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1522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药理学》全套复习资料可编辑Word文件下载.docx

麻黄

1.功效;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化学成分;

左旋麻黄碱(占总生物碱的80~85%);

伪麻黄碱,L-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

挥发油、I-α松油醇;

鞣质等。

3.药理作用:

发汗、平喘、利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解热抗菌抗病毒、

4.现代临床应用

支气管哮喘、预防、鼻塞、滴鼻、防治低血压状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5.不良反应:

眼球突出、举尾反应、紫绀、兴奋、不安、失眠。

桂枝

1.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

2.化学成分:

挥发油(桂皮油)、桂皮醛、桂皮酸等。

此外鞣质、粘液质及树脂等

扩张血管、促进发汗、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抗菌、抗病毒、其他作用

4.临床应用

主治?

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闭经、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

现代临床应用

①预防流行性感冒。

②低血压症。

柴胡

疏散退热、舒肝、升阳。

皂甙(a、b、c、d四种)、甾醇(α-菠菜甾醇、豆甾醇)、挥发油(柴胡醇、丁香酚、r-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酮等)、脂肪油和多糖,此外尚有生物碱、葡萄糖和氨基酸。

3.药理:

解热、镇静、镇痛、镇咳、抗菌、抗病毒、抗炎、促进免疫功能

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

①上呼吸道感染性发热。

②咳嗽。

③病毒性肝炎。

④高脂血症。

⑤流行性腮腺炎。

⑥其他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多形红斑,扁平疣等。

5.不良反应

①中枢抑制、嗜睡、工作效率↓、深睡。

②消化道反应、食欲减退、腹胀。

③肌注可致过敏反应。

葛根

1.功效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2.化学成分黄酮类(大豆甙、大豆甙元、葛根素、大豆素-4′,7-二葡萄糖甙、葛根素-7-木糖甙、4′,6′′-O-二乙酰葛根素、4′-甲氧基葛根素等)。

解热、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

清热药

1.清热药的功效、主治及分类

概念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泻火、解毒、凉血。

各种里热证,也用于其他热证。

分类

清热泻火:

石膏、知母、栀子等。

清热凉血:

犀角、生地黄、玄参等。

清热燥湿:

黄芩、黄连、黄柏等。

清热解毒:

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

清虚热;

地骨皮、银柴胡等。

2.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解热作用、抗炎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肿瘤作用、其他作用

黄芩、黄连、金银花、大青叶与板蓝根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甙、汉黄芩素等。

还含有氨基酸、挥发油、豆甾醇、黄芩酶等。

3.药理作用

抗菌、抗病毒作用、抗炎、抗过敏作用、镇静、降血压作用、降血脂、保肝、利胆作用、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

黄连

泻火、解毒、清热、燥湿。

主要含小檗碱。

其他还有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棕榈碱等。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解毒作用、提高机体的防御机能、抗炎、解热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抑制血小板聚集

4.临床应用;

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小儿秋季腹泻、慢性胆囊炎、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糖尿病、急性肾盂肾炎等。

金银花

清热解毒、凉散风寒。

2.化学成分

氯原酸类:

氯原酸、异氯原酸。

黄酮类:

木犀草素、忍冬甙。

其他:

肌醇、挥发油、皂甙。

抗菌、抗病毒作用、抗内毒素作用、抗炎、解热作用、增强免疫功能

4.临床应用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阑尾炎、钩端螺旋体病、皮肤病等

大青叶与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大青叶含色氨酸、靛红烷B、葡萄糖芸苔素、新葡萄糖芸苔素、靛蓝、色胺

酮及挥发油等。

板蓝根含靛甙、靛玉红、板蓝根结晶、氨基酸、抗菌物质及糖类。

抗菌、抗病毒作用、抗内毒素作用、解热、抗炎作用、促进免疫功能

4.临床应用:

乙型脑炎、腮腺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黄疸性肝炎、麻疹合并肺炎、水痘等。

泻下药

1.泻下药的功效主治与分类

概念:

以通利大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通利大便、荡涤实热、攻逐水饮。

大便秘结、肠道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2.药理作用:

泻下作用、利尿作用、抗感染及抗病毒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

大黄

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胆退黄。

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包括2种存在形式:

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甙,少部分为游离形式的甙元。

鞣质类物质:

α-儿茶素、没食子酸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改善肾功能、抗感染作用、抗肿瘤作用

便秘、各种出血、急性菌痢肠炎、急腹症、肾功能衰竭、高脂血症。

祛风湿药

祛除风湿、解除痹痛。

风湿痹痛。

2.常用祛风湿药

秦艽、五加皮、防己、独活、雷公藤、清风藤、?

莶草、威灵仙、木瓜、臭梧桐。

抗炎、镇痛、免疫抑制、降压、肌松和解痉

秦艽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

生物碱:

秦艽碱甲(龙胆碱);

秦艽碱乙(龙胆次碱);

秦艽丙素;

龙胆苦甙。

挥发油

抗炎、镇静、镇痛、解热、抗过敏

芳香化湿药

宣化湿浊、健脾醒胃。

湿邪困脾引起各证。

2.常用芳香化湿药

厚朴、藿香、苍术、砂仁等。

芳香化湿药主要药理作用、对胃肠功能影响,抗菌、抗病毒作用。

厚朴

燥湿化痰、下气除满。

挥发油:

β-桉叶油;

厚朴酚、和厚朴酚、木兰箭毒碱。

对消化系统影响、抗菌、抗病毒、肌松、中枢抑制、抗过敏。

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

利水渗湿药

1.功效与主治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

水肿、癃闭、淋浊、痰饮、泄泻。

2.分类

利水消肿药:

茯苓、猪苓、泽泻、苡仁、半边莲、冬瓜皮、赤小豆、玉米须。

利水通淋药:

木通、滑石、通草、金钱草、石韦、海金沙、车前子、扁蓄、瞿麦。

利湿退黄药:

茵陈、垂盆草。

利水渗湿药药理作用

利尿、利胆保肝、对免疫功能影响、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抗病原体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的93%;

茯苓酸、茯苓素;

麦角甾醇。

利尿、对免疫功能影响、镇静、抗肿瘤、其他作用

水肿;

肿瘤:

与放、化疗合用,增强疗效;

腹泻及消化不良:

使用以茯苓为主的复方制剂、肝病;

精神分裂症。

泽泻

利小便,清湿热。

主要含三萜类及倍半萜类化合物,如泽泻醇A、B、C。

利尿、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保肝、降血糖、对心血管的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肾性水肿、高血脂症、耳源性眩晕。

茵陈

清湿热、退黄疸。

①6,7-二甲氧基香豆素、氯原酸、咖啡酸。

②挥发油β-蒎烯、茵陈炔、茵陈烯酮、茵陈炔酮、茵陈炔内酯、茵陈色原酮。

③对羟基苯乙酮。

利胆、保肝、抗肿瘤、其他作用

急慢性传染性肝炎;

胆石症及胆道感染;

高脂血症及冠心病;

防治感冒及流感。

温里药

温里散寒、温肾回阳。

里寒证。

2.常用温里药

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胡椒、小茴香、干姜、高良姜。

3.药理作用

温里药主要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对消化系统作用、对神经系统作用、抗炎、增强免疫功能

附子

1.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含有多种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

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

消旋-去甲乌药碱

氯化甲基多巴胺

去甲猪毛菜碱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对神经系统作用、抗炎、增强免疫功能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

含挥发油(桂皮油):

桂皮醛、桂皮酸。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对血液系统作用、镇静、镇痛、解热

干姜(生姜)

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燥湿消痰。

挥发油(姜醇、姜烯、水芹烯等);

辛辣成分(姜辣素、姜烯酮、姜酮、姜萜酮、姜酚)。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镇静、镇痛、解热

理气药

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

气滞和气逆等证。

2.常用理气药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木香、香附、乌药、大腹皮、薤白、沉香、甘松。

理气药主要药理作用:

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对消化液分泌的影响、利胆、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对子宫平滑肌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理气药主要药理作用总括表

枳实与枳壳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右旋芳香烯、右旋芳樟醇

黄酮甙类:

新橙皮甙(水解得橙皮甙)

对羟基福林、N-甲基酪胺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对子宫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利尿、抗炎

休克。

心力衰竭。

胃下垂、子宫脱垂。

青皮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挥发油、柠檬烯、枸橼醛、黄酮甙、橙皮甙、枸橘甙、柚皮甙、对羟福林

①对胃肠平滑肌作用。

抑制肠肌收缩、对抗毛果芸香碱、氯化钡、组胺等引起的离体肠管痉挛性收缩。

作用比陈皮、枳实强。

②利胆。

③祛痰平喘。

④升高血压、抗休克。

青皮注射液(静脉注射)升高血压、抗休克。

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由于血压升高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所致)。

香附

行气解郁、调经止痛。

挥发油、香附子烯、香附子醇、柠檬烯、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

①抑制子宫收缩

5%的香附流浸膏对豚鼠、兔、猫、犬等多种动物的离体子宫,不论已孕或未孕子宫均有抑制作用。

收缩力减弱、肌张力降低。

②雌激素样作用

挥发油使去卵巢大鼠阴道上皮完全角质化。

③对抗乙酰胆碱、组胺等活性物质引起的肠管及支气管收缩

④其他作用

镇痛解热、抗菌抗炎、抑制心脏。

急行菌痢。

溃疡病。

支气管哮喘。

止血药

1.功效主治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咯血、衄血、紫癜等各种出血证。

化瘀止血药:

三七、蒲黄、茜草。

凉血止血药:

大蓟、小蓟、地榆、白茅根、槐花、侧柏叶。

收敛止血药;

白及、仙鹤草、紫珠草。

温经止血药:

艾叶、炮姜。

3.药理作用

收缩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壁功能、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三七

散瘀止痛、消肿定痛。

三七皂甙(所含单体有人参皂甙Rb1、Rb2、Rd、Rf、Rg1、Rg2、Rh等)。

黄酮甙(三七黄酮A、三七黄酮B)。

各种出血性疾病软组织损伤及颅脑外伤、冠心病、心绞痛、高胆固醇血症

蒲黄

1.功效止血、化瘀通淋。

甾醇类、脂肪油、黄酮类、生物碱等。

活血化瘀药

疏通血脉、祛除血瘀。

血瘀证。

2.常用活血化瘀药:

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延胡索、红花、桃仁、莪术、蒲黄、五灵脂、水蛭等。

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其他作用。

[图例]

丹参

1.功效祛瘀止痛、活血化瘀、清心除烦。

脂溶性成分:

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

水溶性成分:

原儿茶醛、丹参素。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保肝、镇静、抗菌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川芎嗪、阿魏酸、挥发油、藁本内脂

扩血管、抗血栓形成、解痉

益母草

1.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2.化学成分生物碱:

益母草碱、益母草定、水苏碱。

苯甲酸、月桂酸、亚麻酸、油酸。

对子宫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产后子宫出血和复旧不全。

急性肾小球肾炎湿热壅盛型。

心绞痛、心肌梗死。

延胡索

活血、利气、止痛。

近20种。

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汀)活性最强。

其他有延胡索甲素、丑素、去氢延胡索甲素等。

镇痛

镇静催眠

抗心绞痛

抗溃疡

①止痛延胡索乙素治疗胃肠绞痛、肝胆疼痛,也用于神经痛、月经痛、术后止痛、分娩痛、产后宫缩痛等。

②失眠减少多梦现象,无明显头昏、乏力等后遗反应。

化痰止咳平喘药

定义:

凡能祛痰、消痰、减轻或制止咳嗽、喘息的药物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

痰多咳嗽、咳痰不爽、痰饮喘息及与痰饮有关的瘿瘤瘰疬等证。

2.药理作用

祛痰作用、镇咳作用、平喘作用、其他作用

桔梗

宣肺祛痰、排脓。

桔梗皂甙,约占2%、桔梗皂甙元、远志酸、桔梗酸A、B、C、α-菠菜甾醇-β-D葡萄糖甙、桔梗聚糖、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

祛痰镇咳作用

抗炎作用

镇静、镇痛、解热作用

其他作用

咳嗽。

肺脓肿。

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2.主要成分:

β-谷甾醇、胡萝卜甙、3、4-二羟基苯甲醛葡糖糖甙

氨基酸类:

甲硫氨酸、甘氨酸

生物碱类:

L-麻黄碱、葫芦巴碱、半夏蛋白

镇咳作用、镇吐、催吐作用、抗癌作用、其他作用

呕吐、肿瘤、慢性咽炎及突发性音哑。

安神药

以安神定志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重镇安神、养血滋肝。

实证:

心神不宁、惊悸不眠、烦躁易怒、惊痫、癫痫。

虚证:

虚烦不眠、心悸怔忡、健忘。

2.分类

重镇安神类:

朱砂、磁石、琥珀、龙骨

养血安神类:

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

镇静催眠作用

抗惊厥作用

酸枣仁

养心安神、敛汗生津。

2.主要化学成分:

脂肪油(约占31.8%)、多种蛋白质、酸枣仁皂甙、白桦酯酸、白桦酯醇、多、糖、黄酮类。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远志

安神益智、祛痰消肿。

2.主要化学成分皂甙类:

远志皂甙元A、B、细叶远志素、远志醇、远志碱、N-乙酰基葡萄糖

镇静、抗惊厥作用、祛痰作用其他作用

平肝息风药

具有平肝息风或潜阳镇静作用的药物。

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兼清热、泻火、化痰、通络、安神。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肝风内动,抽搐惊痫,破伤风。

2.分类:

平肝潜阳药:

石决明、牡蛎、珍珠母、代赭石等。

平肝息风药:

天麻、钩藤、羚羊角、地龙、蜈蚣、全蝎等。

镇静、抗惊厥作用

降压作用

天麻

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止痉。

天麻素(对羟基苯-β-D-葡萄吡喃糖)天麻甙元、香荚兰醇、香荚兰醛

、琥珀酸、棕榈酸、多糖

镇静、抗惊厥作用、镇痛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炎作用

钩藤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吲哚类生物碱:

钩藤碱、异钩藤碱。

其他生物碱:

去氢钩藤碱、异去氢钩藤碱、柯南因、毛钩藤碱。

降压作用:

镇静作用、解痉作用、其他作用

地龙

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蚓激酶

解热作用、镇静、抗惊厥作用、平喘作用、抗血栓作用、降压作用

开窍药

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

分类:

凉开药:

冰片。

温开药:

麝香、苏合香、石菖蒲。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炎作用、其他作用

麝香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麝香酮(含量约占2.5%~5.4%)、降麝香酮5-β-雄甾酮胆固醇类化合物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炎作用补虚药

一、定义

凡能补充物质,增强机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二、分类

补气药:

人参、党参、黄芪、甘草、刺五加、白术。

补血药:

当归、白芍、何首乌、熟地、阿胶。

补阴药:

枸杞子、沙参、麦冬、女贞子、山茱萸。

补阳药:

鹿茸、淫羊藿、冬虫夏草、补骨脂、菟丝子。

常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甘草

人参

一.功效: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二.化学成分:

人参皂甙(ginsenosides),量约4%,目前已分离得人参皂甙有Ra1~6、Rb1~3、Rc、Rd、Re、Rf、Rg1~3、Rh1~2、Ro等20余种。

根据水解产物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次甙元为人参二醇(panaxadiol)的Rb1、Rb2、Rb3、Rc、Rd,人参三醇(panaxatriol)的Re、Rf、Rg1、即Rg3以及为齐墩果酸属的Ro。

挥发油(人参炔醇,β-榄香烯)

有机酸

多糖

黄芪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黄芪多糖A、B、C、D;

黄芪皂甙甲、乙、丙;

生物碱等。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延缓衰老、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其他作用

甘草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甘草甜素(含量6%~14%);

甘草甙、甘草素、异甘草甙、异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消化系统作用、抗炎、抗变态反应

抗病毒作用、解毒作用、镇咳祛痰

党参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多糖、皂甙、植物甾醇、生物碱、挥发油、黄酮等。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作用、益智、其他作用

收涩药

1.功能与主治

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止嗽。

久病不愈所致的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遗尿、久咳虚喘、带下。

2.药理作用

收敛作用、抑制腺体分泌作用、抗菌作用、止泻作用、其他作用

五味子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2.主要化学成分

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

五味子素、去氧五味子素、γ-五味子素、五味子醇、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乙及五味子酚。

约占3%。

柠檬酸、柠檬醛等。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保肝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抗衰老作用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增强代谢作用

1.哪项药理作用与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无关[1分]

A.镇静

B.解热

C.保肝利胆

D.抗动脉粥样硬化

E.抗炎

2.下列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的清热药是[1分]

A.人参

B.苦参

C.桂枝

D.黄芩

E.桔梗

3.小檗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是[1分]

A.正性肌力作用

B.抗心律失常

C.降压

D.抗心肌缺血

E.以上均是

4.与祛风湿药祛除风湿、解除痹痛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是[1分]

A.抗炎、镇痛、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B.发汗解表

C.强心、升高血压

D.中枢抑制

E.以上均非

5.以下属于容积性泻药的是[1分]

A.大黄

B.芒硝

C.巴豆

D.火麻仁

E.牵牛子

6.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麻黄的作用[1分]

A.兴奋中枢

B.发汗

C.利尿

D.平喘

E.镇痛

7.大黄泻下的作用部位是[1分]

A.大肠和小肠

B.小肠

C.胃

D.大肠

E.尚未确定

8.柴胡的药理作用有[1分]

A.解热抗炎

B.抗病原微生物

D.促进免疫功能

9.葛根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的药物是[1分]

A.葛根

B.广藿香

C.秦艽

D.厚朴

E.雷公藤

10.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分]

A.发汗作用

B.解热作用

C.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D.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E.抗炎、镇痛、镇静

1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泻下药的药理作用[1分]

A.泻下

B.利尿

C.抗炎

D.抗肿瘤

1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与麻黄“宣肺平喘”功效有关的药理学作用[1分]

B.抗炎

C.祛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