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从业资格统计学统计基础知识17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8780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0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从业资格统计学统计基础知识1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统计从业资格统计学统计基础知识1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统计从业资格统计学统计基础知识1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统计从业资格统计学统计基础知识1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统计从业资格统计学统计基础知识17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从业资格统计学统计基础知识17章Word文档格式.docx

《统计从业资格统计学统计基础知识17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从业资格统计学统计基础知识17章Word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从业资格统计学统计基础知识17章Word文档格式.docx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

性别、工种、民族

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

年龄、工资(不同的数量标志值就是变量值)

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指标说明总体特征;

标志说明个体特征。

指标都用数值表示;

标志可分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

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四、变异与变量

变异是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标志按其个体的表现分为:

不变标志对所有个体都有完全相同的具体表现

变异标志在个体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又分为品质变异标志:

如性别、学历;

数量变异标志:

如年龄、工资    

总体的三个基本特征(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同质性,个体都必须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数值。

它是构成总体的条件。

差异性,个体必须具有一个或若干个品质变异标志或数量变异标志。

大量性,构成总体的个体数目要足够多。

变量即数量变异标志,其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变量值按连续性分:

  连续变量 用测量或计算方法取得(年龄为连续变量)身高体重

离散变量 只能用计数方法取得,只能取整数。

职工人数、企业个数

 

第二节统计统计的过程

一个是统计的工作过程;

二是统计的认识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的工作过程包括: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一)统计设计(统计工作的前提和指导依据)

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明确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以及对应的分组方法,并以分析方法指导实际的统计活动。

其结果表现为各种统计设计方案:

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类目录、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调查方案、资料汇总或整理方案、统计分析提纲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

(二)统计调查(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

根据统计设计方案对调查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三)统计整理(标志转变为指标的过程)

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等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反映个体的大量原始资料,转化为反映总体的基本统计指标的过程。

(四)统计分析(将数据进行深加工的最终产品,是统计工作获得成果的阶段)

运用统计方法及与分析对象有关的知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

系统完善的资料是统计分析的必要条件,揭示现象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并对未来进行趋势预测。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

  这种质——量——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它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一过程,缺少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一节统计调查相关概念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

  根据统计设计方案对调查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搜集资料——主要是原始资料

原始资料(亦称为初级资料):

向调查单位收集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原始的统计信息)

次级资料(亦称为文案资料):

已经过加工整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的资料(包括原来用于其它目的的、或历史的、或外来的,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三者之间的关系:

准确性是基础、及时性是关键、全面性是保障

三、统计调查的分类

(一)按调查对象范围分     

全面调查:

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全面统计报表、普查)

非全面调查:

又称抽样调查,是指对调查对象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非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二)按调查登记的时间连续性分     

连续调查:

不连续调查:

是间隔一定的时间(通常是一年以上)所做的调查,一般是为了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一次性调查)

(三)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分 

统计报表是指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要求,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大部分是定期统计报表,也有非定期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调查的基本组织形式。

(工业统计报表制度、农业统计报表制度) 

专门调查是指为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某种情况或某项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大多是一次性调查。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

是为开展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计划,是调查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六项内容:

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调查的组织计划。

一、调查目的

确定调查目的,就是明确在调查中要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调查要取得什么样的资料,取得这些资料有什么用途等。

明确调查目的是设计调查方案的关键所在。

衡量一个调查方案是否科学的标准就是看方案的设计是否体现调查目的,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其由多个同质个体组织。

调查单位是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即所要调查现象总体中的个体,是各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有时候不一致)。

P16例子

三、调查方式和调查方法

确定用何种组织方式进行调查以及采用何种方法取得资料,即确定调查方式和方法,生活中有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概率抽样调查等多种方法,一般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需要讲多种调查方法结合起来完成所需资料的搜集工作。

四、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一)调查项目及注意事项

调查项目是指对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主要内容,即调查单位的各个标志的名称。

(包括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注意:

1.调查项目涵义明确,不含糊不清。

   2.设计调查项目时,既要考虑调查任务的需要,又要考虑是否能取得资料。

   3.项目之间尽量相互关联,以便于检查资料的准确性。

(二)调查表及构成形式

调查项目一般采用调查表或者调查问卷的形式给出,作用在于能够条理清晰的填写需要搜集的资料,又便于在调查后进行整理。

调查表:

将调查项目按一定结构顺序排列成表格。

表头指调查表名称(反映调查目的)

表体调查具体内容,是调查表主要部分(调查项目)

表脚包括调查者或填报人签名和调查日期(明确责任,便于查询)三部分组成。

必须附有关简明扼要的填表说明。

调查表的形式:

单一表:

每张表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可容纳较多调查内容。

一览表:

可集多个调查单位于一张表,便于汇总,调查内容不能过多。

五、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P18例子

调查时间是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时期现象要规定资料所属的时间范围,规定登记从何时起到何时止;

时点现象要明确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点。

调查期限 调查登记工作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调查空间统计调查在什么地区、多大的范围内进行

六、调查的组织计划

为确保调查实施而制定的具体工作计划。

主要包括:

调查的组织领导、调查人员的组成和培训、调查文件的准备和试点、经费的预算和开支、调查资料的报送、调查结果的提交等。

第三节统计调查的方式

普查、概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常用统计调查方式

一、普查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因此,普查可以取得被研究总体事物总体的全面情况。

优点:

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都更全面、更系统。

宏观上,可以摸清国情国力、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是制定国策、规划所必须。

微观上,可用于小范围的全面调查。

缺点:

面广量大,耗力(人力、物力、财力)多。

要求:

1.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

以避免重复遗漏。

2.全范围内同时进行。

以保证普查资料的时效性、准确性,避免资料搜集拖太久。

3.普查内容和时间在历次普查中应尽可能保持连贯性。

以便动态分析,认识规律。

组织方式:

1.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

2.由被调查单位填报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二、概率抽样调查

(一)概率抽样调查的定义

概率抽样调查又称随机抽样调查,简称概率抽样,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二)概率抽样调查的特点:

1、随机原则进行样本抽取(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完全由随机决定,不受主观因素影响,保持样本结构接近主体结构,使样本对于总体具有代表性)

2、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者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3、根据样本资料推算总体情况。

(存在一定误差,但是误差范围是可以计算和加以控制的)

(三)概率抽样调查的方法

概率抽样调查的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

一步抽样法,要求在被调查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抽取预定个数的调查单位作为样本。

(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相同的被抽中概率)

总体包含个体数比较多时不便进行抽样;

对总体推断时误差较大。

2..系统抽样:

也称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是先将总体中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志排队,然后每隔一定的距离抽取一个单位构成样本。

(操作简单,对总体推断误差较小)

3.分层抽样:

又称类型随机抽样或分类随机抽样,按照某一标志,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组(类),其中每一组(类)称为一层,再在层内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误差最小)

4.整群抽样:

先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组,其中每个组称为一个群,以群为单位经行简单随机抽样,然后对抽到的群内的每个单位都进行调查,而对未抽中的群不做调查。

(误差较大)

(四)概率抽样的误差:

由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时,所抽到的个体组成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偏差。

影响概率抽样的误差因素

1、样本单位数目:

抽样越多,误差越小;

抽样越少,误差越多;

当单位数等于总体单位数时,抽样调查就是全面调查,抽样误差为零

2、个体标志变动程度:

变异越大误差越大;

变异越小,抽样误差越小

3、抽样方法:

分层最小整群抽查最大

三、重点调查p23例子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属于非概率抽样。

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单位数占比重很小,但调查的标志值占绝大比重,能大致反映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

适用于只要求了解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不要求掌握全面数据,少数重点单位就可反映广泛范围的全貌。

特点:

投入少,速度快,以少反映全貌趋势。

举例:

国家统计局近年来积极推进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

四、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同样属于非概率调查。

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主要作用:

1.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

2.一定条件下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重大普查后选若干典型单位检查数据准确程度。

灵活机动、通过少数典型即可取得深入详实的统计资料。

易受主观认识影响,严重时可能会产生较大偏差。

故适用于其他调查的结合使用,以避免片面性。

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

  《统计法》第十六条规定:

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多样的统计调查方式,可搜集到丰富的统计资料;

多种调查方式并用,才能扬长避短,满足多种需要。

第四节统计资料搜集方法

一是收集未作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也称初级资料;

二是收集他人为其自己的研究目的调查、整理过的资料,也称次级资料或文案资料。

一、原始资料收集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互联网访问法

统计资料搜集方法

(一)直接观察法 

由调查人员到现场对调查对象亲自进行观察和计量以取得资料。

如:

农作物产量的实割实测(只适合于对现实发生的现象进行调查)优点:

数据准确性较高缺点:

较费人力和时间

(二)报告法(报表法) 

由报告单位根据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按统计机关颁发的统一的表格和要求,按一定呈报程序提供资料的方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报表

调查者较省时省力;

促进被调查者形成制度。

可保证数据项目的完整性和数据涵义、口径的统一性。

只能获取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指标体系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其他原始数据须用其他方法;

易发生虚报瞒报现象。

(三)面谈访问法 

由访问员与被调查者见面,通过直接访问来填写调查问卷

  入户访问法  街上拦截访问法

(四)邮寄访问法 通过邮寄问卷(纸质表或磁盘等)对被调查者进行访问

(五)电话访问法 通过电话对被调查者进行访问

电话号码簿抽样法随机拨号法(中心控制电话访问、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

(六)互联网访问法 通过互联网对被调查者进行访问

电子邮件问卷

二、次级资料搜集 一般称作文案调查

次级资料搜集步骤:

1.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判别所需资料的类型(宏观——微观、动态——静态)。

2.寻找资料来源(统计公报、统计年鉴、书报杂志所提供的文献资料、基层积累的各种数据资料)

3.对次级资料的查找(参照有关著作论文末所列参考文献目录、检索工具)

4.对查找的资料进行清理、补充(补充完善有用的,剔除无用的)

获取资料较为方便、容易,调查成本低。

有效性、完整性有一定局限性。

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

关键是抓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两项基础工作

(一)原始记录 

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作的最初的,直接的数字或文字记载。

必须具最初性、直接性,形式应格式化

(二)统计台账 

根据编制统计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登记、汇总或积累资料的账册。

统计台账特点:

 1)按照时间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登记;

 2)随时间进程不断循序积累。

进度台账(年度内使用)历史台账(按年度顺序系统的积累历史资料)

(三)企业内部报表 

企业需要与国家需要相衔接;

力求精简,防止多滥

四、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1.传统报送方式:

邮寄、电话、磁介质

2.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远程传输

3.其他报送方式:

联网直报

第五节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统计调查误差 是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

 登记误差 由于调查过程中各有关环节工作不准确而产生,主要原因:

计量、计录、计算、抄录、编码、汇总错误;

虚瞒报;

方案不明确等

 代表性误差 在用部分推算总体时才会产生的估计结果与总体实际的差别

二、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

1.控制登记误差

1)制定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案,使执行明确,不会误解

2)抓好调查方案的贯彻执行:

培训人员,使能准确理解,把握要求;

基础工作,保证统计资料的来源准确可靠;

加强填报质量检查

3)严格统计执法,纠正统计数据上的不正之风

2.控制代表性误差

严格遵守抽样调查的随机原则,通过调整样本容量、改进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等,达到控制代表性误差的目的。

第三章统计整理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并掌握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

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方法;

统计分布的概念;

分布数列的种类、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

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

统计表的概念、构成、内容、分类及其基本编制规则。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整理的定义

  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根据统计对象的特点,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或对已加工过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最后形成能够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的过程。

二、统计整理的意义

统计整理作为统计工作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是人们对社会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

也是人们从对个别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总体现象的认识的重要阶段,

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整理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入,又是统计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和前提。

三、统计整理的步骤

(一)设计和编制统计整理方案(前提)

(二)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前提)

(三)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组(基础)和统计汇总(中心)

(四)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结果)

统计分组、统计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是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定义

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需要,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几个组,使组与组之间具有差异性,而同一组内的单位保持相对的同质性。

统计分组概念三要点:

1.对象是总体;

2.应有分组标志;

3.对总体而言是“分”(差异性),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

(同质性)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1.凸显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

2.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如按所有制分国企、集体、其它按产业分一、二、三

3.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总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间的区别和联系

4.分析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统计分组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2、完整性原则3、互斥性原则

四、统计分组方法

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一)选择分组标志

对总体进行分组时所遵循的标准或依据。

 1.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分组标志。

(工人文化程度、技术人员业务素质)

 2.选择最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3.要根据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统计分组方法

(二)划分各组界限

在分组标志变异的范围内,划定各组相邻组间的性质界限和数量界限。

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绝对数如工资、相对数如增长率)分组

 按品质标志分组就是用反映现象属性特征的品质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可将总体单位划分为若干类型。

 按数量标志分组是选择反映现象数量特征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

五、统计分组体系

  对同一总体既可以按一个标志分组,也可以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

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组时,就形成了分组体系。

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1)简单分组:

对研究的总体按照一个分组标志进行的分组

 2)平行分组体系:

对同一总体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而形成的分组体系(各组之间独立

统计分组体系

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1)复合分组:

对研究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

 2)复合分组体系:

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

  进行复合分组时,先按主要标志对总体进行第一次分组,然后再按次要标志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分组。

全国工业企业

第三节统计分布

一、统计分布的概念

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进行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统计分布,也称次数分布或分配数列。

统计分布包括两个要素:

1.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2.各组的单位数(简称次数)即:

分组、次数

分配数列的种类

按分组标志不同分:

品质分配数列:

按品质标志分组所编成的分配数列,简称品质数列

变量分配数列:

按数量标志分组所编成的分配数列,简称变量数列  

单项式变量数列:

按数量标志分组后,用一个变量值代表一个组形成的数列

组距式变量数列:

按数量标志分组后,用变量值变动范围(组距)代表一个组形成的数列

按组距分:

单项式变量数列

变量值不多的离散型变量数列

 

组距式变量数列

变量值较多的离散型变量数列;

连续性变量数列

等距式分组

不等距式分组

开口式分组

闭口式分组

向上、向下累积分布数列

二、统计分布的编制过程

三、组距式变量数列编制的基本概念

组距式变量数列编制四大基本要素:

(一)组距与组数

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组距=上限-下限

组数是指组距式变量数列编制过程中分组的个数。

组数与组距成反比

组数组距确定两原则:

一是要能区分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差别;

二是要能准确清晰地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特征。

(二)等距数列与不等距数列

等距数列:

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

不等距数列:

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

(异距数列)

对于标志值的变动幅度在各组之间相等的分组,为等距分组,否则是不等距分组。

(三)组限与组中值

组限:

每个组两端的标志被称为组限,每个组的起点值为组下限(最小值),每个组的终点值为组上限(最大值)

组中值=下限+(上限-下限)÷

2=上限-(上限-下限)÷

2=(下限+上限)÷

2

组中值可近似代表各组标志值平均水平

1.如相邻组的组限重叠,应“上限不在组内”,不包含上限值,包小不包大

2.开口式分组

首组开口的下限=首组上限-邻组组距    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开口的上限=末组下限+邻组组距    组中值=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

(四)频数、频率

频数 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

是各组标志值的加权

频率 是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或比重或权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