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9134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徽省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安徽省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从方升所刻铭文中我们能够断定

A.商鞅是我国古代方升的发明者

B.秦统一后仍用商鞅规定的度量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

C.秦始皇对商鞅变法进行了修正

D.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又在全国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标准

6.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

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

A.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B.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

C.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D.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

7.《容斋随笔》说: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

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

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8.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而齐国“相地而衰征”,其实质都是

A.土地赋税制度的变革B.井田制的瓦解

C.承认土地私有D.封建赋税制度的确立

9.《史记·

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用金钱换取百姓的支持B.商鞅变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

C.商鞅变法时资金充足D.商鞅行事谨慎,办事稳妥有效

10.公元529年,南梁大臣陈庆之说: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

”与上述现象关系密切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

A.计口授田B.设立三长C.议定俸禄D.移风易俗

11.见下表,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拓拔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长孙

A.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

12.管仲说:

“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出二孔者,其兵半屈;

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

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1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

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14.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他出身于当时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

他想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理想,整理和分别规定门第的高下,但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

这说明当时

A.鲜卑贵族对汉族文化仍存在歧视态度

B.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采取了科学态度

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有深刻矛盾

D.鲜卑贵族从根本上排斥汉族文化的一切

15.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疏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对此,宋神宗说:

“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

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

”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16.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

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

北宋中期,很多废弃的水利工程得以修复,大量的荒地辟成良田,与该现象有关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农田水利法D.免役法

17.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

“当梭伦一成为局势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订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负担……”材料表明

A.个人权力成为梭伦改革的根本保证

B.“解负令”的实施,意味着奴隶制在雅典的终结

C.“梭伦时代”的雅典公民团体相对稳固

D.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发展为“解负令”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18.“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

”这段话反映出

A.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19.史书记载:

“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这条材料反映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方田均税法

C.均田制和租调制D.宗主督护制

20.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的梭伦改革为雅典开辟了一条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包括

①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②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

③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④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楷模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1.据《文献通考》记载: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D.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

22.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

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损1500多万缗。

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负担过重,农业发展缓慢B.强化集权措施使政府机构臃肿

C.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收入变少D.军费和对外和约赔款开支巨大

23.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变法措施

结果

A

梭伦改革:

确定财产等级

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参与高级管理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B

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C

阿里改革:

保护民族工业发展

民族工业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实现了埃及近代化

D

戊戌变法:

奖励工商业发展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25.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最能说明商鞅变法

A.确立了封建统治秩序B.增加了秦国争霸实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

26.人文主义思想是世界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他的出名主要的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他的学说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何地位?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在社会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8分)

2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

“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

王使人请之曰:

“家听于亲,国听于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

“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

”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

“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

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资治通鉴·

周纪·

胡服骑射》

(1)根据材料,概括胡服令出台的目的。

(2)根据材料,分析胡服令出台前后体现出哪些思想观念上的冲突?

2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大唐新语》载:

“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

”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

二是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性成令自举”,准许官吏、百性自己推荐自己,以免荐举有所遗漏。

三是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了一倍以上;

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此外,还下诏修订《氏族制》,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中国通史·

隋唐部分》

(l)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2.B3.D4.B5.B6.A7.A8.C9.B10.D11.B12.D13.D14.A15.B16.C17.C

18.B19.B20.D21.D22.B23.B24.D25.A

26.

(1)普罗泰格拉。

他的学说强调了人的价值,是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的重要标志(4分)

(2)发展:

反专制制度;

提出三权分立(或分权);

提出“天赋人权”;

主张人民主权;

社会契约论。

(3)条件:

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

实践活动: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7.

(1)目的:

报中山之怨;

抵御外来侵略;

谋求称霸;

富国强兵;

(2)儒家和法家理念;

华夷观念;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改革与保守观念(8分)

28.

(1)打破资格门第,重用贤才;

实行自荐制度;

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录取人数;

创立武举和殿试;

提升庶族官僚的地位。

(2)扩大了统治基础;

完善了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发展;

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

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