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5336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详解答案:

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

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

参考答案: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

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例2、(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

最爱东山晴后雪>

二绝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二、备考锦囊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如 

杜甫的诗《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分析】要分析人物形象,则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这几个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的典故。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

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

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 

通过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

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

如白居易的诗《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逢”“伴”“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动词,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境,可以定格形象为:

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人物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

陈子昂,唐代诗人。

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

因此其形象为:

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2、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及答题套路 

(1)答案步骤 

①点特点:

说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②析例句: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③明作用:

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以及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2)答题套路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展示出来;

(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三、随堂训练 

例1、(2012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例2、(2011四川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

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诗人形象:

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3分) 

例3、(2010福建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

山坳。

山翁:

此处指隐者。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参考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四、课后巩固训练 

1、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

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

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

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

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

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2、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2011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

伸颈远望。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

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

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动作1分;

状态1分;

情绪1分;

情感1分) 

五、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高考复习(高三) 

第二讲 

景物形象 

【总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例1、(2012山东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吴松:

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例2、(2012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

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

“杨 

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

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分) 

例3、(20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颔联:

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

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

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1、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

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

阅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本诗的景物描摹可这样回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

如阅读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里就需要景物形象与感情和写法结合分析:

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3)结合背景分析 

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时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

如有的诗歌中的[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这注释就暗示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于分析意象有着重要作用。

2、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1)考查意象类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2)考查意境类 

①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②考查内容:

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③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感伤”。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

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

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

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

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

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

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示例2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

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

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

一二句叙今昔:

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

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示例3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

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一、抓画面;

二、激起联想与想象;

三、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

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

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示例4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

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

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

“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例1、(2012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

沙漠名。

②鸊鹈泉:

泉水名。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

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例2、(2012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

同“哪”。

②渺然:

广阔辽远的样子。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例3、(2011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早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