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论文 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4069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论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幼儿论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幼儿论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幼儿论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幼儿论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论文 2文档格式.docx

《幼儿论文 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论文 2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论文 2文档格式.docx

这种笑容不是强打精神装出来的,而是教师对现实生活乐观情绪的自然表露,是对幼儿发自内心的宽容和理解,是对自己教育教学技巧的高度自信。

这种情绪时时感染着幼儿,使幼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心情放松,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信任感。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

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

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

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老师批评时要悄悄地说,好好地说,要讲道理。

  ——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

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

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错误,不要训斥幼儿。

笔者曾在调查中间幼儿:

“如果你做错了事,希望老师怎么办?

”50%的中班幼儿和75%的大班幼儿希望教师讲道理,具体做法是“好好说”“原谅”“说说我哪里不对”。

有位幼儿还希望教师不要将他的错误告诉其他教师,“跟别的老师说不好”。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

但教师是否从幼儿的角度认真考虑过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呢?

我们又如何处理幼儿的违规行为呢?

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

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

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例如,中班的兵兵不喜欢喝牛奶,就用杯子与对面的幼儿玩碰杯,不料牛奶洒在了桌子上,正巧让教师看见了。

兵兵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怯生生地看着教师。

教师注视着他胆怯的眼神,用温和的语气问道:

“有没有弄脏衣服?

”然后走到兵兵身边仔细观察,说:

“来,我们拿抹布擦干净吧。

”教师带着兵兵一起把桌子擦干净,然后柔声对兵兵说:

“以后喝奶要小心,不要玩,好吗?

”兵兵顺从地点头表示接受。

教师没有用严厉、激烈的语言批评兵兵,而是始终以温和耐心的态度与他交流,既消除了兵兵的紧张心理,也更好地教育了兵兵。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温和的言语沟通胜过激烈的训斥,一个恰当的身体语言胜过千言万语。

所以,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我们喜欢老师跟我们一起玩。

  ——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在某中班,宣宣、甜甜和扬扬正在玩“娃娃家”游戏。

宣宣在玩玩具,甜甜在给娃娃穿脱衣服,扬扬在烧饭,每个人都各玩各的。

教师见状到“娃娃家”,问:

“我可以进来吗?

”接着,教师又问:

“谁是爸爸?

谁是妈妈?

”幼儿一一回答。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又陆续问:

“我们干什么呢?

”“妈妈做饭,爸爸做什么呢?

”“姑姑、姐姐、妹妹做什么呢?

”教师适时介入,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变成了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笔者在幼儿园观察发现:

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

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

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当今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普遍差,所以培养自理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下面给家长朋友介绍几种方法。

  观察法录制一些孩子自己穿衣、吃饭、自己照顾和管理自己的录像片,或者在幼儿园内选择一些做得好的小朋友做表演,组织小朋友看,然后再举一些与此相反的事例,让小朋友去对比,从中分辨是与非,好与差,激发孩子自理的积极性。

  表演法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要求,创设一些情境,可与家长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把正反两方面的形象表演给大家看,鼓励小朋友向做得好的学习。

  直观法对最基本的技能,由家长做示范,然后指导小朋友一步一步照着做,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位小朋友掌握的程度,加以改正和指导。

  游戏法这种做法,不是事先确定表演者,而是根据需要先明确一个主题,然后让小朋友参加这种游戏,在参与中快快乐乐地学会某种本领。

这个方法在幼儿园中可由老师带领。

  提问法针对实际,向小朋友提出一些,让他们思考后回答。

接着再让小朋友自己提出一些,由家长回答。

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明确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故事法选择和自编一些故事,讲给小朋友,让他们通过故事,明白一定的道理,从而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

在3岁以上的孩子中,可以发组织小朋友自己讲故事,还可以在家长讲完之后,让小朋友续故事,通过讲故事做到自己教育自己。

  奖励法一个时期提出几项要求,然后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比,凡是进步的,哪怕一点一滴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在自制的评比表上贴上小红花,鼓掌祝贺。

不仅可以进行单人比赛,还可以进行多人的比赛。

  娱乐法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事,如洗脸、刷牙、梳头等,编入活泼欢快的乐曲中,编成小的歌曲,教给小朋友。

也可以把一些事情编成顺口溜、儿歌教给小朋友。

这样便使幼儿通过娱乐的形式学会了一些本领。

  单教法每个小朋友都可能有特殊情况。

所以要用单教法,就是"

练兵教练"

,手把手一点一点地教会。

  以上几种方法,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只要坚持不懈,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违反规则的体验与反思

[摘要]本研究基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及其方法论,借助于由自然观察获取的6则案例,通过"

悬置"

呈现幼儿违反规则的现象,经"

还原"

发现,幼儿在违反规则时通常会有以下表现:

乐于获取惩罚、不满于教师制定的"

规则"

、暂时屈从于教师的权威、离开教师的视线范围、挑战教师的权威等,其教育意义值得反思。

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教师应了解幼儿违反规则的真正目的,满足幼儿"

不切实际"

的合理愿望;

应帮助幼儿做到"

言行一致"

,内化规则,并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

应洞察幼儿违反规则后的真实态度,修正不合理规则,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应换位思考,理性对待违反规则的幼儿。

  [关键词]教育现象学;

幼儿园社会教育;

规则教育;

违反规则

  教育现象学是"

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

"

[1]在其中,成人肩负着与儿童一起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的"

使命"

,并不断地反思自己对儿童的行动是否恰当。

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是幼儿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几乎时时发生着幼儿与各种规则(以教师有意或无意制定的规则为主)的冲突或对抗。

可以说,幼儿不同程度地违反规则的现象从未间断过。

本文拟采用教育现象学的视角与方法论,探寻幼儿违反规则的现象与体验,并反思其背后的教育意义与启示。

  一、悬置:

一日生活中幼儿违反规则的各种现象

  所谓"

,其原意为"

加上括弧"

,即把主观成分以及一切不是发自纯意识的知识放人括弧,然后将它们搁置起来。

排除了主观意识之后,客体会把自己原本的面目毫无阻碍地呈现出来,这种客体的自我呈现即是"

现象"

我们采取悬置的方法,借助在幼儿园的自然观察,获取了有关幼儿违反规则的6则案例,其"

呈现如下:

  案例一:

当研究者走进活动教室时,发现高高正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其他幼儿都在上课。

研究者便悄悄走过去,问他为什么坐这儿,高高回答说是老师让他坐这儿的。

研究者故意说那肯定是因为这儿是个好地方,高高答到不是的,是因为老师以为他调皮了,所以惩罚他坐这儿,而后说其实同学们都调皮了,但老师就让他一个人坐到这儿来。

说完,高高露出了愉快的表情。

  案例二:

吃饭前,老师要求洗好手,安静坐好,高高还在玩玩具。

老师问他洗了手没有,高高回答洗了,于是老师说洗手再玩玩具,容易把手弄脏,不卫生。

高高又说自己没有洗手。

老师便追问到底洗没洗?

高高回答说没洗。

老师接着就生气了:

那你刚才撒谎了?

高高说:

没有撒谎。

老师又问:

那你到底撒谎了吗?

那样做对吗?

不对。

撒谎时你想什么了?

我想不撒谎,可是我想玩,我就撒谎了。

说完高高安静地去洗手了,回来后非常兴奋。

  案例三:

老师安排亮亮在绘画区,亮亮不同意,要去积木区。

老师便将他关进了教师办公室。

研究者走进来,发现亮亮在墙角一边抽泣一边用手在墙角上画画。

我要爸爸买积木,我想回家,我不喜欢这里"

为什么不喜欢这里?

老师不好。

是因为没让你玩积木,所以说老师不好么?

是的。

老师怎么不好?

老师心不在焉,不像个老师,整天生气,挺不好的。

真的?

老师还无理取闹,不关心人,总是批评人,从不批评自己。

亮亮说完就过去把门使劲一推,门锁上了。

我不要她进来,老师真坏,坏老师。

[2]

  案例四:

户外活动下楼梯时,凯俊、达达、尘尘、壮壮4个小朋友边下楼梯边相互打闹,被园长看到,她批评了带班教师的粗心大意。

到了活动场地,老师让他们站到旁边的一棵大树前,并对所有幼儿说不许他们玩游戏,因为他们下楼梯时打闹太危险了。

五分钟后,尘尘跑到老师跟前问什么时候可以玩了,老师说:

回去好好站着,哪来这么多话!

十分钟后,凯俊、壮壮被"

解禁"

,尘尘和达达因为罚站时偷偷说话依然不被允许去玩。

几分钟后,尘尘又跑到老师跟前问可以去玩了吗,老师依旧拒绝了他的请求。

过一会,老师让达达去玩,因为这期间达达都低着头没有说话。

尘尘第三次跑到老师面前问可以玩了吗,老师大声说:

你回去好好反思!

尘尘看着小朋友都在高兴地跑着叫着,便大声地哭了起来。

  案例五:

孩子们都坐成U字形。

丁丁淘气地把坐在他旁边的佳佳推了一把,佳佳马上告诉老师。

老师走过来,揪住丁丁的肩膀,把他从座位上拉了起来,拽着往外走。

丁丁的头快要缩进衣领里了,其他儿童看了"

哈哈哈"

地大笑。

老师回头说:

谁在笑,我就请他出去。

[3]

  案例六:

孩子们在根据教师确定的主题"

美丽的秋天"

画画,老师走到强强面前时脸色马上"

晴"

转"

阴"

,质问他在画什么?

强强说:

铁路。

你看现在是什么季节?

秋天。

对呀,你看秋天有多么美丽的东西,你都不画,为什么要画铁路呢?

我喜欢铁路。

你以前画过铁路了,今天画秋天,比如树叶呀,水果呀什么的。

强强不说话了,继续画他的铁路,老师在旁催促:

快画呀!

你总不能老画铁路吧。

  在现象学那里,空间性、实体性、时间性和相关性四个范畴被认为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结构。

[5]上述幼儿与教师要求发生冲突的各例现象,无疑都发生在特定的生活空间(如教室、楼道)里,由特定实体(行为、言语、材料等)带来特定的可感受性,使之成为连续的生存时间(集体教学、自由活动等)中的片段,并在其中与他人(特别是教师与同伴)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此编织起幼儿生活世界的立体现象维度。

  二、还原:

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违反规则的体验

  在教育现象学中,还原的目的在于以生活体验的特殊性,指向存在的普遍性。

我们将努力抛却任何先人为主的观念前提和伦理干扰,去真切地感受、平视和明了这些案例中幼儿对违反规则的体验,从而还原处于规则冲撞中的幼儿的所思、所想与所感。

  

(一)无奈--乐于获取惩罚

  在案例一中,高高在课上违反了规则,于是受到了教师的惩罚。

当问及原因时,高高的老师说:

高高好动,所以经常被单独"

请"

出来,坐在书架旁边。

这使高高可以在老师不注意时翻看书架上的卡通书,久而久之,高高在上课时便主动违反规则,目的是得到自由看书的机会。

可见,高高在其生存空间与生存时间内对违反规则的第一个体验是接受--通过惩罚获得"

特权"

;

第二个体验是高兴--表情愉悦,可以自由做喜欢的事情。

从生活的空间性和生存的实体性角度分析,案例一呈现给我们以下内容:

高高违反规则的目的在于脱离教师的"

掌控"

,获取独立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从而可以随心所欲地翻看书架上的卡通书。

这也就提示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惩罚都伴随着痛苦的体验。

在某种情境下,幼儿违反规则是为了能够自由地游离在教师的视野之外,随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二)抗议--不满于教师制定的"

  在案例三中,亮亮在其生活空间内的体验首先是失望,因为老师拒绝了自己的提议,其次是委屈,所以他会向作为"

外人"

的研究者"

控诉"

其老师的行为,再次是愤怒,所以他走过去把门使劲一推,把门锁上,不让老师进来。

亮亮的这一体验说明,当教师的规则没有说服力时,幼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并以自己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提出"

抗议"

这也就提示我们,当幼儿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幼儿会"

奋起"

反抗,据理力争。

  (三)忍受--暂时屈从于教师的权威

  在案例五中,丁丁在活动室内推了佳佳一把,此时丁丁的体验是得意,因为他成功地攻击了一个比自己弱的幼儿。

但是,当"

象征正义"

的教师出现时,丁丁马上处于被惩罚的境地,此时他的体验为失败,得到了"

应有的"

惩罚。

为减轻惩罚,他尽力把头往下缩,可见此时其可感受性体验为害怕。

丁丁的这三种直观体验告诉我们,当幼儿欺负比自己力量弱的同伴时,教师的适时介人会让幼儿暂时屈从于教师的权威,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欺负行为,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继续欺负弱小者。

  (四)承认错误与讨价还价--降低被惩罚的程度

  1.承认错误--短暂的内疚。

  在案例二中,高高在活动室内承认错误的同时产生了可感受性体验,那就是内疚,意识到自己撒谎不对,但是在高高内疚体验的背后,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高高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继续玩玩具而不去洗手是不恰当的,因此他的内疚必然是短暂的,他不会从根本上反思自己行为不妥当的地方。

同时,这种短暂的内疚还可以博取教师和同伴的原谅,恢复教师对自己的好印象。

  2.讨价还价--减少被惩罚的时间。

  在案例四中,尘尘第一次去问老师自己什么时候能玩时,产生了两层体验,一是充满希望的可感受性体验,他猜测老师可能会允许自己去玩了。

在遭到拒绝后,尘尘产生的第二层体验依然是满怀希望,因为他从教师的言语中认识到只要自己好好表现,老师就会允许自己去玩的。

于是他好好表现了几分钟后又去找老师,但遭到了教师的又一次拒绝c此时,尘尘产生的体验是疑惑,老师是否发现自己在罚站期间和达达说话了。

第三次,尘尘走向老师时的可感受性体验为充满信心,他觉得自己这次表现够好了,肯定符合教师的要求。

但是没想到,老师再次拒绝了,并要求尘尘继续反思,尘尘终于忍不住哭了。

尘尘的努力显示了幼儿在违反规则时,会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争取减少被惩罚的时间或程度。

这一现象折射出幼儿在受到惩罚后经常会"

缠"

住老师不放的动机与目的。

  (五)置之不理--不满于教师的干涉

  在案例六中,教师强制幼儿画美丽的秋天,强强因此产生的体验为不满,因为他喜欢画铁路,为什么非要画秋天不可呢?

于是,强强对教师的要求置之不理,继而产生了气愤的可感受性体验。

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经常会按自己的想法指点幼儿的行为,很多幼儿可能因此改变自己的想法,但类似强强这样个性很强的孩子则会坚持自己的想法,由此出现的结果是教师对这些孩子的评价都较低,其对幼儿身心健康的伤害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反思:

还原幼儿违反规则体验的教育意义

  

(一)应了解幼儿违反规则的真正目的,满足幼儿"

的合理愿望

  在案例一与案例六中,两名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却相似,都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就提醒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满足某些幼儿看似不合理的合理要求,同时赋予幼儿一定的责任,让幼儿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也能达到一定的发展目标。

满足幼儿部分合理的愿望并不是纵容更多的幼儿去违反规则,而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自主冲动,这种做法同样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对幼儿喜欢做的事提出相应合理规则的话。

  

(二)应帮助幼儿做到"

,内化规则,并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

  在案例二中,幼儿言不由衷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此时教师需要向幼儿解释这种行为的危害,并帮助幼儿把规则真正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之中。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有吸引力的环境,利用环境与材料的新颖性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应洞察幼儿违反规则后的真实态度,严厉惩罚幼儿的不良行为

  在案例五中,虽然教师惩罚幼儿的做法有待商榷,但在日常教育和保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幼儿违反规则后的真实态度,对幼儿不良行为必须制止,并给予严厉的惩罚。

当然这种惩罚应伴有教师适时的引导与要求,才能从根源上帮助幼儿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四)应修正不合理规则,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在案例三中,幼儿不是故意违反规则的,而是规则本身出现了问题。

这就提示我们,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审视规则,区分出哪些规则是幼儿必须遵守的,哪些规则是可以灵活对待的,还有哪些规则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教师应不断建构对幼儿发展有利的规则。

另外,在执行规则时,教师不能给幼儿"

有机可乘"

的错觉,使幼儿有机会挑战教师的权威。

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处理可以调整的规则,把对幼儿的伤害降至最低。

  (五)应换位思考,机智地处理违反规则的幼儿

  在案例四中,尘尘的三次要求都遭到了教师的拒绝,尘尘最后忍不住哭了。

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教师应换位思考,切身体会幼儿的心理感受,机智地对待幼儿,[6]促使其主动地承认错误。

逼幼儿承认错误是教师缺乏教育智慧的表现,应予以克服和改正。

  参考文献:

  [1]李树英.教育现象学:

一门新型的教育学--访教育现象学国际大师马克斯·

范梅南教授.开放教育研究,2005,(3)

  [2][3][4]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8,98,76

  [5]马克斯·

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36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l:

11

 

“调皮鬼”转变记

张文腾,一提到他的名字,就有些头疼。

一入园,孩子的爷爷便告诉我们,老师给我们好好教育一下这个孩子,在家谁也管不了。

果然,张文腾还真是“非同一般”,跳椅子,上桌子,甚至还爬窗户,推小朋友还不承认,班里顿时炸了锅。

面对这样一个调皮的孩子,还真得好好想想办法,在与张文腾爷爷的多次交流中,我了解到这个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并且在做错了事情后,家长未能用有效的方法对他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要想让张文腾改变现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育活动时,我请小朋友坐小椅子,可张文腾围着教室跑,我说:

“张文腾,请坐回小椅子,这样会打扰小朋友们。

”可没坐一分钟,他又开始了。

我没再给他机会,把他的小椅子放在一个角落,对他说:

“张文腾,老师已经给了你一次机会,让你坐回去,可是你没做到,你打扰到所有的小朋友,你要对你的行为负责,请你到这儿来,先学会坐。

”他有些不情愿,但还是坐了过去。

进行完教育活动,要进行室内游戏了,张文腾要起身过来,我说:

“张文腾,你不能参加,你还没有学会坐小椅子。

”我说完,张文腾又坐了回去,但哭了,我当做没有看见。

第二天,进行教育活动时,我发现张文腾表现的比以往强很多,我抓住这个机会及时对张文腾进行表扬,“张文腾今天表现真棒,长大了,会坐小椅子了,大家为他鼓掌。

”张文腾听了,脸上笑眯眯的,还自言自语道:

“我长大了,我会做小椅子。

”在进行适当的惩罚后,还是多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获得自信,以后再进行教育活动时不会看到那个满屋跑的张文腾,而是守秩序的张文腾。

  教育活动是搞定了,但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他还是很调皮,玩玩具争抢推,第一次发生后,我说:

“张文腾,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如果想要同伴的玩具,要用嘴巴说,“我可以玩你的玩具吗?

”别人同意了,你就玩,别人不同意,不能抢,他点点头,但之后还是发生了战争,被抢的孩子哇哇哭,这次我直接走动他面前,把它的小椅子放在一边,他没有反抗,知道自己错了,很乖的坐在了旁边,不玩玩具。

在被惩罚了两次之后,他自己也明白了一件事情,做错了事情就要自己负责。

因此再进行区域活动时,他就会努力的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当然我们更应该对于孩子点滴的进步多赞赏。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文腾收敛了很多,渐渐地由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一个老师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