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经管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园林经管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经管课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园林经济管理,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研究园林经济管理,首先应以园林实践为出发点,了解园林行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分析其所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国际等环境,其次,即使是从园林实践中总结归纳得出的园林结论和理论,也要反馈和应用到新的园林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
研究园林经济管理,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有所侧重的原则。
从广义而言,园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行业,涉及的资源要素、产业链条、生产环节众多。
如果无所遗漏地研究,则园林经济管理学将会成为体系庞大的杂学,不仅不利于建立专业化的理论体系,也不利于传播学习和实践应用。
因此,现阶段的园林经济管理学,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园林行业的发展现状,有所侧重地选择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园林经济管理,必须坚持科学有效的方法。
园林经济管理的健康持续和优质高效的发展,有赖于所采用的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
(1)历史研究和现实分析相结合。
园林和园林经济管理,均不自今日始,故虽然在现代环境中研究园林经济管理,亦不能割裂其历史渊源。
一方面要详细了解和深刻研究古代的园林理论和实践,深刻研究近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园林事业发展过程中与园林经济管理相关的各种经验和教训,古为今用,为今天的园林经济管理提供借鉴。
另一方面立足当代和目前的社会经济现实,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策形势、消费需求、可用资源、经营方式等,以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2)综合分析和重点研究相结合。
(3)平衡分析和比较研究相结合。
(4)定性定量分析和静态动态研究相结合。
复习思考题
1.园林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园林经济管理有何特点?
3.园林经济管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4.为什么要学习园林经济管理?
第2章园林经济管理理论基础
[本章学习要点]学习完本章后,要求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含义,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了解市场及市场经济的含义,能够运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进行一般分析。
理解掌握市场失灵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含。
明确管理的概念与职能,了解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阶段与管理学派的主要思想与观点。
理解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内含。
掌握企业系统与企业分类的主要内容。
在了解现代园林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了解并掌握现代园林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趋势。
第一节园林经济理论概要
一、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经济学的含义
从经济学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稀缺资源如何配置和利用的问题。
什么是资源的稀缺性?
在人类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相对于人类社会的需求和欲望而言,生产人类所需的物品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社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称为稀缺性。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物品资源都是取之不尽,可以永远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那么也就不会产生经济问题,经济学也就没有存在和研究的必要了。
从这一点上而言,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经济学才产生了。
所以资源稀缺性也是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假设前提,离开了这个假设前提,任何经济问题都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二)经济学的内容
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
微观经济学亦称为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
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2.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来研究,通过研究经济运行中各有关总量的确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亦可称为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具体而言,它所考察的是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原因。
(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是指排除了主观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客观分析的方法。
它只考虑经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所要回答的只是客观事物“是什么”。
如目前的失业率是多少?
失业率如何影响通货膨胀?
汽油税会怎样影响汽油的消费量?
等等。
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说明某一具体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标准,它要回答的是某一事物“应该是什么”。
它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
如通货膨胀的容忍限度应该是多少?
是否应当向富人课以重税以帮助穷人?
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也称为均衡分析,它是一种对经济运行活动进行静态短期分析的方法。
它主要研究什么是均衡状态,以及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的条件,但它不论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和所需的时间。
但如果把时间因素导入经济分析之中,具体研究分析当自变量发生变化后,原来的均衡点如何过渡到新的均衡点的实际变化过程,就是动态分析。
由于动态分析的重点是研究实际变化的过程,因此,它也称为过程分析。
3.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
所谓边际(marginal)分析有两层含义:
一是增量的意思,二是一定数量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带来的增量,这一增量在数字上可正也可负。
因此边际概念就是指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所带来的增量。
二、市场与市场经济
(一)市场的内涵
在经济学中,每个独立的经济单位都可以按照各自的功能分成两大类:
卖方和买方。
当买方和卖方同时相互作用时,就形成了市场。
市场是买卖双方通过相互作用来决定某一种或一类商品价格的集合。
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是经济学划分市场类型的标准。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和非完全竞争性市场。
完全竞争性市场的特点是市场内拥有许多买卖双方,但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能对价格有显著的影响力。
这种市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就是农产品市场,比如在小麦市场中,有成千上万的农民生产小麦,同时也有许多厂商来购买小麦进行再加工。
显然这个小麦市场内的任何一个农民或厂商都不能单独决定或影响小麦的价格,这就是一个完全竞争性市场。
而非完全竞争性市场则是相对于完全竞争性市场而言的,除了完全竞争性市场以外的其它市场都可称为非完全竞争性市场,它包括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这些市场的特点都是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垄断因素,具体表现在生产者或厂商的数量有限,或者即使生产者或厂商的数量较多但它们之间也是彼此联合的关系,这样它们就可以影响商品的价格,这个市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控制。
如垄断竞争的香烟市场、寡头的石油市场、完全垄断的水电市场等。
(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也称为自由经济,萨缪尔森在其论著《经济学》中是这样定义市场经济的:
“市场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在这一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有关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由市场供需所决定。
”
简而言之,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自由调节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或工具的一种经济形式。
而计划经济也称为指令性经济。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控制着生产要素,并对其使用和收入分配作出决策,并且所作出的决策也是集中进行的。
所以计划经济就是以政府计划调节作为资源配置主要工具的一种经济形式。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
市场经济注重的是市场本身的调节能力,而计划经济则以政府职能来替代市场机制进行经济活动。
市场经济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呢?
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到了资源配置的功能,这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涵和本质。
三、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也称为消费者选择理论,它是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分析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用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获得最大效用的问题。
在有限收入的约束下,消费者获得最大化效用的现象,就叫做消费者均衡。
(二)生产者行为理论
在经济学分析中,生产者亦称厂商,一般被假定为理性的经济人。
厂商通过生产将生产要素变为产品,厂商提供产品的目的就在于追求最大的利润。
通常,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会呈现出这样的规律:
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进入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当生产处于这个阶段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平均成本会下降,称为规模经济。
反之,则称为规模不经济。
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可能会比较长)。
在这之后,企业如果再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四、市场失灵与政府宏观经济调控
(一)市场失灵
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是在价格机制的调节下使市场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但在现实中,完全竞争以及其它一系列假定条件与现实的市场经济可能不符。
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有四种,即垄断、不完全信息、外在性和公共物品。
1.垄断
经济上的垄断现象,指个人、组织或集团排他性地控制某种经济资源、产品、技术或者市场。
在现今的市场上,垄断不仅仅有经济性的垄断,还存在其他垄断如政策性垄断。
2.不完全信息
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是假定市场上的每个经济单位都享有完全信息。
但在现实中,经济交易的双方往往拥有的信息在质和量上都存在差异性,这就叫信息不对称。
3.外在性
外在性是指经济人的行为对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个人和企业所造成的影响。
当这个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在性;
当造成不利影响时,就称为负外在性。
4.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通常是指不具备消费或使用的排他性或竞争性的商品。
由此可见,公共物品有两个特性: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例如:
公用道路、城市绿化、国防安全就属于公共物品。
对于公共物品来说,由于免费搭车者的存在使得市场很难或者不可能有效地提供商品即市场机制很难对公共物品提供有效的供给。
因此,政府必定是绝大部分公共物品的供给者。
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一般由政府以行政的方式来决定。
(二)政府宏观调控
一旦市场经济出现了“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即政府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以使之恢复正常。
第二节园林管理理论概要
一、管理的概念与职能
(一)管理的概念
在人类的活动中,无时不存在管理,无处不需要管理。
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是把管理活动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则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
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管理理论体系和派别,对管理的认识和定义也不尽相同,没有完全统一。
但一般来说,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及控制等职能活动,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过程。
学习和运用管理,首先要准确地把握管理工作的特征。
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科研、教学等具体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性。
1.系统性
管理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层出不穷,但是就整体而言,所有的管理理论和知识都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具有发展的时间承接性和内容内在的联系性,这就使得管理理论知识体系具有了系统性。
2.动态性
管理工作所处的环境和所针对的组织对象本身永远都是复杂多变的,这就决定了管理科学必须具有动态性。
在管理实践中即使管理者具备了很多管理理论知识,但仍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和需要而做出相适应的动态变化。
3.科学性
管理的动态性特征并非意味着管理活动没有科学规律可寻。
管理科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揭示了一系列管理规律,总结出了许多管理原则。
这些管理理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和验证,被证明是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科学的管理理论。
4.艺术性
管理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具体管理对象而言,管理没有完全有章可循的固定模式,每个具体管理活动的绩效都与管理者管理技巧的发挥相关性很大。
而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与运用,正体现了管理活动的艺术性。
5.创新性
管理是一种动态性的活动,并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参照。
所以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活动。
如果管理活动没有了创新特性,也就不可能具备艺术性和动态性特性了。
以上所述的管理的五种特性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管理在性质上具有二重性,即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社会化生产客观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
也就是说,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组织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生产力发展越快,社会化生产水平越高,对管理的要求也就越高。
而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是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的,这就使得管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二)管理的职能
关于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
也就是说,管理就是这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1.计划
由于组织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活动从计划工作开始。
2.组织
计划制定后,需要落实到行动才有意义,这就必须要有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包括明确组织所承担和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由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些任务如何分配,组织机构如何设置,信息指令的传递渠道如何建立以及权力的划分和组织任务与工作的协调等内容。
3.领导
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与其它资源有机结合而成的,人是组织中唯一能动性的因素。
管理的领导职能就是指从组织拥有的所有资源中寻求尽可能大的利益,引导组织达到它的目的。
4.激励
激励是指激发和强化人对自身需要的意识,并推动和鼓励人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而采取行动,支持和帮助他们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的过程。
5.控制
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和既定计划的顺利实施,管理必须监控组织的工作和绩效。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组织进行的各项工作尽可能地符合和按照计划运行,并完成计划中所制定的各项目标。
在管理过程中,这五项职能不是截然分开的独立活动,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
对管理的专门研究直到19世纪才开始。
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的成功,西方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日益普及,使得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
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态势,劳动生产率低下,劳资冲突加剧,客观上要求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管理方法。
于是,在这个时期,科学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就孕育而生。
科学管理思想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而企业发展在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科学管理发展阶段。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得里克·
泰罗,他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思想可以通过他所提出的四项管理原则来体现。
这四项管理原则是:
1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工人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③要求管理者和劳动者在工作中必须密切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照科学流程进行。
④保持管理职能和劳动职能的平等性,提出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是平等的。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
“科学管理”理论的广泛流传和实际运用,大大提高了组织的效率。
但是古典管理理论过于注重生产过程和组织控制方面的研究,较多地强调科学性、精密性和纪律性,而忽视了工作中“人”的因素,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
这个时候,一些学者开始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来研究企业中有关人的问题,研究人的行为与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按照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于是,行为科学就应运而生。
这是管理学发展继古典管理管理理论之后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资本主义管理学者试图通过行为科学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找出对待工人和职员的新方法和提高工效的新途径。
行为科学实际上是人际关系理论,它的产生源于著名的“霍桑实验”。
这项研究工作开始于1924年,实验共持续了14年之久。
霍桑试验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病理学教授梅奥。
梅奥参与了后期实验并通过霍桑实验得出了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企业的职工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③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有明确职能的机构,它对于个人具有强制性。
而“非正式组织”则不然,它只是由于工作性质相近、个人爱好一致或情感相投而形成的组织。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要求其成员遵守组织纲领和组织制度,并以效率和成本为主要工作标准,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确保形式上的协作;
而后者则以情感为主要标准,要求其成员遵守人群关系中形成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
④企业应该发展新型的领导方式。
这种领导方式要求领导者通过激励员工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标。
(三)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二战以来,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和组织规模急剧扩大,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管理理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许多学者和管理工作者都在致力于现代管理问题的研究。
这一时期,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将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总称为“管理理论丛林”。
1.经验学派
2.群体行为学派
3.管理科学学派
4.社会系统学派
5.系统学派
6.决策理论学派
7.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8.权变理论管理学派
9.经理角色学派
10.管理过程学派
三、管理者的角色
(一)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主体并非指某一个单独的管理者,而是由两类人构成的:
一类是根据组织既定目标将其任务分解成各类管理活动、工作任务和最终督促完成既定目标的人,这类人通常是组织的核心人物,或者说是组织的最高管理人员。
另一类是各方面具体执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的人,这类人通常是组织中的骨干力量,也就是组织的中层和基层领导者或管理者。
这类人虽然也是管理主体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在担当管理主体的同时,也要受到前一类人的指挥、监督、控制等。
所以,这一类管理主体实际上同时也是管理客体,即管理的收受者。
管理客体是管理的作用对象,它的范围广泛,既包括组织中的人又包括物。
(二)管理者的角色
如上所述,管理活动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人是进行管理活动的主体,即管理者。
1.人际关系与沟通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是指组织中的所有管理者都具有必须履行的礼仪性和象征性的角色义务。
在这方面,管理者的工作包含精神领袖、领导者和联系人三类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角色。
2.信息传递角色
信息角色是指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更多的机会从外部的组织和机构、个人接收和收集到信息,从而成为信息监听者、储存者、传递者等。
3.制定决策角色
决策角色是指所有管理者都会在其组织内参与决策工作。
按照参与的角色差异,明茨伯格区分了四种决策角色:
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以及谈判者。
管理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扮演着不同角色,这些角色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虽然各种类型的管理者由于行业、层次和职能的不同,所担任的每个角色的分量也不尽相同,但是总的说来,管理者们都或多或少地担任着这些角色。
所以,了解和确定管理者们的这些角色是十分必要的。
四、企业系统与企业分类
(一)企业
企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概念。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企业”这个词最初是由英文“enterprise”翻译而来的。
一般认为企业是指拥有一定资产,依法成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企业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组织性。
②营利性。
③法律许可性。
④独立核算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
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①产权明晰。
②权责明确。
③政企分开。
④管理科学。
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二)企业系统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企业是一个营利性的、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
(三)企业的分类
1.国有企业
2.集体所有制企业
3.私有企业
4.中外合资企业
5.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6.外方独资企业
(四)企业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企业管理,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共同目标,运用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行使管理职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过程的总称。
企业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人际关系管理;
经营决策管理;
生产管理;
科学技术管理。
1.人际关系管理
2.经营决策管理
3.生产管理
4.科学技术管理
第三节现代园林与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园林的内涵
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园林与艺术的融合
现代园林自产生起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大量的养分,但在二十世纪前半叶,艺术只是作为园林形式的一种借鉴,在60年代之后许多的艺术家才在园林与自然中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