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6103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1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发展心理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发展心理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有了朴素的发展心理方面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子关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思想。

陈鹤琴:

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

朱智贤:

1962年,朱智贤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材《儿童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或规律(关于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关于心理连续发展与分阶段发展的关系问题)

二是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4.发展的基本性质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发展过程中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平稳的、细微的变化属于量的积累,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取代旧质要素而占据优势的主导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变现为发展中的间断或跳跃现象,即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儿童身心的发展在正常的条件下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方面在发展速度、达到某一水平的时间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4)发展的差异性

发展既有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个别差异,即共同性中包含着特殊性,共性是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来的。

一般来说,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

但同属正常范围内的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类型及时间上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5.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3.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2)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决定作用

1.环境和教育是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3.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3)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1.环境会影响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的心理机能上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它们的相对作用是动态的。

6.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心理生理学方法的含义、特点

访谈法:

又称谈话法,是研究者以口头形式提出问题,要求被访谈者回答,然后对这些回答进行分析以了解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了解人们深层的心理活动,包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感受或态度,获得人们真实的信息。

它的主要缺点是比较费时、费力,效率较低;

不容易对访谈结果进行处理,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

被访谈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如访谈时间、访谈者的回应)的影响。

问卷法:

实际上是一种结构式的访谈法。

它主要通过书面提问的方式获得所需的信息。

研究者首先从一定的理论或研究目的出发,围绕某个主题,编制一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打印或书写到纸上,做成问卷,要求被研究者回答。

问卷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样本的信息,效率较高;

比较客观,结果容易量化。

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问卷中的问题是固定的,不能根据情境进行灵活的调整;

要求人们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只适用于年龄较大的人;

在回答问题时容易出现“社会期望效应”,即倾向于按照社会所赞许的标准而不是个人的实际情况回答问题,从而使结果不可靠。

观察法:

观察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对被研究者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行为进行记录、分析,以考察其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

根据观察实施的场所和环境控制的程度,可以把观察分为自然观察法与实验室观察法。

自然观察是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观察人们的行为。

这种观察的最大优点是人们的行为比较自然、真实。

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不容易观察到。

其次,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观察者效应”,即由于被观察者可能意识到观察者的存在,从而感到不自在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另外,被观察的行为不容易解释,因为人们行为的背后可能有许多种因素起作用。

实验室观察是研究者在实验室里创设特定的情境或刺激,观察被试的反应。

与自然观察法相比,实验室观察法对环境的控制程度较高,而且,在实验室环境中,所有被试接受的刺激都是统一的,行为便于解释。

但是,实验室环境与被试实际的生活场景可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试的行为可能变的不自,甚至会变得不真实。

心理生理学方法:

心理生理学方法主要采用某些精密的生理学仪器或手段,研究人们的生理反应与活动的关系,探讨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在早期儿童研究中,心理生理学方法经常用于研究言语能力缺乏的婴儿或学步儿的知觉、思维和情绪等心理活动。

但是,儿童的生理反应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所以根据儿童的生理反应推测儿童是否识别了某种刺激时冒险的。

7.发展心理学几种研究设计类型的含义

(1)横断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设计是指在相同或大约相同的时间内,考察多组不同年龄的人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并对他们进行比较,以描绘这些方面的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

这种研究设计的优点是,省时,省力,效率较高,研究者在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大量数据。

它的缺点是,不能看到被研究者的个别差异,只能看到他们的总体的发展状况;

不能看到被研究者自身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还可能受到年代效应或区组效应的影响。

(2)纵向研究设计

纵向研究设计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或者每间隔一定的时间,运用相同的评价方法或工具,考察同一组人心理的连续变化特点。

这种研究设计被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心理研究设计。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可以系统地看到同一组人心理和行为的连续变化,可以考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而且还可以查明这一群体共同的发展模式。

但是,它也有某些局限性。

首先,它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效率较低,尽管追踪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容易流失,这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

再次,多次测查或评价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人可能会厌倦,或者对测查程序变的越来越熟悉,从而使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失实。

(3)系列交叉研究设计

系列交叉研究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对几个年龄组的人进行多次测查或评价。

这种研究设计同时吸收了纵向研究与横断研究的优点,而避免了它们的缺点。

第二章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1)人格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三个层次的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个人行为是三种成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我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它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最基本的部分。

本我由快乐原则支配,按快乐原则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快乐并减少痛苦。

本我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它可以看做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自我则介于本我与现实之间,它的作用是既要满足本我的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自我只能获得为外界和现实所许可的快乐,也保护个体不因本我的盲目冲动外泄而遭到伤害。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是人格中的良心、理想方面,它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代表一个力求完美的维护者,来监督自我的行为。

超我遵循的事理想原则,当本我突破了自我的控制而违背某些规范时,超我的良心作用就使人产生一种内疚感、犯罪感来惩罚自己。

这三种人格成分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本我是起点,生来就有,个体为了与外界现实发生作用,又从本我中发展出了自我,充当本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调节者。

超我又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的,它使个体把握社会标准,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

(2)人格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即人们的普遍性精力,这种精力和能力被称作“力比多”。

力比多集中的某些身体部位就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弗洛伊德称之为“性感带”。

在儿童时期,口腔、肛门和生殖器是三个最重要的性感带。

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这些区域,使它们依次成为儿童的兴奋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1.口唇期

口唇期是指出生到1岁左右这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和咬等口腔的动作来获得快感。

2.肛门期

约在1岁到3岁之间,肛门区域成为儿童性兴趣的集中点。

3.生殖器期

约在3岁到6岁,儿童进入生殖器期。

力比多这时集中到生殖器区域,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来源。

4.潜伏期

约在5~6岁到12岁左右,儿童进入潜伏期。

这时,儿童的性冲动减缓甚至暂停。

5.生殖期

这一时期约为12岁到20岁左右。

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在前一阶段平静下来的冲动和能量又重新活跃起来,对性的兴趣剧增。

(3)简评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侧重人的情绪和动机的发展,强调了儿童早期经验和父母的教养态度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他把人格结构分成三个部分,通过描述各部分之间的矛盾,把人格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这些都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他的理论主要是基于对病人的研究提出来的,缺乏实证研究依据;

而且,他对性本能的过分强调也是不恰当的。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

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但他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强调社会环境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出生后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有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的可能。

他对良好的人格的形成抱有乐观的态度。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一个渐进的过程,人格的发展持续一生,要历次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

这些任务是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如果儿童解决了每个阶段的冲突,完成了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就会获得积极的品质,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

儿童发展水平通常处于积极与消极这两端之间,健康的人格倾向于积极的一端,不健康的人格倾向于消极的一端。

埃里克森认为,上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助于下一阶段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是,若前面某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在以后的阶段中仍有机会继续完成。

(2)埃里克森划分的“人生八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这一阶段从出生至2岁左右,儿童处于婴儿期。

婴儿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2.基本的自主感对羞怯和疑虑

这个阶段相当于儿童早期,大约2~4岁。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怯和疑虑。

3.基本的主动感对内疚感

这一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约4~7岁左右。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主要是形成自主感,获得良心和性别角色。

4.基本的勤奋感对自卑感

这一阶段为学龄期,约为7~12岁。

这时,儿童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5.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这一阶段约为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而防止同一感混乱。

自我同一感:

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有和地位、将来会怎样等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历程的体验。

6.亲密对孤独

这一阶段对应于成年早期,在18~30岁左右。

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要建立人际关系的亲密感,避免过分孤独。

7.繁殖对停滞

这一阶段相当于成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创造力感或繁殖感,而避免自我专注和停滞不前。

8.自我完善感对失望

这一阶段相当于老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对整个人生的自我满意的和完善感,而避免绝望和对人生的厌弃感。

埃里克森的理论包含着辩证法的思想,他把儿童看作一个整体,从社会的、情绪的和道德的整体发展来研究人格的发展。

他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中心的观点强调社会环境和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这些都推动了儿童研究的进展。

但是,埃里克森的理论仍有本能论的色彩,每一阶段的社会要求与自我的冲突是否具有普遍性?

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确定不变的?

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四个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学习者置身于大量示范的影响之下,从中深入观察什么、知觉什么、汲取什么,都是由注意过程决定的。

制约注意过程的因素很多,如观察者的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人际关系的结构特征等。

(2)保持过程:

学习者通过注意过程,汲取了榜样的示范行为模式后,就必须采用符号的形式记住动作的某些方面。

这些符号可以是头脑中的视觉表现,也可以是言语编码。

(3)运动复现过程:

要把榜样示范转换为相应的行为,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

在观察学习中,人们首先是通过榜样示范掌握新的行为的概貌,然后进行实际的尝试,但最初的尝试由于技能还未完全形成或不熟练,很少不发生错误。

只有不断地进行精心的练习,并进行自我调整,才能形成熟练地运动技能,从而达到同示范一致的正确的反应。

(4)动机过程:

班杜拉把新反应的观察和对新反应的操作区别开来,认为人们能够观察新的反应模式而获得新知识,他们可能实际地表现出这种反应或行为,也可能不表现出这种反应或行为,这取决于人们是否具有表现这种行为的动机,而这种动机主要由强化引起的。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即学习者看待他人成功或受表扬,而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还可以是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2)社会学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攻击性

班杜拉将攻击性的发展看作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发射。

例如,当儿童用合乎社会规范的方式表现攻击时,父母就奖励儿童;

当他们以不合乎社会规范的方式表现攻击性时,父母就惩罚他们。

儿童在观察这些攻击性的行为时,就会注意在什么情况下攻击行为被强化,对于那些被强化的行为模式,更容易去模仿。

2.性别角色

儿童的性别角色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或模仿获得的。

儿童常常通过观察学习两性的行为,在外部强化下他们通常表现出那些符合自己性别的行为。

有时,这种外部的社会强化还会影响观察过程本身,儿童甚至会停止对异性榜样的细致观察,而只观察与自己同性别的榜样。

3.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也是社会学习榜样影响的结果。

在儿童自我评价的行为上,即自我强化的社会化方面,榜样具有明显的影响。

4.亲社会行为

通过呈现适当的榜样,可以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施加影响。

亲社会行为靠训诫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有时强制的命令可能一时奏效,但容易反复,只有榜样的影响才更明显、更持久。

班杜拉提出人、行为、环境的交互论,认为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的发展是由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4.习性学理论

习性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

奥地利学者洛伦兹成为习性学之父。

习性学家的研究就是要发现不同的物种特有的适应性的行为模式,分析动物行为的进化基础。

(1)习性学的基本观点

习性学家认为,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适应性的。

每个物种的成员都有这个物种特有的固定行为模式,这些固定的行为模式通常因某些特殊的刺激而被释放出来。

几乎所有的行为模式都具有适应功能,它们是进化的结果,有助于物种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类似地,人类也有一些适应性的行为模式。

这是物种进化的结果。

习性学家认为,动物的许多行为模式的形成可能有关键期,它是指动物成长的某个时期,特别容易形成某种行为或反应,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就难以形成了。

具有习性学倾向的心理学家也十分重视人类早期的经验,认为人类早期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关键的时期,更恰当地说是敏感期。

在这一时期,人类对某一类刺激或环境影响非常敏感,更容易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而错过了这一时期,对这类刺激的敏感性就会大大下降,特定的能力或行为也就难以形成了。

(2)习性学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贡献:

1.它告诉我们不同物种的学习能力和行为模式都是不同的,是具体的,动物和人类的学习受到生物学因素的限制,单凭遗传或经验都不足以促成身心的正常发展。

2.研究方法上,强调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研究物种的行为,这对促进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避免实验室研究的缺点,具有重要意义。

3.它所提出的关键期、敏感期等概念也加深了人们对学习规律的认识,对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

局限性:

1.它的许多观点主要是基于进化论提出的,缺乏实证研究证据。

2.习性学家很难确定人类的许多复杂的行为和动机到底是出自本能或遗传,还是出自后天的学习和经验。

5.生态系统理论

(1)生态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生态系统论认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或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嵌套式结构的系统,具有层次性、动态性、整体性。

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从内到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系统。

微系统:

处于嵌套结构的最里层,是个体直接参与其中的环境。

微系统可能是家庭、学习、托儿所、幼儿园,也可能是个体直接活动于其中的其他场所和同伴团体。

中间系统:

是指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等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外层系统:

是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是个体生活的外围环境,如一个儿童的父母的工作环境、邻居、社区、儿童的医疗保险等。

宏系统:

处于生态系统最外层,包括宏观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法律、社会福利制度或其他政治制度等。

另外,还有一个时序系统,其中包括历史事件和渐进的社会发展等方面。

一个人不是被动地顺应环境,而是主动地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一方面,他们会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新环境。

改变不适合自己或自己不喜欢的环境,建构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新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生活的微系统也是不断拓展和变化的,他们会从家庭拓展到学校和其他社会场所。

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不断拓展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发展是特定时间历程中人与环境的联合函数,每个具有连续性的发展时期都取决于前面所有的发展时期,是在此之前的各个时期发展共同促成的,因此,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应当考虑时间维度和发展的过程。

(2)生态系统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生态系统论从系统论的观点细致地分析了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多重生态环境及其相互作用,试图揭示环境与人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而且提出了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方向。

因此,它既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使人们对环境的分析更全面,又可以作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较好的理论基础。

并未深刻地揭示生物学因素的作用。

而且,它还不能全面地说明人类的发展,无法取代其他的理论。

第三章

1.胚胎的发展阶段

(1)受精卵期

1.受精卵期也叫胚芽期,大约在生命孕育的头两周

2.在受精的4天,细胞分化开始,胚胞的内层或胚胎层变成胚胎,外层细胞发育成保护及滋养胚胎的组织→外层形成细小、粗糙的蜷须状物(胚胞到达子宫6~10天)→着床:

蜷须状物向内钻掘,取得母亲的血液供给(受孕10~14天)→胚胞的外层形成四个主要的支持结构以保护及滋养发育中的器官

3.羊膜及羊水的作用:

缓和发育中器官的撞击、调节温度及提供无压力的环境,使得胚胎容易移动

4.卵黄膜附着在第三层膜——绒毛膜,围绕住羊膜,最后变成胎盘

第四层膜——尿囊,形成胚胎的脐带

(2)胚胎期

1.从第三周持续到第八周末

2.重要器官的分化和生理系统产生的时期

3.有机体在迅速发展和分化时最易受到不利环境的危害

4.受精卵内部组织分化成三层:

外胚层——头发、指甲和部分牙齿、表皮和皮脂腺、感觉细胞和神经系统

中胚层——肌肉、骨骼、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和内皮层

内胚层——胃肠道、气管、细支气管、咽鼓管、腺体以及肺、胰腺、肝脏等重

要的内脏器官

5.这一时期最易出现严重的先天性异常

(3)胎儿期

1.从第三个月到出生

2.这一时期,对胎儿影响最大缺陷之一是无法产生和维持足够的表面活性物质。

3.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

使得肺能够把空气中的氧输送到血液里,没有这种活性物质,婴儿常常不能正常地呼吸,从而可能产生呼吸窘迫综合症,导致婴儿死亡。

2.影响产前发展的因素

(1)致畸因素(P93图3-2)

1.母亲的疾病与异常

2.药物

3.环境危害:

辐射;

化学污染物

(2)母亲因素

1.母亲的营养

2.母亲的情绪状态

3.母亲的年龄与孩子出生的胎次

3.神经系统的发展(P106图3-4)

(一)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

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中首先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怀孕8周时,胚胎的大脑皮层已经可以分辨

第26周时,胎儿大脑皮层已经基本上具有和成人的脑一样的沟和回以及皮层的6层结构。

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怀孕第15—18周形成的

到出生后6个月至2岁,脑细胞继续分裂,数目增加,体积继续增大。

两岁以后,脑细胞停止增殖,但脑细胞的发育仍在继续进行。

(二)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1.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发展

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3.大脑功能的侧化

第一,大脑两半球功能侧化的出现和形成。

第二,利手的出现

4.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

顺序:

枕叶(O)→颞叶(T)→顶叶(P)→额叶(F)

枕叶:

9岁颞叶:

11岁

全皮质(枕叶、颞叶与顶叶):

13岁

5.人出生后两个最快的发育高峰期

两个最快的发育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在出生后的第一、二年。

在第一年内儿童的身高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