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764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必修3

第6课元曲五首

本课话题——欲望

一、从课本中积累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如果没有抵抗诱惑、断绝欲望的品性,那么就只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变得无比庸俗了。

二、从历史中积累

1823年,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

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

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

那年,拜伦35岁,风华正茂。

而歌德已75岁高龄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

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

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

一年后,拜伦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

而高龄的歌德还在享受着生活的甜蜜,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万丈。

欲望有时候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

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三、从名言中积累

1.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刘向

2.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

3.追求功名几乎是崇尚优秀的代名词。

——(英国)赫兹里特

4.有欲望而无行动的人只能产生瘟疫。

——(英国)布莱克

5.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

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

——(埃及)尤素福·西巴伊

一、作者简介

元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二张”。

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名胜古迹,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

传世作品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数量为元人之冠,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

作品风格闲适安逸,清丽自然,是元代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

作品:

代表作《小山乐府》。

梧桐雨下的避世书生——白朴

白朴(1226-1306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先生。

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寓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白朴出生时,金王朝已经在南宋和蒙古的两面夹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白朴幼年经历颠沛流离,母亲也死于战乱中。

晚年定居金陵。

诗词俱佳,尤工于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作品:

《梧桐雨》《东墙记》《墙头马上》。

诗集有《天籁集》。

“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号已斋叟,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关汉卿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

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作品: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已难确考。

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剧本内容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风韵优美,曲词清丽。

作品:

代表作《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芙蓉亭》《贩茶船》等。

元曲状元——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元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

早年崇尚功名,不得志,加入大都的贞元书会,被推为元曲状元。

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辞官,在杭州附近的乡村隐居。

对散曲发展贡献很大,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

作品:

代表作《秋思》《汉宫秋》;散曲有今人辑录的《东篱乐府》。

二、背景回放

《正宫·醉太平 刺世》

张可久长期为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

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抑郁感伤,他的《正宫·醉太平 刺世》揭示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

《越调·天净沙 秋》

在元代相当一段时期,以“天净沙”写景、描物已成了一时之风气。

千百年来历经岁月之沧桑,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白朴的这首同题之作别有一番韵味,同样为一篇咏秋之佳作。

《双调·大德歌 春》

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这首散曲借思妇来反映社会现实,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元大都的西四砖塔胡同一带,有勾栏数十处,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

王实甫、关汉卿等整日流连于此,能体味到社会下层人的生活。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便为这时的作品。

《双调·夜行船 秋思》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

后来担任地方小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在职的时间大概也不长。

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寻求解脱。

三、相关知识

关于元曲

1.元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

流行于南方的乡间俚曲,叫散曲,可供口头传唱,相当于民歌;流行于北方的在勾栏(简陋剧院)演唱的叫杂剧,相当于现在的戏剧。

2.曲牌,又称牌调或曲调,是一支曲子的谱式,它规定一支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的格式,是供作者创作曲子时遵守的原则。

曲牌300多个,分属于十七宫调。

常见的有:

醉太平、天净沙、大德歌、端正好、山坡羊、小梁州等。

3.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命窘(jiǒnɡ)     

(2)沾黏(nián)

(3)粼粼(lín)(4)销魂(xiāo)

(5)缕带(lǚ)(6)堪嗟(jiē)

(7)渔樵(qiáo)(8)蛩音(qiónɡ)

(9)密匝(zā)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蛇

(2)绿

2.语境辨析法

(3)做这样的活只能说是“糊(hú)口”,谈不上赚钱,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赚100元,家人还不信,说我糊(hù)弄他们。

(4)西晋文学家潘尼留下了《琉璃碗赋》,其中盛(shèng)赞“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而远来的玻璃盛(chéng)器明澈精美,“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

二、词语解释

1.水晶环:

比喻清白的人。

2.面糊盆:

比喻污浊不清的社会。

3.睡馄饨:

睡得昏昏沉沉,比喻不懂世事。

4.葫芦提:

糊涂之意,元曲中常用这个词。

5.白草:

这里指枯草。

6.缕带:

束腰的带。

7.梦蝶:

《庄子·齐物论》载,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但很快就醒了。

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暂。

8.夜阑:

夜深。

这里比喻人已垂暮。

9.不辨龙蛇:

看不清墓碑上的文字。

龙蛇,秦汉时的篆书曲折盘绕,所以用龙蛇形容。

10.锦堂风月:

指富贵人家的美好生活。

11.不争:

不料。

12.鱼雁:

喻指书信。

13.宁贴:

安稳。

今写作“宁帖”。

三、名句默写

1.一春鱼雁无消息,        。

2.怕黄昏忽地又黄昏,        。

新啼痕压旧啼痕,        。

3.        ,重回首往事堪嗟。

4.红尘不向门前惹,        ,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答案:

1.则见双燕斗衔泥 2.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断肠人忆断肠人 3.百岁光阴一梦蝶 4.绿树偏宜屋角遮

《正宫·醉太平 刺世》

这首元曲运用口语和俗语。

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元代社会的病态和世俗风气的腐败。

《越调·天净沙 秋》

将一组由自由景物构成的意象并置:

落日、孤村、老树、寒鸦、轻烟、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意象本身就鲜明可感,既构成了优美的画面,又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

抒情主人公在烟霞朦胧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双调·大德歌 春》

这首散曲开头以子规的啼叫起兴,引起少妇的思念,中间写闺中少妇的离别之苦,又用柳絮和燕子衔泥寄托她的无所依托。

全曲紧扣一个“春”字,从各个侧面突出了少妇的思念之情。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曲中抒情主人公借浓浓春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心灵深处因离别而起的浓烈情感。

景中含情,情中带景。

《双调·夜行船 秋思》

这首散曲用元代的口语、俗语尖锐地讽刺了元代社会见利忘义、为富不仁、贤愚不分的种种社会病丑和腐败的世俗风气。

作者表面上与世无争,实际是表明了他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葫芦提倒稳

《正宫·醉太平 刺世》

1.《正宫·醉太平 刺世》中“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反眏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参考答案:

这两句深刻地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

“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滚”字用在此处,特别形象妥帖,把那种甘愿同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脸刻画无遗。

《越调·天净沙 秋》

2.请简要分析“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两句写景的特色。

答:

参考答案:

这两句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动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

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纹丝不动,乌鸦矗立枝头。

3.为什么说“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是曲子中最传神的一句?

答:

参考答案:

这一诗句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色彩特征——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是交织在青山绿水之中的,“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来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其次,未着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双调·大德歌 春》

4.这首小曲在构思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答:

参考答案:

这首曲子是思妇怀远之作,可全曲又不着一个“思”字,构思可谓巧妙。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采用景物烘托的方式,先是用子规啼声,唤起相思深情;而后用“虚飘飘”的柳絮,映衬无从着落、难以解脱的孤寂;最后以衔泥筑巢的双燕,反映思妇整个春天连丈夫的一封书信都未等到,此处最见构思之巧。

5.“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三句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作者要传达的情感,就是在春天回归大地之时,闻听子规鸣啼之声,心中突然生起一股“为何春天尚有回归大地之日,游子便就没有回乡之时”的感伤。

在这种伤情之中,原本对春回大地应有的喜悦,全都淡化无形,由此可见作者思乡之情的浓郁。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6.分析“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这几句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

 

参考答案:

开头一个“怕”字引出了下文的思想内容并奠定了感情基调。

“怕”意为担心天黑,暗含相思之苦;一个“又”字既表明这种相思之苦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又表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相思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黄昏。

“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日以泪洗面,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