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知识能力检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
《高二语文下册知识能力检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册知识能力检测试题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下列每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自栩
座右铭
迫不急待
休养生息
B.精粹
化妆品
以儆效尤
提纲挈领
C.气慨
绊脚石
卓而不群
穷兵渎武
D.嬉戏
副食品
穿流不息
不肖子孙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近几年来,鄱阳湖加强了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成为世界候鸟
最大的越冬栖息地。
②“永远的丰碑”记录着烈士们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凭着坚强的信念和
的意志,坚
持斗争不动摇的英雄事迹。
③30多公里道路大多在高山峡谷之间,由于强烈地震,地裂、桥断、车翻随处可见;
垂直上百米
的大面积山体滑坡,不仅把路封死截断,且滚石飞落,生死体验,
!
A、从而
坚忍
动人心魄B、进而
惊心动魄
C、进而
坚韧
动人心魄D、从而
惊心动魄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个税法即将于9月1日实施。
北京市地税局新闻发言人在今天上午(8月30日)的新个税法
以及实施条例说明会上表示,个税免征额的提高,将惠及北京市470万纳税人,约有229万纳
税人不需要再缴纳个人所得税,约201万人税负相应降低。
B、古人云: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不把群众“意见”当“异见”,最重要的还是要广开言
路。
记得温总理曾说过“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只要领导干部把群众的意见当作“宝贝”,虚
心听,广泛取,就是国之幸、民之幸。
C、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执委会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载体,及时报道“七城会”。
宣传
厚重密集,有指导性、有时效性、有感召力,在宣传城运中提升了南昌形象。
D、石碑上面的“包拯”两字,被宋代的百姓抚摸出了深深的指痕,据载:
“开封府尹题名……独包孝
肃公(包拯卒后,朝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姓名常为人所指,指痕甚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报道,中国国产第四代战斗机“歼20”昨日首飞成功,国防部外事办副主任在国防部新闻吹
风会上表示,这是正常的工作安排,在时间选择上与盖茨访华无关。
B.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代表团带来的歌剧《伊戈尔王》将成为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揭幕剧目,
同时还将带来三部经典芭蕾舞剧,连续上演十一天。
C.省政府决定今年拨付50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蔬菜种植基地的大棚建设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
冷库建设为主轴,使蔬菜供应“淡季不淡,旺季不烂”。
D.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效益滑坡一直困扰着这个有五百多万职工的企业,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
困境的灵丹妙药。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来出现了所谓国学热。
。
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论。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随便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随便认为哪种文化不应该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居然演变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论,这就让人失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伟大力量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随便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兴趣,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C.⑥③⑤①④②
D.②①⑤③④⑥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最令我敬佩的是钱学森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B.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虽然与会各国都对气候恶化表达了深切的忧虑,但在减排问题上却同床异梦,很难达成共识。
C.年逾花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谈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让在场嘉宾不禁暗暗称道。
D.菲律宾军方23日说,大约100名武装人员当天在南部马京达瑙省制造了耸人听闻的血腥事件,至少杀害36人,这是近年来菲律宾南部发生的最严重政治暴力事件。
二、论述类文本(9分,每小题3分)
文质论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
雍也》: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
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
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
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
“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
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
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
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
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
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
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
“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
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
“文以质立,质资文宣。
”“质”是本,是体;
“文”是象,是用。
“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
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
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
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
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
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
“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言公》中甚至认为:
“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8.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
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
长存于文坛。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A篇)市隐斋记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
“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
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
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
“若知隐乎?
夫隐,自闭之义也。
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
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
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
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
‘我隐者也’而可乎?
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
“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
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
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
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
‘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
’乃叹曰:
‘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
’弃药径去,终身不返。
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
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
山人,指隐士。
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
②“欺松桂”句:
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
诱,引诱;
欺,欺骗。
③乾没氏:
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于娄公所
舍:
屋舍B.非特深山之中
特:
特别
C.叠足以登垅断
叠足:
脚踏着脚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
意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君其以我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B.无乎不在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15小题。
(B篇)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
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
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
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穷:
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舁:
抬着。
14.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3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
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55分)
四、文言文翻译(22分)
16.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篇)
(1)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
(4分)
(2)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4分)
(3)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
(B篇)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5分)
(2)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五、古代诗词阅读(19分)
(A篇)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水调歌头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
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
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5分)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6分)
(B篇)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
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五、现代文阅读(A篇必做,BC篇选择一篇进行作答。
)(40分)
(A篇)清洁天使
佚名
不久前,我到一个城市去拜访一个老朋友。
中午,他开车把我带到很远的一个餐厅吃饭。
这家餐厅并不豪华,也没什么特色。
朋友领着我径直到一张临街的桌前坐下。
他点菜的时候,我透过透过宽大的玻璃窗观望这座新兴城市的街景。
这里大概是市中心,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四处涌动着一股现代文明焦灼的气息,和我到过的第一座城市的市中心一样。
但这座城市却出奇地干净,街道规划井然有序,街面十分清洁,我不禁暗暗称奇。
扎啤端上来了,朋友沉静的话语连同清凉的啤酒一起涌到我的心头。
“我给你永无休止故事吧。
”我点点头,把目光从街边那位撑着绿色太阳伞的中年妇女那里收了回来。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极偶然地走进这家餐馆,也是坐在这个位子上,那天我的心情糟透了,只想一醉方休。
“我一边漫不经心地看着街景,一边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啤酒。
这时,我看到一对母女走了过来。
年轻的妈妈虽然不是异常美丽,但她的娴雅的气质和异常的微笑吸引了我——这就是一个母亲的美吧!
还有她的小女儿,大约三四岁,穿着一套白纱裙,头上扎着两个蝴蝶结,打扮得跟天使一般。
她一只手里拿着一支冰淇淋,一只手被妈妈牵着,一蹦一跳的。
我真羡慕她们的快乐。
“忽然,她们停下了。
女孩把吃完的冰淇淋的包装纸扔在了地上。
年轻的妈妈指着地上,跟女儿讲着什么。
小女孩把包装纸捡了起来。
随后她们开始四处张望,我知道她们在找垃圾箱。
“这时,小女孩指着马路的对面,她发现那里有个垃圾箱。
我想,其实年轻的妈妈早就看到了,但她想在这边找到,不想让女儿过马路,可是这边没有。
我看她犹豫了一下,然后指着对面的垃圾箱,想让女儿把包装纸扔到那里面。
“小女孩拿着包装纸,活蹦乱跳地穿过马路。
突然,一辆轿车像幽灵一样疾驰过来,随着一阵急促的刹车声,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女孩飞了起来,然后就倒在一片血泊里。
朋友的眼里盈满了泪水,“有谁能想到,女孩横穿马路,仅仅是想往垃圾箱里扔一张废纸!
“那——”我用纸巾拭拭眼角,“女孩的妈妈一定很痛苦了。
朋友的手往窗外一指,“她在那儿——”我揉揉眼睛,顺着朋友手指的方向,又看到了那把太阳伞,那个女人还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一动不动地坐着,痴痴地望着街头。
朋友继续说:
“女儿死后,她疯了,就在这里捡废纸,捡树叶,然后扔到垃圾箱里去。
后来,人们都知道了,都不再乱扔垃圾,还帮她捡拾……我们都很感激她和她的女儿,是她们使我们这座城市干净起来了。
我默不作声。
朋友说:
“我们都把她当天使,她飞翔在这座城市的上空,飞翔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19.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女孩拿着包装纸,活蹦乱跳地穿过马路”的描写,突出“活蹦乱跳”是要将小女孩所焕发
的勃勃生机,与死亡的冰凉形成强烈地对比,强调了小女孩为了这座城市的容貌所付出的沉重
代价。
B、“那个女人还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一动不动地坐着,痴痴地望着街头”的描写,前半句强化了人
们对她所遭受的心灵创伤的感受,后半句凸显了年轻母亲的执着一念——清洁这座城市。
C、小说开头写朋友“开车把我带到很远的一个餐厅吃饭”,显然朋友的目的是要让我好好的享受
这座新兴城市的地方风味,只是不经意地让我看到了那位撑着绿色太阳伞的中年妇女,于是就
讲了那个故事。
D、当作者的朋友讲完那个故事后,眼里盈满了泪水,是因为这个故事特别令人感动,也特别令人
感伤。
作者记录下这个故事就是要让这样的故事传扬,让读者们牢牢地记住这“清洁天使”。
E、文章第二段写这座城市“四处涌动着一股现代文明焦灼的气息”,是要反衬年轻母亲娴雅的气
质,因为正是她这种娴雅的气质透射出居住此地的人们已经净化了的心灵。
20.本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讲述这个令人心酸故事?
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1.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人认为标题“清洁天使”指的是为清洁这座城市而失去生命的小女孩,有人认为“清洁天使”指的是为清洁这座城市而失去女儿的妈妈,你的看法呢?
为什么?
请从以下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选择一题时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作答。
(B篇)儿行千里
①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
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②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
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
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
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③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
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④母亲闻讯赶来了。
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
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
她说:
“我的孩子!
⑤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⑥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
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
“我去西藏了!
”“我去黑龙江了!
”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⑦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⑧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
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⑨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
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⑩19