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4760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高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高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2)影响: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朝对相权的分割

4.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演进趋势:

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被削减

三、选官、用制度的变化

名称

时期

标准

察举制

汉代

品行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门第

科举制

隋唐至清

才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革—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1.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2.中央:

废宰相,设内阁

3.内阁:

(1)原因:

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形成和发展(明成祖—内阁)

(3)性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侍机构

二、清朝政治体制的变革—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康熙中枢分权: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2.雍正设军机处:

(1)职能:

跪受笔录,传兵令

(2)标志: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条件:

地理环境(客观因素)城邦特征:

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2.基础:

梭伦改革(前6世纪初)

(1)内容:

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社会等级(等级公民权制度)

(2)作用: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证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奠基)

3.确立:

克利斯提尼的改革

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基本上铲除了旧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公民的参政权空前加大(确定)

二、黄金时期—伯利克里改革

作用:

三、评价

1.特点:

人民(公民)主权,轮番而至,直接民主

2.局限:

少数人的民主(成年男性公民俱乐部)

3.作用:

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4.影响:

雅典公民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6.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形成过程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时间:

罗马共和国时期

(2)原因:

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侵犯了平民的利益

(3)标志: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

(4)作用:

限制了贵族,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罗马帝国时期

公民法已经无法应对帝国的新变化

3世纪自由民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3.罗马体系的最终完成

6世纪

(2)标志:

《民法大全》的编纂

二、评价

1.分类:

(1)按形式:

习惯法,成文法

(2)按结构:

公民法,万民法

2.内容:

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工具

4.地位: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5.作用:

维系统治

6.影响: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罗马法作为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途径—光荣革命(1688年)

1.背景: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过程

二、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

1.时间、机构:

1689年,议会

(1)以明确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

(2)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的权利

3.意义: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形成。

三、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由来

2.形成标志:

1721年,沃波尔出任首位首相

3.特点:

(1)责任内阁制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首相负责组成

(3)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4)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5)首相实际上是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四、完善—1832年会议改革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兴起

2.结果: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

3.影响:

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特点:

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

8.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1.必要性:

联邦制下,各州权利很大,中央政府权利极为有限

2.可能性: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理论来源)

二、1787年宪法内容

1.联邦制: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2.三权分立:

(1)内容:

行政(总统);

司法(最高法院);

立法(国会)

(2)核心原则:

分权制衡(3)根本目的:

防止专制

3.共和制:

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

三、对1787年宪法的评价

1.积极意义: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了美国的发展

2.局限性:

(1)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

(2)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四、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驴象之争:

民主党和共和党

2.两党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3.两党制交替执政时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1870年)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

1.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议会

2.意义:

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0.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

(1)根本原因:

英国企图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直接原因:

中国禁烟运动

3.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列强欲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借口:

修改条约

3.经过

4.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5.影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日本蓄谋已久的扩张政策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既得利益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辛亥革命

一、背景:

1.必要性: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新政和预备立宪无力拯救危机

2.可能性

二、经过:

1.爆发:

1911年10月10日

2.商朝:

建立中华民国(1912.1.1元旦)颁布《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

①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②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结局:

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1.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客观上)

(4)为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主要原因: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

北京为中心,学生为主力

(2)第二阶段:

上海为中心,工人为主力

取得初步胜利

4.性质:

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5.意义: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共的诞生

(1)内因: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外因:

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

1921.7.23上海中共一大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

战胜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2.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

3.功绩:

国民革命运动的展开(1924-1927)→高潮→北伐战争(1926)

4.影响: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5.破裂: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面临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15.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中共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掌握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1927.8.1周恩来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轮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背景: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公思想紊乱,组织涣散

(2)内容:

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决定发起秋收起义

(3)意义:

为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创建:

秋收起义后井冈山革命地根据地建立

(2)巩固:

开展土地革命,进行经济建设

(3)总结: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4)壮大:

1930夏“三个十”

(5)政权对峙: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

三、红军长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转折:

遵义会议(1953.1)

3.胜利:

甘肃会师(1936.10)

4.意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6.抗日战争

一、日本全面侵华及滔天罪行

1.卢沟桥事变:

(1937.7.7)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抗日战争开始

2.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30万)

(2)潘家峪惨案(3)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二、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不同战场的抗战:

(1)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役:

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会战

战绩:

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战果:

无力阻止日军进攻,丧失大片领土

(3)中共敌后战场:

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战役:

百团大战(特点:

中共八路军第一次主动出击)

地位:

中流砥柱,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

(4)国外战场: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确保滇缅公路)

三、抗战胜利

1.时间:

1945.8.15(八年)

2.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

(2)外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

(1)对中国:

首次完胜;

增强二心(自尊心,自信心)

(2)对国际:

重要部分;

重大贡献;

地位提高

17.解放战争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2.签署《双十协议》

二、解放战争(1946-1949)

1.战略防御(1946.6-1947.6)-接连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1947.6-1948.9)-序幕: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3.战略决战(1948.9-1949.1)-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求和声明

2.北平和谈

3.渡江战役

4.占领南京

5.进军全国

6.伟大意义:

(1)两半社会的历史基本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3)是马中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发展,弊端显露

(2)阶级基础: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3)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意志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4)主观努力: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

3.内容:

(1)推断:

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

(2)手段:

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

普法战争惨败,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

1871年3月

3.措施:

政权建设,社会经济

被扼杀(2个月)

5.原因

6.意义: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19.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二月革命倔沙皇

帝国主义链条上提薄弱的环节

2.过程:

1917年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3.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四月提纲指方向

1.方向: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方式:

和平方式

三、七月流血抛幻想

1.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2.而布什维克党决定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四、十月革命现曙光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1917.11.7)

2.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

(1)颁布法令: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2)建立政权:

人民委员会(列宁任主席)

社会主义革命

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性质

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推翻沙俄专制制度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0.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

政协一届会议的召开(1949.9)

1任务:

筹建新中国

2成果:

通过了《共同纲领》(基本)

3意义:

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转型:

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存在

职能: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标志: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通过了1954年宪法

3.地位:

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建设

为民主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1.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革”对民主法治的践踏(1966-1976)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

文革的教训

2.方针:

法制建设铯十六字方针

3.成就: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影响:

是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1998《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22.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同意祖国

2.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

3.含义:

一个国家,两个制度

4.意义: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港澳回归

1.香港:

1997.7.12.澳门:

1999.12.20

3.有利因素:

(1)前提: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关键: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基础:

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三、台湾问题

1.1979:

实现真正停火

2.1987:

隔绝状态被打破(历史性变化)

3.1990:

海基会(台)海协会(陆)成立

4.1992:

九二共识(历史性突破){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非对外关系

一、50年代的外交

1.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背景: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3.内容: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成就:

(1)1950:

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影响:

冲破了美国的孤立外交

(2)1953:

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总理)

影响: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

参加日内瓦会议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1955: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会后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70年代外交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恢复:

1971年第26届联大

(3)意义:

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奠定了基础

2.中美关系的改善

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2)标志: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

(3)影响:

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

三、新时期的外交(无敌国外交)

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2.目标:

发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活动:

(1)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001年,主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5.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美苏冷战

(1):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2):

美苏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2.信号:

丘吉尔“铁幕”演说(1946年)

3.手段:

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敌对行动

4.目的:

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5.开始:

杜鲁门主义(1947)

6.表现: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3):

军事-组建北约→目的:

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7.苏联的应对

政治-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成立经互会

军事-建立华约

(4):

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级局面形成

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政治对峙:

(1)德国分裂(1949年)

(2)朝鲜半岛的分裂(1948年)

2.军事对抗:

(1)朝鲜战争(1950-1953)

(2)越南战争(1961-1973)

(3)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3.特点:

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4.评价:

加剧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但是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6.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摆脱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本)

2.表现:

欧共体的成立(1967年)

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

大大增强了与美苏的抗衡实力

世界政治力量随之发生变化

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推行民主改革

美国的帮助和扶持

朝鲜战争契机

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5):

政府重视教育

80年代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2.兴起:

50年代中期

3.形成: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1961)

4.发展:

70年代

5.特点:

非集团,不结盟

6.作用: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级的格局,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四、中国的振兴

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7.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1989-1990)

2.苏联解体(1991年)

两极格局瓦解

二、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

1.特征: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紧张动荡的因素:

(1)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

(2)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3)恐怖主义对世界的严重威胁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一超多强(超:

美国,多强:

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必修二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

(1)概括:

相当发达

(2)工具:

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1)概况:

水平提高

(2)工具:

石器耕锄青铜农具(珍贵)

3.春秋战国:

(1)概况:

开始精耕细作

(2)工具:

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

(3)技术:

使用垄作法(4)灌溉:

都江堰(秦国)

4.汉朝:

蓬勃发展

(2)工具:

耦犁犁璧耧车

代田法(4)灌溉:

槽渠白渠龙首渠

5.魏晋:

(1)工具:

翻车

(2)技术:

耕耙耱

6.隋唐:

曲辕犁(犁评)

(2)灌溉:

筒车

7.宋朝:

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2)灌溉:

高转筒车

8.明清:

风力筒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时间:

春秋战国

2.原因:

(1)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根本原因)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生产规模小)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自给自足(4)精耕细作(5)脆弱性

4.地位:

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主要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

悠久的历史,政府直接经营,集中作坊生产,产品大多美,产品不进入市场

(2)地位:

素称发达,世界领先,明中叶前占主导地位

(3)行业:

冶金,制瓷,丝织

2.民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地位:

明中叶后占主导地位,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纺织,制瓷,矿冶

3.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缴纳赋税,家庭消费

小农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纺织

二.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