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商隐无题有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1679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李商隐无题有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李商隐无题有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李商隐无题有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李商隐无题有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李商隐无题有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李商隐无题有感Word下载.docx

《读李商隐无题有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李商隐无题有感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李商隐无题有感Word下载.docx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以及凄婉动人的爱情主题。

如《无题二首》,两首诗从内容上看,是诗人在某个场合爱上了某个贵族家的女子,因复杂的原因不能聚合,表现出刻骨的相思。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着重抒写昨夕相爱而又受到阻隔时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出痛苦而又欣慰的复杂内心感受。

又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不少人认为是写自己梦中与爱人相会,及醒后追想的恋情诗。

2、影射现实的政治主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还有很多脍炙人口、影射现实的政治讽刺诗。

通过咏史或其他方式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

他对晚唐政治的败坏,君主的荒淫,宦官的专横,表示不满,同时也表示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李商隐的政治讽刺诗,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较深的讽刺性。

如《初食笋呈座中》诗中用“凌云一片心”来表现他积极用世的理想;

在《安定城楼》中又把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身世、抨击腐败融为一体;

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诗人又揭露唐王朝深重的社会危机,表现了他的济世之志、忧国之情。

3、无题诗的人生主题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有一种若有若失的情感,所以既可以理解为爱情诗,但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其一,写一位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伤感,但又难以指明。

又如《无题》(八月偷镜照)中写一个热爱生活又向往爱情的少女的成长过程及心理活动,被人认为带有自喻性质,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态,在对爱情的表达中时刻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感。

二、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自宋玉《九辨》以来,历代不绝。

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

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

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

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

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

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

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

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

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

《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

《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著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

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

飒飒东南细雨来;

含情春宛晚;

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

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吧。

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含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

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

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

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

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易于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

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和无助,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

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创作中也很突出。

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

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

这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三、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之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李商隐政治上的坎坷,家庭的不幸,人生的悲苦,为无题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同时他的无题诗,也用精巧的比喻,缠绵的意象,展示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深远寄托,以及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文本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无题诗意旨的含蓄朦胧,同

时为解读作品白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一个是他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诗中所用形象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但诗中有理性的结构和通顺的句法,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的形象。

如《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起联写昨夜,次联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末联则再回到自身。

结构安排上虽有“理”可循,但意象究竟不能实指,主题呈现多义。

《无题四首》其二云:

“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或可视为写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凄伤悲苦,但其中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爱情的失落与身世的坎坷之感。

四、无题诗产生的文学史意义

李商隐的无题诗对于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男女之情为题材的无题诗,李商隐是首创,在诗歌中成为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

他着力于感情心态的把握和深远意象的构造,堪称是中国古代朦胧诗最杰出的代表。

另外,诗中所运用的语言精美绝丽,韵味深长,在诗歌语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视觉和细腻的情感方式,展开了多层次的艺术创造,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五、无题诗的代表作简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韧的执著精神,感情世界深微缅邈,极为丰富。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

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

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诗的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

“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

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六、结语

李商隐一生噌蹬,以游幕生涯为主,其诗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形成一种精丽而富于暗示的诗风,从而创造出以“无题”诗为代表的新型七律。

他的诗,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无题”诗的先河,尽管他一生清寒,但他的确是继杜甫,韩愈和李贺之后,最富于创新的诗人,他的诗值得我们欣赏,他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洪张峰屹.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杨柳.李商隐评传[M].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葛兆光戴燕.

晚唐风韵[M].江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篇二:

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

大多以男女爱情为题材,意境杳渺,情思绵长、婉转,辞藻华丽,声调和美。

读来让人回肠荡气。

大量用隐晦的手法,历来众说纷纭。

实际上无题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也不是统一的构思贯穿。

有的是描写爱情相思,有的是身世感慨(有政治含义),有的是写朋友之间交往,有的写与妓女的来往,写风流韵事。

内容复杂,难以表达,诗中的意思不好明说,故而用无题,总之,李商隐的无题诗特别是爱情诗最能够代表他深情缅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作者:

【李商隐】年代:

【唐】体裁:

【七律】类别:

【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注释:

1.无题:

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

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

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

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

早晨梳妆照镜子;

云鬓:

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

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

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

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

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无题

【五古】类别:

【未知】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无题二首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注释】:

莫愁:

泛指少女。

典出梁萧衍《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简析】:

第一首似写一位女性在怀思所爱。

写深夜难眠还在缝制罗帐,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

及写渴望和惆怅的心情,期待着有机缘能再相遇。

也可以从男性的角度作拟女方的解释。

第二首,写少女醒后细品梦中的情景,必然若失,徒自伤感,并表示为了爱情甘愿受折磨,决心追求幸福。

-----------------------------------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两首七律无题,内容都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都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

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

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

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

象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

我们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

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

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吧。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

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

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

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

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

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

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

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

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

“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

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

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

“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

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末联仍旧到深情的期待上来。

“斑骓”句暗用乐府《神弦歌·

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

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

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的,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也总是贯串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希望在寂寞中燃烧,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

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的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起第一首,第二首更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也更加概括。

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

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

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

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

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

清溪小姑曲》:

“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

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

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

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

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

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

后者则似乎暗示:

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

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

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

说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风波的摧折;

又象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

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

“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折,见“风波”之横暴;

“谁教”,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之无情。

措辞婉转,而意极沉痛。

爱情遇合既同梦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没有放弃爱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即便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

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铭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中唐以来,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

这类作品在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

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她(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又往往要在诗中织入某些情节的片断,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

这就使诗的内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体制与丰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强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

这是他的爱情诗意脉不很明显、比较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爱情诗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特点和优点,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

无题诗究竟有没有寄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离开诗歌艺术形象的整体,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附会现实生活的某些具体人事,进行索隐猜谜式的解释,是完全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

象冯浩那样,将“凤尾”首中的“垂杨岸”解为“寓柳姓”(指诗人的幕主柳仲郢),将“西南”解为“蜀地”,从而把这两首诗说成是诗人“将赴东川,往别令狐,留宿,而有悲歌之作”,就是穿凿附会的典型。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诗歌形象的整体出发,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区别不同情况,对其中的某些无题诗作这方面的探讨。

就这两首无题诗看,“重帏”首着重写女主人公如梦似幻,无所依托,横遭摧折的凄苦身世,笔意空灵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渗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

熟悉作者身世的读者不难从“神女”一联中体味出诗人在回顾往事时深慨辗转相依、终归空无的无限怅惘。

“风波”一联,如单纯写女子遭际,显得不着边际;

而从比兴寄托角度理解,反而易于意会。

作者地位寒微,“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仕途上不仅未遇有力援助,反遭朋党势力摧抑,故借菱枝遭风波摧折,桂叶无月露滋润致慨。

他在一首托宫怨以寄慨的《深宫》诗中说:

“狂飚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取譬与“风波”二句相似(不过“清露”句与“月露”句托意正相反而已),也可证“风波”二句确有寄托。

何焯说这首无题“直露(自伤不遇)本意”,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和“重帏”首相比,“凤尾”首的寄托痕迹就很不明显,因为诗中对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的某些具体情事描绘得相当细致(如“扇裁月魄”一联),写实的特点比较突出。

但不论这两首无题诗有无寄托,它们都首先是成功的爱情诗。

即使我们完全把它们作为爱情诗来读,也并不减低其艺术价值。

-----------------------------------------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