法拉开,大发展的格局难以形成。
(四)干部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发展需求。
目前开发区干部基本上是以柴湖镇的干部为班底,且年龄普高偏大、学偏低,严重缺乏懂工业、会招商、通金融、善规划的干部。
(五)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群众并不富裕。
农民年均纯收入仅为钟祥的三分之二,贫困群众还占到柴湖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三、未来五年柴湖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
主要有以下五大机遇:
(一)精准扶贫的政策机遇。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柴湖享受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一“红”一“绿”扶贫政策的文件,政策含金量很高。
必须抢抓机遇,争取更多的国家、省里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民生改善。
(二)省级战略的金字招牌。
省级战略的推动力仍然是柴湖发展最大的能量和支撑。
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和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加大项目包装和向上争取政策的力度,加大动员群众、创新创业的力度,促进各种发展要素向柴湖集聚,形成开放开发的强大气场,实现柴湖振兴发展的宏伟目标。
(三)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的带动作用。
这将为柴湖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的发展、主导产业的优化布局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要积极主动的融入这一战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把柴湖的产业发展纳入到整个汉江流域的大开发、大振兴中去。
(四)供给侧改革对主导产业的巨大拉动。
在供给侧改革和沿海产业转移的双重推动下,柴湖的花卉产业等主导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一方面,供给侧改革给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空间,盆花生产和花卉旅游将成为时尚产业、朝阳产业;
另一方面,由于花卉市场由高档消费开始转向普通消费,内地巨大的消费市场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得中部得天下”,成为花卉行业的一种共识,这将为柴湖打造全国最大盆共基地和花海旅游目的地提供历史机遇。
(五)“新五化”将催生柴湖内生动力。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柴湖工业园区、花卉园区的发展,以及新城建设和农村新社区的加快推进,柴湖将实现城乡一体化、产城一体化发展,这将激活柴湖的各种发展要素,实现柴湖迅速与现代经济接轨,推动柴湖跨越发展。
第二章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开放开发、振兴发展”的总要求和市委“三个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为目标,坚持产业兴区、生态立区、富民强区,着力建设中国花城、汽车电子产业城和生态田园新城,力争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产业成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群众收入提高最快的地区,努力将柴湖建设成为全国移民集中安置振兴发展先行区、全国“新五化”试验区、全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示范区。
二、发展原则
要实现柴湖从特殊贫困区域向振兴发展的历史跨越,必须遵循以下发展原则:
(一)产业为先、惠及民生。
要把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集中精力培植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培植市场主体,特别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上下功夫,实现产业强区、产业富区。
要把产业发展与富裕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产业经营合作社等模式,让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发展红利。
(二)产城融合、城乡一体。
把新农村、新城镇与新产业结合起来,探索一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坚持产城融合,把花卉产业园、工业园区与柴湖新城建设结合起来,在促进产业发展、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同时,让群众享受宜居的生活,达到安居乐业的目的。
坚持做以产立村,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专业村、特色文化旅游专业村,达到村强民富。
(三)改革探索、创新驱动。
作为省级战略实施地,要敢于先行先试,特别是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建立农村股份合作机制、两权抵押金融改革等方面大胆探索,提供经验。
要敢于创新,特别是在发展高效农业上、搞活农村市场上闯出一条新路。
(四)一步到位、后来居上。
摈弃贫困思维,树立创大业、干大事的雄心;
摈弃乡镇思维,开放发展要有大眼界、大手笔。
以同步小康为目标,以振兴发展为方向,在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上走在全国移民集中安置区的前列和全省前列。
三、发展定位
从柴湖的实际出发,本着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柴湖要争创“三区”:
(一)全国移民集中安置振兴发展先行区。
特色产业培植、市场主体培植、精准扶贫开发、移民富裕程度、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先行先试,走在前面,为全国移民集中安置区振兴发展提供样板和借鉴,为移民致富奔小康作出贡献。
(二)全国“新五化”试验区。
建设中国花城、汽车电子产业城和生态田园新城,在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绿色发展上大胆实践、大胆探索,打造“新五化”柴湖模式。
(三)全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示范区。
按照“经济特区、发展新区”的要求,秉承绿色发展、民生优先的理念,在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发展上走出一条柴湖之路。
四、发展目标
(一)“一同步”。
居民收入达到27876元,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实现柴湖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小康。
(二)“翻两番”。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比全省、全市高一倍;
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2015年翻两番。
(三)“建三城”。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建设“中国花城”;
发展汽车和电子产业,建设“汽车电子产业城”;
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建设“生态田园新城”。
第三章重点和任务
柴湖今后五年的发展要重点围绕建设中国花城、汽车电子产业城、生态田园新城等六大重点工作来推进。
一、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中国花城”
以供给侧改革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农业科技、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引领智慧农业发展,加大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建设,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到2020年,柴湖全域实现土地流转100%、新能源推广应用100%、高效农业模式100%。
发展花卉3万亩,蔬菜4万亩,水果、中药材2万亩,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1000亩。
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个;
销售收入过10亿的龙头企业1个,销售收入1~5亿的龙头企业3~4个;
同时,着力打造精品名牌,有效使用“三品一标”25个,其中,无公害产品15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
(一)打造“中国花城”
按照“四花三园二中心”产业发展布局,以湖北农青、北京凤梨两家大型花卉企业为依托,引进全国著名花卉组培实验室、一流盆花生产企业、知名花卉物流市场、花海旅游公司,建成全国最大高端盆花产业基地,形成3万亩花卉、花木种植面积,打造湖北和中部花卉交易中心和知名花卉旅游目的地,形成100亿元花卉产值,
1、建设“四花”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盆花产业。
5000亩盆花生产基地。
以罗城、断山口、红升、红卫等村为核心,发展2亿盆凤梨、白掌、蝴蝶兰等产品。
1000亩鲜切花生产基地。
以新村、红卫等村为核心,种植百合、玫瑰等产品。
15000亩盆景、木本花卉生产基地。
以红升、天堂、魏家榨等村为核心,发展高档盆景、紫薇、玉兰等花木。
10000亩经济作物类花卉生产基地。
主要集中在中干桥、沙楼等村,发展药用菊花、油料牡丹、香料玫瑰等经济作物类花卉。
2、建设“三园”,打造全国知名花海旅游目的地。
花卉物流园。
依托3亩花卉种植基地,建立花卉交易市场、花卉电商平台、花卉物流运输平台,打造全省最大花卉集散地。
花海主题公园。
按照花卉迪斯尼主题公园的构想,以广州花博园、云天花海产业园等花卉旅游企业为依托,将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花卉博览等整体包装打造,建设中部最大花海公园,发展花卉旅游,打造全国知名花卉旅游目的地和长寿养生休闲地。
花卉加工园。
小规模发展特色花卉加工,以满足旅游需要。
3、建设“两中心”,打造全国花卉科研高地。
花卉组培中心。
与世界和全国知名农业院校合作,引进全国著名花卉组培企业和实验室,开展各种花卉科研、组培和种苗生产,提高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
花卉大数据中心。
建立花卉重创中心、花卉物联网、花卉电商平台、花卉交易数据库,提升花卉的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建设有机富硒蔬菜、水果基地
引进市场主体,通过整村土地流转,发展4万亩精品蔬菜产业,实现蔬果全过程无公害生产,提高质量和效益,打造大柴湖有机富硒蔬菜生产基地。
设施精品蔬菜板块,以四新“四网千棚”示范基地为核心,含四新、红英、红卫等3村,以现有设施为主,主要种植大棚反季节蔬菜,面积5000亩;
大蒜种植板块,以绿邦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扎堆集聚发展,含吕庄、许庙、任滩、从庙、苏榨、曾营、新联、黄岔堤、黎明、中心集、张湾、大同、群益等13村,主要种植大蒜及订单大宗蔬菜如大白菜、甘蓝等常规品种等,面积2.5万亩;
大宗蔬菜生产板块,以绿邦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马南村为核心,涵盖鱼池、武洲、关山、田坑等村,面积1万亩。
瓜果采摘体验区。
建设红英片区水果精品采摘、观光园,含四新、红英、红卫等3村,以现有设施为主,主要生产葡萄、猕猴桃、水蜜桃、草莓等,面积1000亩。
建设红升、红旗片区砂梨生产基地,含后营、吴营、邓营及沙楼、中干桥以南区域,重点建成标准化砂梨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品种——翠冠、园黄、鄂梨二号,面积9000亩。
(三)配套千亩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
建设地点位于高速公路出口处以北的物流园区,占地面积1000亩,以北冰洋食品加工与冷链物流项目、琅丰果蔬汁加工项目为龙头,配套建设高低温冷库、制冰中心、加工包装中心、配送中心、卫生检疫中心、运输调度中心以及果蔬饮料生产线等,形成年储存100万吨规模,交易量60万吨,年产值50亿元,建设全省知名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销售集散地。
(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整修疏通柴湖镇域田间灌排渠系,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着力解决东西干渠和31条支渠的综合治理、农用桥涵维修加固、南北灌渠治理以及病闸维修任务,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形成干、支、斗、农、毛配套完整的网状灌区农田灌溉和排涝保证体系;
同时,鼓励村集体、农户联合建设小型自流灌溉设施,推广渠道农业喷灌、滴灌、渗灌等实用节水技术。
合理调节农田水资源时空分布,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围绕良种应用、土壤改良、轻简栽培、精准施肥、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现代集成科技应用,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开发,提高标准化技术应用覆盖率和产出率。
加强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物联网智能工程、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网络追溯平台。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汽车电子产业城
坚持差异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原则,大柴湖工业园区,将汽车电子作为主导产业,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在汽车电子配件、汽车锂电池、新能源整车生产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力争汽车电子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税收2亿元。
(一)建设汽车电子产业城
1、大力发展汽车新能源电池产业。
顺应国家推进新能源交通发展战略,抢抓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的历史机遇,将汽车新能源电池生产作为柴湖重点产业。
依托西湖股份公司和永源汽车新能源股份公司,以西湖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项目为核心,打造成湖北重要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促进福汽集团、中能东道等与西湖股份公司的战略合作,共同成立汽车新能源产业基金,扩大汽车动力电池的产能,提升动力电池和性能,形成30亿元产值。
2、大力发展汽车电子零配件产业。
将柴湖工业主导产业融入湖北汽车大产业,借势而为,配套发展。
依托世界500强日本住友株式会社武汉住电电装制造业,引进1-2家知名电装制造企业,建设汽车集成电源线产业园,形成10亿元产值;
加快温州汽车电子泵业产业园建设,引进10家左右汽车电子水泵、电子配件企业,形成20亿元产值。
3、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生产。
将引进整车生产作为未来5年的一项突破性任务。
依托西湖股份公司,紧盯福建汽车总公司,力争2年内引进一辆整车生产,3年内形成生产规模;
加快引进阿波罗太阳能汽车,发展太阳能快递车、市政用车和运动时尚性汽车。
(二)发展光电子产业
1、建设德同科技产业园。
以纽维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子书包、智能仪表,发展手机及周边产品,形成30亿电子产业。
2、建设光电子产业园。
以深圳仕力科技公司为龙头,引进5家相关企业,建设电子芯片产业基地;
以武汉巨合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引进相关企业,建设激光测距和光电复合雷达产业基地。
(三)发展品牌童装产业
抢抓童装文化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以及产业迅速壮大的机遇,发展童装制造产业,延伸产业链,积极培育童装文化产业,构造完整的童装文化产业链。
到2020年引进企业达到20家以上,力争培养“中国驰名商标”企业1家,“湖北名牌产品”企业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
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向早教类、儿童影视类、儿童体验馆等方向发展,力争成为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
(四)加快主体培育
到2017年,工业园主导产业入园企业达到50家以上,加上物流等其他企业,基本实现一期建设范围的满园工程。
园区企业初步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家以上,其中亿元企业10家以上、10亿元企业1家。
高新技术企业2家,创建湖北省名牌产品和湖北著名商标1-2个,建设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职务发明专利5个以上。
到2020年,力争工业园各类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实现满园工程。
园区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50家,5亿元以上企业10家、50亿元企业1家。
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个,创建湖北省名牌产品和湖北著名商标2-3个,高新技术企业5家,建设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职务发明专利10个以上。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生态田园新城
按照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整体推进的指导原则,对柴湖进行全域规划,实施“152”城镇化发展战略。
“1”即5年内建设一座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的生态新城;
“5”即打造5个以生态产业为依托的农村新社区;
“2”即花卉和光伏新能源两条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走廊。
力争2020年末,柴湖全域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
街道绿化率达到80%,有线电视网覆盖率100%,英特网光缆到户率达到100%,社区管理成立居委会的普及率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
(一)建设生态田园新城
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柴湖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依托国家移民避险解困项目、精准扶贫易地搬迁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柴湖生态田园新城建设。
1、新城选址。
位于沪蓉高速荆门段以南、国道G234以西,柴湖集镇以北。
2、建设目标。
至2020年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4.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5万人左右。
3、建筑风格。
按照“楚风豫韵”和“后现代”风格,突出生态田园特色,建设大柴湖新城。
4、城市功能。
按照海绵城市、绿色建筑、低碳交通、新能源应用、生态水处理的要求来推进功能完善;
突出“花城”元素,将建筑风格、街道规划、园林设计、水系景观、市场建设与花卉旅游结合起来;
强调“民本”思想,把民俗风情、民生需求、社区文化等有机统一起来。
规划建设8个绿色生态小区、老家河南商业步行街、以及教育、文化、卫生、金融等公共设施;
建设“四纵三横”城市主干路网和花卉景观道,大柴湖湿地公园,以及绕城花卉林果走廊。
5、项目依托。
国家移民避险解困项目、精准扶贫易地搬迁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
(二)建设新型农村中心社区
按照新农村、新产业、新发展的要求,通过集聚、集约、集成的方式优化农村社区规划布局,建设5个中心社区,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
1、以精品蔬菜、光伏产业依托,以马南村为中心,规划建设红升片区新农村社区。
2、以花卉产业园为依托,以罗城村为中心,规划建设红英片区新农村社区。
3、以果药产业为依托,以泉店村为中心,规划建设红旗片区新农村社区。
4、以精品蔬菜、大蒜产业为依托,以许庙村为中心,规划建设东湖、襄东片区新农村社区。
5、以工业园、物流园为依托,以新村村为中心,规划建设工业片区新社区。
5个新型农村中心社区,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特点,建设道路、水利、电力、网络、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文化站、便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生产生活资料超市、托幼养老等经营性便民服务设施。
(三)全方位打造美丽乡村
1、在新城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污水输送管网。
在农村推广微动力、无动力污水处理模式。
推广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技术模式,建设相对固定的保洁队伍,维持城乡环境卫生保洁长效运行。
2、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利用周边特色农业资源,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塑造具有大地景观的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
3、全力打造花卉产业花卉和光伏新能源两条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走廊。
四、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激发新区发展活力
(一)建设物流产业园
以北冰洋冷链物流公司为龙头,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加快发展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致力于打造江汉平原最大的农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