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9331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国藩家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曾国藩家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曾国藩家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曾国藩家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曾国藩家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曾国藩家书Word文件下载.docx

《曾国藩家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国藩家书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曾国藩家书Word文件下载.docx

我们两兄弟要常存一颗兢兢业业的心,将来如能遇到机会,就能抽身而退,这样才可以善始善终,这样应该能避免犯大的罪过了吧

  至于担当大事,全凭“明强”二字。

《中庸》中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其要点就是要使愚蠢变为贤明,柔弱变得坚强。

弟一向本性很倔犟,不可因为处在高位就立刻去改变。

要知道凡事没有倔犟的志气是做不成的,没有刚毅的性格也不能成大事,即使是修身齐家,也必须以“明强”二字作为修身的根本。

  巢县既然已经攻破,那么和、含等地也一定能够到手。

日后进攻二浦,希望你能够自己主持大局,并写信给鲍、萧、彭、刘四位将军。

因为我离你太远,不能遥控指挥你。

  顺便问候近况可好。

贤弟的公文不应该用“咨呈”来写,用“咨”才符合通例。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解读】

  曾国藩认为:

一个人要使自己做成大事,内心决不能缺少一股倔犟的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在生活中,人人都想争强,因为都有血气。

但遇到挫折,有人立即脆弱成一摊烂泥,望天长叹,退步不前。

曾国藩终生的信条是:

欲成大事,“明强”为本。

  曾国藩在给沅弟的信中强调《中庸》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点就是要使愚蠢的变得贤明,柔弱的变得坚强。

其意是说,一个人要想在困难面前成为一个强者,光有勇气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也就是说必须从“明智”的“智”字做出来。

这个“智”可以是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也可以是不畏困苦的毅力,或者是另辟出路的智谋。

只要能够自始至终都不屈服顺从,而不是一味强硬地去做,那便是明智之举。

  譬如:

子路问:

“什么叫强”孔子从容不迫地回答:

“有南方的强,也有北方的强。

南方的强,意指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面对蛮横对待也不报复,这是君子的强;

用兵器甲盾当枕席,面对死亡的威胁也不退缩,这是北方的强。

”所以说,和顺而不随波逐流,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政治清明时不改变志向,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正的强。

  以勇士北宫黝为例,北宫黝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戳不逃避,不但如此,北宫黝既不受平凡小民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听到斥骂的声音一定反击。

这种勇气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是外发的,这种人有某种体格或武功上的卓越之处。

再以孟施舍为代表,孟施舍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就像对待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即使自己的兵力比别人少,但士气高于对方、内心坚定,就一定可以打败对方。

孟施舍认为,必胜的秘诀就是无所畏惧,这种勇气是内敛的,很不容易做到。

像北宫黝、孟施舍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强者了,但是曾子这个人只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对的,那就会“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使面对千军万马也不畏惧。

由此看来,北宫黝只是好勇斗狠之辈,而曾子则被后人奉为“宗圣”。

空有血气之强的勇士,仍是远远不及拥有明智之强的儒者。

因此,曾国藩作为曾子的后人,以自身的成绩证明了这一点。

在曾国藩的思想中,认为“思必明,柔必强”。

从孔子对南方之强的见解来看,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是以道德的实践者为真正的强者。

此外,曾国藩在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一日,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也写道:

强字本是美德,我以前寄给你的信也讲明强二字断不可少。

但是强字必须从明字做起,然后始终不屈不挠。

如果对事情全不了解,一味蛮横,等到别人用正确的道理进行驳斥,并用事情的实际后果来验证,这时候再俯首服输,这就是京师讲的瞎闹。

我也并不是不要强,只是因为见闻太少,看事不明不透,所以不敢轻易要强。

再者,我们正处于鼎盛的时候,属员在外,气焰嚣张,言语放肆,往往令人难以接近。

我们如果一味强劲,不稍稍收敛抑制,那么属员仆从就会闹出大祸。

由此可见,明强就是敢争,当一种判断确定后,曾国藩从不迁就他人的意见,有主见,敢斗争。

曾国藩的个性,就意志方面来讲,也是很坚强倔犟的。

从曾国藩的诗文和军事生涯中都可以看出他意志坚强,并非懦弱之辈。

他的诗文,很少有意味平淡之作,而多豪言壮语,雄奇之气溢于笔端,坚强的性格跃然纸上,如他30多岁做京官时作的一首诗: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

  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

  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

  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在书法方面,曾国藩不喜欢纤弱阴柔的字,而喜欢强劲阳刚的字。

他说:

“杜陵言‘书贵瘦硬’,乃千古不刊之论。

”字体硬而瘦,正是阳刚风格的一种表现,俗话说:

字如其人。

写字虽是小事,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有些善于识才的人仅凭一个人的字,就可以看出一个大概。

凡郁怒最易伤人

  内疾外证果愈几分,凡郁怒最易伤人,余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说。

人之忌我者,惟愿弟做错事,惟愿弟之不恭。

人之忌弟者,惟愿兄做错事,惟愿兄之不友。

弟看破此等物情,则知世路之艰险,而心愈抑畏,气反愈平和矣。

  同治三年五月廿三日

  内疾外症,果然好了几分。

凡属抑郁发怒,最伤身体。

我有过错,弟弟尽管可以一一直说,不要埋藏在心里。

凡是嫉妒我的人,都希望我弟弟做错事,只愿我弟弟对我不恭敬。

而嫉妒弟弟的人,则希望为兄做错事,只想我们兄弟不和。

弟弟如果看破了这种世态,便会知道世道的艰险,那么心里就会自发地克制自己的忧郁,而心境也会反转为平和。

  同治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很多逆境,来自官场内部的忌刻,疑谤和攻击,多于来自同僚的真枪实弹。

这使他养成了一种“忍”字当头的性格。

  曾国藩对弟弟们常说,“忍”是走出逆境的良方。

弟弟曾国荃在湖北的巡抚衙门失了火,他说对外只能说是仆人不小心失的火,不可怀疑匪徒或仇家纵火。

如果大惊小怪,胡思乱想,就会节外生枝,增加许多仇人。

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之泰然,行若无事。

此外,曾国藩认为“忍”也是保养身体的重要因素。

“凡郁怒最易伤人。

”他主张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要少恼怒就必须忍。

他的弟弟曾国荃脾气十分暴躁,身体也不好。

他在信中提醒弟弟:

“凡是属于抑郁发怒的情绪,都最伤身体。

弟弟性格十分偏激和暴躁,这恐怕就是导致患有内疾外症的原因。

”所以要他修心以忍耐为主。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善于忍耐,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国时期诸葛亮侮辱司马懿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

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驻扎在五丈原。

而司马懿自知不如诸葛亮有智慧,就采取拖延的战术而不肯出兵。

于是诸葛亮就派人将一套女人服装送给司马懿,并写了一封信说:

“如果你不敢出兵,就要恭敬地跪拜在地上接受投降;

如果你还有些羞耻心,有点男人的骨气,就要立刻回信,答应出兵迎战。

”司马懿看完信后,十分气愤。

但是他却忍了下来,依旧坚守不战。

没过多久,诸葛亮的将士又到营帐前来送战书,司马懿便问道:

“你的主公近来可好”将士则回道:

“主公每天都军务在身,非常繁忙,只是有时候饭吃得少了”司马懿听后,暗喜。

在他看来,诸葛亮现在吃饭少,肯定撑不了几天。

结果正如司马懿所料,没过多久,就有人报信说诸葛亮因劳累成疾,病死帐中。

而司马懿则没伤一兵一将,不战而胜。

这便是“忍”的结果。

正如古人所说:

“必须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触犯和忤逆,才能成就别人难及的事业功名。

  曾国藩十分明白这一道理,所以他对弟弟说:

生活中,如果我有过错,弟弟一定要直言给我指出,而不要自己深藏在心里,这样时间长了会生出病来。

还有,作为官员,会有很多人都嫉妒我,而且还希望弟弟做错事情,希望弟弟对我不尊敬。

而嫉妒弟弟的人,则希望哥哥我做错事情,如此来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导致我们不和。

所以,弟弟一定要看破这世态,这样你就知道世道的险恶,而就不会凡事都忧虑和发怒,心境也会变得平和起来。

  事实如此,生活中总会存在这样的一些人: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去挑拨离间,而且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甚至会为了一点利益跟别人大打出手。

所以,这种人是难以成就大事的。

而如果这些人都能看破这些人情世故,那么就会如曾国藩所说:

“知道世上道路的艰难,那么内心就会更加抑制畏惧,心气反而会更加平和了。

  致沅、季弟:

满招损,谦受益

  沅、季弟左右:

  沅弟以我切责之缄,痛自引咎,惧蹈危机,而思自进于谨言慎行之路,能如是,是弟终身载福之道,而吾家之幸也!

季弟言亦平,温雅,远胜往年傲惰气象。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二十八日早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

“此次进京,求公教训。

”星冈公曰:

“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做,更好全了!

”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

  今吾谨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唐虞之恶人,曰丹朱傲,曰象傲,桀纣之无道,曰强足以拒谏,辨足以饰非,曰谓已有天命,谓敬不足行,皆傲也。

  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傲字,以儆无恒之弊,近来又力戒惰字。

昨日徽州未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见,既败之后,余益加猛省,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余于初六所发之折,十月初可奉谕旨。

余若奉旨派出,十日即须成行,兄弟远别,未知相见何日唯愿两弟戒此二字,并戒后辈,当守家规,则余心大慰耳!

  咸丰十年十月廿四日

  沅弟因我批评指责的信,痛加引咎自责,害怕陷入危机,而想走上谨言慎行的道路,能够这样做,一定是弟弟终身得福的好事,也是我家的幸运,季弟的信也是平和温雅,比往年的极具傲慢之气强多了。

  我在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入翰林院庶常馆。

十月二十八日早上在屋阶前侍奉祖父星冈公,并请教他说:

“这次进京城,请求祖父给予教导训示。

”星冈公说:

“你的官是做不完的,你的才能是好的,但是不要骄傲自满。

满招损,谦受益,你如果不骄傲,就更好了!

”这个遗训还没多远,到现在还如同耳提面命,回响不断。

  现在我用这段话告诫两位弟弟,总以去掉傲字为第一重要。

唐虞时代,有个叫丹朱的恶人,傲慢;

有个叫象的人也傲慢;

桀纣的无道,说自己能力强,可以拒绝一切忠言,能言善辩,可以粉饰一切过失,说自己的命运受之于天,说敬重不必实行,这些都是傲的表现。

  我自从八年六月再次出山,便努力戒傲,以改正自己没有恒心的毛病。

近来又力戒惰字。

徽州战役没有失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点自以为是;

失败之后,我就更加深入反省。

大概军事上的失败,不是傲就是惰所造成的,二者之间一定占有一方面。

达官贵人家的失败也如此,不是傲就是惰,二者必占其一。

  我在初六所发的奏折,十月初可接到圣旨。

我如果奉旨被派往外地,十天之内便要起程,兄弟远别,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相见呢唯一希望的是两位弟弟戒傲戒惰,并嘱训诫各后辈子孙也戒这二字,遵守家规,那便是我心中莫大的欣慰了。

  咸丰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曾国藩为官多年,一直遵循祖父星冈公的训诫:

满招损,谦受益。

因而他为人谦虚谨慎,无论对上级还是对手下,丝毫没有半点傲慢的样子。

也正是因为他这种谦虚谨慎的美德,他才能在官场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于不败之地。

  在曾国藩看来,无论军事失败还是达官贵人家的落魄,都是因为骄傲和懒惰其中一点所造成的,所以他认为去掉傲字为第一重要。

同时他还认为不论是聪明绝顶者,还是大仁大智者,都是有欠缺的,不可能完美无缺。

相反,愚笨至极的人也有可取之处。

本着这样的想法,尤其是他认为自己属于“中材”,或接近于“笨”的一类,因而更注意吸取他人之长,以补一己之短。

他的幕府就像一个智囊团,自己有什么疑难问题,都让幕僚出高招、献良策。

湘军攻占金陵后,朝野官绅奔走相告,曾国藩每天都要多次接见向他庆贺的人,以书信的形式表达同样意思的更是不计其数。

但大体都是官样文章,无非说一些“英谋才略、戡定大乱”之类的话。

曾国藩自然不会认真。

  可是,有一封洋洋三千言、文采恣肆、寓规于颂的书信却引起了曾国藩的极大兴趣。

上书人开头讲了曾国藩一介书生竟能空拳与太平军相斗,号召学生子弟忍饥转战,备历艰阻但百折不回,终于成就大功的过程。

文字简练有力,说到了曾国藩的心里。

  书信的最末一段尤其让曾国藩掩卷沉思:

两江总督不但手挽三省,而且管辖治河、漕运、盐法、水师等常人难以处理的事。

国家和平时期只有才兼文武、有威望又知大体、可以信赖又有魄力的人才能担此重任。

现在江南哀鸿遍野,西方各国又张开大口,群相逼伺,狡黠不可测度,如果没有安内攘外的本事,没有戡大乱于未萌的才能,后果不堪设想。

曾国藩读着读着,不禁为上书人所叹服。

更让曾国藩警觉的是,自己位高权重,应该时刻保持谦逊,切勿因功自傲。

  曾国藩之所以成大事,有一条重要的秘诀就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这与曹操的名言“吾任天下之智力”的意思差不多。

可以说,曾国藩是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

他胸怀广大,心平气和,从不居功自傲,看上去就像一位老儒。

凡是有人向他进言,对的就采纳,不对的他也不予以辩驳。

他在安徽祁门时,在官署衙门里设置了一个信箱,上书告示:

“本部堂示:

凡言本部堂之过失、文武官之贤否、军士之骚扰者,投此桶内。

不收词讼,投者焚之。

”到了晚上,曾国藩就取出来审视,其中不可行的就搁置一边。

  凡是读书人来求见的,不论是进谏还是来求职,曾国藩没有不见的。

李鸿章曾经直言他的老师,说他“懦缓”,即做事胆小、谨慎太过、迟缓、效率低下。

曾国藩并不怪其无礼,而是欣然表示同意。

  曾国藩行为不傲,与祖父星冈公的教导有关。

曾国藩离家进京之前,他侍奉祖父于阶前,向祖父请示:

“你的官是做不尽的,你的才能是好的,但不可傲。

‘满招损,谦受益’。

”这段话对曾国藩影响很深,多年以后,他回想到这,仍如同“耳提面命”。

  曾国藩为官不傲,也与自己在官场上的磨炼有关。

道光年间,他在京做官,年轻气盛,时有傲气,“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

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责别人,与巡抚等人结怨甚深;

咸丰五六年间,在江西战场上,他又与地方官员有隔阂;

咸丰七八年,在家守制,经过一年多的反省,他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

他自述道:

近岁在外,恶人以白眼蔑视京官,又因本性倔犟,渐进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至今愧耻无已。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骄傲自满是人生的大敌,盛气凌人是人际交往中的败笔。

《尚书·

大禹谟》曰:

“侮慢自贤,反道败德。

”以自满对己,则止步不前;

以自满待人,则贵己贱人,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自满者必自贵,自贵者必贱人,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尊重,就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打掉傲气,谦逊待人。

谦逊就是对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有高度的自觉,永远以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相比较,虚心向他人学习,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自满自足的人总是只见自己的长处和他人的短处,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好,而别人一无是处,于是自高自大,瞧不起任何人。

而谦逊的人能发现他人的优点,虚心向他人学习,集众人之长,补己之短。

谦逊作为一种美德,既能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不但做人要谦虚谨慎,为官更要戒除傲气,虚怀若谷,采纳他人谏言。

位高权重并不代表自己一定强过手下之人。

只有虚心纳言,才能聚众人所长补己之所短,为国家出力。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试想如果项羽不是刚愎自用,能戒除傲气,虚心纳言,在鸿门宴中杀了刘邦,那历史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写法!

刘邦若不是听取三杰的谏言,又如何能得天下可见,骄傲自大的人难以成就大事!

  骄傲是军事上最忌讳的。

诸葛亮挥泪将骄傲自满的马谡斩首,只因为马谡自恃熟读兵法,满于厚重的兵家书卷,不听取他人的良言,最后失守街亭。

要知道,作战兵法多变神奇,又怎能因饱读诗书而满可谓人满则亏,物无止境!

  官宦之家,因为手中有权有势,而比别人多了些许优越感,所以做起事情来,常常不会顾及很多,更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

言谈举止则会表现出张扬和蛮横,处处给人一种仗势欺人的印象,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傲气和惰气,衰败也会逐渐显现。

  因此,曾国藩写信给弟弟说,做官和做人一定要力戒骄傲和懒惰。

告诫他们唐虞时代,丹朱就是傲慢的典型例子。

真正有学问的人,则从不自满。

  譬如,古代圣贤孔子可谓知识渊博,但他却从不自满。

他始终教导自己的学生:

“满招损,谦受益”。

一天,他带着弟子子路去参观周天子的太庙,在那里他看到一个外形很精巧的陶器,就问看庙的人:

“这叫什么陶器呀”看庙的人则回道:

“这是放在座右的欹器。

  孔子听后,则说:

“这个欹器,我听说如果装满水,它就翻倒;

如果空着,也同样倒下。

只有把水装得正好,它才能立着。

是这样吗”看庙的人回道:

“是的,先生说的话没错。

  于是,孔子就叫子路取水来试验一下,结果确实如此。

这时候,孔子叹了一声,说道:

“世界上哪有‘满’了不倒的呢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里面一定有深刻的道理啊!

  子路听后,也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问道:

“老师,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它不倒吗”

  孔子则说:

“不能自满啊!

这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

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就要谦虚而恭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一个富贵的人,要勤俭节约,财产才不会减少;

为官的人要勤于职守,不能懈怠;

做学问的人,则更要听取别人意见,不要固执己见。

我想这个放在座右的欹器大概就是要告诉人们这些道理吧!

  孔子一生就是因为受到这个欹器的启示,所以从不自满,直到晚年,他还说:

“如果能够让我多活几年,多读点书,那么我就可能知道得更多些,犯的错误也会更少些。

  由此可见,古代圣贤如此,何况我们现今的人们,更应该明白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曾国藩就做到了这一点,他处处自谦自抑,扬人抑己,虚怀若谷,无论治军还是公示都以谦字为先,从不与人争夺功名,贪图权势。

相反,他还主动请求减权。

  正是这种谦让退却的态度,使曾国藩保身有道,安享晚年。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或者是每天都有进步,那么就要常有一颗谦虚之心。

咬定牙根徐图自强

  十四、十五六日接弟初十日函,十二日酉刻及四更二函。

贼已回窜东路,淮、霆各军将近五万,幼泉万人尚不在内,不能与之一为交手,可恨之至!

  岂天心果不欲灭此贼耶抑吾辈办贼之法实有未善耶目下深虑黄州失守,不知府县尚可靠否略有防兵否山东、河南州县一味闭城坚守,乡间亦闭寨坚守,贼无火药,素不善攻,从无失守城池之事,不知湖北能开此风气否

  鄂中水师不善用命,能多方激劝,扼住江、汉二水,不使偷渡否少泉言捻逆断不南渡,余谓任逆以马为命,自不肯离淮南北,赖逆则未尝不窥伺大江以南。

屡接弟调度公牍,从未议及水师,以后务祈留意。

  奉初九、十三等日寄谕,有严行申饬及云梦县等三令不准草留之旨。

弟之忧灼,想尤甚于初十前。

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

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不料被申夫看破。

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

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

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弟此次郭军之败、三县之失,亦颇有打脱门牙之象。

来信每怪运气不好,便不似好汉声口。

唯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

  子美倘难整顿,恐须催南云来鄂。

鄂中向有之水陆,则格格不入者,须设法笼络之,不可灰心懒漫,遽萌退志也。

余奉命克期回任,拟奏明新正赴津,替出少泉来豫,仍请另简江督。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夜

  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收到弟弟初十来的信,十二日酉刻及四更两封信。

敌人已经向东路返回流窜,淮军、霆军各近五万人,幼泉部的万人还不包含在内,而还不能与捻军进行一场交锋,真是可恨到极点!

  难道这是上天的意愿不想剿灭这股敌人吗还是我们对付敌人的方法确实有些不完善的地方眼前很担心黄州失守,不知道府城及其各县还可靠吗是否有部队防守山东、河南州县一向闭城固守,乡村也是闭寨坚守,敌人没有火药,一直不善于进攻,从来没有丢掉城池的事情。

不知道湖北是否先开丢掉城池这个风气

  湖北水师不善于用命抵抗,能否多方面来激励他们,坚守长江和汉水,不让敌人偷渡呢少泉说捻军绝对不会向南渡江,我则认为任柱以马为命,自然就不会离开淮河南北,赖文光也何尝不打江南的主意。

几次接到你调动部队的公文,从来没有提到水师,日后还希望老弟一定要留心。

  接到初九、十三等日所传来的皇帝谕旨,对湘军这次失败进行了严厉批评,革除了云梦等三县的县令。

你的忧虑,我想一定比初十以前更严重。

然而此时心力困顿,忧心忡忡,正是磨炼英雄,成就一番事业的时候。

李申夫曾说我怄气从不说出,一直忍耐,慢慢地图谋自强的方法,因此引用谚语说: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这两句话是我平日咬紧牙关,立下大志的秘诀,没想到被申夫看破。

我在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城权贵之人所唾骂;

癸丑、甲寅年间被长沙的人所唾骂;

乙卯、丙辰年间被江西所唾骂;

以及兵败岳州、兵败靖港、兵败湖口,大概打掉牙的时候多着呢,没有一次不是和血而吞。

你这次和郭军的战败,三个县的丢失,也如同打掉门牙的样子。

你来信经常埋怨运气不好,这可不是好汉说的话。

只有一个字都不说,咬紧牙关,慢慢图谋自强才可以。

  子美如果很难整顿,恐怕必须要督促南云来湖北。

湖北以前的水师陆军,有格格不入、与我之间有阻碍矛盾的,必须想法去笼络接触,不能灰心丧志,马上生出引退的念头。

  我奉命在限定的日子里回去担任两江总督,打算奏请皇上让我在新年之前去往天津,替出少泉到河南来,依旧请朝廷另选人担任两江总督。

  顺便问候近来状况可好。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夜。

  曾国藩一生之所以成功,归结于“坚忍”二字。

用梁启超的话来说:

“如果曾国藩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忍耐,那么他的一生也必是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