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1609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

《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

  25.影视作品的暴力美学分析

  26.大众传媒中山寨文化现象/春晚文化现象/哥姐文化现象/草根文化现象(任选某一当前文化现象)分析

  27.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分析

  28.城市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选择一个城市及其媒体进行具体分析)

  29.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策略分析

  30.电视剧中某一类型剧与受众心理的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报告与撰写要求:

  上述选题任选一个进行分析,并撰写研究报告,制作PPT。

  1、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内容分析,问卷调查,文献分析。

  说明:

深度访谈应有访谈过程记录;

原始资料与原始调查数据需注明出处,使用脚注或尾注标出注释;

要有具体实际案例分析作为论据;

问卷样卷及其相关辅助材料以附录形式附在论文后。

  2、报告撰写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有明确的理论支撑和现实个案;

结构完整、合理,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深入,逻辑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字数不限

  3、展示方式:

  

(1)以PPT的方式演示并配以现场演讲,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述,观点清晰,图文并茂,可配合背景音乐等其他媒介手段。

  

(2)全班分成若干组,由学委排除序号,按顺序展示作业,每组至少选出两名代表进行展示,多者不限。

  (3)作业展示时间:

15周、16周分两部分进行,每组展示时间:

15-20分钟

  4、提交要求:

  

(1)PPT电子版:

学委收齐统一拷贝提交,每位同学的PPT文件名为“班级+姓名+学号”

  

(2)研究报告打印版:

学委收齐统一提交

  篇二:

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

  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

  第一章导言

  大众传播开始出现“双向互动式”、“对话式”的色彩。

  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与社会的互动态势呈现得尤为显著和深刻。

  第一节当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现象及其正在发生的变化

  1、渗透到当代人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大众传播现象

  2、社会背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3、来自“信息高速公路”的冲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印刷媒介与电子传媒的区别界限相对而言是模糊化的。

  以往和现今大多数大众传播活动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传播者和受众的分工非常明确,角色相对固定,两者很难交替角色,职业传播者——媒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信息的筛选、过滤和取舍中起着决定性的把关作用,信息的流通形式基本上呈单向式或独白式——从职业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流向广大受众。

  在“信息高速公路”中,交互性(互动性)是最重要的基本特点。

  传统(来自:

小龙文档网:

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心得体会)的大众传播的单向式或独白式信息流通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昔日研究者对大众传播过程中反馈特征的某些概括也将不再适用,而“交往互动”等被认为属人际传播的特点会在一定车程度上体现在大众传播中。

这一切将意味着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在信息把关方面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化,也意味着传统的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在信息流通形式上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化。

  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大众传播的消失,而是意味着新型传播方式的出现,大众传播方式适应传播新形式而发生或将发生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信息传播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问题:

信息超载引起的个人选择方面的困难;

人们拥有信息方面之贫富悬殊;

信息管理方面的困难。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学的兴起

  1、大众传播社会学的孕育

  顾名思义,大众传播社会学将大众传播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运用社会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原理,分析研究大众传播过程,考察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处于大众传播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结合部的新兴边缘学科。

  大众传播社会学的孕育阶段大致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末止。

这是媒介批评研究的初兴阶段。

  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霍克海默、阿道诺与马尔库塞等人为核心人物的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帕克、米德和布鲁默等人,曾以自身的开拓性研究,为大众传播社会学在日后的诞生,作出重要贡献。

  帕克较早提出了民意可以测量的观点,提出了“议题由新闻渠道预先议定”,亦即“新闻是人际交谈的基础”的观点。

  米德是象征互动论的创立者。

他在研究个人如何成为社会一员这一社会学课题中,十分重视传播过程的作用。

他强调指出,“自我”是从社会行为中产生的,而所有社会行为都牵涉传播。

在米德看来,“自我”由“主体我”与“客体我”组成。

“主体我”体现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征,是具有独创性的“自我”。

而“客体我”则表现自我的社会方面,是社会环境要求的内在化,它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时期的社会化过程。

米德认为传播是基本的社会过程,人是通过与他人互动,了解别人对他的反应和态度,进而认识自己的;

象征互动是使用社会所共享的语言符号进行的,它处于连续的传播过程之中。

  2、传播学理论的诞生和大众传播社会学研究课题的开拓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称为媒介研究的第二阶段(【英】麦奎尔和巴勒),正可被视为大众传播社会学的开始产生阶段。

  传播学四大先驱:

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

  拉斯韦尔:

《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巧》、5W(who?

sayswhat?

inwhichchannel?

towhom?

withwhateffect?

  卢因:

守门人(把关人)和守门行为(把关行为)

  霍夫兰:

是通过实验法测量态度改变的程度并以此验证传播劝服效果的先驱学者。

《美国军人》、《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的研究成果》

  拉扎斯菲尔德:

有限效果论、二级传播、意见领袖

  3、大众传播学理论框架的确立与大众传播社会学的产生

  施拉姆

  麦奎尔:

《电视与政治形象》——研究大众传播与形象塑造

  威廉斯:

《文化与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应研究新闻传播事业;

媒介研究代表着另一种形式的文化研究——大众传播研究的社会文化学视角的早期代表。

  罗杰斯;

卡茨、布里德、肯德尔、赖特

  第三节大众传播社会学的发展与现状

  1、大众传播学的流传和大众传播社会学的发展

  随着大众传播学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的广为流传,加上各国学者结合其本国情况所进行的研究,大众传播学在60年代后期以来被称为“媒介研究第三阶段”的岁月里有了显著发展。

  2、大众传播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与近期发展

  60年代后期以来获得显著发展。

  1970年【英】腾斯托尔《媒介社会学文选》

  1972年麦奎尔《大众传播社会学》

  1977年柯伦《大众传播与社会》

  1986年【英】巴勒特《媒介社会学》(此书既描述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学研究发展过程,又分析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作用及社会环境对大众传播的影响,还介绍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并辅以大量的调查实例和数据佐证。

  1986年【美】鲍尔—洛基奇《媒介、受众与社会结构》(媒介系统与社会结构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它深深埋置于社会其他系统之中,既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一切其他系统,又反过来受他们的影响。

  1969年【法】卡森奈《广播电视社会学》

  1979年【日】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

  就分析大众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大众传播社会学的理论而言,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源自西方社会(包括社会心理学)的传统理论,这一类理论包括机构功能论(注重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社会冲突论(强调大众传播在社会冲突与变迁中的作用;

着重关注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在控制信息资源方面与个人、群体及其他社会系统发生的冲突)、象征互动论(重视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及其意义发生的社会互动;

注重大众传播如何影响社会成员理解符号、形象或事物的意义,解释周围世界及界定情景,并最终影响人们的行为)及社会学习理论(关注大众传播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这一后天习得的过程)等。

另一大类则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或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进步观点有渊源。

  就第二大类的理论而言,包括政治经济学的传播媒介理论(旨在将传播媒介体系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联系起来研究;

注重研究传播媒介体系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市场对于大众传

  播活动的约束力的运行方式,认为传媒制度应被视为经济制度的一部分,它与政治制度联系密切),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着重研究社会的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探讨工人和少数民族等社会特殊群体的大众文化及其作用和意义)和“思想统治权论”(注重研究社会的思想意识与大众传播的关系,并将社会的阶级关系等与之结合起来分析)等。

  3、我国的大众传播社会学研究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起步晚、发展快。

  第二章理论视角

  第一节从国外学术刊物、学术会议看当前国外大众传播社会学界的理论关注点1、1994——1995年美国四种传播学学术刊物文章的内容分析

  《传播学研究》《传播学理论》

  《批判的大众传播学研究》《传播学期刊》

  课题类别(文章内容):

理论探讨(%);

理论的应用/关于媒介社会影响的微观分析(%);

关于媒介——社会关系的宏观分析(%);

舆论与媒介运动研究(%);

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反映了美国传播学研究中注重实用的传统倾向。

  课题类别分析;

理论视角、探讨思路;

按5W划分的分类研究

  2、美国国际传播学协会1995年度学术会议与国外有关媒介—受众—社会关系的研究当年大众传播学兴起的直接动因是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

当今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传播事业新变化正在为大众传播(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第二节考察媒介与社会系统以及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理论视角

  1、媒介系统依赖论

  美国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

德福勒在1976年的论文《大众传播媒介效果的依赖模式》中首次提出这一理论。

  媒介系统依赖论试图解释大众传播为何具有影响力(强大直接的或间接微弱的)。

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解释,应从媒介—受众—社会关系中寻找;

媒介系统是当代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个人、团体、组织和其他社会系统均相互发生关系,而这些关系主要是依赖关系。

根据这一理论,媒介系统依赖关系的两个基点是:

目标与资源。

大众传播媒介系统作为信息系统控制着三种信息资源:

收集或创作信息的资源、处理信息的资源及散布信息的资源;

个人、团体、组织和其他社会系统乃至整个社会为实现自身的目标,均需依赖这些信息资源。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源出于此,媒介系统依赖关系也由此产生。

因而,以目标—资源为基础的媒介依赖关系是解释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关键因素。

  媒介系统依赖论强调媒介依赖关系的双向性——这是互为依赖的关系,比如政治系统与媒介系统的关系。

  媒介与其他社会系统互为依赖的关系导致相互间的合作与冲突;

合作与冲突均与媒介与其他社会系统互为依赖关系对称(平衡)有关

  个人像社会系统一样与媒介系统产生依赖关系:

  一、理解依赖

  A.自我依赖(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认识和解释自身的信仰、行为和个性等)

  B.对社会的理解(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获悉和解释今日、往昔和将来的事件与社会变化)

  二、向导依赖

  A.行动向导(通过接触媒介中的广告内容作出消费决策等)

  B.互动向导(从媒介内容中获得关于如何恰当处理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提示等)

  三、娱乐依赖

  A.单独娱乐(单独一人通过收听收音机中的立体声音乐节目放松消遣)

  B.社交娱乐(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看电影)

  关于媒介的社会影响的力度,媒介系统依赖论认为依赖关系越强则媒介的社会影响越广泛、力度越大。

  媒介系统依赖关系的范围:

资源范围、实质范围和媒介范围

  2、发展传播学的视角

  发展传播学的视角集中关注的是大众传播与发展的关系,尤以大众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贡献为主要研究对象。

  1958年【美】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

  勒纳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视城镇化、教育(文化)的普及、大众传播的普及和公众的参与为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勒纳理论的另一基本观点,是认为在社会经济形态现代化的背后,存在着人的个性现代化。

“流动性人格”、“移情性格”——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在于此:

具有流动性人格、易于接受变革的人物组成变动发展的核心力量,然后由日益发展的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变革观念,倡导变革态度,扩散社会流动性,使人们形成现代化人格,积极投入现代化的变革浪潮,勒纳据此把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奇妙的增效器”。

  1962年【美】罗杰斯《创新扩散》提出创新——扩散模式,认为创新发明在社会扩散推广的过程中包含四个因素:

(1)创新发明;

(2)传播推广创新发明的渠道;

(3)时间;

  (4)作为创新发明接受对象的社会成员。

  70年代和休梅克提出创新推广过程的“四阶段论”,包括知晓、见解、决策、证实四个阶段。

关于个人层次上的现代化,罗杰斯的发展传播学模式提出了五个投入环节(读写能力、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年龄、世界主义精神)、五个产生环节(移情性格、务农和治家的创造性、政治知识、成就冲动、进取心)和一个中心环节(处于投入环节、产生环节中间的接触大众传播媒介)

  施拉姆论述了传播学研究对于发展问题的重要意义,还探讨了世界信息流通不平等现象。

指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消除国际、国内信息流通不平等和不均衡现象的重大任务。

  初兴10年间(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发展传播学的特点:

  

(1)确立了大众传播在国家发展中能发挥重大作用的基本设想。

  

(2)对于大众传播在促进发展中的影响力持过于乐观的态度,分析偏于简单化。

  (3)倾向于以西方的发展经验为蓝本,较多地从外在因素的角度——来自外界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信息的影响之角度,考虑第三世界的发展动力。

  (4)在解释不发达现象的原因和分析发展目标的实现中,较多地分析个人心态/人格特征的社会影响,而对于社会结构、制度等社会因素对现代化的影响,则缺乏充分考察。

  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传播学进入第二发展阶段。

其特征是在接受早期传播学关于大众传播可用于促进国家发展的基本设想的同时,对经典理论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一系列批评,进行了修正,逐渐形成了发展传播学的一系列新观点。

  80年代以来是发展传播学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就理论上而言,大众传播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基本假设进一步受到肯定,70年代形成的有关发展传播的新观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传播无法独立产生效果。

)更为重视发展政策和计划研究,重视媒介宣传运动的规划。

  第三节审视媒介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的理论视角

  1、情境论的视角

  情境论的观点是由美国学者梅罗维茨于80年代在《空间感的失落》中提出的。

继承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传统,集中研究媒介本身的特点。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失之于没有将分析传播媒介的特点同分析人们日常的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构与动力联系起来。

  在梅罗维茨看来,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几乎将审视焦点完全放在人们面对面的相互作用上而忽视了他们通过媒介发生的相互作用。

他对戈夫曼以静态观点观察情境的方法也持批评态度。

  梅罗维茨的理论:

媒介的变化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后者决定人们的行为。

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在于它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并削弱了物质场所(自然场所)及社会“场所”之间素来很密切的联系。

  

(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

在探讨情境界限中应以人们接触信息的机会为焦点,拓宽情境的概念。

以这种拓宽了的情境概念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应该把媒介环境(即运用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因为媒介信息环境如同地点场所一样,促成一定的信息流通型式。

  

(2)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

每种独特的行为都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真正不同的行为需要真正不同的情境。

人们对于每一社会情境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他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

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型式是一可变因素而并非个人或社会存在的一个静态的方面;

制约情境的分离和结合型式的因素包括个人的生活决策和社会对媒介的运用。

  电子传播媒介正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

  电子传媒所造成的信息环境变化正在引发人们社会角色型式的变化。

  优点:

  情境论的视角通过将媒介及其变化与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联系起来考察,显示了大众传播学界可以从较广的角度研究媒介及其社会影响。

  较好地处理了受众与媒介的关系。

  2、(观念)培养论

  【美】乔治·

格伯纳

  重要概念:

“使主流化”或称“使相似化”。

格伯纳等人提出:

电视对人们观念等的影响,在于使之主流化或相似化,即培养反映主流文化意识的观念:

电视的独具一格的特点包括:

使数量巨大的不同受众群长时间大量地共同接触集中制作、大量散播的重复的故事、内容和讯息系统。

久而久之,令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趋于与文化主流一致,这就是“使主流化”。

此外,格伯纳还指出,培养观念还意味着电视世界中反映的主流朝着媒介及其赞助者机构的利益这一方倾斜。

  电视中的暴力内容如何增添人们对所在街区犯罪行为的恐惧感。

“(观念)培养级差”

  争议:

选择性接触以及有关研究方法上的一些问题。

  第四节分析大众传播与受众成员的心理和行为等的关系的理论视角

  1、“社会化”理论的视角

  社会化理论关注的是社会成员个人的成长过程:

个人如何获得为了真正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如何了解组成社会的许多社会团体。

  “模式示范论”【美】班杜拉《好斗:

社会学习分析》、《社会学习论》:

  如果某人观察到别人以某种方式成功地处理了一个问题,而他本人也常遇到这种问题,ta就会尝试以这种行为方式去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如果尝试成功,这种成功的经历会使ta感到自己采纳这种行为方式受到了报偿。

这会强化其模仿习得的方式处理问题的行为。

经过一连串这样的模仿——报偿——强化,习得的行为方式就可能成为此人的习惯性行为型式。

  “社会期望论”以社会学理论为出发点,认为社会性也许是人类最明显的特性。

人类社会互动的稳定型式决定人们行为的取向;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在行为决策中首先考虑的,是

  篇三:

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社会学的传入传入时期大体以19世纪末至1918年为界。

传入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文化渗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腐败,中国处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洋务运动的破产,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同时,在中国社会动荡时期,西学东渐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其间起桥梁作用的是今文学派。

今文学派既是儒学的一支,又不是正统的。

他们思想活跃,比较容易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

该学派的观点新旧混杂,中西融合,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西方的思想内容。

今文学派的另一个特点是,关心社会,参与政治,鼓吹变法。

他们强调变革和通经致用,将创新变革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变革。

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

其中康有为、梁启超又是改良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严复等人主张中国应走维新变法的道路,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向西方学习。

  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时,先是学习其船坚炮利的技术,即学习自然科学技术,同时保持中国的伦理纲常。

甲午战争及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使中国人认识到,学习西学不但要学自然科学,而且还要学西方的社会科学,并偏重于后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说被介绍到中国,起了启蒙的作用。

  传入的主要途径与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从创立阶段进入形成阶段。

中国思想学术界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通过不

  同的途径,引进和吸收了西方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观点。

  维新派的贡献西方社会学中的社会进化论、平衡论、社会有机体论及同类意识等理论,对中国维新派的影响较大。

他们在维新变法的社会改良运动中为社会学的传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康有为在其著作中,融合了中西社会学说,指出人类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进化的。

他将社会进化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3个阶段,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传统思想,并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观点,其中涉及社会发展、民主制度、国家、家庭和妇女等社会问题。

梁启超继承和发挥了康有为的观点和理论,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治天下之道”。

他说“群”是天下之公理,万物之公理,同样“变”也是古今之公理,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

指出“群学”(社会学)是贯通天人之际的根本学问。

他把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并以此来论证变法。

在维新派的激进派人物谭嗣同的社会思想中,吸收了西方的社会学说。

他在《仁学》(1896)一书中,最先明确采用“社会学”一词,并说:

“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黎洲之书”(《谭浏阳全集》第4册)。

章太炎则十分赞赏H.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和吉丁斯的同类意识论。

他翻译的日本社会学家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即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