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1046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苏教版必修2文档格式.docx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

”是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很谦和的知识分子。

他既有与别人共同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也希望有一个相对安静独立的生活空间。

离开了家人、朋友和同事,就会感到孤独,因为热闹的生活可以带来乐趣。

另一方面,安静独立的生活空间,可以用来思考人生和社会,用来钻研学问。

大概“闹”与“静”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种境界,这两种境界的交替存在是支撑生命的基石。

此时的朱自清先生最需要的是“静”,因为外来的干扰使他内心不宁静,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精神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于是就感到痛苦、彷徨、烦闷。

他想到宁静的荷塘月色中去梳理一下纷乱的思绪,使生命的天平保持平衡。

他说: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读至此,我们似乎明白了──作者在白天不自由!

开头所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原因就是缺少了自由。

是哪方面不自由呢?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那就是说,白天有些事是不愿意做的,不得不做;

白天里有些话是不愿意说的,不得不说。

这样的感受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常见的,许多人都有同感。

但朱自清的烦恼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虽然作者没有说明白,细心的读者是能体会出来的,作者闪烁其词,含蓄委婉,既不让你一览无余,也不是让你一点看不出来。

这样的语言颇值得玩味。

第四段才开始写荷塘。

有了前面三段的渲染,读者自然悟出:

作者游荷塘是带着一种情绪去的,荷塘月色的自然景色必然笼罩上一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作者按照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的顺序来写荷塘,许多读者对此曾发表过很精彩的见解,我也曾写过《〈荷塘月色〉的结构与写景》一文,在此不再重复。

我只想补充两点:

第一,过去,教材删掉了“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埋没了一个精彩的“博喻”。

现在恢复了,很好,是一个进步。

为什么写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呢?

主要是表现荷花的一尘不染,它是那样纯洁、神圣!

荷花,是我国古代文人歌颂的对象,尤其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来后,荷花就成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的象征,成为正直之士做人的准则。

“出水芙蓉”这个成语就是用来表现荷花或女子的清新纯洁及天然艳丽的。

朱自清先生用“刚出浴的美人”就是化用了这个成语。

另外,这个比喻和前两个比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荷花,这正是运用博喻的要求。

第二,“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句中,“脉脉”一词用得妙。

这个词本义是含情凝望,欲言又止的意思。

《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辛弃疾《摸鱼儿》有“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温庭筠《梦江南》有“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这些名句都在于表达一个“情”字。

当然,此处“脉脉”不是表达男女爱慕之情,是表达一池清水养护荷花之情。

正是在有情水的养护下,“叶子才更见风致了”。

此处的水是被叶子遮住了,作者并没有看见,完全是想像。

作者有情,水才有情。

正如作者在《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中所说:

“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

意境的产生靠观察和想像。

”(《朱自清全集》第四卷48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第五段写月光。

作者按照三个层次来写月光。

首先,作者通过叶子和花来写月光的朦胧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是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说它“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要想写好月光非借助其他东西不可。

朱自清深知这一点。

其次,他借天上的云写月光不能朗照。

再次,作者借树的影子写月光的斑驳陆离,表现月光的和谐。

如果说写月光的朦胧美是受了“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以及“自在飞花轻似梦”(秦观《浣溪沙》)的影响,那么,借影写月则是化用了“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文同《新晴山月》)的名句。

正是有了不同的层次,月光才显得异乎寻常的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五两段写景细腻入微,作者犹如丹青妙手,将一幅如烟似梦、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沉醉其中,读者也沉醉其中了。

但是更令作者陶醉的是1600年前江南采莲的美景!

如果说荷塘月色是眼前实景的话,那江南采莲可就是作者想像之景了。

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遥远的年代,飞向那风流的季节!

“采莲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喜悦神往的感情。

这一段过去也被删掉,很是可惜,影响了对原作的正确理解。

作者从《西洲曲》的“莲花过人头”联想到眼前的荷塘,“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为什么不见流水的影子就不行呢?

因为“莲(怜)子清如水”啊!

没有清水一般的纯情,怎能算是完美的画面呢?

这未免有些遗憾。

联系前面一处: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读者可以体会出,朱自清先生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一点什么,是什么呢?

是热闹?

是乐趣?

所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了”。

就在作者沉醉于江南采莲的想像中的时候,“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前后形成了巨大的起伏,字面波澜不惊,背后浪涛千万。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呢?

我于1989年写过一篇《〈荷塘月色〉主题探》,发表在《语文学习》上。

我认为,朱自清先生的不宁静来自政治方面。

现在,根据掌握的资料,我想对此做些补充。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有的研究者就认为不宁静是因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的主题。

此说不无道理,因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对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无动于衷,也不可能不向往光明美好的生活。

然而任何判断总要结合实际,不能套用一种貌似合理其实滑稽的思维模式。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四一二”之后朱自清的心情。

1927年5月的一个下午,朱自清心绪难平,写了一首《和李白菩萨蛮》:

烟笼运树浑如幂,青山一桁无颜色。

日暮倚楼头,暗惊天下秋!

半庭黄叶积,阵阵鸭啼急。

踯躅计行程,嘶骢何处行?

6月23日,他又写了一首《前人更漏子》:

锦衾寒,鸳枕腻,红烛摇摇欲醉。

微雨暗,小风喧,纸窗花又残。

携手处,江头路,知否几番凝伫!

一夜夜,一更更,思量梦不成。

9月27日,他写了《一封信》,其中有:

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

我起初还知道他的踪迹;

这半年是什么也不知道了。

他到底是怎样的过着狂风似的日子呢?

我所沉吟的正在此。

从以上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朱自清时时刻刻挂念着他的好朋友叶圣陶和夏丏尊等人,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作者对朋友的惦念并非始于“四一二”,只不过此时更加强烈,以至于夜不能寐了。

1928年2月,朱自清写了一篇长文《那里走》(《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详细展示了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是研究朱自清思想的重要资料。

他在文中写自己心中“常觉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颇有些惘惘然”。

作者自己解释说:

“我知道这种心情的起源。

春间北来过上海时,便已下了种子;

以后逐渐发育,直至今日,正如成荫的大树,根株蟠结,不易除去。

那时上海还没有革命呢;

我不过遇着一个电车工人罢工的日子。

……”作者所写的事情发生在1927年1月,朱自清回白马湖将家眷接至北京,路经上海作短暂停留。

这时的上海正是工人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进攻,1926年10月上海工人发动了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又积极准备第二次武装起义。

朱自清从宝山路向天后宫桥走,街上挤满了人,“如密云似的,如波浪似的,如火焰似的”。

(《那里走》)就在那天晚上,他的好朋友叶圣陶前来看他。

此时的叶圣陶正积极地投入到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活动中,写了著名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

他打破了夜里九点就寝的惯例,一边撰稿一边编排,有时奋战一个通宵。

二十二天里,叶圣陶以笔名“秉丞”先后发表九篇文章。

(参见《叶圣陶传》,刘增人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中国新文学作家的急剧向时代大潮靠拢乃至汇合,大体上都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

尤其在“四一二”之后,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许多进步作家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旗帜鲜明地站到了革命队伍里来,或者在政治态度上倾向于共产党。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叶圣陶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恨得咬牙切齿,他把国民党的党证撕得粉碎,与国民党一刀两断。

1927年10月10日,他发表了短篇小说《夜》,用艺术的形式揭露了国民党的惨无人道。

而此时的朱自清“近年来为家人的衣食,为自己的职务,日日的忙着,没有坐下闲想的工夫;

心里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

“现在的思想界,我竟大大的隔膜了”(《那里走》)。

北京离时代的“火焰或旋涡”较远,朱自清也不是热衷政治斗争的人物,于是有朋友说他“退步”了。

但哪里走呢?

他因此而彷徨,越彷徨越是思念远方的朋友。

直接激起朱自清心中涟漪的是他和家眷到京后的一个晚上:

到京后的一个晚上,栗君突然来访。

那是一个很好的月夜,我们沿着水塘边一条幽僻的小路,往复地走了不知几趟。

我们缓缓地走着,快快地谈着。

他是劝我入党来的。

他说像我这样的人,应该加入他们一伙工作。

工作的范围并不固定;

政治,军事固然是的,学术,文学,艺术,也未尝不是的──尽可随其性之所近,努力做去。

他末了说,将来怕离开了党,就不能有生活的发展;

就是职业,怕也不容易找着的。

(《那里走》)

陈孝全先生写的《朱自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128页说:

“栗君是国民党员”,那自然是劝他加入国民党。

朱自清先生说要找朋友商量商量。

他问了几个朋友,他们都不同意他加入国民党。

他自己对此也不感兴趣。

于是,此事便告结束。

但它在朱自清先生心灵深处激起的浪花却好几天不得平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当时的朱自清对国民党认识并不太深,对共产党也缺乏了解。

他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他又说: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日子。

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

这正是往‘死路’上走;

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并开始作古体诗词。

姜建、吴为公在《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中写道:

进入清华,因讲授古典诗词的需要,朱自清开始作旧诗词。

在作诗上,他拜古文学家黄节(晦闻)先生为师,在作词上,他常向俞平伯请教。

至此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局动荡,作者惦念远方的好友,同时为自己面临选择人生道路而苦闷。

朱自清的情怀是可以理解的。

从性格上来说,朱自清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在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候,他自然会惦念“旋涡”中的朋友。

朱自清是南方人,从小生活在山乡水乡、醉乡梦乡的扬州,眼前的荷花自然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对好友的牵挂。

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朋友的奉劝,他的确无法保持心中的安宁。

朱自清又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进步知识分子,面对国家政局的混乱,他忧心忡忡。

他没有倒向国民党的怀抱,是难能可贵的。

他追求一种宁静、自由的学术之路,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令人敬佩的。

今天,重新学习这篇美文,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

似乎可以用陆游的诗句来作结: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3苏教版必修2

教学目的

1. 

赏析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写景、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 

解题 

1、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 

写作背景

[提问]:

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解答]: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 

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

(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月下荷塘

二段(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荷塘月色

三段(7~8):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

2、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

游踪(带上门——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

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3、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

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

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           ‖               ‖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

四、释义:

幽僻:

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

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

慢步行走。

弥望:

满眼。

弥,满。

袅娜:

柔美的样子。

脉脉: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

美的姿态。

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

小提琴。

一例:

一律。

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

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

大概的轮廓。

五、 

讲读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解析]:

文章第一句就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

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

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是不是家里的矛盾?

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

文章第一段写道: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

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

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

缘由:

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六、讲读第二段:

(一)、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

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讲读第2节

1、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

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

幽僻是基本的特点。

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

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重点理解这个句子: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

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来 

路 

小路:

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感受:

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月色下的荷塘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用了哪些比喻?

[讲解]: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先来看这一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通感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作用: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荷叶田田(多)

亭亭(美、高)

荷花 

零星点缀、(色) 

形态美

荷 

如明珠、如星星(洁白、繁多、光)

袅娜、羞涩(轻盈多姿、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若隐若现)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流水:

脉脉(态) 

静态美

荷塘上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

“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

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流动

月光 

(正面) 

泻—轻柔

月色 

青雾:

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荷塘四周

(六)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1、本节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荷塘四周之景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

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2、写出了环境何特点,表现作者怎样的内心

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

——淡淡的哀愁

3、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