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6165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8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古诗文部分Word文档格式.docx

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

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

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

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

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

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

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其次是桃源中人。

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

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

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

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

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

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

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

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二、问题研究

1.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

“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

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实质,必须先看原诗,因为在某些实质性的问题上诗比记还要说得明确些。

例如“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会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和平生活的写照;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的是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

概括起来说,这些描写都表现了原始共耕社会的特点。

记,则是先通过渔人所见来展示这个社会生活的风貌,从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写到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

后通过村人“自云”来揭示这个社会的由来,又通过接待渔人来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

诗和记,二者相互补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轮廓。

应当指出,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关于层层设疑的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郭璞的《游仙诗》等,多是假托游仙抒发作者的不平感和对现实的不满。

《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唐王维《桃源行》中就有“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诗句)。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

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

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

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

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

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

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

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

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

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练习说明

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

设题目的是:

①使学生当堂成诵,要求背得顺畅,并能大体上叙述作者原意;

②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能根据上下文意补充若干细节,作创造性的复述。

答题方式要灵活,可以先熟读成诵再作复述,也可以经过熟读粗知课文大意后,先复述故事,最后练习背诵。

为了激活学生的想像,在熟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故事情节提出某些问题,或要求简答,或引而不发,让学生放开去想,也可以加几句点评。

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一点社会发展史常识。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有关社会发展知识,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辩证思维。

此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讨论,或分组讨论。

前面“问题研究”已对此题所涉及的内容作了初步说明,但仅供教师参考。

此题是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即可,不要搞统一答案。

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

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

三个小题要学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时的省略笔法各不同,只让学生作答是不够的,还要作一点分析,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这是省略句子成分。

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

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

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语”“宾语”或“施事者”“受事者”之类的概念。

答案依次是:

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

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

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

“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

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

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题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读文言文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细究词义,切勿望文生义。

答案如下:

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

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4.不足,不值得。

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一个半课时教读。

由于文章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

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法来。

下面提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一、关于诵读教学

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2.5分钟。

假定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读过两三遍,课上再读七八遍,必能基本成诵。

再加上教师及个别学生的示范朗读和检查背诵,课上用于诵读的时间不会超过35分钟。

这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基本保证,从长远的眼光看,尤其应该如此,决不容忽视。

读和讲可以穿插起来进行。

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在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读得顺畅,主要是字音准确,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并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

(2)对情节作一点分析,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具体地想像出故事的发展过程,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并牢牢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的语句,能读出一点“讲故事”的味道;

(3)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能比较熟练地背诵全文。

以上是就水平一般的教学班而言,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也无妨先背下来,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二、关于想像力的培养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

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

例如:

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

过去的诗人对此就有不同解释。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桃源行》)按这种说法,渔人这天并非出来打渔,而是为了欣赏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觉间来到桃花林的。

南宋诗人谢枋得的看法与此不同,他写道:

“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庆全庵桃花》)这是说,渔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缤纷”,自然有不少花儿落在水面,随流而下,渔人是在看到这些花瓣后,逆流而上到达桃花林的。

这两种说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却也无妨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

2.渔人何以敢入洞?

渔人见桃林面积之广(“夹岸数百步”),又是纯一色的桃树(“中无杂树”),为人间所罕有,已有“寻仙”之意;

待到行至桃林尽头,发现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以为这是“天外有天”的标志,便决意去追寻光源,满心希望能由此而直达仙境。

3.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村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近六百年。

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为培养学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不宜过多,更不宜琐碎,要给学生留出自己发挥想像的余地,办法就是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有《陶渊明集》。

三、《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

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

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

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

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

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

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

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注释]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

嬴氏,指秦王朝。

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

⑵黄,夏黄公。

绮,绮里季。

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

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

伊人,指桃源中人。

云,语助词,无义。

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

迹,足迹,代“路”。

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

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

肆,尽力。

⑺憩,休息。

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

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

靡,无。

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

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

⑽游诣,游玩。

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

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

五百年,约数。

敞,开放。

神界,仙境。

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

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

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

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

尘嚣,指尘世。

⒄言,语助词,无义。

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四、明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关于桃花源的描写

①江上望渌罗山如削成,颓岚峭绿,疑将压焉。

从此一带山皆飞舞生动,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

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云奔石怒,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

山南即避秦处。

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玄武宫其巅。

……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有异态,为了却行。

又数折,得桃花观,从左腋道入,竹路幽绝。

……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入绘。

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

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

(摘自袁宏道《游桃花源记》)

②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

诸峰累累,极为瘦削。

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

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摘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

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

全文分三层: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

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

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

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

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按:

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

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1.关于本文的体裁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因而很多人认定它是骈体文,这似乎欠妥。

骈体文的双句当用“四六句”,不能用杂言;

又要讲求声律,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这些特点本文都不具备。

其实,本文的体裁在文题中早已点明,就是“铭”;

能把“铭”的体裁特点作简明介绍,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为有益。

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文赋》)这句话来概括。

博,指内容广博;

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

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

润,语调柔顺。

铭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将汉崔瑗所作《座右铭》写在自己的屋壁上。

李善说:

“铭以题勒示后,故博约温润。

”此话有理。

我们今天读《陋室铭》,也同样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2.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

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爱莲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

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

开篇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

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

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

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

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

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1.莲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文中莲的现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正是从这个整体出发,得出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个结论的;

又据这个结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

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关于衬托的写法

衬托的运用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高衬、低衬或正衬、反衬;

有时则无法区分。

本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这大概没有争论;

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