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740的技术类型划分及其训练 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9286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740的技术类型划分及其训练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740的技术类型划分及其训练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740的技术类型划分及其训练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740的技术类型划分及其训练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740的技术类型划分及其训练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740的技术类型划分及其训练 1Word文档格式.docx

《关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740的技术类型划分及其训练 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740的技术类型划分及其训练 1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740的技术类型划分及其训练 1Word文档格式.docx

钢琴演奏才华而被称为“钢琴之王”的李斯特!

还有一位则是当时在钢琴演奏上与李斯特几乎齐名的莱谢蒂茨基(TheodorLeschetizky),虽然在演奏和创作方面他没有李斯特那样的成就,但在教学上他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在19世纪的钢琴艺术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两位人物都曾经师从于车尔尼,的确说明了车尔尼在当时钢琴教学方面的卓越成就!

而他所创作的这些练习曲可以说在他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说是他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因此更加得到了人们极大的重视和推崇。

钢琴教育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不到百年,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是在钢琴教育方面发展最快的国家。

而车尔尼的钢琴练习曲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这是我们所有钢琴教师的共识。

直到目前,尽管以现在的钢琴技巧来看,他的练习曲的技术特点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和局限性的问题,但我们的教学中仍然在大量地使用着他的练习曲,甚至在有些阶段我们只使用他的练习曲!

不得不说其作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车尔尼最主要的练习曲系列有:

作品599———《钢琴初步教程》

作品849———《钢琴流畅练习曲》

作品299———《钢琴快速练习曲》

作品740———《钢琴练习曲50首》(手指灵巧的技术练习)

还有一些特殊针对性的练习曲,如作品553、作品718、作品636、作品748等等。

在这些练习曲中,作品740是难度最高、涉及技术课题最多、音乐性最强的一套练习曲。

可以说,针对我们的钢琴教育特点(例如比较强调手指运动的能力和技巧、重视快速音型的均匀性和颗粒性、在重量弹奏技术的运用上非常注意手指本身的作用等等),车尔尼的《钢琴练习曲50首》作品740(以下简称“740”)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极强的使用价值。

因此在我们的钢琴教学中,对“740”的使用是极为普遍的,可以说凡是达到了(甚至很多没有达到的)这个程度的学生,必然会学习这套练习曲!

尽管对车尔尼“740”的使用非常普遍而且很多教师也都有一些运用这套练习曲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但在我接触到的许多地方的钢琴教师在使用“740”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盲目”地使用它。

我们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那么判断学生出现的问题的实质原因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同时针对其问题准确地选择和使用好教材则是钢琴教师的“基本功”!

换句时下常用的话就是: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用好教材属于“解决问题”的范畴内,而教材就像治病的药,我们这些“开药方”的人要充分了解其“药性”才能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但我看到一些钢琴教师却是在“为了吃药而吃药”,也就是说不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和技术方面的需要而简单地布置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或规律(例如逐条或根据教师常用的一种规律)进行练习,这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使用教材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相对比较“盲目”的教学过程。

造成这方面原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些教师对这套练习曲的技术内涵和技术类型的了解不够,同时对于许多练习曲的针对性了解不深,而且在使用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其发挥出“药性”研究的就更少了。

因此在这里我想在技术类型的划分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训练这两个方面对这套练习曲做一些分析和研究,使我们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根据教学的需要来使用好这套练习曲。

在车尔尼作品740中,他一共写了50首钢琴练习曲。

这些练习曲数量较多,涉及的技术类型比较全面,其中包含的技术课题有:

手指快速跑动、琶音、双音、和弦、装饰音、八度、同音反复以及多种技巧的综合性练习。

为什么要对这套大家都常用的练习曲进行课题的划分呢?

有两个原因:

一是在前言中提到的,要想开出“好药方”,就一定要先对“药性”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和“药到病除”。

二是因为“740”共有50首练习曲,但真正常用的不过30多首,其中有很多都是对相同的课题而进行的重复性训练,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对其中每一首都进行逐一的介绍,我相信大家通过对一部分具有代表性作品的研究和学习,就一定能懂得并掌握好练习曲作品740的教学要点和弹奏特点。

在这套练习曲中被大家最常选用的,是训练手指快速跑动技巧的那一部分(这也是我想重点讲述的)。

我曾多次听到有关专家对车尔尼练习曲单纯强调手指机能训练的微词;

也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和学生在教授或弹奏他的这些练习曲时,那种僵硬笨拙的姿态和干巴刺耳的声音⋯⋯但是事物都是两面的,如果我们在训练学生手指跑动快速灵巧、耐力十足的同时,也更强调手臂重力的运用并致力于消除不必要和多余的肌肉紧张;

如果我们在对学生加强基础的技术训练的同时,也尽力去挖掘这些练习曲中鲜明的情绪对比和生动的音乐特性,那么我们就不仅能用音乐带动技巧,也更能用技巧表达音乐,这不就是钢琴教学和演奏中的一种最良好的状态吗?

在“740”中我把手指跑动又再划分为音阶型跑动和灵巧型快速跑动两种类型。

所谓音阶型跑动就是曲目本身多有音阶型的上下行跑动,它要求弹奏得颗粒清楚,声音均匀,气息绵长,情绪高昂,因持续跑动没有太多休息,对肌肉的耐力有较高要求(如第5首和第17首)。

而灵巧性快速跑动虽然声音要求基本相同,但是它的跑动长度稍短,类似“短跑”,因此更适于表达轻盈欢快、委婉活泼的情绪,不需要太过于强的触键,对肌肉耐力的需要也不及音阶型跑动(如第13首和第29首)。

当然在有些曲子中很难说是否真的只有一两种技术类型,但为了讲解的方便并使大家在了解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清楚明晰,所以就做了这个大致的分类。

作品740中具有音阶型跑动特点的练习曲有:

No1、3、5、17、25。

下面就具体讲讲该怎样进行练习。

“740”的第一条是相对简单的一首,从调性上说,它是C大调,没有固定的升降符号,整首曲子基本上也只有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与和弦两种技术类型,所以在识谱和练习上并不复杂。

但弹好这条的关键在于怎样把所有的快速跑动弹得清楚均匀,耐力十足。

我们知道人的5个手指长短、粗细、强弱都不一样,大指粗壮但天生缺乏纵向运动的能力;

二、三指结实有力,灵活强壮,天生条件好;

四指是手指中独立性最差,最缺乏活动能力的指头;

而五指因短小,纤弱仅在琴键上牢固支撑就有一定困难,如需弹奏强有力的声音就更加吃力。

由此可见在进行基础训练的时候,要把这样的5个手指组织起来,在较快的速度中弹出均匀的节奏,相等的音量,相同的音色,甚而做出谱面所要求的力度变化,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在打基础阶段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科学又有效的技术训练呢?

谈到这个问题,就要说到车尔尼练习曲作品740的教学方法,我就不得不提到颇具争议的有关“高抬指”的慢速练习的问题。

2006年10月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钢琴艺术节,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的钢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做了一个关于如何防止手受伤的讲座,她在这个讲座中列举数据,从生理、心理、感官等多种角度,来对什么是科学的弹奏法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的结论是,在演奏中保持尽可能地保持手的松弛,是更加有利并能防止手受伤的科学演奏方式。

听完了这个讲座我感觉非常的兴奋,很有启发(回到四川后我还特意把这个讲座的录像给钢琴系的全体老师们播放)。

但是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隧道应该从两边打通”!

大家都知道高抬指的弹法是会造成一定的肌肉紧张的,但我认为在打基础阶段,抬指的练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练习方法。

科学的训练不仅仅是看你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看你怎么用!

首先我所说的“高抬指”,实际上是区别于快速弹奏中手指较低触键(甚至是贴键)的弹奏状态而言的(但为了阐释的方便仍沿用“高抬指”一说)。

换句话说,我强调的就是主动地“抬指”,而非“高高地”举起手指。

这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抬多高,怎样抬,以及抬指与速度关系的“度”,是高抬指练习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进行高抬指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做这种有紧张度的训练时,则更需要强调放松,如手腕的协调柔顺不僵硬;

手臂的松、空,以及力量的向前贯通;

手指不能孤立和僵硬的挥动,而是应该与整个手臂的状态相协调、适应。

(2)在练习时要注意抬指不可过高,抬得过高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紧张;

指尖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键速度要尽可能的快,使声音集中,但总体弹奏速度应该稍慢,这样会利于手指、手腕、大臂等各个环节都作好下键前的准备。

(3)练习时要用耳朵仔细倾听每一个声音,检查声音是否通畅、洪亮、有共鸣,如果出现声音发干、发死,说明用力过大或过压,有多余的肌肉紧张,应注意下键后尽快放松,让声音恢复共鸣;

如果听到声音发软不集中,则应加强指尖的准备和加快下键的速度,否则就不能达到好的练习效果。

(4)还要在思想上明确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高抬指只是一种训练方法,是在某一个阶段适用的弹法,而不是我们演奏的最终方式。

它的目的是打开三关节,增强手指的支撑能力、灵活性和独立性。

所以在进行了一定的训练量以后,要有意识的降低手指触键高度,改变触键方式,使音色更加的柔和动听。

因此在中速和快速的练习中,我们除了应让手指趋于贴键以外,还要注意手臂重量的传递。

在基本具备了声音的清晰性以后,声音的连贯性和乐句的感觉就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

一个个清楚干净的声音,就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但漂亮的珍珠还需要用线来穿成一串,才会是美丽的艺术品,我们手臂重量的运用与传送,就是那根重要的线,它不仅让我们的发音更加松润,还把停止的音符变为优美的旋律,更让人性的光辉充溢于指尖的每一个音符。

因此不管在慢速、中速、快速的弹奏过程中,都应强调手指的动作与手臂的重力有机地结合,这样的训练一定是科学而有效的。

在车尔尼练习曲作品740的第一条里,除了注意要用适当的高抬指的办法来进行练习,并在快速运动中降低抬指高度,运用重力传递以外,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因人的5个手指长短强弱不一,在练习时要多注意关心四、五两个弱指。

慢练中遇到弱指触键时,要有意识的让它们加强站立,并把手臂重量更多的传送到这两个指尖,使它们的声音与强指无异,这就像体育运动中的负重训练。

在相等的时间里,弱指支撑了更多的重力,得到了更大的训练量,持续一段时间下来,5个手指声音的强弱和均匀程度,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2)在弹奏右手和弦时,整个手掌和指尖都要做好准备,手指贴键,下键快速有力,声音明亮果断,情绪高昂,不弹的手指略微离键,以确保不碰音,使弹奏准确干净。

同样是音阶型跑动,在“740”的第三条和第五条里,我们又会遇到不尽相同的技术问题,在下期的阐释中将做详细的分析。

车尔尼钢琴练习曲作品740第三首是大家非常熟悉和常用的一首练习曲,它要求在极快的速度下,要保持手指持续不断地跑动,并且用清晰均匀和具有颗粒性的声音,表达出轻快活泼的音乐曲风和相当频繁的力度变化。

对处于还在基础训练阶段中的学生们来说,要完成这些要求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因此这首练习曲在许多学生心中都是一道令人畏惧而又头疼的难题(即使是很成熟的学生恐怕也会“弹曲色变”)。

据我所知,有些音乐学院的附中还把这首练习曲作为招生考试曲目或某个年级考试的必弹曲目来规定,对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这首练习曲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呢?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谱面:

首先作者所作的速度标记是Prestoveloce(快速的急板);

全曲总共有4页,长度上乍一看没有什么难度,但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右手几乎找不到可以休息的地方,这种从头至尾快速连续地弹奏对手指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一种非常严峻的考验;

另外这是一首D大调的练习曲,除了临时的升降记号外,本身有两个升号,因此需要手指在跑动中不断针对黑键的位置做出合理的调整(仅仅这个因素就给学生带来比“740”第一首更加困难的训练过程);

同时再仔细看看作者所写的右手跑动音型,我们会发现在很快的速度中,右手除了“应付”黑键还要不断地进行原位与伸张、音阶与琶音、上行与下行等多种位置的变化,这就更增添实际演奏的难度。

那么针对这些特点,学生们应该如何训练才能达到既快速清晰又流畅自如的要求呢?

我认为在训练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方法正确的慢速练习

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知道慢练的重要性,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有效训练!

只有用正确的方法慢练才能产生迅速而有效的结果。

至于慢速练习的方法,我在上一章中有较为详细的阐释,但我仍想强调4个重要的环节:

(1)在慢速练习时,手指可以有适当地抬高并做积极的挥动;

(2)在抬指训练中应该更加注意手臂的放松、手腕的协调以及重力的传送;

(3)抬指要注意“度”的问题,既不能不抬,也不可过高,以避免多余的紧张;

(4)高抬指是一种积极有效训练的方法,但最终我们的手指演奏状态应该根据实际演奏的需要来确立。

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慢练,可以带给我们两个好处:

(1)使手指跑动更加灵巧并增加肌肉快速运动的能力;

(2)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更好地体会重量在指尖上的传递过程与手臂放松的感觉,这样就更有利于快速运动中技术的熟练与完成。

2.强调手腕的柔韧与协调

大家都知道在钢琴弹奏中运用手腕的重要性,即使是对初学的孩子,都会通过学习落起、收句、连奏等方法,来使他们对手腕的动作和功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作品740练习曲的第三首从头至尾都是手指的快速跑动,为什么我们还要在此强调手腕的柔韧与协调呢?

这是因为这首曲子速度很快,音型又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手腕的配合,手指就不可能有真正完美的弹奏。

让我们先来看看乐谱的第1和第2小节:

 

这两小节的右手都是十六分音符的五指原位的快速跑动,我们都知道,人的五个手指天生就不一样,如果手腕缺乏调节,而只是孤立地运用手指的动作弹奏,手臂的重量就很难传递到手指尖,声音会出现轻飘浮浅或是发干发直,甚至不均匀的现象,并且在不长的时间里就会感觉小臂肌肉疲劳酸痛,难以坚持下去。

因此遇到这种音型时,在慢速的练习中,手腕应该按照谱例所标出的箭头方向,做落起的协调动作,4个音为一组,前两个音手腕向下放低,后两个音再慢慢向上带起来,如此循环,练至动作熟练协调以后,就可适当加快速度,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速度的增加,手腕动作应该逐渐减小,在快速中腕部只需要有自然的放松和协调即可。

类似的情况(如第36和37小节等)也应做相应的练习。

另外在这首练习曲中还经常出现各种琶音音型,如第5小节和第6小节:

在演奏这种伸张性把位的琶音时,更是需要手腕主动的调节。

通过手腕柔顺的协调可以缓解手掌在伸张状态下造成的紧张,使手指更自然地到达正确的位置,并有利于重量更好地传送,以使音色呈现出统一的状态。

手腕动作的功用除了有利于放松和重力的传送以及使音色更加完美之外,还能对远距离的跳动或伸张起到协助的作用。

如下例:

在第7小节里,短短的16个音符中就连续出现了两个大的跨度;

在第38小节中也有一个十度的伸张弹奏。

遇到这样的跑动音型时,很容易破坏手的自然状态、造成紧张和不准确地跳动。

让手腕放松、柔顺、协调,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加强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感并增加跨度时的准确性。

这首练习曲的左手比较简单易弹,情绪轻快活泼、富于弹性,要特别注意奏出连线与跳音的情绪对比,这是让音乐生动鲜明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740”的第一首和第三首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应该如何根据手的生理结构来建立起手指跑动的科学的训练方法;

如何从乐谱写作音型的变化中来寻找更为有利的触键方式等等。

在“740”练习曲中音阶型快速跑动的曲目还有第五首、第十七首和第二十五首。

因为从技术解析到练习方法它们都大致相同,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只是把它们不同的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提示以供练习时参考。

第五首从头至尾都是双手同时进行的快速跑动,这既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难点!

因为单手要做到绝对的清楚和平均已非易事,何况是两只手?

所以练习者除了需要按照前面所说的进行机能训练以外,还需要致力于两手的平均与整齐。

其实在弹奏时根据音型的长短和乐句的构造,在四个音、八个音或者一小节上略加一点重音,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重音的确立就

好比给冗长的乐句找到了支点,而对支点的强调就有助于双手动作的一致和声音的整齐。

另外这首曲子仅仅在第40小节出现了一个p,而f、ff的标记较为多见,也就是说整首曲子都应该保持一种比较强烈的情绪力度和触键,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运用手臂的重量。

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手臂为主,手指为辅”,就是这个道理。

作品740练习曲的第十七首是一首比较顺畅、易练的曲子,情绪高昂有力,强弱起伏明显,力度变化频繁,应在练习时加以注意和体现。

第二十五首练习曲是在降D大调上写作的,它有五个降号,可是降D大调五个黑键、两个白键的手型排列在弹奏时并不是很困难,相反比较顺手,但因为黑键较多演奏时手指应尽量地贴近琴键,以确保触键的准确性和连贯的感觉。

针对车尔尼练习曲作品740中,音阶型手指跑动技术的训练与阐释,就讲到这里。

虽然我们只是对两至三首作品来进行重点的研究与讲述,但只要积极思考、用心体会,是能够在教学中有所收获的。

在下一个章节中,我们将对作品740的灵巧型快速跑动的技术训练做出分析。

在上一讲中我们对740练习曲中的音阶型手指快速跑动的练习方法,做了分析和讲解。

在740练习曲中还经常出现一些速度较快,跑动距离较短,情绪非常活跃兴奋的快速跑动,我把它们称为灵巧型快速跑动。

与音阶型手指跑动相比,灵巧型跑动的特点是:

1.每一组音型的运动距离或运动的持续时间较短;

2.运动速度很快,因此需要非常敏捷的触键动作以及轻盈松弛的手臂状态来进行有效的配合;

3.音乐情绪欢快活泼,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种类型的曲子在740中大致有九首:

No.11、No.13、No.16、No.23、No.24、No.26、No.29、No.41、No.42。

下面我们挑选出比较常用的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六首,针对其音型结构、曲目特点以及训练方法来进行详细的说明。

740练习曲中的第十一首,这是一首大家都较为熟悉和常用的练习曲,它既有技术训练的价值又颇具音乐特性,旋律动听,情绪欢快,很有演奏效果。

学习这首曲子首先需要具备基本的快速跑动能力,即应对手指进行慢速的机能性训练,在这个基础上,注意手指的敏捷调换和运动过程中腕部的柔顺和协调。

要想弹好这首曲子,着重掌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1.右手的基本跑动音型

这是曲子一开始出现的跑动音型,这种音型看似简单,但它需要在很快的速度中,连续不断地进行手掌的伸缩运动、大指的左右调换和小指极其准确的八度高音的弹奏,这对处于基础训练中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在这种快速又伸张的运动中,手的各个部分的肌肉都很容易感到紧张,紧张导致僵硬,而使跑动难以持续。

因此使手腕松软协调,让手臂放松自如,在演奏中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那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先把速度放慢,然后按照谱例中所标的箭头方向,作手腕的协调和放松的训练。

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手腕的起落动作而使手指粘连瘫软;

指头应保持积极的起落动作,用清晰和干净的声音演奏,同时还要注意手臂的放松和用力的通畅。

2.以弱指为核心的部分

这首练习曲中的第二个难点,是从第17小节开始的以弱指为核心的连续跑动。

在这个段落里,天生柔弱的4、5指承担了乐句里最重要的骨干音,而且必须演奏得既明亮清晰又快速灵巧,好似晶莹闪烁、悦耳剔透的铃铛声。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在慢速练习时我有三个建议:

(1)指尖立住并勾紧,坚硬和触键点缩小可以使声音更加明亮集中;

(2)手指下键与离键的速度均快,以使发声更为迅速干净;

(3)在小节第一拍和第三拍的前面三个音上,手掌做适度的左右摇摆,这样可以减缓弱指单独支撑和持续用力时所造成的紧张状态,以达到省力和借力的目的。

3.在弱指上的连续弹奏并做出渐强

此曲的第三个难点是最后一段,即从第47小节一直到结尾。

这一段的情况与第二段基本相似,练习方法也可以参看借鉴。

这个部分是在全曲的最后,弱指持续弹奏并做出明显的渐强,这令很多学生都感觉吃力和难以达到。

我建议在练习中,可采用放慢速度和加大力度的办法,利用手臂重量加倍地向前传送,来帮助手指达到全曲最强的顶点。

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弱指的训练和重视,使五指的力度和控制力相对均匀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演奏中如果仅仅用纤细的手指头与庞大的钢琴相“搏斗”,那是完全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我们有结实粗壮的胳膊和身体的各个部位,那都是力量的发源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记住,科学的手臂重力的运用与合理的手指训练相结合,是钢琴基础教学中进行技法训练的关键所在。

下面说说740练习曲的第十三首。

这首曲子的跑动音型就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灵巧型快速跑动。

作者在第一小节就标示出他所希望的速度和表情记号:

velocissimoeleggiermente(非常快速的,极轻快的)。

整首练习曲主要是由极快速的短跑与不断穿插的双手琶音组成。

因其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