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1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1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获奖教案1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了解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学习目标
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教材分析】
《把固体放到水里》这一课是在第一课学生了解了固体基本性质之后进一步探究把固体放入水中呈现出来的其它性质:
沉浮现象和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我把本课内容分作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是认识固体的沉浮和溶解现象,而将固体和水的混合、分离以及结晶分离放入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具体教学法及模式:
a、开放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大胆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进行多向交流,努力为他们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b、“做中学”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把学习的主权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学法
合作交流,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无论是问题的提出,活动方案的制定、结论的总结都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观察、分组活动、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
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有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物体材料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会沉、浮的固体(树叶、石块等),水槽(每组1个),烧杯(每组2个),玻璃棒、活动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2.学生小组准备:
1号袋(各种固体:
橡皮、一个土豆、一片土豆、一支蜡烛、一截蜡烛、木块、石块、乒乓球、玻璃球、瓶盖、泡沫等);
2号袋(比较洁净的沙子、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实物),你们看这里有什么?
2、师问:
你能用一个科学的名称说出它们共同的名字吗?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固体?
3、学生回答
4、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固体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
(板书课题:
把固体放到水里)
【设计意图:
复习固体共同特征,引出本课探究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老师出示树叶、石头)这两样是固体吗?
那把这两个固体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呢?
(师演示石头沉了下去,树叶浮在水面上)
强调沉浮概念:
沉:
固体碰到容器底部;
浮:
固体未碰到容器底部。
活动一:
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如果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2、学生进行猜测、分类活动、教师巡视小组情况。
3、汇报猜测结果
提问:
大家预测的结果不一样,怎么办?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呢?
仅仅凭我们的直观感觉和猜测是不够的,科学是讲究准确的,要真正获取答案是不能仅靠猜测和估计的,那就要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猜测环节,体现“做中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教学做必要铺垫。
】
4、先让学生在实验前说一说做该实验应注意什么,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①轻拿轻放,小组长操作,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②记录员做好记录。
③不要将水撒在桌面上。
④实验结束后收好实验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哪些沉?
哪些浮?
6、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
固体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
7、我们的猜测和实验结果一致吗?
你猜对几个?
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8、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什么有关系吗?
材料本身)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观察到许多与猜测不一样的现象和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发现,这些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与原有认知的冲突。
活动二:
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1、提问:
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放入水里都能沉和浮,还有没有其他现象呢?
猜一猜。
2、师:
我们将高锰酸钾和沙子分别放入水里,搅拌几下看看有什么现象?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①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不要摇动杯中的水.
②2分钟后,用玻璃棒在水中轻轻地搅拌一下,观察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③动作要轻,不要碰坏烧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操作完后交流观察结果。
4、师小结:
像高锰酸钾均匀的分散在水里,不见了的这种现象,知道科学家怎么称呼吗?
(溶解)沙子在水里分散,但过一段时间又沉下去了,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5、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固体在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师总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在不溶解的固体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种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
6、让学生举例(浮沉和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三、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同学们知道了固体在水中有哪些性质?
(沉浮与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
2、拓展:
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呢?
看来把固体放到水里还有很多的科学道理,在本单元的第五课和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地研究。
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实验探究。
通过拓展激发学生新的思考,以此把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沉
材料本身
浮
溶解不溶解
附:
学生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
(一)
固体名称
实验预测
实验结果
浮
沉
泡沫
橡皮
螺丝帽
木块
玻璃球
石块
乒乓球
瓶盖
一个土豆
一片土豆
一根蜡烛
一截蜡烛
我的发现:
物体的沉浮与材料(),
与同一材料的轻重()。
实验记录单
(二)
实验现象
高锰酸钾
沙子
高锰酸钾放到水里后();
沙子放到水里后()。
【教学反思】
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
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但是学生对其了解并不全面统一,其中还存在这许多认知上的错误。
我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设计并执教本课,通过设计和执教这一课使我感触颇深,下面就结合本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1、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们不但要选择一些容易判断的物体之外,还应安排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容易判断错误的物体。
正因为把握不准,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并且应有针对性的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些典型材料。
例如:
在本节课中我选择的材料积木、乒乓球、玻璃球、塑料瓶盖为学生容易判断的物体,而大蜡烛、小蜡烛、大土豆、小土豆片的选择是为了认识不同质量或体积的同一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与学生原有认知引起冲突,一般学生,甚至包括我们成人都会认为大蜡烛、大土豆会沉下去,而小蜡烛、一片土豆片会上浮。
这样的材料选进实验中,就是为了猜测时了解其前概念,让其实验时有出乎意料的发现,打破其原有认知,激发起探究的欲望,也突出了本课重、难点。
沙子与高锰酸钾的选择是为了让其认识溶解现象。
2、按照教材的编排本课课时1课时,教学的内容有研究沉浮、溶解以及分离方法,对于1课时来说内容是十分多的,而且每一块内容都是重点、难点。
要让学生在短暂的40分钟内接受如此多的内容显然是不恰当的,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将本课划分为两课时,并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即本课教学重点:
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溶解现象。
难点:
通过实验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有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固体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对于沉浮与密度、形状的关系,重点在于通过实验现象激发起学生疑问,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发起探究兴趣,要视学生接受程度而定,不必强求其弄懂搞清楚。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每个学生有了很大的收获,而且使我这位执教老师也有了不小的教学经验上的收获。
“做中学”给我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模式、教学理念。
“做中学”能让孩子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对孩子们来说,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有益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