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法途径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9400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法途径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法途径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法途径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法途径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法途径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法途径研究Word格式.docx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法途径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法途径研究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法途径研究Word格式.docx

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14岁及以下儿童总量为28452.76万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为2230.4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2000万人,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儿童家庭的20.60%。

另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有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14岁“流动儿童”643万人,留在老家的留守儿童约占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37.4%。

“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长辈或亲属抚养教育管理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长期缺失,它的情感、教育、心理、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并缺少了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留守儿童”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

因此,重视和研究这一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2.2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西安市一所学校概况在校学生180多人,家长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的将近120人,“留守儿童”在全校学生中超过60%。

留守儿童的年龄偏小,主要分布在14岁以下,6-14岁的留守儿童占全部留守儿童样本的90%。

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中,父亲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主要模式(占7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比例达40%左右。

经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

2.2.1家庭教育一片空白

为了生活,“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得不拼命寻求工作,扔下自己年幼的孩子,家庭教育就成为一片空白。

“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大多数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家庭教育十分薄弱。

不少家庭的老人过分溺爱孩子,自己又喜欢打牌、饮酒等,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2.2.2学校教育孤立无援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往往长辈或代管者监管不力或管理失控,因此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加上农村现在本身就没有什么人在家里,社会教育这个网络比较疏漏,只是学校单方孤军奋战。

管理要求过严时,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对立,也很容易导致他们逃学和辍学。

尽管有许多“留守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

他们学习上很不自觉,学习成绩主要集中在中等以下;

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

作业马虎,甚至不完成;

态度消极,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指导和监督,成绩下降,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2.2.3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留守儿童”不能很好地受到家庭教育,甚至脱离学校的监管,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长期处于一种无人管束的状态,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加上他们年幼缺乏分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加之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贪图享受、自由散慢,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况且,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个人生重要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应有的家庭关爱,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放任自流、自觉性差、厌学辍学、成绩偏差、心理发育失衡等不良倾向,严重者常常沉迷电子游戏、网吧、拉帮结伙、嗜好打架、甚至偷盗抢劫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3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现状

2.3.1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

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

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2.3.2留守儿童道德思想缺失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

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2.3.3心理发育不完善,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心理发育不健全。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儿童大多内向、自卑、自控力差等,他们容易焦虑、紧张,并且孤独感重,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过分关注他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对他人的反应过分敏感,与他人相处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

父母教育的缺失和祖辈的溺爱,学校片面强调成绩等更加助长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却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脆弱、任性、缺乏爱心和同情心,逆反心理特别严重,走向自以为是或自卑的两个极端。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严重,对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极为不满。

他们很难与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怀疑,对他人的言行十分敏感,对来自老师和祖辈的批判熟视无睹。

每个儿童都有逆反心理,但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要比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的严重。

3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人能管的了孩子。

爷爷奶奶由于上了年纪,家中又有几亩田地要种,同时又不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所以难以很好的教育。

而那些寄居在邻居亲戚朋友家的,由于是别人的孩子,不太方便管,所以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

那些开学后寄居在学校的则由于没人监护人,更是逍遥自在。

至于那些与单亲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情况能有所改观,但是仍然有诸多问题。

3.1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

2014年春季新学期开学之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更是大规模地报道了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到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脱离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

而随着“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现象的日益凸显,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

由于父母的无暇顾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以及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多多。

主要表现在:

3.1.1情感教育问题

有70%的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母亲或父亲照顾的只有5%。

由于留守农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劳务,同时又和孩子有代沟,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时倾诉的对象。

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少和在外的父母联系,从表中可见主动打电话帮父母联系的儿童仅占30%,敢于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的也仅占40%,所以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

由于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并且又无人约束,因此时常与人打架斗殴,有时甚至酿成惨剧。

3.1.2学习教育问题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

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其中有7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排在比较后的位置。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有的同学认为读书不如打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这也影响了留守儿童学习的热情,据调查,有80%有留守儿童不愿意读书,但是喜欢在网吧上网,而农村地区对网吧的管理也难以做到那么严格,据我们走访调查及暗中观察的结果,乡镇网吧中的客源90%是那些在学校读书的中小学生。

3.1.3道德教育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父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就会看父母,父母怎么做,他们便会怎么做。

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

而上辈亲戚和邻居对寄养在自家的“留守儿童”通常也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那些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拿决定,但是小孩子是非观念又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由调查数据可知,偷偷拿别人东西的占到违反学校纪律的21%,可是实际上,小偷小摸远远不是这个数目。

3.1.4家庭生理教育问题

虽然国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农村由于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课程都是只发书不上课的。

现在农村性成熟的时间一般是14岁左右,而这个年纪的学生基本上在上初中。

虽然他们知道自己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但是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发育带来的问题而烦恼,这不但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也会产生其他的一些不良影响。

这个年纪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都想试,所以就交男女朋支。

但是他们又不知道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所以现在少女怀孕的问题正在逐渐严重起来。

儿童性行为也成为一个不容易忽视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很多猥亵未成年少女的悲剧一再的发生就是因为农村儿童缺少性保护意识。

不懂得用各种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发生了性行为以后又不知道避孕,直到到了没办法隐瞒的时候才告诉家人。

3.2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地开展农村教育工作,我通过走访、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对西安市户县甘亭镇东马营、西马营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形式。

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为8—16周岁的青少年,共发出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表格90份。

本次走访调查对象为生活相对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一共走访了10户家庭。

表1留守儿童生活情况表

项目

东马营

西马营

合计

占总体百分比

和父母一起生活

3

2

5

5.5

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35

28

63

70.0

寄宿亲友

12

10

22

25.5

表2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表

学习成绩好

4

6

6.6

学习成绩中等

8

8.9

学习成绩差

55

21

76

84.5

表3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情况表

经常小偷小摸

偶然小偷小摸

7

11

12.2

从不小偷小摸

53

71

78.9

表4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情况表

主动和父母打电话

18

9

27

30.0

很少和父母打电话

42

19

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的特有的现象之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家庭因素

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

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

另一方面,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年龄偏大的祖辈们有“教育无用论”的思想。

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认为投入太大,投入时间太长(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时间为17年),又不能预测并保证效应,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另外,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

她说:

“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

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3.2.2学校因素

当下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从小学,甚至学前教育,到初高中,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使德育陷入“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出现了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

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上层管理者很少像关注学生成绩那样关注品德教育,学校的考评也单一的以学生成绩为准,出现了“学生的分,老师的命根”的真理,只要教学成绩好,那就是优秀教师。

这也在学校、教师、学生意识中加深了“重智轻德”的观念。

当然学校德育课落实不到位,德育活动开展不够,也是不争事实。

在中小学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便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在农村很多地方,因为学校自身师资力量、德育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在思想品德课的设置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课时不足、教师水平有限。

现在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因为思品课不检测,考了成绩也不被列入总的排名,更是大大削弱了思品课教学教育的作用。

即便有也只是让班主任代代,照本宣科,并没有发挥思想品德课应有的功效。

作为主渠道的品德课得不到落实,可想而知在其它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除了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外,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下,学校的德育活动开展也很不够。

一是缺乏对德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德育活动等同于课外自由活动,认为可有可无,甚至很多学校把“打扫卫生”等同于德育活动,足见德育活动开展的力度。

二是由于害怕室外事故的发生,学校开展活动特别是室外、校外活动,基本上贯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尽量不开展。

这样使得一些本来可以做得很有意义的活动,几近乎停止。

很多学生也反映即便学校偶尔有活动又不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每逢有此类活动便产生不重视或是抵触心理。

3.2.3社会因素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儿童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

在家庭中,父母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承受着精神上的贫困,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使其处于教育边缘的地位,成为被忽视的边缘群体。

在学校中,他们经常受到其它儿童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等情绪,成为社会弱势群体。

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不到位的情况下极易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

电视、媒体、乡间红白事等对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程度极大的冲击波。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对象思想成长的需要。

互联网创造的是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小学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给学校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增加了难度。

3.2.4综合因素

从构建德育环境的建设角度来讲,长期以来,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忽视了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这也大大制约了各种因素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功效。

学校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家庭教育的滞后,家庭又埋怨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又责备学校和家庭没有尽到责任。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相互矛盾及脱节,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思想及行为上衍生出许多问题。

越来越少的家访,“告家长信”代替了家长会,老师也就很少走进学生的家门,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减少。

在农村学校,很多家长从来没到过孩子读书的学校,更有家长不认识其子女的老师,甚至姓啥名谁也不知晓!

4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途径

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

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也将会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农村引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点,必行之举。

4.1重视家庭教育,为儿童健康思想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认为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

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

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

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有充分的学习时间。

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可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

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可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

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

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4.2加强学校管理,严防儿童不良行为

学校现在已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但要真抓、常抓,真正创办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各班级可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

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

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

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可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

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或书信,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书信交流;

可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与家长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

可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开展“体谅父母”、“交往辅导”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

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应把爱放在教育中心位置。

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

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

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

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

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

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4.3强化政府职能,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地方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教育监管长效体系,使之成为教育保障机制,切实成立并完善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

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