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发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讲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40966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发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讲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发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讲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发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讲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发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讲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发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讲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发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讲案Word下载.docx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发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讲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发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讲案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发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讲案Word下载.docx

国家

美国

苏联

政治

“杜鲁门主义”:

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遏制苏联扩张

经济互助委员会:

以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军事

北约:

1949年成立,属于军事政治集团

华约:

1955年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德国分裂;

朝鲜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967年,欧共体成立,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4)中国的发展和崛起: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背景:

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当今世界形势

①和平与动荡并存: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阶段。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②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③特征:

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④影响: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以美元为中心,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贸易保护主义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成立: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旨在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③作用:

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使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2.苏联的经济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三大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农业:

以农业为突破口,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种玉米

工业:

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实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农场的经营自主权。

以工业改革为重点

重点在重工业,从根本上触动经济体制,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后改革转向政治领域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未冲破斯大林体制

政治改革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

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等工业。

4.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

1993年成立,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

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

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

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

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

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5.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条件

①交通、通信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

③两极格局的瓦解,为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④大多数国家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2)评价

①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达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应在积极主动中谋求发展。

(3)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成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文化

1.信息技术的发展

(1)产生:

1946年,美国研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69年,互联网产生。

(2)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3)影响:

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现代主义文学

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使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2)特点:

强调表现自我;

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

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3)代表作: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3.现代主义美术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态。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4.现代主义音乐:

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5.电视进入普及阶段,被称为“第八艺术”。

1.“铁幕演说”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

提示: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2.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的确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而不是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3.“冷战”背景下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美苏“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但这并不能说明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发生了“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4.“杜鲁门主义”仅在杜鲁门政府时期推行。

作为谋求世界霸权的战略方针,杜鲁门主义的推行不仅限于杜鲁门政府时期,而是贯穿于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中,其所确定的遏制共产主义、对抗苏联的方针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

5.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

两者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目的在于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地、赤裸裸地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反共反苏。

6.不结盟运动反对任何结盟。

“不结盟”不是反对任何结盟,而是指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结成军事政治同盟。

7.中国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但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8.“冷战”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

“冷战”中,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双方的军备竞赛与全面对抗,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均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9.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出现的根本原因。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

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第三世界国家实力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0.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化格局。

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但它只是一种趋势,并未最终形成,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11.国际格局就是国际局势。

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

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上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变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例如,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而当前国际局势的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12.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时,美苏同盟关系不复存在。

布雷顿森林会议是1944年召开的,当时美苏仍属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

美苏同盟关系是二战结束后破裂的。

13.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相同。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经济的发展援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1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两大机构。

关贸总协定属于国际贸易体系的机构。

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可以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但有所不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的是在国际收支中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的是短期贷款;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后来针对的是全球性的发展援助,提供的是长期贷款。

16.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是不同的。

比较项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贸总协定

不同点

性质

世界货币体系

世界贸易体系

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作用

稳定世界金融秩序

稳定国际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17.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意味着美元丧失了其国际地位。

20世纪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但这并不能说明美元已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其只是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18.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都是重工业。

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在重工业。

19.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赫鲁晓夫改革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可以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的局部调整,因此说赫鲁晓夫最终还是扮演了斯大林模式守墓人的角色。

20.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其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等同于苏俄新经济政策中的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新经济政策是为了恢复经济,允许外国资本和本国私有企业的存在,但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主要不是为资本主义服务,而是服务于工人阶级。

2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带有指导性,目的是指导经济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23.社会福利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有利无害,越多越好。

福利政策的实施可以更好更全面地保证人民的生活需求,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但过多的社会福利会造成政府财政支出过大且容易使人丧失进取精神和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不能说社会福利有利无害,越多越好。

24.“国有经济”就是公有制。

“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

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

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

25.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之一。

英国于20世纪70年代才加入欧共体。

1967年欧共体成立,创始国是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联邦德国。

26.三大区域合作组织之间的差异很大。

欧洲联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集团;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的地理范围最广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27.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28.1999年欧元问世后,所有欧盟国家都统一使用。

当前,不是所有欧盟国家都统一使用欧元,如瑞典是欧盟国家,但瑞典使用的货币是瑞典马克。

29.世界贸易组织在争端解决机构上没有强制约束力。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正式国际组织,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其争端解决机制,采用协商一致的原则,裁决具有自动执行的效力,同时明确了争端解决和裁决实施的时间表。

这使得争端裁决的实施更容易得到保证,争端解决机构的效率更高。

30.2001年,中国恢复世界贸易组织缔约国地位。

中国虽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但关贸总协定于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因此中国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不是恢复世界贸易组织缔约国地位。

31.互联网可以取代其他传媒。

互联网虽然具有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及高度互动、双向传授的优点,但报纸、广播也有其自身的优点。

互联网并不能取代其他传媒。

32.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社会最具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互联网集报刊和影视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能更主动、更便捷和更及时地获取与传递信息。

33.报刊、影视、互联网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侧重点不同。

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影响大众的娱乐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34.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手法上相同。

两者表现手法不同。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热点考向·

活化思维

主题微课  模拟演练

主题一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典例1 (2016·

新课标Ⅰ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题流程]

选项

判断理由

正误

错因归类

A.

马歇尔计划强调国家间的合作,这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不可能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的建立

×

逻辑关系混乱

C.

材料强调的是联合而非对峙

忽视材料主旨

D.

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欧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

知识理解不透

历史追问|●>

上题中提到了马歇尔计划,那么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背景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实质是什么?

影响是什么?

提示 背景:

①二战后初期,美国与苏联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二战后初期,欧洲经济遭战争破坏严重,并出现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受到挑战。

目的:

扶持控制西欧,将西欧纳入美国对苏冷战的轨道。

实质:

以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影响:

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

加深了西欧对美国经济的依赖;

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战略上遏制了苏联,有利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练习1-1 (2016·

北京卷)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1943年正值美苏结盟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此时的美国电影以歌颂苏联为主;

1948年后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电影的主题以宣传苏联对美国的威胁为主。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是“冷战”开始,因此①②符合题意。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与题目所述现象无关,排除③;

④发生于1961年,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④。

答案 A

练习1-2 (2016·

新课标Ⅱ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资助、安排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迁移当时的时代特征——美苏争霸,可以判断出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故选D项。

材料中的做法未必能争取到国内黑人选民的支持,故排除A项;

这一做法与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无关,排除B项;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故C项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D

练习1-3 (2016·

江苏卷)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

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

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

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

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

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

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

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

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

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

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等信息概括;

第二小问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双方实力状况等方面分析。

(2)依据材料二中“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对苏联进行包围”“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等关键信息概括。

(3)第一小问从美苏关系的发展趋势、对彼此的认识等方面归纳;

第二小问,形成凯南“长电报”中的认识的依据从苏联传统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总结,形成诺维科夫报告中的认识的依据从美国的性质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 

(1)内容:

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

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

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原因:

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

国家利益的冲突;

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内容:

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

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

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3)共同之处:

美苏必然走向对抗;

夸大对手的威胁。

依据:

“长电报”:

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

诺维科夫报告:

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1.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1)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

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