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杭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6232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苏杭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沪苏杭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沪苏杭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沪苏杭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沪苏杭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苏杭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沪苏杭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苏杭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苏杭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思想与功能

  2.园林建筑

  3.植物造景

  4.园林小品

  5.总结

  一、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

上海、苏州、杭州

  2.实习时间:

XX年11月8号至14号

  3.实习团体: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1级园林专业

  4.实习目的:

  a.通过参观游览上海、杭州的现代园林景观以及苏州的古典园林造景,亲身感受园林景观,近距离学习园林造园艺术、造景手法及等专业知识,并通过参观实习、实地考察、现场测绘以及分析讨论,加深体会。

  b.分析苏州、杭州、上海等地城市各类公园的规划布局和绿化设计的优缺点。

c.比较我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在造园艺术、布局原则等方面的异同点。

d.现场对当地常见植物进行辨析,掌握华中地区植物种植种类及其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园林应用等知识,并学习沪苏杭地区植栽配置方式

  5.参观地点:

  a.上海:

上海世博湿地后滩公园、上海广场公园(延中绿地)、方塔园

  b.苏州:

留园、拙政园、苏州博物馆、沧浪亭、师园

  c.杭州:

西湖(花港观鱼、三潭映月、曲院风荷、苏堤春晓)、杭州花圃、太子湾公园

  二、实习内容

  分析案例:

上海世博湿地后滩公园

  世博后滩公园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XX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

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XX年初开始,由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领衔“土人设计”团队设计,XX年10月建成,共占地公顷。

  后滩公园园址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因此在自然江滩与都市田园的基础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场地作为钢铁厂的记忆,并主要显现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

黄浦江滩的回归,农业文明的回味,工业文明的记忆和后工业生态文明的展望。

最终成了具有水体净化、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

  大自然的生命力及生态恢复力是惊人的,公园自身完整的生态系统可以将来自黄浦江的劣五类水,通过沉淀池、叠瀑墙、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湿地净化区,经过长达1公里的流程,而成为三类净水,日净化量为每天2400立方,数量惊人。

净化后的三类水不仅可以提供给世博公园做水景循环用水,还能满足世博公园与后滩公园自身的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等需要。

  水系统模式

  游览过后滩湿地公园时,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芦苇,在深秋之时,芦苇成群的种植在公园的湿地中,有的已经枯黄,随风摇摆,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我们身处其中时,感觉到一种萧瑟、凄凉之美感,别具特色。

其实这种景观是源于设计者——俞孔坚大师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与新美学思想。

后滩公园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自我循环净化,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板。

我认为这种设计理念和管理方式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发扬的,在园林种植和养护中,其经费往往数额巨大,并且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去维护,我们如何有效的节省在园林养护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值得每一个人园林工作者的思考。

而俞孔坚大师的这种设计理念恰巧合理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同时创造出了新型的园林景观,展现了野草之美,开拓了新的设计道路。

  野草之美

  在公园中我最喜欢的是园林中的道路设计方式。

公园为带状公园,横向宽度约110米左右,而在其中共平行布置了三条至四条道路,有石板路,有草坪中的汀步,有木质道路,也有碎石铺制的道路,铺装材料和形式多种多样,道路宽度由一米到四米不等,蜿蜒曲折,并通过一些建筑、小品、廊道将几条近乎平行的道路协调的联系在一起,人们走在其中可感觉到丰富的乐趣。

  道路之美

  (三)苏州古典园林

  篇二:

苏杭沪实习报告XX年

  目录

  

(一)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

  2.实习时间

  3.实习目的

  4.实习内容

  

(二)实习作业

  1.问题回答

  一、杭州

  二、苏州

  三、上海

  2.速写

  3.测绘

  第三部分:

心得感受

  第四部分:

总结

杭州、苏州、上海

  2.实习时间:

XX年10月15号到24号

  3.实习目的:

  通过学习和借鉴可以使我们吸收古典园林的精华。

有针对行的去学习了解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及手法。

通过参观实习、实地考察、分析讨论,学习和掌握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和造园艺术手法。

3、分析苏杭,上海等地城市各类公园的规划布局和绿化设计的优缺点,比较我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在造园艺术、布局原则等方面的异同点。

  实习课程;

《园林艺术》《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城市景观设计》

  参观地点:

杭州风景园林:

西湖(花港观鱼、三潭映月、曲院风荷)、太子湾公园)苏州(留园、师园、拙政园沧浪亭)上海(人民广场、南京路、外滩辰山植物园)

  1、杭州花港观鱼和太子湾公园在设计风格上有哪些特点?

(花港观鱼:

借景与对景因地制宜植物围合空间景观轴线突出太子湾公园:

引水以水体为轴线因地制宜植物丰富)

  杭州花港观鱼:

设计风格,以中国的自然式风格为主。

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

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边群山之中的九溪十八涧,峰回路转,涧水潺潺;

林深鸟语,一幅江南山村图,野趣醉人,是西湖风景区内规模最大的一级公园,以鱼、花景观著名。

园内景观由鱼乐园、牡丹亭、花港、草坪和丛林几个部分组成,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

  太子湾公园:

主要的设计风格以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造园开朗飘逸的艺术处理手法,富有潇洒、自然的艺术趣味。

其精到之处在于得用引水工程和明渠改建的平面形状多样化的水体,园之生动灵活赖以全出,园中水体大的折弯有数十处这多;

分叉,聚合亦不下十余处。

水道或与路同行,或绕丘而轩,或平铺如泊,曲折回环,聚散有致。

  2、杭州花港观鱼和太子湾公园对我启发最大的地方

  造园可以在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造园开朗飘逸的艺术处理手法,富有潇洒、自然的艺术趣味。

吸取其中的精华,来营造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

  3杭州西湖在规划布局上的特点

  杭州西湖:

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五个地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

西湖的美在于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

无论雨雪晴阴,无论早霞晚辉,都能变幻成景;

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

(看与被看明确,主从与重点突出,空间对比较强,景观轴线明确,植物疏密得当,因地制宜)

  1、试以你实习参观的苏州私家园林来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你对哪些手法体-会最为深刻。

  造园艺术手法:

  第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第二,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

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

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

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

  2试以你实习参观的苏州私家园林来谈谈苏州园林中哪些是精华?

哪些是糟粕?

是否可以原样搬用呢?

  精华:

  1.苏州园林战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2.苏州园林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糟粕:

  建筑上分布不均匀,有些地方稀疏,有的地方则稠密,有的建筑充斥而破坏园林的自然天成之趣,如狮子林,园林空间,四周围墙及建筑封闭性太强,颇有局促之感;

  对于苏州园林原样搬用,是不可取的。

处在当今世界的开放时代、新旧文化急剧碰撞的变革时代,开创中国新时代的新园林必须立足于现实情况,大力汲取其中的精华,弃其糟粕。

在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发展规律有

  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了解,那么在创造新园林的过程中就可以较为自觉地把握传统及其与创新的源流关系,明确哪些应该扬弃否定、哪些能够继承发展,从而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

  3、谈谈对留园各空间对比的感受

  留园各空间对此,曲折狭长封闭的空间先是极大地压缩人们的视野,过后,则使人感到豁然开朗。

留园入口部分正是利用这种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的空间来与园内主要空间进行强烈对比,进而使人们穿越它进入主要空间时,便顿觉豁然开朗。

对于入口部分的这一段空间极易给人产生单调、沉闷之感,留园则进行了巧妙的处理:

进园后第一个小院一狭长多变的曲廊一又一个内院一又窄又封闭的廊子一隔漏窗窥见园内景物一位于末端的最后一个小院一穿过曲折、狭长、封闭空间后到绿荫进入主空间一豁然开朗。

建筑有些稀疏,有的稠密,对比异常强烈。

但留园主要不是通过游廊来体现空间曲折变化的,而是通过借助于建筑物的直接衔接,特别是使其空间互相交错穿插,给人曲折迂回和不可穷尽之感。

  4、举例分析拙政园中园景点诗情画意的意境

  兰雪堂:

取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诗意而名,堂中南面置漆雕拙政园全景图,荷风四面亭:

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

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5、分析师园中部水景所体现的中国古典造园艺术。

  师园中部的水景为主园,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

古树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见著,并与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

池水清澈,东、南、北方向的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9-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

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

所以游园时,宜坐、宜留、以静观为主。

绕池一周,可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

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所以并不觉其园小。

  篇三:

苏杭实习报告

  XX大学

  苏杭实习报告学院:

园艺学院

  专业:

花卉

  班级:

XX班

  姓名:

xxx

  苏杭实习报告

  短暂的苏杭实习已然结束,期待已久之旅确乎没让我失望。

尽管已经回来了好几天,但难忘的苏杭美景依然时隐时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成为我最深刻的体会。

  苏州,让人流连忘返的必然是它的园子。

苏州园林,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的典范,中国传统园林的瑰宝之一,一直以来广为人知。

通过对拙政园、留园、师园、狮子林的游览,我对苏州园林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此,我从园林建造最重要的元素——山水、植物配置等方面阐述一下我的实习体验与收获。

  苏州,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山美、水美、人美,美熏陶培养了人们美的思维与创造。

吴文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型文化中的艺术型文化,就是这种美的结晶。

诞生于东晋的苏州私家文人园林。

在“大吴胜壤”的滋育下,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巅峰。

洋溢着艺术情调和浓郁书卷气息的苏州文人写意山水园林,是吴文化中的精髓,也是中国精雅文化的艺术范本,诗意栖居的文明实体,集中体现了东方生存智慧。

  得者寸心是——山水。

崇尚自然,迷恋山水,向往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吴中文人最重要的审美。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晋代诗人左思极写山水隐居之乐,更写出了苏州园林的“城市山林”之意。

他们复归自然,在自然中去寻找安慰和共鸣,寻找失落的自我,从中补偿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的社会审美情感,以此获得精神的超脱。

  拙政园的第一个主人御史致仕王献臣,弱冠登进士,博学能文,为人刚正不阿,不得帝王欢心,干脆辞官回乡,建园并题作“拙政”,很有自嘲的意味,同时有流露出中国古代士大夫常有的留连山林,归隐田园的思想。

“拙政”二字,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意思是说治园圃、种菜蔬以供日常食用,悠闲自得,也不失为愚人的一桩乐事。

王献臣便借此来表心意。

小园之中情意十足,既有山林自然之乐,又能享受“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人文之乐。

精神欲求与物质需求的矛盾,在方寸之间两全。

这,便是苏州文人园子的特点。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山水是文人园之眉眼,传神之阿堵。

抒情写意式的苏州园林山水,是浸润着文人的情感的艺术品。

如果你没有与之相同的姿态,你便不会阅读出它的内涵。

  有幸在师园中偶遇一位老先生,更有幸的是能够听文人讲一下文人的世界。

  殿春簃,“尚留芍药殿春风”,从名字就充满了文人气息。

它是一座独立的小院,第

  一眼看去,只觉得它不过雅淡明快、简洁利落。

无论是植物配置还是建筑构成都感觉并没有多么玄奇,能够使它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落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蓝本——明轩。

然而,听过了老先生的讲解,才发现自己的无知,才发现古代文人造园者的独具匠心,才体会到所谓咫尺山林的意境。

  殿春簃藏中有露,在敞露的庭院中,将一弯冷泉则深藏于冷泉半亭旁的洞壑之内,将路隐没于山林之中,将洞藏匿于岭中。

峰回路转之中,蕴含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禅意。

而重山之外偶起一石,山脉之外余脉偶显,余音绕梁,余韵犹存,更是造园文人匠心的余情未了。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一汪碧池,可以兴泛舟江湖之思,几丛顽石,数只岩洞,亦可发遨游之意,寄幽栖之情。

  山水,是“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文人精神追求。

叠山与理水,则成为他们对于自然的适应与转化的智慧结晶。

“一勺一世一梦千寻海浪,一石一峰以梦万仞高山”,这是文人心中想象的大海和高山。

苏州园林,奇异的湖石假山让自然的韵味更加鲜活。

  古代著名画家米芾说过,园林里的太湖石美就美在:

瘦、漏、透、皱。

瘦,婀娜,苗条,是挺拔的风骨;

漏,漏光,漏水,漏气,是通畅的脉络;

透,灵活,别致,是透剔的意境;

皱,水纹,风痕,衣褶,是细腻的肌理。

明明是在说石头,分明是在形容一个美若天仙的少女。

每一块石峰,乃至于每一座假山,霍然间都鲜活起来,“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思绪随着石头的造型、洞孔、纹理、体态飞腾起来,将拥有不同的体悟。

  狮子林中的假山林立,峰峦起伏,石峰下石洞高下盘旋,曲折不断,忽明忽暗,迷离幽邃,行走其中,却难觅往返之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留园中有三座观赏的独峰:

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

其中冠云峰最负盛名,外形孤高特立,磊落清秀,峰顶似雄鹰飞扑,峰底若灵龟昂首,呈“鹰斗龟”的形态,颇为奇异。

这一切都秉承着自古以来对石头的由衷喜爱及无穷联想,女娲炼石以补苍天,精卫衔石以填海,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更是以石为引,假山石峰,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应用中的体现。

甚至于园子的散石铺地都颇具特色,师园“殿春簃”庭院铺地是渔纹,沧浪渔夫的造意暗合“渔隐”之意。

而拙政园“枇杷园”冰纹形铺石,与小馆“玉壶冰”题额相得益彰。

  山是园林的骨骸,那么,水就是园林的血脉。

每一处园子都或多或少存在水池、水塘。

拙政园中河汊纵横,蜿蜒曲折,亭台楼阁都筑在水上,假山旁边也围着水,园中水面的流转、水池的岸线都不是呆板生硬的石驳岸,而是做成了各种凹凸有致的港、湾、

  坞,并用山岛、曲桥、房屋等物质建构分割水面。

  最出名的便是倚玉轩西南的廊桥——小飞虹,斜跨于从大水池分流南去的河汊上,东接由倚玉轩南下的曲廊,西接得真亭。

廊桥是游廊涉水时的一种延续,底下架空而成为桥,这座木构廊桥采用了中跨高,边跨低的结构形式,使小院之水在视觉上与大池有更多的联络,宛若拱桥。

拱桥自古有飞虹的美称,南朝宋鲍照便有“飞虹眺秦河,泛雾灵轻弦”之句,故名。

廊桥造型秀美,曲线柔和,朱柱朱栏上承托弧形灰瓦卷棚顶,加上水光的映照和涵影,无论在水院内,还是水院外的山池景区看来,均是很别致。

  我国园林艺术的理水,有聚、散之分。

小园之水以聚为主,大园的水面,则要适当分散。

拙政园的水面宽广,就以“散”为主要理水之法。

池中二岛将池水一分为二,又有见山楼、香洲、小沧浪等临水建筑分隔水面,使得池水曲折绵延。

但零而不碎,有分有合,隔而不断,虚实结合。

岛山虽实,但却分成两座;

四面亭所处的小水洲虽实,却两面有穿透曲桥可通。

从桥上看,池水似乎是隔断了,但桥下流水依然,而且有了桥的遮挡,池水更有层次,显现出一派江南河汊水乡风光。

  同时,水面的聚分也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远香堂北部较宽广的水面上,“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三亭列于三岛,旨在表现渤海中三座浩淼冥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算得算不得造园文人的一种寄托。

  “路随河转,山因水活”。

山与水的和谐相依构成了苏州“城市山林”的骨架,而恰到好处的植物配置则让山林更加鲜活——莳花植木皆有情。

  园子里的花草树木是构成园林景色的重要元素。

拙政园的枫杨,师园的古柏,留园的桂花,都成为一园之胜。

文人造园必然颇具文艺,植物与园子的相得益彰从名字就开始显现。

拙政园的“梧竹幽居”——梧桐和竹子,“海棠春坞”——海棠,“荷风四面亭”——荷花,“十八曼陀罗馆”——山茶,还有师园的“看松读画轩”——松,不胜枚举。

  同时,除了这样直接的叙景,还有含蓄一点的达情。

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极赏“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颇得梅的幽独闲静之趣和欹曲之美,这就是师园“竹外一枝轩”的立意。

而“殿春簃”中取芍药之品格造景,芍药花开在百花凋零之春末,“天意再三珍雅艳,花中最后吐奇香”,“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即谓此。

还有“听雨入秋竹”的“听雨轩”,“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留听阁”。

《红楼梦》里林黛玉说她最不爱李商隐的诗,但却偏偏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残荷”

  象征年老,而且孤独,因为荷叶残枯的时候,往往周围的“同伴”也都已经七零八落。

斑斑点点的雨滴拍打下来,可以想象那时气氛凝重,引人深思。

  此外,中国人比较讲究比德文化,也就是所谓的讨口彩,用谐音、比喻来表达美好愿望。

师园大厅前天井里东西各植玉兰,喻意“玉兰齐芳”,在后天井里列植桂花,东为金桂,西为银桂,寓意“金银呈祥”。

还有齐植玉兰、桂花、牡丹、海棠,取“玉堂富贵”之意。

后厅之中常常会广植松、竹、梅,这是“岁寒三友”,象征高洁、长寿。

  苏州园林造景中,格外讲究四时之景不同,讲究落叶和常绿树的适时搭配。

冬日里需要满园阳光,用落叶树和稀疏的白皮松点缀。

到了春夏交替,百花次第,景景各异。

而秋日落叶萧条,或红或黄的叶子更添自然之趣。

最典型的是拙政园中,“雪香云蔚亭”——植梅,春景;

“荷风四面亭”——植莲,夏景;

“待霜亭”——植枫,秋景;

“绣绮亭”——植腊梅,冬景。

园主人在自己的山林之中历经春夏秋冬四季,赏遍千姿百态四时之景,可谓真的藏江湖万里于其中。

  文人私家园林,是苏州珍藏的让人流连忘返的后花园。

而对于整个苏州的印象,却没有给人误入其家的冒昧与唐突之感。

只感觉城市不大,却没有所谓旅游城市那种生硬的隔膜。

第一次坐它的公交,苏州方言版的报站就让人倍感亲切。

吴侬软语,一如它那白墙灰瓦,小桥流水,都盈盈的透着一股恬淡温柔,娟娟细雨时停时下,不停地浸润这座城市,烟雨迷蒙,氤氲雾气,彷如一副古色古香的水墨画。

到过苏州,你会发现,确乎只有这个地方才最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的城市状态。

曹聚仁先生说:

“苏州才是古老东方的典型,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整个苏州城市都形而为立体的画、凝固的诗,从站台到街道,从屋檐到小巷,都散发出灵气与古朴,而她的园林是红杏出墙的一抹嫣红。

  而后,当我有幸又游览了杭州,不得不将她与苏州对比。

相较而言,杭州,更像是一个旅游城市。

于苏州的婉约小巧,杭州更显得磅礴大气。

无论是波光万顷的西湖,还是宽广浩淼的钱塘江,甚至于虎跑路两旁高大挺拔的水杉,都透射出的是一种大气。

  如果说苏州是“假山假水城中园”,那么杭州则是“真山真水园中城”。

  杭州,三面环山一面城,依西湖而建,并被群山环绕,整个城市都隐于山林之中,而她的著名景点,无论是西湖十景,还是太子湾,或者西溪湿地,都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呈现。

没有围墙,没有明显的界限,行走杭州,不知不觉你会走到了西湖,然后又不知不觉走出了西湖。

感觉无论朝那个方向,都会有不一样的景致等着你。

来到杭州,你本身就进入了一个大园子,不同的只是园中各处景色不同。

  篇四:

沪苏杭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沪苏杭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

城市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吴浩

曹雅静

建1102-4

  学号:

XX2160

  沪苏杭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引言:

  经过了一年的大学学习,我们对展示设计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的事物,为了加强我们对专业知识更全面的认知,在XX年7月1日——XX年7月8日展开了为期8天的城市认知实习,在吴老师和侯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建1102-4与建1102-4班有了一次“走出去”的机会。

在苏州,杭州,上海三地,通过体会城市发展脉络,参观城市地标性建筑,整体感知城市风格,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我们大致了解到地标性建筑与城市文化的融合的手法,感知了商业区高端商品与老城区古朴的店面、橱窗、陈列的设计风格差异。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实习内容:

  一.白墙黑瓦园林城——苏州

  XX年7月2日,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苏州,被誉为国家园林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