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分校林虑中学高一历史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4068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中分校林虑中学高一历史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中分校林虑中学高一历史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中分校林虑中学高一历史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中分校林虑中学高一历史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中分校林虑中学高一历史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中分校林虑中学高一历史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一中分校林虑中学高一历史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中分校林虑中学高一历史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中分校林虑中学高一历史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

8.下表为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单位:

万石)的研究分析。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研究者

长江水系运量

运河水系运量

珠江水系运量

海上运量

其他运量

学者一

1750~2350

1200~1700

400

1000

学者二

1850

2350

320

1800

1680

A.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B.运河沿岸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C.内陆水运是运输的主要途径D.粮食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9.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10.据史料记载:

“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A.农耕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D.男耕女织的农业经营方式

11.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

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

这反映了汉代()

A.生产力水平低下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12.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D.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显著

13.《美国研究词典》对某种贸易形式作了如下的解释:

“北美殖民地时期一种贸易形式,又称“绕圈子”贸易。

旨在保持与宗主国英国的萌芽平衡和满足本身的经济需要。

出现于17世纪40年代,繁荣于18世纪中期.美国独立后逐渐消失。

”该贸易形式()

A.宗藩贸易   B.三角贸易     C.朝贡贸易    D.自由贸易

14.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诏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

据此可知当时()

A.君主专制加强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普遍D.小农经济稳定

15.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

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

反映了当时()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D.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16.雍正十三年规定:

“京城一切龙帖(龙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

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

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

”这表明当时政府()

A.限制商业活动B.加强商业监管C.抑制商业兼并D.鼓励商人竞争

17.2017年是中国传统的鸡年。

早在先秦时期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与我国传统生肖文化形成相关的是()

A.西方海洋文明的影响B.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C.古代文学艺术的推动D.古代城市经济的繁荣

18.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说明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19.《荀子·

富国》说: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五谷开始种植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C.土地私有出现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20.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21.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D.贫富差距缩小

22.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B.市民阶层的扩大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城市经济的发展

23.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

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靑睐。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24.某学者指出: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因而提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棉纺织业兴起,以女性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25.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B.天津C.上海D.广州

26.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

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

……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作者主张()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

27.《袁氏世范》中记载:

“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

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物资匮乏,生产落后B.商品市场管理需要严格规范

C.商品经济繁荣,种类繁多D.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场混乱

28.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

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材料主要说明()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29.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

“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

丙盗铸此钱,丁佐铸。

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

”这表明秦代()

A.统一了铸币的形制和重量B.币制混乱引发社会纠纷

C.货币的杂乱状态得到解决D.货币铸造权已收归政府

30.“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31.“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32.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

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B.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33.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是()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34.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

C.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D.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

35.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

这一现象()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6.如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集市数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459

231.

545

305.

976

511.

广东

323

1270

1959

A.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B.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37.有人认为:

中国在明朝时已经开始出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趋势。

下列选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B.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

C.租佃关系的发展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38.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39.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

“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

”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非选择题

40.(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辅佐秦始皇治国的李斯的经济思想,在其石刻当中,可以窥见一斑。

琅琊刻石言:

“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石门刻石云: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

“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

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

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

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

……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四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

”张之洞此奏是对全国情况的综论,具有普遍性。

——金普森等《浙江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

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综合上述材料,列举影响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

 

41、(8分)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

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

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

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

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

现代的拂晓时辰》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

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4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不定的名称,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演变过程。

结合表格信息与所学知识,围绕“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论题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A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明代传统的礼制遭到破坏,这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风尚出现变化,故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尊富尚利意识,故B错误;

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

此时的经济结构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故D错误。

2.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对于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的交易免税,说明政府推行便民惠民政策,故D选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免税范围只限于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不能说明鼓励商品贸易发展,故A选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市场经营秩序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

对于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的交易免税也不等于扶持家庭手工生产,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3.B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

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

4.B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保护财产权的立法,本质上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保护私有财产的相关法律的产生和完善,故B正确;

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D试题分析:

“重农抑商”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观念逐渐得到发展和加强,明清时期虽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农耕文明仍占绝对优势地位,因此“重农抑商”观念在此经济土壤的袒护下不可能基本瓦解。

A项叙述正确,封建时代“抑商”的主要手段是广设关卡、征收重税,而不是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项正确,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

C项正确,商鞅变法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增强了秦国国力。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6.D

7.A根据所学可知,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市民数量的增加,市民阶层逐渐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通俗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A正确。

小说的发展与民族融合、理学没有直接关联,BC错误。

印刷成本上升会制约小说的发展,D错误。

8.C从两个学者的统计结果看,两者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趋势一致,故A选项错误;

B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这一结论;

C选项说法正确,从图表中给出的数据可以得出;

D选项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中外贸易问题。

9.C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才开辟的,如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球是圆的等技术和理论上的突破。

所以在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未超出地域限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跨区域交往的客观条件。

10.A从材料来看,婚姻往往受到季节的影响,而季节反映出的是是对农业的重视,所以本题反映出A选项。

B选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通常情况,可能存在特例;

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

D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观点。

11.D试题分析:

“这”指上一句话即男子23岁才服兵役,“生产力水平低下”呼应第一句即“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故A项错误;

汉代兵役制度与加强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边疆的战事,故C项错误;

男子23岁才服兵役,考虑的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期限一年”,是对农民的同情和保护,故D项正确。

12.C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经济数据变化非常小,所以,BD两项说法都是错误的。

数据只说了江西的数据,没有与其它省份进行比较,D项说法不对。

故答案选A项。

13.B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贸易。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涉及到三个地方,三个地方不停的循环,从而被称为“绕圈子”贸易,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宗藩贸易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具备被称为“绕圈子”贸易的特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朝贡贸易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不具备被称为“绕圈子”贸易的特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从材料中的时间来看当时还没有出现自由贸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14.C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的是土地方面的措施,与君主加强无关,故A项排除;

据材料中“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可知土地买卖不是流民问题,故B项排除;

据材料中“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沼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信息可知反映了当时土地兼并普遍,阶级矛盾激化,故C项正确;

当时土地兼并普遍,威胁到小农经济的稳定,故D项排除。

15.C“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等字眼足以证明农村商业化趋势是在加强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解体均是在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16.B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对商业管理的加强,即当时政府加强了商业监管力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商业的管理而非限制商业活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不涉及抑制商业兼并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封建政府是不会鼓励商人竞争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17.B依据题意中国先秦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肖文化形成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相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形成时期,故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