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练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跟踪训练21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练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跟踪训练2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课标版练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跟踪训练21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
(2)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如此题考查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峡”,然后分析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
(1)D
(2)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
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
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
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羁旅思乡诗]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
(2)题。
临江仙·
暮春
赵长卿①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
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 ①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
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
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
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解析]
(1)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
[答案]
(1)C
(2)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
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
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
3.[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
(1)~
(2)题。
[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
白 朴
黄芦岸白
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
D.“点秋江白鹭沙鸥”用“秋”修饰“江”,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也写出了江面上点点鸥鹭飞翔的凄凉肃杀的景色。
(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
请问:
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
[解析]
(1)D项,“凄凉肃杀的景色”错,结合小令意境理解,应该是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美妙的情景。
(2)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
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
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
4.[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的这首清诗,完成
(1)~
(2)题。
帐 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 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
②连山:
就着山势。
③北庭:
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着力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中。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
每当边草变白大雪飘飞的时候,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一封家信或几件衣物。
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2)这首清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1)A项,首联写景为实,写梦为虚,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2)本题答题关键词“思想情感”“分析”。
分析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孤客”“尚天涯”“梦回”“雁飞”“落月”“人老黄””风云不断”“空”。
[答案]
(1)A
(2)①“孤客”“尚天涯”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之情,“梦回”“雁飞”“落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②“人老黄”表达诗人青春已逝的愁苦;
③“风云不断”“空”写出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表达了诗人被贬流放,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5.[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
(2)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 ①戴复古,南宋词人。
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②曹瞒:
曹操小名阿瞒。
(1)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戴词显得气势平淡,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
戴词以议论入题,感情深沉。
B.“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运用对偶手法,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
“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诗句写出了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历史的往事、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长江水而流逝,即事悟理。
D.“杨柳为谁春,摇金缕”与姜夔的《扬州慢》结尾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都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2)此词与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
请简要回答。
[解析]
(1)A项,以朴素的记叙入题,自然轻快。
(2)本题属于比较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者都是用来反衬的。
不同点:
戴复古词的上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盛赞周输“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
下片寻访遗踪,感叹兴亡,抒发忧时伤世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苏轼词是要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老大无功。
(2)都是要用来作反衬。
异:
苏轼词是要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老大无功,戴复古词是要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
6.[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摊破浣溪沙·
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①彦辅:
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
一作“太”。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质。
B.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C.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梅花的“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D.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
请简要分析。
[解析]
(1)B项,“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不恰当,没能从全词来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牵强附会。
通读全词可知,“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却表现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答案]
(1)B
(2)①形:
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
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
②神:
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7.[即事(景)抒怀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虞美人
舒 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 ①舒亶:
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落”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
D.本词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
(2)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析]
(1)C项,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
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词人心境。
(2)为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等。
作答时,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效果。
(2)①词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
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
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希望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能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
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阕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