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0688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

小学;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优化策略

Thestrategyresearchofquestioninginprimarylanguageteachingclassroom

Abstract:

ThisresearchmainlythroughthequestionnaireandinterviewmethodtoinvestigatethepresentclassroomquestioningsituationofChineseteachinginelementaryschool.Theresultsshowthattheprimarylanguageproblemsinquestioningareasfollows:

classroomproblemsareunreasonableindistribution,classroomquestionsarenotnewenough,manyclassroomquestionsaredifficultinsomedegree,studentsarenotgiveninsufficientthinkingtime,studentsalmosthavenochancetoputdoubts,manystudentsdarenotaskquestionsinclass,etc.Accordingtothesurveyresults,thisresearchproposesthesoundstrategyofcarefullydesigningquestions,skillfullymakinguseofquestionsandencouragingstudentsaskquestionsinprimarylanguageteachingclassroom.

Keyword:

primaryschool;

languageteaching;

classroomquestioning;

soundstrategy

 

一、前言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

卡尔汉认为: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①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问题的设计缺乏科学的依据,提问的方式缺乏理论的指导。

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探究,则必须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小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

关于提问的类型研究,早期的观点为:

“开放与封闭”和“记忆与思考”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允许有广泛的反应范围,封闭性题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最佳的答案,它要求学生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选择反应;

记忆性问题需要学生回忆已有的信息,思考性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信息去创造新的信息。

20世纪50年代以后,最广泛采用的提问类型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认知分类统,基于“布卢姆目标分类法”的问题设计,美国教育家特尼(Turney)创设了“布卢姆—特尼”提问设计模式,即将教学提问分成由低到高的六个不同层次的水平:

知识(回忆)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陈贵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中提到:

一是注重导入,设疑新颖,激发兴趣;

二是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三是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四是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五是采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性思维的提问。

邓四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基本要求》中则指出:

问题必须新奇,具有趣味性;

提问必须系统,具有整体性;

提问应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提问应当不断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需求;

提问还要和其他教学手段、方法配合。

本文主要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最终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各种技能的形成。

有经验的教师已经感觉到,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

甚至有人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

可见,提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起伏有序、动静结合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课堂提问则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的刺激信息。

小学生的注意主要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课堂上有意注意的时间则只能保持在10到20分钟左右。

在这一阶段,教师有意义的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以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探索与追求的兴趣。

学生要得出答案,就必须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紧张积极地分析与思考,这样能促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必然对知识有较深较透的理解与认识,这一成功的收获能增强其自信心,也能极大地促进其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

(二)提示学习重点,深入理解知识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等,虽然内容涉及面广,但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理解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明确学习目的、提示学习重点,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课堂中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注意和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同时掌握语文阅读、写作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分析起关键作用的段落或句子,串起内容的主要线索,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合适的提问,还能使学生对其所忽略的内容引起重视和注意。

小学生通常不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教师恰当地利用提问,有利于提示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促进和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启迪思维,学会探究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科。

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

提问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个有价值的提问都可以点燃学生思维中的一根导火索,教师依据课文的信息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提问,以问题为主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在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还能引导其分析问题,寻找思考的方向,扩大思维的广度,提高思考的层次,这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

(四)发展语言能力,探索遣词炼字、构段谋篇的奥妙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

一方面,不管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还是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流露感情、锻炼语言表达的机会,这有助于学生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学生因思路狭窄,很难对课文中用词之准、句式之妙、构段之巧有独特的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多方开导。

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缘于他是否储备了丰富的词汇量,是否会灵活运用各种句式,是否具有构段、构篇的知识等等。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因此语文课堂提问要在字词句段篇上重锤敲打。

教师运用恰当的提问能让学生体会字词句段的精妙,从而激发其探索遣词炼字、构段谋篇的奥妙。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选取了双桥区双路镇小学、双桥区文西小学两所小学四、五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四年级46名,五年级49名,共获得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

本次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质量;

提问的技巧;

是否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

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答问的状况等几个方面。

另外,为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提问设计的思路,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教学理念及思想,特选取了10位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访谈,主要问题为: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的态度、观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表现出来的良好状况

1.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较适宜

表1—1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

5个以下

5—10个

11—15个

15个以上

百分比(%)

15.8

65.3

3.2

表1—2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数量的评价

太多了

非常合适

比较合适

太少了

2.1

57.9

29.5

10.5

由表1—1显示,65.3%的学生选择教师提问的数量在5—10个左右,表1—2表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问题的数量是合适的,57.9%的学生认为非常合适,能很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29.6%的学生认为比较合适,上课比较轻松。

2.教师课堂提问清晰度高

表2—1教师提问时的语言表达

非常清晰

比较清晰

不清晰

非常不清晰

40.0

44.2

13.7

表2—2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快速理解的情况

通常能

有时能

很少能

完全不能

37.9

50.5

8.4

表2—1表明,教师提问时的语言表述很少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只有15.8%的学生认为老师提问时的语言表达不清晰;

表2—2表明,学生在听到老师的提问后,能快速理解问题的意思。

只有8.4%的学生认为老师提的问题很少能快速理解,3.2%的学生认为老师提的问题完全不能快速理解。

3.教师提问前能作适当停顿

表3教师提问前的行为

适当停顿

说一些话

直接提问

其他

33.7

45.3

21.1

通过调查表明,教师在提问前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表3中,33.7%的学生认为老师提问前会适当停顿,45.3%的学生认为老师会说一些话,以此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4.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反应态度较好

表4—1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反应态度

主动认真回答

被动应付回答

根本不想回答并且躲避

81.1

表4—2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的原因

问题简单,不屑回答

问题太难

害羞、紧张

不愿意

7.4

51.6

26.3

14.7

表4—1显示,81.1%的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认真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只有19%的学生被动应付、消极对待,这说明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反应态度较好。

通过表4—2发现,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不主动回答的原因中,问题太难占主要地位,51.6%的学生认为问题太难,无法回答;

因为羞怯、害怕、紧张而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占26.3%;

不愿意或问题简单,不屑回答的分别占14.7%和7.4%。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堂问题的分配不够合理

表5教师课堂分配问题的情况

只请优秀的同学

只鼓励一般的同学

只鼓励较差的同学

恰当分配给所有同学

46.3

15.3

6.3

32.1

由表5可知,课堂上虽然教师已注意到将问题分配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但46.3%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还是只请优秀的同学回答问题,仍有偏向于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答问的倾向,这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2.教师课堂提问不够新颖

表6提问的新颖度

非常新颖

比较新颖

不怎么新颖

非常不新颖

62.1

由表6可知,64.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提问不新颖,这说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新颖度不够高。

提问不新颖,主要表现在问题平淡,缺乏启发性和问题形式呆板单一,缺少变化。

问题“平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提问平铺直叙,往往流于对概念的简单复述,通过观察发现,有的教师课堂上提问总是用“……是不是?

”;

“……对不对?

”,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对学生的思维启迪,更谈不上建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另一方面是指所提问题没有趣味,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问题形式呆板单一,缺少变化。

老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几乎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问题,比如:

这篇课文讲的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另外,课堂问题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通常是以知识型、事实类的直问为主,缺乏思考型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高认知水平的曲问、逆问等形式。

对于知识型、事实类的提问,学生只需复述、记忆或背诵就能够回答。

如“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下吗”,“书上是怎么描写小作者的心情的”,这类问题学生不需要动脑思考就可以回答,而且回答得十分准确,但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却没有多大的意义。

3.教师课堂所提问题难度较大

表7—1提问的难度(增加一中间选项“一般,另外,顺序应是从容易到难哈)

非常难

比较难

比较容易

非常容易

60.0

36.8

表7—2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情况

通常能回答

有时能回答

很少能回答

完全不能回答

16.8

54.7

27.4

1.1

表7—1表明,3.2%的学生认为问题非常难,60.0%的学生认为问题比较难。

表7—2中,27.4%的学生选择很少能回答老师的提问,1.1%认为完全不能回答。

这说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难度较大。

问题的难度较大,是导致学生无法回答教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忽略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一位教师在教学《山行》这首古诗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山行》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对于这个问题,能举手回答的同学几乎没有。

这个问题难就难在“意境”一词,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意境”的含义,所以老师这样的提问大大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4.教师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足

表8教师提问后的行为

立即请同学回答

让同学们思考一小会儿

给予充足的思考时间

自问自答

5.3

58.9

35.8

由上表可知,教师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足,5.3%的学生选择老师在提出问题后会立即请同学起来回答,58.9%的学生选择老师让同学们思考一小会儿就回答,而只有35.8%的学生认为老师会给同学们足够的思考时间。

实际上,课堂教学不应以时间为界定,忙着把知识教给学生,而应该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5.教师重视课堂上学生的提问,但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少

表9—1教师对学生课堂提问的态度

非常支持

支持

不支持

完全不予理睬

87.4

表9—2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提问机会的频度

经常会

偶尔会

几乎不会

从来不会

28.4

47.4

24.2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老师们的教学观念都有所提升,他们都比较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认为只要不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应该是值得提倡的。

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师也愿意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针对课文、教师或同学的某些观点进行提问。

由表9—1可以看出,老师非常支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有87.4%的同学认为老师非常支持同学们主动提出问题。

但是,老师很少花课堂中的时间给学生提问或组织讨论,表9—2中,47.4%的学生认为老师偶尔会给时间让学生提问,24.2%的认为老师几乎不会花时间让学生提问。

虽然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但现实却不那么乐观,理论与实践始终存在很大的差别。

课堂上几乎还是以老师教授为主、提问为主,学生就只是忠实的听众。

老师提问,他们有回答问题、发表见解的机会,但仍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独立提出问题的机会。

因为老师几乎不会在课堂上专门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提问,不管是针对课文、针对教师,还是针对同学。

6.学生想在课堂上提问,但没有机会或是不敢

表10学生对于自己在课堂中提问的态度

想提,并主动提

想提,但不敢提

想提,但没机会

根本不愿意

23.2

41.1

调查表明,98%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想提出问题,只有2.1%是根本不愿意。

尽管学生想提,但往往却是不敢或没有机会。

41.1%的学生是想提却不敢,33.7%的是想提,但没有机会。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提问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主要策略如下:

(一)精心设计问题的策略

西谚云:

“没有准备,就是准备失败。

”中国也有古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本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要坚持以“以学生为中心”。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除了从教材和教师出发设计问题,还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身心特征进行相应的设计。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目的明确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教学目的。

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所谓触动“神经”,一是要触动课文的“神经”,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问题;

二是触动学生的“神经”,把他们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每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前,教师应深入研究课文,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所教课文在教材、单元中的地位,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重设计一个或几个关键性的提问,以问题为纲,统率教学目标。

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教师都要有通盘的考虑。

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沟壑”,教学才有主攻目标,有针对性,有激发力,有实效,切中要害。

设计问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出发,使提问直接或间接指向目标,或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的精彩处,避免无目的地乱问。

由于课堂教学呈现为动态发展的形式,在具体教学中,就应根据学生学习反馈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但不能脱离总的教学目标。

2.难易适度

通过调查发现,63.2%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所提问题难;

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不主动回答的原因中,问题太难占主要地位,51.6%的学生认为问题太难,无法回答。

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会无从下手,不但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还会给学生造成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

当然,问题过易也不行。

问题过易,学生不用努力思索就能回答,不能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探究,也无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课堂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做到难易适度,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

难易适度的问题,应当是落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分成“现在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

前者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的水平;

后者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解决,但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集体的活动中能够解决的智力任务的水平,是学生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中的机能。

为此,落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不是学生稍动脑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钻研和积极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水平。

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是科学也是艺术,所谓“启而后发”就是要学生跳起来才可以摘到苹果。

3.富于启发

课堂提问应富于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启发性的问题指问题的设计既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激发求知欲望,又能启发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提问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能经过独立思考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要使问题富于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则不宜太直太白,应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分析型提问,多问“为什么”,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思考分析,弄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另外,还要注意采用比较型、想象型、拓宽型的提问,使学生从分析、比较、归纳、想象中受到启迪和锻炼。

4.开放新颖

通过对学生关于教师提问新颖度的调查,我们发现,64.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提问不新颖。

墨守成规是教学之大忌,课堂教学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

所以,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要努力从广泛、新颖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思考的维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激励人的创造性探索和勇于创新。

如果在课堂中能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