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1120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Word下载.docx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Word下载.docx

,主用经营工矿物资、矿产品购销。

该企业2008年8月取得有×

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注册号:

411×

233。

该公司于2006年9月取得了×

矿的采矿权,采矿证号:

10,有效期至2012年3月。

开采矿种:

生产规模:

1万吨/年。

2007年7月×

有限公司编制了,<

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

并通过了评审。

2009年6月河南×

有限公司编制了《×

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矿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并进行了备案。

2009年7月该公司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许可证编号:

(豫M)FM安许证字【2009】XMJC304,有效期至2012年7月。

2010年12月该公司换发了新的采矿证,采矿许可证号:

C411×

110099704,有效期至2013年3月。

根据2011年7月1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切实加强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1】108号文)文件要求,将“六大系统”建设情况纳入安全监督管理执法计划。

现×

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委托×

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

矿安

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

1.2设计指导思想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矿难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

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及应用无疑是降低遇险人员伤亡率的有效途径。

建立、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着力构建设施完备、系统可靠、管理到位、运转有序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提高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矿井安全的长治久安。

1.3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必要性

1、根据国家的强制性要求,依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和监督检查暂行规定》(安监总管一【2011】168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切实加强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1】108号)等文件精神,建设、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以提升矿山安全保障能力。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即:

(1)通过建立健全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井下CO浓度、温度、风速的动态监控,完善紧急情况下及时断电撤人制度,为矿井安全管理和避险救援提供决策、调度和指挥依据;

(2)建立健全人员定位系统,实现对入井人员的动态管理,准确掌握各个区域作业人员的情况,加强对人员的安全管理和及时有效避险;

(3)建立救生舱或避灾硐室等紧急避险系统,实现井下灾害突发紧急情况下的安全避险,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应急的生存空间;

(4)通过完善压风自救系统,确保在井下发生灾变时,现场作业人

(4)《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AQ2031-2011);

(5)《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人员定位系统建设规范》(AQ2032-2011);

(6)《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压风自救系统建设规范》(AQ2033-2011);

(7)《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供水施救系统建设规范》(AQ2034-2011);

(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规范》(AQ2035-2011);

(9)《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信联络系统建设规范》(AQ2036-2011);

(10)《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

(11)《工程测量规范》(GB×

26-2007);

(12)《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

(1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14)《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风技术规范通风系统》(AQ2013.1);

(15)《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风技术规范通风系统检测》(AQ2013.3);

(16)《矿山安全标志》(GB14161-20080。

1.5.2其他依据

(1)委托书;

(2)营业执照;

(3)采矿证;

(4)<

池县×

矿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

(×

有限公司,2007年7月);

(5)《×

矿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河南×

有限公司,2009年6月);

(6)该矿提供的矿山地质、设计及生产现状有关资料;

(7)计人员现场调查情况和测得的数据。

1.6投资概算

“六大系统”设备设施投资估算合计421640.6元。

第二章矿山概况

2.1交通、位置

2.1.1矿区交通位置

矿,位于×

乡×

村东约3Km,行政隶属×

乡管辖,矿区南距×

城35Km,有简易运矿公路与南村-闫庄公路(G247国道)相连。

矿区向北6Km可到达南村,再向东可到达小浪底水库,走水路可通往新安、孟津,再向北可通往山西恒曲,同时G310国道及陇海铁路从县城通过,交通较为方便。

2.1.2矿区范围、坐标

矿区由4个拐点坐标圈定,各拐点坐标分别为:

(80坐标)

X138×

79.76Y1375×

61.49

X2387×

9.77Y237×

8161.50

X3387×

89.77Y33×

79426.50

X4387×

99.71Y437×

9426.50

矿区面积2.3403Km2,采矿证开采深度+680m到+400m,设计开采深度为+680m到×

m。

2.1.3自然地理

矿区地处低山区,区内海拔标高446.2-790.5m,相对高差344.3m,区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

该区属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12.4℃。

最低气温-18℃,最高气温41.6℃。

冬季冰冻期月三个月。

年平均降雨量662mmm,多集中在7、8、9月份,多以地表径流方式,通过矿区的河沟排泄至涧河,向北汇入黄河。

矿区附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产品有玉米、小麦、土豆等,基本可以自给。

经济作物有核桃、柿子、烟叶等。

-西关10KV高压输电路线经过矿区,电力充足、方便。

区域矿业开发发达,主要矿产品为×

矿、铁矿、铝土矿等。

2.2矿产资源概况

2.2.1矿区地质

矿区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马家河组和第四系。

一、地层

l、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马家河组(Chm)

本组为熊耳群最上一组,分布于矿区及外围。

主要岩性为辉石安山岩、安山岩夹数层紫红色泥岩、凝灰岩,厚1746m,由辉石安山岩一安山岩一泥岩组成喷发沉积韵律。

辉石安山岩:

灰绿色、暗紫红色,致密块状,其中含大量不规则状,或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杏仁状,其物质多由硅质(玉髓、石英)及绿泥石组成。

安山岩:

一般出现在辉绿岩之上,呈紫红色,个别为浅紫灰绿色,性脆,解理发育,具有杏仁状。

致密块状及斑状构造,其中杏仁状含量较多,个体大,多呈不规则的云朵状。

泥岩:

砖红色,呈夹层状产出于安山岩中,可见数层,厚度不等,最大厚度78m,易风化破碎。

第四系(Q)

该组不整合覆于马家河组之上,主要分布于山顶及沟槽之中。

为黄土及腐殖层。

二、构造

矿区位于黛嵋寨背斜的南翼,矿区内断裂发育,控矿断裂走向NNE—SSW向,是本区最主要的控矿及含矿构造,地层出露长度可达1000m左右,倾向280—290°

,倾角75—90°

断裂破碎带宽1-5m,构造岩为碎裂蚀变的安山岩等,主要矿化有×

化、硅化、碳酸盐化等。

2.2.2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沿断裂蚀变带呈NNE—SSW向展布,倾向280一290°

,出露长度850m,延伸100m(已控制)。

矿脉厚0.8—1.36m,平均厚度110m,岩走向有左右摇摆和膨缩、减灭再现、分支复合现象。

矿脉多以单脉状产出,局部有复脉和夹层。

2.2.3矿石的质量特征

矿脉的主要矿物成分为×

多呈现白色或肉红色结晶完好的粗大板柱状晶体,也有呈细粒状或粒状充填于较大×

晶体颗粒的中间。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也有两种产出形态,一种呈脉状,分布于×

的边缘,另一种呈细粒状分布于×

颗粒之间,矿脉中次要矿物有方解石、萤石、赤铁矿、褐铁矿、毒重石等。

矿体稳定连续性好,呈板状产出含矿率高。

矿石主要有自形一他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

2.2.4矿床成因

本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

2.3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3.1水文地质

本区属黄河流域,地形切割强烈,山势陡峭,相对高差344.3m,沟谷发育,有利于大气降水的自然排泄。

矿脉的围岩为蚀变安山岩,蚀变安山岩由于×

脉的侵入而发生蚀变碎裂,裂隙发育,为透水层,含水性差,对矿井生产不造成威胁,但在雨季会影响生产。

由于近矿围岩均为透水而不含水岩层,矿脉与围岩之间不存在隔水层。

通过矿山矿山生产实测记录,矿井正常井下涌水量1-2t/d,雨季涌水量可达10t/d以上,实测最大40t/d。

根据本区水文特征及矿床充水因素,结合坑内水文地质观察,认为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2.3.2工程地质

该矿为脉状×

矿床,急倾斜矿体,×

矿体赋存于断裂带中,断裂带中的破碎岩石不论构造角砾或胶结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蚀变,致密坚硬。

近矿围岩为蚀变安山岩,强度高,一般为80一90Mpa,矿脉较薄,采空区有限,不易出现大面积塌方,工程地质条件属于简单类型。

坑道施工中一般无需支护,仅在局部构造破碎带处采取支护措施即可。

2.3.3环境地质

一、环境现状

本区属于地震烈度VI度区。

矿区地处中低山区,人口密度小,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矿山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生产出的矿石及时运往选厂,坑口几乎不存矿石,废石也很少,对地表生态的破坏影响甚微。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域稳定性好,风化作用微弱,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总之,矿区及附近以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尚好。

二、矿床开采环境影响预测

随着采矿工程进展,相应产生的废石、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尽可能减少矿山开采中对环境的影响。

1、废石处理

采矿产生的废石均运到坑口以外定点堆放在沟谷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废石较多时,还要在沟底砌坝,防止洪水造成泥石流危害。

2、废水排放

坑道排出的废水可建设蓄水池进行沉淀净化处理,以免造成地表水体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带来不便。

综上所述,矿山在进行矿业开发过程的同时,应当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附近无水污染,地表水、地下水质量基本良好,区域稳定性好,工程地质条件中等。

矿岩中有害组分的解离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轻微,据此评价,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

2.3.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该区的×

矿矿物成分主要为×

、石英,矿脉厚大较纯者,基本为纯×

根据矿石收购单位某化工厂的反馈意见看,本区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良好。

2.4矿区资源储量

2.4.1工业指标

该矿为×

矿,参照《×

、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的要求,结合本矿情况,确定的工业指标如下:

1、边界品位:

W(BaS04)≥30%;

2、最低工业品位:

W(BaS04)≥50%;

3、最低可采厚度:

0.8m;

4、夹石剔出厚度:

≥2.0m。

2.4.2储量计算结果

本区查明二个矿体,提交×

矿体(332)+(333)级矿石量9.0928万吨,其中(332)级储量4.4579万吨,(333)级储量4.6349万吨,BaSO4平均含量86.38%。

2.4.3设计利用储量

由于该矿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根据该区矿石特征以及矿体的变化特征,在设计时,将(332)级储量按照0.7的可信度进行考虑,将(333)级储量按照0.6的可信度进行考虑,计算设计利用储量,设计利用储量为5.9014万吨。

2.5生产能力与工作制度

根据矿区内矿体资源储量规模,开采技术经济条件以及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的开采规模,确定该矿生产能力为1万吨/年,日生产矿石35-45吨/天。

工作制度:

年工作300天,每天3班,每班8小时。

2.6劳动组织

全矿劳动定员×

人,采矿×

人,辅助生产×

人,管理人员×

人,矿山地质测量、矿机及电气等13人。

2.7生产开拓系统介绍

2.7.1矿体开拓方式

原初步设计采用平硐溜井开拓,设计PD1、PD2、PD3三个平硐,PD1为主运平硐进风,标高为+470m,PD2回风平硐,标高为+570m,PD3进风行人,标高为+×

设计建设:

+470m、+×

m、+530m、+570m、+×

m五个中段,各中段之间通过天井或人行上山贯通。

2009年5月由于平硐征地问题,设计470主运平硐平硐口标高变更为+×

矿山现状采用平硐溜井开拓,开拓建设工程基本按照初步设计进行,建成PD1、PD2、PD3三个平硐,+×

m、+×

m五个中段,以及各中段之间通过天井或人行上山等。

由于前期进行了开采,2号矿体已开采完毕,原有PD3平硐以及+570m、+×

m中段回采结束,并进行了封堵。

现在主要开拓系统有PD1平硐、PD2平硐、+×

m、+530m三个中段,以及中段间的溜井、人行上山等构成。

PD1平硐作为主运平硐,PD2平硐作为通风和安全通道。

安全出口:

各中段之间通过人行上山贯通,安装梯子及扶手。

2.7.2采矿方法

根据矿体开采技术条件,矿体顶、底板围岩中等以上稳固,埋藏较浅,该矿开采采用了浅孔留矿法。

2.7.3运输

2.7.3.1坑内运输

原初步设计在各平巷采用人推矿车运输,经溜井至PD1平硐,主运平硐采用有轨矿车。

2009年5月主运平硐轨道运输变更为无轨人力架子车运输。

现状情况为+×

m以上通过溜井下放到+×

m中段装车外运,主运平硐使用人力架子车运输。

2.7.3.2坑外运输

矿石运至坑口矿石堆场后,采用7吨自卸汽车运出矿区。

2.7.4通风系统

初步设计矿井机械通风,采用对角抽出式通风,在PD2坑口配置K55-10型主扇风机,新鲜风流通过PD1、PD3平硐进入经中段运输巷、采掘工作面、中段回风巷,从PD2平硐排出地面。

在每个掘进巷道工作面使用局扇风机,采用压入式辅助通风。

2009年5月设计同意风机变更为BK54-10型风机。

矿山现状采对角式通风,PD1平硐进风,PD2平硐出风,在PD2平硐口安装有BK54-10型主扇风机。

掘进工作面采用局扇风机,压入式通风。

矿井系统总负压156.13Pa,风量12.65m3/s。

矿井通风系统选择BK54-10型风机,功率15KW,风机总风量为15.2-45.9m3/s,全压为172-630Pa.

2.7.5供、排水

2.7.5.1供水方案

矿井设计供水量:

20t/d。

原设计在PD3平硐附近设置一个200m3的高位水池,采用静压式向井下供水,管网采用枝状管网,管路由人行天井引入井下,分别接至各工作面。

管路选用内径径Ф25的PVC管。

2009年5月设计变更,高位水池改建在PD2平硐口附近。

目前在PD2平硐附近设立有一个200m3的高位水池,负责向井下供水。

2.7.5.2排水方案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本矿区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由于地形条件较好,大部分降水已地表径流方式排入沟谷,少量风化裂隙渗入地下,矿床充水因素主要为构造破碎带裂隙水,涌水量不大,不影响矿床开采。

矿井前期探矿及试生产时,实测正常涌水量10m3/d,最大涌水量40m3/d。

原初部设计在设计矿体开采时,各中段内的积水通过水沟,自流排出地表,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上宽310mm,下宽280mm,深度200mm,水沟坡度3-7‰,或与井巷工程坡度相同。

目前该矿PD1平硐最低,巷道底部建有水沟,矿井所有涌水汇集到PD1平硐排出地表。

2.7.6压风系统

原设计选用L2-10/8型电动空压机2台,布置于PD2、PD3坑口,配用1.5m3储气罐。

采用单树枝状管网供气系统,由空压机站沿地面、平硐、中段、人行上山、中段平巷到各中段需风点。

压气干管选用Ф75×

3.5mm的无缝钢管,分支管采用Ф32×

3mm的无缝钢管。

目前在PD1平硐建设压风机房,安装了10m3和3m3压风机各一台,主风管使用Ф75mm塑料管。

2.7.7供电系统

初步设计供电系统由×

村10KV农网上“T”接,矿山安设两台变压器,一台S9-150-10,一台S9-50,分别向主扇、压风机和井上下照明供电。

矿山井下采用380V供电,矿山备用30KW发电机组2台。

2009年5月设计变更为安装一台S9-160-10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向矿山地面压风机、主扇风机、机修、生活及照明供电。

使用30KW发电机(中性点不接地),向井下局扇和照明供电。

目前供电系统从10KV高压线上“T”接到矿区,在PD1北侧山坡安装一台S9-150-10变压器,在风机房处建配电房,安装配电柜3台,30KW发电机组2台,一台向井下供电(中性点不接地)。

2.7.8通信系统

原设计通讯采用矿区外部联系通过×

网通公司直通电话或手机进行联系,井口值班室配置人工电话交换机,通过通讯电缆与各工作点电话联系。

目前现状情况,外部采用移动和联通网络进行联系,各工作面及设备房安装有电话直通井口值班室。

2.7.9总图布置

原设计工业场地:

PD1硐口标高470m,PD2硐口标高570m,PD3硐口标高×

风井场地位于PD2硐口,排土场设在PD2井口南侧沟谷,生活区设在PD2硐口附近,设计在PD3坑口建造蓄水池。

2009年5月设计470主运平硐平硐口标高变更为+×

m,高位水池改建在PD2平硐口附近。

目前工业场地:

PD1硐口标高×

m,PD2硐口标高570m,PD3硐口标高×

风井场地位于PD2硐口,排土场设在PD1硐口西北侧沟谷,生活区设在PD1硐口附近,蓄水池位于PD2硐口附近。

第三章矿井主要灾害

3.1重大危险源辨识

1、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库区(库)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临界量为:

工业炸药临界量标准为5吨,起爆器材存储的临界量为0.5吨。

设计对爆破器材库采用地面平房型爆破器材库。

但库房设计存放量有限(1000Kg),同时,地方派出所批准限量存储,一般几百公斤,小于1000Kg,火线及雷管量与炸药相当,因此,该矿的爆破材料库不属于重大危险源。

2、爆破器材使用场所:

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使用场所的重大危险源中,工业炸药临界量标准为5吨,起爆器材临界量为0.1吨。

上述每天爆破器材使用量不超过临界量,而且使用爆破器材的作业面分散,单个工作面的使用量更少,古本矿山使用爆破器材场所不属于重大危险源。

3、按照《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附件1对压力容器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界定,该公司所用储气罐主要用于储存压缩空气,调节生产用气,不符合以下条件:

(1)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或中度危害的三类压力容器;

 

(2)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0.1MPa,且PV≥100MPa×

m3的压力容器(群)。

因此,金属非金属矿山采掘施工作业中使用的压力容器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4、该矿山建设项目属于地下开采矿山,针对《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矿井即为重大危险源:

瓦斯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井、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

根据该矿山矿床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该矿山属无瓦斯、无自然发火危险、无冲击低压危险矿井。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并对照相关重大危险源有关规定可知:

该建设项目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3.2危险有害因素

3.2.1主要危险因素

3.2.1.1冒顶和片帮

由于掘进、采矿过程中的开采造成矿岩赋存条件的变化,矿、岩体周边暴露于空气中,在爆破震动、水蚀、风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使矿、岩体产生应力部平衡,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冒顶、片帮、塌方等危及工作人员生命和设备财产安全的危险因素。

3.2.1.2火药爆炸及爆破伤害

炸药、雷管等爆破器材在运输、贮存和爆破操作过程中,因违章或人为失误及其他原因引起爆炸,危及人员生命和设备财产安全。

3.2.1.3中毒、窒息

爆破产生大量的CO、NOx、H2S等有毒气体,人体吸入有中毒危险。

作业过程中如果通风不足,会造成人员窒息,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中毒和窒息的有效方法就是对有职业危害的场所进行定期检测,加强监控,使用必要的防护用品、保证通风和降低接触时间。

3.2.1.4透水

因地下含水丰富或探、采工程与大水体连通,造成井下大量涌水或突水,不能有效排水从而引起的淹井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严重的透水可导致冒顶、片帮等事故的发生。

3.2.1.5触电

由于使用的电气、照明设备,很多情况下电缆敷设距离远,作业环境恶劣、经常性地运输,很容易使设备绝缘损坏,如果防护措施不完善,容易引发触电事故。

3.2.1.6火灾

井下设备检修场所,供电电缆,厂房等处因接触火源、热源或电缆短路着火等原因可能造成火灾。

井下发生火灾时,往往因为通道狭窄,空气按方向性流动,而引起下风侧人员中毒窒息,甚至死亡;

地面火灾首先是财产损失,也可能造成人员死亡。

3.2.1.7机械伤害

在操作机器、移动设备、用机械运输、在机械周围工作时间可能发生人员伤害事故。

3.2.1.8车辆伤害

在各类运输设备上可能发生的伤害。

对工人进行必要的运输安全知识培训,保证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的有效性,运输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等是控制这类事故所必要的。

3.2.1.9物体打击

作业人员在巷道的碰撞,岩石、设备、工具等坠落物的砸伤,以及岩石、管道、金属突出物的刺伤和扎伤。

3.2.1.10高出坠落

风井、矿石溜井等,由于防护设施不完备或损坏、操作者失误以及在电线杆上修理电线时,从电线杆上掉下来等造成坠落,危及工作人员身体损伤和生命安全的危险因素。

3.2.2主要有害因素分析

3.2.2.1粉尘

产生于凿岩、爆破、装矿(岩)与卸矿(岩)作业过程中,从环境空气浓度分,以凿岩、爆破作业为最高;

按粉尘危害性质分,以SiO2含量超过40%后最为严重。

3.2.2.2噪声

噪声产生于凿岩作业的始终、爆破瞬间和空压机、风机与局扇的运转以及装卸矿过程中。

凿岩作业产生的噪声强度较大(90dB以上),时间长、距人近,危害性大,应采取除、防措施。

3.2.2.3震动

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强烈的噪声,振动与噪声往往并存,振动对人体具有损伤作用。

振动的作用不仅可以引起机械效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