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8340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霍桑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霍桑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霍桑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霍桑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霍桑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霍桑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霍桑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霍桑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霍桑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

  天光渐渐消失,阴森森的树木截断了回路,荒无一人的小道上,唯有跫音相伴,布朗在森林中走的越深,离他最初的纯洁信仰就远。

  “林中充满可怕的声响——树木吱吱嘎嘎,野兽嗷嗷嗥叫,印第安人哇哇呐喊。

有时风声萧萧,酷似远处教堂的钟声;

有时它在这夜行者的左右大吼大叫,仿佛整个大自然都在蔑视他,嘲笑他(布朗)。

  昏暗阴霾的环境映射着当时的父权社会,那里暗藏着内心的邪恶,昭示着人性的原罪。

小说中,森林里举行的那场圣事正象征着父权社会里女性的觉醒。

  3.2女性角色的象征意义

  费丝是小说主人公布朗的妻子,也寓指他的清教信仰。

她的名字恰如其分,纯洁、神圣、甚至有点天真。

她与布朗的结合具有双关含义,不仅指人物关系,还喻指布朗清教信仰者的身份。

费丝是布朗的光明,也是他的最后救赎。

她在林中祭祀上的出现沉重地打击了布朗,使之高呼“仰望天堂,抵制邪恶”。

在后来的情节中,他们似乎都回归原来的

  平静生活。

然而,费丝和信仰都已面目全非。

粉色丝带变成了讽刺,最后随风飘逝,也寓意着纯洁和天真的丧失和人性的扭曲。

  古迪•克洛伊丝是小说中另一重要的女性角色。

白天,她是一个虔诚信教的老妇人,是布朗的教义老师。

通过名字的变形,古迪•克洛伊丝影射了塞伦女巫审判中的受害者——莎拉•克洛伊丝与玛莎•科里。

古迪,意为伪君子,她追随恶魔,诱惑费丝走向堕落。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丑陋的,伪善的,作恶多端,失去了应有的美好与善良。

大多数的农业社会奉行父权主义,女性地位低下,她们的潜力与能力被忽视甚至恶意抹去。

无论是政府机要,还是工厂作坊,男性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此外,男性还是家庭中的领导者,女性仅仅只是生育工具。

文中,较之布朗,费丝更早地选择了那条森林之路。

林中祭祀也是费丝反叛清教后的皈依洗礼。

她离开拥有信仰的平静家园,毅然追随恶魔。

这一举动,是对清教神明的严正拒绝。

清教徒眼中的堕落正是女性的觉醒,是女性对父权主义的挑战。

  于是,觉醒的女性形象被妖魔化。

在女性被边缘化的社会里,进步的女性被污蔑为黑巫师,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地位。

等待女性觉醒思潮的是死亡的惩罚。

霍桑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极具讽刺地将这虚伪的社会描绘成沐浴在神圣光辉中平静而温暖的小镇,却把女性的觉醒刻画成堕落。

  4结语

  《年轻的小伙子布朗》是霍桑象征手法运用的名作,“体现了他对自己清教徒祖辈罪行的内心自我谴责”,延续了他对清教的一贯谴责。

通过对文中女性角色潜在象征意义的分析挖掘,本文得出了新的结论:

昏暗沉郁的森林象征了清教统治下的父权主义社会,费丝和古迪•克洛伊丝反叛上帝,拒绝清教主义,是女权主义的战士。

被称为“山坡之城”的清教主义是清规戒律编织的道德牢笼,它限制禁锢女性,将女性看作附庸。

长久之后,女性逐渐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这一思想的转变被霍桑加以形象化,文中描绘的堕落之路其实是女性关注自我,追求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的抗争历程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

资料2

倘若霍桑死于中年——天才们的高寿年龄——我们今天就不会知道他是《红字》或其它

小说的作者,而仅仅知道他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

不错,霍桑离开大学两三年之后,曾隐姓

埋名创作发表了一部小小说《范肖》。

若非怀才不遇,他本可以很快再发表其它小说的——

而且有价值得多——可惜当时新英格兰上空的某种冷空气,使年轻的霍桑创作小说的心思一

凉到底。

结果他把能弄到手的《范肖》都销毁了,这部小说充其量只算得上一部漂亮却不成

熟的作品。

总之,接下来的二十年中,霍桑一直抱住短篇小说不放。

运气不坏,这种体裁他得心应

手,畅达地抒发了想说的一切。

正如霍夫曼①、果戈理②、戈蒂耶③所做的一样,霍桑短篇

中的佳作表现了他的个性与思想,既微妙又真实,无拘无束,原汁原味。

  ①霍夫曼(恩斯特·

特奥尔多·

阿马丢斯·

霍夫曼

ErnstTheodorAAmadeusHoffmann,1776—1822):

德国名作家。

代表作有:

《魔鬼的万灵药

水》、《谢拉皮翁兄弟》、《公猫摩尔的人生观》等。

②果戈理(尼古拉·

瓦西里耶维奇·

果戈理NikolaiVasilyevichGogol,1809—

1852):

俄国作家。

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评论等等。

《钦差大臣》、

《死魂灵》、《彼得堡故事》、《小品集》等。

③戈蒂耶(泰奥菲文·

戈蒂耶Thé

ophileGautier,1811—1872):

法国诗人、小说

家、批评家。

诗集《西班牙》、《法琅与雕玉》;

小说《莫班小姐》、《弗拉卡

斯上尉》等。

然而,没有哪位作家出名像他这么慢,这么艰难。

出生于1804年的霍桑自己就曾说

过,许多年来,他一直是美利坚最最无名的文人。

此话并不夸张。

很长一段时期,读者们只

见到那些小小的“赠阅品”或年刊。

就连这些斯斯文文的篇章他也隐姓埋名,不肯暴露身

份。

根深蒂固的羞怯阻止他向当时最有名的《标志》期刊投稿时署上真名。

他把自己藏在艾

什礼·

阿兰·

罗伊斯,或“文雅孩子”作者的面具后面。

可是,他的这类作品不会永远没没

无闻,一些读者已经开始奇怪这些作品到底出自谁手。

1836年,一位敏锐友好的新闻工作

者帕克·

本杰明①公开了霍桑的真实身份,在一本畅销杂志中热情赞扬了他。

一年之后,在朋友说服下,霍桑收集自己的作品,编出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

故事》,让它出现在波士顿一位出版商的版本说明之中。

这一下影响大多了。

朗费罗②兴奋

地大加赞赏。

1842年,扩版的《故事》问世,终于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尤其重要的是,

得到了《格雷厄姆》期刊的青睐。

爱伦·

坡③在该刊发表了一篇著名书评,对霍桑大加赞

扬。

然而,五年后,甚至霍桑的第三部集子《古屋青苔》推出之时,坡的另一篇书评提到霍

桑时,仍称他为“这个国家私下里倍受赞赏,公众却不加注意的天才的最好例子”。

赞赏者

也许为数不多,但却很有发言权。

他们中许多是作家——最热烈的莫过于赫尔曼·

麦尔维尔

④。

1856年,小说《红字》的大获成功终于证明了他们的判断。

接下来的一年,霍桑推出

了《雪影》,这是他的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希望保留

并且记忆中尚存的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

  ①帕克·

本杰明(ParkBenjamin,1809—1864):

美国编辑,出版商,以其主办的

文学期刊《新世界》闻名。

②朗费罗(亨利·

华兹华斯·

朗费罗HenryWadsworthLongfellow,1807—1882):

国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夜吟》、《奴役篇》、《伊凡吉林》、《海华沙之歌》、《基

督》、《路畔旅舍故事》等。

③坡(埃德加·

坡EdgarAllanPoe1809—1849):

美国诗人、小说家,短篇小说

数量很多,著名的有《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红色死亡的假面舞会》等,诗歌中

著名的有长诗《乌鸦》,其侦探小说也颇有名。

坡是西方现代颓废派文学的先驱。

④麦尔维尔(赫尔曼·

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1819—1892):

继霍桑之后美国浪

漫主义小说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白鲸》,其中篇小说著名的有《巴

特尔比》、《贝尼托·

切莱诺》、《亲信》等。

这般长时间没没无闻的作家并不多。

霍桑自己也强烈地感觉到,这些短篇小说无处不重

重染上创作环境的色彩,他觉得这有损于作品。

他的话有道理,但作品也同时获得了某种极

为重要的东西——精心构筑的不动声色的紧张,率直真实的羞怯感,以及既隐秘又公开的特

点。

他说,这些故事“不是与世隔绝者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而是一种不完美的尝试,“要

与世界对话”。

事实上,他的短篇小说具有两种特点,它们既是唯有孤独者才怀有的,与他

人交流的渴望,又是使自己弄清楚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部经历的尝试。

它们还是旨在让别人听

到的内心独白。

换了任何别的历史时期,它们就会具有不同的文学形式——寓言、梦幻、传奇、诗歌,

甚至戏剧。

然而它们却成为“短篇小说”,只是因为霍桑创作发端,这种体裁既自然又方

便。

这并不说明这种体裁创立已久,恰恰相反,它仍处于原始实验阶段,英语中尤为如此。

说它方便,只是说它像历史剧在年轻的莎士比亚手中一样。

意大利语的短篇小说

(novelAla),法语的短篇小说(conte),英语的现实主义与道德说教的故事——这些都

源远流长,但对霍桑及其同代人来说,它们算不上什么。

它们不曾揭示内心,缺乏沉思默

想,不是色调明暗的和谐整体。

只是在最近,散文体短篇小说才开始具有这些特点,而霍桑

不仅是一种文体的创始人也是继承者。

一群浪漫的德国佬走在他前头:

狄克①、霍夫曼②、

察米索③,以他们宿命的“神秘”故事——可怕的诱惑与废墟、“迷失的幻影”、符咒般的

肖像、误会、焦虑、罪孽等等。

霍桑毫无疑问读过这些故事,因为在他的青年时代,这些东

西都已翻译绍介到了美国。

他同样了解欧文④。

欧文细腻微妙,白日梦似的水彩画式艺术创

作,对他大有影响。

欧文的《瑞普·

凡·

温克尔》与霍桑早期故事中的十年间,短篇小说在

这个国家蓬蓬勃勃发展起来。

多数失之苍白,但也不乏相当生动的作品。

鬼怪故事、印第安

传奇、乡村野史、历史轶事——从文学年刊单薄的叶片生长出来,出自如今已被世人遗忘的

保而丁们⑤、莱盖特们⑥、塞德格威克⑦们的手笔。

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福克纳⑧与波特

⑨。

霍桑只能从这唯一的跳板上一跃而起,正与坡同时所做的一样。

他从二十、三十年代的

赠品书与期刊杂志中脱颖而出,为已被成千范例所说明的一条文学真理再添上一笔,这就

是,天才可以使最没希望的形式升华。

  ①狄克(路德维格·

狄克LudwigTieck,1773—1853):

德国作家,德国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著有小说、戏剧、童话等。

其小说《弗兰茨·

施坦保尔德的漫游》、剧本《穿靴

子的猫》等较为有名。

②见①

③察米索(阿德尔伯特·

冯·

察米索,AdalbertvonChamisso,1781—

1838):

德国诗人,园艺学家。

④欧文(华盛顿·

欧文Washingtonlrving,1783—1859):

美国作家。

《见闻札记》

系其代表作。

⑤保而丁(詹姆斯·

克尔克·

保而丁,JamesKirkePaulding,1778—1860):

美国作

家、戏剧家、历史学家。

⑥莱盖特:

不详。

⑦塞德格威克(凯瑟琳·

玛丽·

塞德格威克CathrineMarinSedgwick,1789—1867):

美国女小说家。

⑧福克纳(威廉·

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

美国著名小说家,著述丰

厚。

诺贝尔文学奖、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得主,代表作有《喧哗与骚动》、《我弥留

之际》、《押沙龙,押沙龙!

》、《去吧,摩西》等。

⑨波特(凯瑟琳·

安·

波特KatherineAnnePorter,1890—1980):

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得主,其短篇小说尤为著名。

他有自己的话要说,不仅仅是那个时代道德与审美观念的小小变化。

他具有除了坡以外

其他人都不曾拥有的内在弹性、对形式的直觉艺术、天生的技巧、新英格兰特有的艺术家气

质。

令人联想到上年纪的扬基手艺人、银匠与细木工,霍桑的作品就像他们手中实实在在的

精工细活。

他当然从文学前辈们学到了不少东西,但他获得的成功却属于自己,而不属于霍

夫曼、欧文或莱盖特。

碰巧我们可以追寻他艺术发展的部分轨迹。

从早期创作开始,霍桑就与他之后的詹姆斯

①、契诃夫②一样,习惯于记笔记,动手写作时他会不断地从这些笔记中寻找灵感。

所以,

从这些笔记中,我们常常发现詹姆斯所谓的“宝石”或“种子”,一篇篇故事就从这里展

开。

我们也发现了未曾发芽生长的种子,对真人真事的观察,行为古怪者,言谈幽默者,甚

至普普通通的人。

他们不像在契诃夫笔下那样反复出现,听来的真人真事也与詹姆斯笔下不

同。

霍桑几乎从不把它们从道听途说过渡成艺术。

典刑的霍桑佳作不是“真实的”个人或实

实在在的第一手故事——他的想象力需要从这上面更远地退一步——要么他读书时碰到的别

出心裁的一段,加快了他的想象;

要么在无休止的沉思中,他得出了某种道德或心理上的抽

象概念。

  ①詹姆斯(亨利·

詹姆斯HenryJames,1843—1916):

美国小说家。

成名作为《苔

瑟·

密勒》著名作品还有《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金碗》等。

②契诃夫(安东·

巴甫洛维奇·

契诃夫,AntonPanlovichChekov,1860—1904):

俄国

著名短篇小说家、剧作家。

举个例子,他就曾被邓拉普①在美国绘画艺术史中所讲的一段吉尔伯特·

斯图亚特②的

轶事所感动。

据邓拉普说,斯图亚特受命穆尔格雷夫勋爵,在勋爵的长兄菲普斯将军即将启

航奔赴印度的前一天,为他画一幅肖像。

肖像完成之后,穆尔格雷夫首次审看,惊恐地失声

叫道:

“这是什么?

太奇怪了!

  ①邓拉普(威廉·

邓拉普WilliamDunlap,1766—1837):

美国剧作家、画家、历

史学家。

②吉尔伯特·

斯图亚特(GilbertStuart,1755—1828):

美国画家。

“我照您兄弟的脸画下来的呵。

”斯图亚特回答。

勋爵道:

“这张脸让人看到的是疯

狂。

”不久,从印度传来消息,菲普斯将军果真精神错乱,竟自己割断了喉管。

邓拉普说,

这位了不起的画家从人的外表看到了更深的真实,以天才的洞察力描画出他之所见。

霍桑借

鉴此事,创作了他的《会预言的肖像》。

且来看看他如何借鉴吧。

一件古怪且发人深思的小事,内容形式赤裸贫乏,经霍桑之手

充实丰富,变成一篇动人故事。

原先的意味几乎认不出来。

事情发生的背景退回到遥远的过

去,到了詹姆斯所说的“够远却又不过分远”的地步,总之不是斯图亚特刚刚去世的十年之

后,人们对他记忆犹新的时期。

时间色彩很重要,但这是较为模糊的时间。

霍桑以其细腻如

诗的博学之笔,寥寥几下,就为我们勾画出殖民时代中期的波士顿。

故事中的画师无名无

姓,颇为神秘,美国历史上找不到一个与他相似的人。

至于被他画的人,为加强趣味性,从

原先的一个变为一男一女两位青年。

与邓拉普的故事一样,从瓦尔特·

路德洛的脸上瞧出了

发狂的预兆,而且苦苦熬煎,爱情不改的埃莉诺也有发狂的兆头。

画师自己卷入不多,但一

连串事件自然而然地从前奏(定画)发展到第一幕、第二幕(画像与展示画像》;

从长时间

的潜藏(画师多年踪影不见),发展到高潮(画师归来,瓦尔特发狂)。

这就是这篇故事的

形式——精雕细刻,娓娓道来,富于戏剧性——

霍桑为自己创作出一篇最具特色的故事。

邓拉普讲的轶事还经历了更彻底的变化。

霍桑故事的“寓意”与邓氏不同,不在于画师

能透过被画人的面目看穿其内心,尽管霍桑的讽刺手法在于,故意让那意思从瓦尔特·

路德

洛口里说出。

他感兴趣的不是被画人的悲剧,也不是艺术家的悲剧。

在他看来,艺术家的力

量总是潜在着,而在这里就是结结实实的诅咒。

他的艺术很容易成为“一种令人神往的目

的”,它能“把艺术家与芸芸众生隔绝开来”,正如这位画师所做的那样,将他从仅为人类

灵魂的破译者变为人类命运的代理人。

霍桑笔下的画师不仅成为艺术家超人洞察力的象征,

而且成为一种恶毒灾难的象征。

霍桑当然共享了同代人——坡与巴尔扎克①就在其中——用

画家作为诗意象征的欢欣。

  ①巴尔扎克(奥惜雷·

德·

巴尔扎克HonoredeBalzac,1799—1850):

法国著名小

说家。

代表作有《人间喜剧》、《驴皮记》、《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幻

灭》、《贝姨》、《绝对的探求》等。

霍桑的早期短篇有时简直富于形而上学的抽象性质,例如《胎记》。

该故事在他动笔之

前似乎酝酿长达六、七年之久。

最开始,他只有一个“想法:

“某个人已经拥有凡人有权要

求的东西,他想使这东西更美好,结果把它全毁了。

”数年之后,这个模糊的“想法”成为

一个人,而毁灭则具体为死亡。

“一个人想把自己的心爱者变得超凡出众般完美,结果导致

她的死亡。

不过他的目的既如此崇高,此结果对他仍不失安慰。

”然而这念头要成文仍欠成

熟,难以把握。

直到再过一两年,霍桑翻阅一部生理学新作时,才终于发现自己一直在寻找

的形象——一位天才博学的青年化学家,致力于发现某种新的科学原理,数年来把自己关进

实验室,借助于种种人工刺激,促使大脑处于活跃的顶峰,结果神经失常。

当然,故事中的阿尔默并未遭此厄运。

霍桑已有了他自己人物的悲剧结局——乔治亚娜

之死。

他需要从库姆那儿借来的只是阿尔默之追求的性质、实验室的背景,以及数笔点染润

色,就像阿尔默对爱人展示的那种香水的“透人芳香”。

要根除的缺憾必须是肉体上的,神

奇的“化学作用”能使其消失不见。

想必霍桑自然而然地想到给乔治亚娜一块小小的胎记。

出于寓意的陪衬,他又增添了阿尔默野蛮的助手阿米那布这个人物。

故事这下就齐了,剩下

来的只是将情节组织起来——让读者的想象回到“遥远的上世纪末”,让年轻的化学家登

场,唤起乔治亚娜纯洁无瑕的美貌,仿佛他在对一位画师下指示,让阿尔默疯狂的企图在读

者心中可怕地扎根。

渲染令人印象深刻的丰富细节(“精美的帷幔”、“芳香的油灯,发出

五彩光焰的火苗”,“柔和的紫色光芒”,诸如此类),将寓言般的小戏步步推进,实验一

次又一次地失败,直到那令人痛惜的成功。

“每一个字都产生影响”,正如坡谈到霍桑另一

篇故事时所说的,“没有一个字不产生影响”。

或刚刚使用了“寓言般的”这几个字眼儿,不论它可能有多么不准确,指出的却是霍桑

作品的另一方面。

这一面读者任谁也不会忽略。

“心之寓言”,他曾经想以此作为他一组故

事的总标题。

在作品中他也坦率地承认自己对寓言有着“刻骨铭心的爱”。

这一点从坡开始

令许多读者大惑不解。

而且这种爱有时到了冰冷机械赤裸裸的程度。

但对这几个字眼儿小题

大作,或只将霍桑的寓言看作一种下意识的文学机械,未免肤浅。

他也许是从童年热衷的斯

宾塞①与班扬②的作品中比他的同代人更为自然地承继了更为明白有形的道德形象。

但他绝

非更陈旧意义上的说教家。

他的“说教”毕竟更彻底地戏剧化,带着更夺目的心理色彩。

实是他深刻地分享了他那个时代作家们的脉搏,从自然界的物体中发现某种超验主义的意

义,或借自然界的物体表达其它途径所无法表达的意义。

  ①斯宾塞(埃德蒙·

斯宾塞EdmundSpenser1552—1599):

英国诗人,代表作为

《仙后》。

②班扬(约翰·

班扬JohnBunyan1628—1688):

英国散文家,代表作为《天路历

程》。

他笔下的一个人物说道:

“要知道我永远无法将思想与表达这思想的象征分割开来。

此乃一种描述他自己想象本能运动的途径,也是任何诗人的途径。

倘若霍桑生活的时代晚上

一代,且在欧洲的话,他就会被视为象征主义者,尽管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他突然停下,

不再是一个象征主义者了。

何时停下的,很难具体说明。

他对自己笔下象征带来的联想太不

信任,而且对非理性的东西太不妥协。

实在说,他既算不上一个寓言家,也算不上一个象征

主义者,而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占据了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一块美丽地盘……

他所心爱的象征当然向我们揭示了他个性最深处的一些方面,但这里篇幅有限,无法详

述,三言两语就足够了。

任何读者早晚都会发现这位清教徒的后代,这位外省的扬基佬,这

位美学上不谙世故,个性上相当禁欲主义的作家——这位霍桑先生,出于本能,多么频繁地

使用美术造型(肖像、雕像),或工艺品(尤其是珠宝),或衣装服饰(黑面纱、绣花斗

篷、花花公子的华服)之类形象,这表明他的个性比表面上要重感官得多。

此外,疾病或肉

体痛苦的形象也频繁出现——但与坡那种更恐怖惊人的形象不同,相比之下没那么可怕。

慢溶化,破坏性的瘟疫,遭到污染的机体,一块胎记,一条疤痕或一张扭曲的嘴,只有这类

象征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霍桑对人性中道德邪恶的看法。

这位羞羞答答,孤独的隐世者处理

社交生活所用的形象也非常说明问题——一次宴会或化装游行,一场盛大舞会或婚礼,寻欢

作乐,炉边聚会。

孤寂中他的想象仿佛被捉弄人的海市蜃楼、社交界盛况或众人聚会的热闹

所困扰。

霍桑与坡不同。

缠住坡的尽是残忍、折磨、幽闭恐怖、恐高症、恐惧症之类的东西。

一点也很好地说明了作为艺术家,这两个人之间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