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6147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

《六年级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教案Word格式.docx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

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

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认真思考

认真分析

学生操作

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小结: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圆锥的体积

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补充、总结

1、圆锥有什么特征?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

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高”。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

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指出: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

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板书: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

高,字母公式:

V=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

(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

(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

怎样计算?

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圆锥的体积=×

字母公式:

思考分析

集体讨论

注意观察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

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2.4:

1.6 

60:

40 

15:

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40=15:

10 

1.6=60:

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80:

2=40,200:

5=4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

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

(板书:

2=200:

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

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

3和12:

35:

7和45:

20:

5和16:

0.8:

0.4和0.3:

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3.巩固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

4和6:

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

2=80:

( 

) 

2:

7=( 

):

1.2:

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

9和9:

12 

(2)1.4:

2和7:

(3)0.5:

0.2和: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3、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什么是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比较、讨论

分析、讨论

认真比较

解比例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X:

320=1: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3x=8×

15。

这变成了什么?

(方程。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提问:

“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

”(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什么叫解比例?

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

8=12:

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认真倾听

思考、比较

讨论、学生回答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成正比例的量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

路程

填表,思考:

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师小结: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数量

1

3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

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

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

这个比值是什么?

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认真比较、学生讨论

分析讨论

观察比较

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