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2558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教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专题1 最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青铜制造业个“百工”、手工业作坊里,全用奴隶劳动

文化成就:

“夏历”;

商有世界上最早日食、月蚀记录;

商朝青铜艺术和铸造技术;

“甲骨文”

原因:

大国诸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大国争霸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影响:

诸侯国数目减少;

促进民族融合

战国七雄:

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

新兴地主阶级在七国变法;

主要有秦国的商鞅变法

生产力的产展:

春秋时期使用铁器和牛耕;

战国时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

兴修都江堰、郑国

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冶铁、煮盐等手工业发达;

封建城市兴起

生产关系变化:

春秋时井田制瓦解,封建剥削方式出现;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

思想:

春秋时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著名思想家;

战国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家有墨子、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

科技:

在天文历法、医学、建筑等方面有突出成就

文学:

《诗经》和屈原

艺术:

青铜艺术和音乐艺术达到很高水平

三、复习基本目标

  

1.能够分别理解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线索。

2.能够再认再现我国古代早期的人类、氏族公社、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夏朝、商朝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商文化及地位、武王伐纣、分封制和井田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灭亡、春秋的大国争霸、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开始、井田制瓦解、商鞅变法、战国的农业及手工业、老子和孔子及百家争鸣、先秦时的科技和文学等史实和历史概念。

3.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历史特点,从社会组织、生产力状况、经济活动等方面掌握原始社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状况。

用生产力的观点去分析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

4.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进步性,了解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

5.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正确分析西周的井田制、分封制、等级制等制度的特点、作用o

6.正确评价春秋和战国时期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战争的性质、特点;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和作用;

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o

7.能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把握思想文化繁荣与社会经济政治进步的关系。

8.比较春秋战国时期重要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内容、影响、评价及其历史地位。

四、知识要点梳理

1.基本线索

(1)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时期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原始人群时期中的元谋人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

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代表。

在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原始社会已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时期。

母系氏族繁荣具体体现在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氏族的文化中。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则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的解体,即原始社会的解体主要体现在一些神话传说中,例如尧舜禹的传说及黄帝、华夏族、炎黄子孙的形成,从那时起,原始社会逐步向奴隶社会过渡。

无论是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的转化,还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化,以及原始社会的解体,造成这些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点在学习中必须明白。

(2)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的夏朝,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有阶级剥削的奴隶社会。

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的春秋等几个历史时期,其中夏为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为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奴隶社会的繁盛时期,到了东周的前中期春秋时期,则为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在学习时要深刻理解奴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线索。

夏朝是奴隶社会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又是奴隶制的刚刚形成时期,除夏朝的建立者启和最后一位国王桀外,奴隶制的形成,如国家建立的相关内容需要掌握,另外还要理解其奴隶制刚刚形成所以尚待完善。

商朝是奴隶社会承夏以后的发展时期。

其发展体现在政治上当为体制的更加完备。

例如盘庚迁殷后固定的都城、人牲和殉葬等制度的建立,这其中也说明了奴隶制的残酷,而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商纣也是因其残暴的统治导致被周灭亡。

西周是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经济上的井田制是西周社会的重要社会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在西周初年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井田制则为西周

奴隶制国家的繁盛提供了物质保证。

西周末年周厉王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而导致国人暴动使西周由盛转衰,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灭亡西周,次年,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

一个王朝,两个时期,两种社会形态,多战争说明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

在春秋

时期诸侯争霸是春秋政治的主要特点,也意味着奴隶社会强盛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实际意义的瓦解;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奴隶社会经济制度井田制的瓦解和新的生产关

系的出现,都说明了奴隶社会的行将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到来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3)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

在此之前形成的新的封建生产关系促使新兴的地主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要求掌握政权,为顺应时代的要求,各国纷纷变法,从而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七国争战使已然崩溃的奴隶制度更加衰落,也为未来的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最终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把中国历史推进到强大的秦汉帝国时期。

2.经价发展

(1)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主要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经济活动是狩猎和采集。

生产工具以打制的石器和木棒为主,北京人能够使用天然火,而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经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并且能够人工取火,此为生产力发展的较大突破,带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出现了氏族公社;

新石器时代的经济活动主要体现在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经济活动中,原始农业、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均在母系氏族时期形成并得到逐步的发展,房屋的建造、粟和水稻等作物的栽培以及蔬菜的种植,说明农业的发展。

制陶、弓箭的发明与制作、麻纺织的出现体现了原始手工业的水平。

家畜品种的增多标志着原始时期的畜牧业已发展到了一定高度。

而在父系氏族时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经济活动,体现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同时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即将走到尽头。

(2)奴隶社会时期经济在夏朝时出现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商和西周时期的经济由于奴隶的大规模的集体劳作而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西周还实行了较完备的役斯奴隶劳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商周时期的农业基本上奠定了以后农业发展的基础。

畜牧业在商代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手工业在商周各具特色,商代的手工业以青铜器的制造闻名于世并出现了许多稀世珍品,周代的手工业分工精细,号称“百工”。

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逐步由夏朝时期的石器为主向金石并用和金属工具为主转变,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奴隶制经济在西周时期达到繁荣阶段。

春秋末期生产力的提高体现在生产工具上,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生产力的提高使私田广泛开垦、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新生产关系的出现,逐步瓦解了奴隶社会的国家土地所有制——井田制o

(3)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咱农业中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国家兴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手工业中的冶铁业、制盐、纺织在各国得到发展,商业活动空前活跃,出现

了一系列具有封建特色的商业城市。

3.文化科技

(1)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使人很少能从事科技文化活动。

文化科技只能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曲折地反映出来。

例如半坡彩陶盆的符号和绘画均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文

化观念的萌芽o

(2)奴隶社会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在夏代已经产生了历法,商代有了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并且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商文化在世界上具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西总,系统的官办教育已初具规模o

(3)春秋和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文化科技的繁荣。

继春秋时期的道家创始人老子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等思想家之后,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思想家,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争的频繁世造就了兵家理论的形成以及孙武和孙膑兵法的问世。

教育打破了官府垄断的局面,私学出现并得到发展。

天文、历法、建筑、医学等中国传统的科技均取得了成就。

文学艺术出现了,产生了中国第一部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和颇具地方风采的“楚辞”。

五、重点难点疑点

1.夏、商、西周的更替

(1)禹建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这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我国奴隶社会形成。

(2)商汤灭夏:

夏桀的暴政引起奴隶反抗。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率领下灭了夏朝,建立商朝。

(3)武王伐纣:

商纣王统治残暴,政治腐朽,作炮烙之刑残害人民。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4)国人暴动:

公元前9世纪,西周厉王贪财好利,残酷剥削百姓。

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赶出王宫。

国人暴动后,西周进一步衰落。

(5)犬戎攻破镐京:

公元前77工年,西方民族犬戎乘周朝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对春秋争霸战争性质的认识

一方面从战争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都是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的战争,都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

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表明,分封制的政体形式此时已成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障碍,以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形式取而代之,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被封诸侯的义务是:

要服从

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

鲁、齐、燕、卫、宋、晋等;

分封的作用是:

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发展了疆域。

从理论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它主要用于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o

4。

商鞅变法

背景:

新兴地主势力的壮大及其推动。

内容分析:

①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建立县制,废除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从而建立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③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代之以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②、③两项即在上层建筑方面废旧立新)。

④奖励耕战,鼓励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成功的根源:

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墨家:

战国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鲁国人,生活在战国初期。

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反映了随着小生产者队伍的壮大,他们希望平等、和

睦相处和渴望安定生活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希望参与政治的要求。

(2)儒家: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发展了孑L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应给农民一定的土地,

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

认为桀、纣亡国的根本在于失去民心中孟子根本上还是要维护统治者利益。

所谓“民贵”主要是指“得民”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的重要性。

反映了孟子从三代兴衰和春秋战国历史中,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

他的主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

苟子是战国时扔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的正常现象。

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应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去利用它。

他的思想反映了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提高。

(3)道家: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庄子鄙视功名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

象。

(4)法家: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基本主张是:

第一,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今必胜昔,应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

第二,“以法为

本,,(‘法不阿贵”。

第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子的这些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当时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和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有着积极意

义,为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点评

  本单元时空跨度大,内容多而零散,高考试题年年都有涉及。

从2001年至2005年都没有轮空,而且2004年的单科考试中,先秦部分所占比重猛增,题型较以往以选择和材料为主,改为出现简答或问答题。

命题素材方面: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开展,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顷利完成,人们对先秦内容的了解将更具体、更深刻、更全面,报端和媒体相关的信息也不断,这是很好的命题素材。

如2004年上海第1题;

另外这些思想宝库是众多政要的引用好去处,如2004年上海28题,平时应多加关注。

高考题型和能力考查方面: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以选择题为主;

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思想界呈现五彩缤纷的美好局面,从2001至2004年,先秦诸子的思想每年均有考题出现,题型涉及选择、材料、问答所有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策

  本单元从170万年前元谋人的出现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包括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夏、商、西周三代、春秋战国,是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1.结合时间、空间,以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生活技术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组织的演进为线索,掌握祖国境内远古居民的情况。

注意辨析一些关键点,诸如:

北京人使用自然火和山顶洞人人工取火,山顶洞人所处考古划分年代和社会组织形态,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的异同点,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玉器文化,禅让制等。

2.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开始、发展和成熟时期,是中华文明勃兴时期o

①了解三代更替,明白历史发展中的兴衰之道。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奴隶制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

夏桀、商纣、周幽王的暴政是三代灭亡的根本原因,它说明“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顺应民心,是正义的战争o②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王位世袭制、井田制和分封制,认识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和政治斗争的产物,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

井田制的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奴隶主利用井田剥削奴隶的劳动成果;

分封制的实质是让诸侯国拱卫王室,贡献财物,有利于奴隶制国家的巩固o③将三代经济发展的成果,按类别、产品名称、特点和历史价值列表整理,概括三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以青铜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重视交通和城市建设等。

④了解三代在文学、科学技术、史学、哲学、雕塑和青铜艺术方面的成就,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代o①从政治上诸侯争霸(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变法运动,民族融合;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新的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出现,井田制瓦解,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上孔子、老子、“百家争鸣”,科技成就等三方面掌握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着重理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即诸侯兼并趋向统一,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和民族融合。

②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战争战役的目的、性质、影响、作用。

其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地盘、争夺人口;

其影响、作用都是减少了诸侯国数目,有利于统一,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

同时,不可避免地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

其性质,一是奴隶主贵族集团争霸战争,一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③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按照因果关系排列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确立: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呻生产关系变化(公田转化为私田,新的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出现)斗政治制度变化(变法运动)。

社会经济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各国变法的实质是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定下来。

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重要特色是先秦诸子及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

可以以人物为线索,掌握其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尤其要重视儒、法、道三家提出的治国方案。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

先秦单元近几年高考知识点简表

年份

卷别

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问答题

1999年

全国卷

①山顶洞人“钻燧取火”②战国韩、赵、魏都城位置③商鞅变法的作用

广东卷

①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春季卷

①促使原始人定居主要因素②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③导致西周共和的直接原因④春秋争霸性质⑤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

2000年

全国卷

①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不同点

①关于禹的表述②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

③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商鞅重农主张

全国春季卷

①与半坡文化相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历史进步的表现②不属于墨子的观点

2001年

①传说中的尧舜所处的大致时期②较早兴起的手工业

文综卷

①战国变法中,商鞅的思想

2002年

天津文综卷

①“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

广东卷

①韩非的思想主张

2003年

春季文综卷

①都江堰能列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原因②秦王做出继续修筑郑国渠决策及导致结果

江苏卷

①墨子的思想②开始用木炭冶炼生铁的时期

2004年

全国文综卷天津文综卷上海广东江苏

春秋战国生产工具《墨子·

墨经》端午节来历;

先秦诸子思想青铜时代

孔子儒家思想商鞅变法春秋战国的政治

2005年

天津文综内蒙文综上海单科

春秋时期土地制度春秋时期水利工程半坡氏族;

青铜器

近几年先秦史高考考点选择题

1.传说中被黄帝打败的炎帝部落生活在()

  A.黄河上游B.黄河中游C.黄河下游D.黄河中下游

2.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采用钻孔技术的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3.在下列各项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齐国B.晋国C.吴国D.宋国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B.儒家巴墨子D.法家

5.《史记·

商君列传》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6.下列文化遗址中属于父系氏族公社的是()

A.大汶口文化早期B.大汶口文化中晚期C.半坡氏族时期D.河姆渡氏族时期

7.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A.墨子B.孙子C.孟子D.韩非子

8.最早出现在今陕西省境内的人类是()

  A.元谋人B.蓝田人C.半坡人D.山顶洞人

9.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10.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B.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

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D.维护小国的经济利益

11.中国天文历法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最早记录哈雷彗星的时期是()

A.殷商B.西周C.春秋D.战国

1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①初税亩②国人暴动③商鞅变法④盘庚迁殷

A.④②①③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④③①②

13.我国的氏族社会始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

14.下列文化遗址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氏族公社全过程的是()

A.山顶洞人遗址B.河姆渡氏族遗址C.半坡氏族遗址D.大汶口文化遗址

 15.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①牧野之战②盘庚迁殷③管仲相齐④平王东迁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④③D.③②①④

16.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

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B.制造陶器C种植粟、水稻D.饲养猪、水牛

17.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对君主专制B.要求革新图强C.主张抵抗秦军D.《离骚》触怒权贵

18.下列战国时期的城市中,既是诸侯国都城又是冶铁中心的是()

A.邯郸B.大梁C.临淄D.宛

19.确立“中国人种自生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