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知识的全部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55292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知识的全部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知识的全部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知识的全部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知识的全部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知识的全部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知识的全部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知识的全部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知识的全部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知识的全部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4)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5)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6)学校和社会生活相脱离。

2.古代中国

(1)学校萌芽。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庠”“序”“校”在夏商代就有了。

(2)西周的教育。

建立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

学校教育制度已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是“六艺”,六艺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3)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私学的兴起,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例如:

稷下学宫。

(4)两汉时期的教育。

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教政策,并明确提出以儒家精术和才、德为标准选拔官吏。

汉武帝设立太学;

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

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和郡县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立国子学和太学并列;

建立郡国学校制度;

设立专门的学校;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6)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采取重振儒术,三教并重的文教政策;

选士制度采取科举制;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7)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宋代的程朱理学;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仪、春秋】;

明代后期的八股文,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3.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的教育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

(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犬舍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或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主要指当地土著。

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犬陀】经。

佛教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弃绝人间的享乐,通过修行,追求虚幻的来世。

4.古代埃及

(1)宫廷教育;

(2)寺院教育;

埃及的最高学府。

(3)职官教育;

(4)文士教育;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特点。

5.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和斯巴达教育的区别:

(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雅典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责任,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2)培养目标不同。

雅典为奴隶主子女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贸易,则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体壮、品德优良、多才善变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斯巴达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己任。

(3)教育机构不同。

雅典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任人选择;

斯巴达为训练战士,行尚武教育。

(4)教育内容不同。

雅典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斯巴达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

(5)教育方法不同。

雅典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斯巴达强调服从师训,刻苦训练。

6.中世纪欧洲

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出现两种教育体系:

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2.教会教育分为:

僧院学校、教堂学校、教区学校。

教会教育的目的:

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

“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的目的:

培养封建骑士,教学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7.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1.人文主义代表人物:

维多利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

2.人文主义改革的主要特征:

(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和爱护儿童;

(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学”之术,提倡人文之学;

(4)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3.近代社会的教育主要表现在: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教育的法制化

(4)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8.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

(4)教育的多元化;

其特征: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

即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变。

终身化教育:

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包括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方式的教育。

教育民族化:

(1)教育机会均等;

(2)师生关系民主;

(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最早提出义务教育的是:

1763年德国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3.教育现象:

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4.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一)、宏观角度上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

(1)有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发展大致经历:

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萌芽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

②论教育作用:

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的个体作用

③论教育的目标: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④论教育的内容:

子以四教:

文、言、忠、信。

⑤论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代朱熹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为得之意也;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知貌也;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口彦”)、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

(2)墨子的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的作用:

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免以教人”提倡“兼爱”

②墨子认为:

教育的来源于三个方面:

即亲知、闻知、说知。

(3)道家的教育思想

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主张遵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好的教育。

(4)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

①论教育的功能:

教育与政治关系“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的个体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②论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尊师重道:

“师严而后道尊”

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豫时孙摩:

“不陵节而施”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长善救失。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第一步,讽刺;

第二步,定义;

第三步,助产术,又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

柏拉图,【理想国】,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是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它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论演说家的教育】)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驽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3.教育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其教育观点:

①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生活。

②“泛智”教育。

“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③教育适应自然。

自然指:

自然界尊在的普遍秩序、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

④学制系统。

⑤班级授课制。

⑥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2)卢梭

【爱弥尔】,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淳朴和良知。

(3)康德

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裴斯泰洛齐

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5)洛克

【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建立

(1)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其主要观点:

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②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③教育四阶段论;

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他的学生席勒提出旧三中心论:

“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2)杜威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其教育思想:

①教育即生活(学校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学校与儿童生活相结合);

②教育即生长;

③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社会经验中来);

④教育即社会;

⑤五步探究教学法。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

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种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三)20世纪教育学多元化发展

1.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我国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新教育学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出了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4.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5.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6.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智力发展阶段。

7.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公认为纵深教育理论代表作。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结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在生产劳动力;

(2)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科学知识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制约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选择和批判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念、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2.校园文化包括: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

3.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4.校园文化的特征:

(1)相互性

(2)渗透性(3)传承性

5.学生文化:

学生全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特征。

6.学生文化的特征:

(1)过渡性

(2)非正式性(3)多样性

7.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1)主题统揽策略

(2)个性塑造策略

(3)传统拓展策略

(4)重心突破策略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

作为复杂的整体的个体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关注人的生长,以及人的成长规律和成熟机制。

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

孟子:

性本善论;

弗洛伊德:

性本能论;

威尔逊:

基因复制;

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格赛尔:

成熟机制;

霍尔:

“一两的遗传决定一吨的教育”,认为个体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二)外铄论

荀子、洛克、华生

荀子: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二)环境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决定人身心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决定的。

(三)教育

(1)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

使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

(2)就个体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

关键期:

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叫关键期。

互补性:

(1)机体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也存在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个别差异表现:

(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的不同,比如“少年得志”“大器晚成”;

(2)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之间“男女性别差异”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

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

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育方针: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3.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4.教育目的的作用或功能: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4)调控作用

5.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个人本位论:

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根据社会要求制定,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等。

7.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教育目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8.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主要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9.教育与生产力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0.人的全面发展:

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1957年,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2.1995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4)教育目的的实施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教育目的确立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期方针。

5.素质教育: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6.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智育:

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7.素质教育的意义:

(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与落实。

8.素质教育实施的措施: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第二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1.教育制度:

狭义上称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休学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三、我国现代教育学制的沿革

1.1902年,“壬演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