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5578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海陆的变迁教学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辨清事物方位,学地理,就是把事物相关位置放在脑子里,给你一个轮廓,让你去想象,学地理可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学习本教材的学生可以提高自身技能,本文档是按照教材进行修订编写,可以放心的进行教材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海陆的变迁

  

(1)原因: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

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

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

(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

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

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

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

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

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

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

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一、沧海桑田

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

“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

”、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

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

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

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

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

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

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

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

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

“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

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

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

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

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

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

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

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

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

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

结果:

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

“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

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

(池水溅起,木板漂移。

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

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

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

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点评:

本堂课通过展示一些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课件──板块运动,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利用学生活动,加深对两种理论主要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本插图,了解海陆变迁。

本课的活动有创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业务水平高。

活动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CANFILLINTHENAMEHe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